標籤:

漫漫姓氏尋根路

  在河南安陽殷墟的百家姓牆上,攝影師捕捉到了古人對於「姓」和「氏」的圖解。姓,代表氏族的血統,最早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即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屬於會意,由兩個象形字「女」和「生」組成,意為女子所生,生而有姓。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應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可解釋為木本,即植物之根;後來轉注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頭、木之根本的意義。  姓和氏本來有著不同的含義和社會職能,姓是決定能否通婚的依據,而氏是用來區別貴賤的;先秦時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姓、氏才開始混合;漢朝以後,從太史公開始,對姓和氏不再有嚴格的區分。姓氏的普及:從名垂青史到編戶齊名 翻開中國歷史地圖集,我還發現一個驚人的巧合:西周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和封地也是在當今的河南! 當然,中國的歷史不應僅僅是史書上的歷史,還有很多真相隱遁到了文字的背後。我注意到,姓氏大爆發的周代,並非全中國人人有姓。而真正到了實行郡縣制的秦,標別貴賤的「氏」才變得沒有意義,反而同代表血統關係的姓逐漸合一。再後來一道編戶齊民的旨意,彷彿一陣春風拂來,姓氏才吹開了平民的家門。弄清楚這層歷史,也就明白了為什麼上古帝王的世襲族譜可以那麼清楚地一筆畫到周,因為那時姓氏還是很高貴和稀罕的,幾乎凡是姓氏的擁有者都能夠名留青史。 有趣的是,姓氏是以一種非常中國式的方式進入尋常百姓家的。人們大多眷念故國故土,使很多小王國消失後國名變為姓氏;還有一些以自己部族的宗長姓氏為姓,或者被賜姓等等。中國的姓氏還帶有濃厚的聚居文明和人丁望族為榮的色彩,這並不像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人人隨意而為,一下子弄出12多萬個姓,不僅缺少底蘊,也缺少傳承和文化感。  兩個素不相識的中國人見面第一句搭訕往往是:您貴姓?印度的姓氏有明確貴賤之分是眾所周知的。其實中國的也有。在新鄭黃帝故里門口跟幾位老人攀談,其中有位姓李的,很自豪地說自己是「隴西李氏」的後裔,另一位就半開玩笑地向我講起民間流傳的《貴姓的故事》。李世民得江山的年代中國特別注重區分名門望族,也就是所謂的門戶。為了維持貴族血統的純潔,當時崔、王、盧、鄭四姓幾乎不與外姓通婚,據說高傲的崔家甚至不肯迎娶李姓公主。李世民為了提高自己王族的地位,曾經召集四老談判將李姓也列入貴姓,卻被義正辭嚴地拒絕了。李世民鬱悶之餘詔告天下,李姓為第一貴姓,這是皇家第一次用聖旨來為姓氏爭奪地位。但命令歸命令,中國民間宗族間幾千年來仍有著自成體系的禮法,譬如觸犯家法最嚴厲的懲處之一就是:逐出家譜。  一個姓氏發展壯大,人丁興旺,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按照使用頻率排序,當代中國姓李、王和張的人最多。而歷史上李姓稱帝人數最多,共50餘帝,再加上賜姓、他族改姓,所以發展迅速;王姓普及的最強項是來源多,如周靈王太子姬晉,進諫被貶,因是王族也就姓王了,曆數其他來源大多也是奔著「王族」姓的王,所以「王」氏人多勢眾,倒是與這個字的寓意緊密相關了;再說張姓,我去濮陽的時候,特意參觀了張揮墓,這是全世界張氏家族公認的謁祖之地。張揮史傳為黃帝之孫,因發明了弓箭被稱封為「弓長」之職,後人更以此為姓,世代相傳。所以張姓人應介紹自己是「弓長(zhang)張」,而不應說「弓長(chang)張」。 家譜記載了一家一族的淵源和發展,興旺與衰落,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發展變化歷史,所以研究家譜,也就是研究歷史──尤其是姓氏的歷史。圖為河南省周口市某中學的體育老師葉二紅向攝影師展示他搜集到的種種家譜。宗族家譜:對故土和親人的眷念  為了這篇報導,最近我逢人便問,你見過自己的家譜嗎?回答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種情況。出生在大城市的,大多沒有見過家譜,甚至想像家譜就是毛筆字的名單表而已。另外一些農村出生,尤其是家鄉在南方的,卻基本都知道自己的家譜在哪位長親手裡,也知道家譜會將祖先名諱、事迹,家族支系,以及後輩名人的生平詳細記載。我發現,那些擁有家譜的人普遍更有自豪感,也更思念故土和家人。而大城市裡長大的人,大多因五胡亂中華等論調認為自己是大華夏混血人,並不相信自己的姓氏真能上溯、穿越充滿迷霧的歷史,找到一位叱吒風雲的祖先。  一個姓趙的朋友問我:「你是要去南陽嗎?我的父親正在老家修家譜呢。」朋友的父親趙志敏,是南陽市唐河縣文化館主任。我登門拜訪的時候,《唐河大樹趙五門·趙氏支譜·張灣系凌雲支譜》已經付印。我對趙姓的興趣,除了朋友的熱心,當然還因為編纂於宋代的《百家姓》就是以皇族姓氏「趙」開篇。此版百家姓深入人心,至今仍無法取代。  趙先生是這樣梳理自己的家譜的:「趙姓傳說是鳳的傳人……少昊氏是趙姓家族的血緣始祖,鳥俗氏後裔造父因有功於周穆王而得賜趙城,成為趙姓的始祖。三家分晉,趙氏立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秦滅趙國後,趙姓散居各地,以國為氏……洛陽趙氏乃天水趙氏之後……明初,吾祖本成公自洛陽梲山遷唐縣五里屯(即今大樹趙),康熙年間十二世祖耀宗公再遷湖陽張灣,其後裔又遷趙橋、湖陽街、杜樓等地……」  為了感受趙先生的修譜歷程,我們跟隨他來到了文中所提的湖陽張灣。和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這也是一個「主姓」村莊──在趙氏先民遷來之前,以張姓居民為主。小村西側有一灣積水湖,因此得名張灣。趙先生指給我看村頭老樹下所立的一截石碑,這塊約2平方米的清代殘碑名為《張灣祠堂五門本系派序世系碑文》,文革期間祠堂被毀以後曾用來修砌路橋,1986年才被重新安放在這裡。而另幾塊促成趙先生家譜完整性的石碑大多在近年散佈於村民家裡。  趙先生是幸運的,在這次修譜中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其實尋根問祖在當今中國是件極其複雜的事情。此次採訪途中,我遇到了自漢朝被賜地而偏居陝西的一個「第五」姓村,還有因闖王滅明而改姓、亡命天涯的「歲」坡村,以及一處完姓村──全村都是「金」代完顏氏後裔,他們長久以來保留著不與「岳」姓通婚的風俗。這些姓氏現象,好比歷史海洋里的一處處文化孤島,很好地保存了自己的血脈,但這在整個中國屬於極少的少數派。多數的姓氏傳承線索複雜,譬如大樹趙氏在洛陽遷出前究竟如何得姓就只能是個謎了……
推薦閱讀:

港媒:海外華人掀「尋根熱」 服務機構應運而生
《易經》與《周易》:尋根問祖
尋根究底2 「男左女右」的來歷
尋根覓祖之洪洞大槐樹
梅里古鎮尋根問祖記

TAG:姓氏 | 尋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