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憑兩首詩就流芳千古的唐朝詩人是誰?
一個唐朝詩人,至今讀過小學的人,對他的名字都能記得。翻遍唐詩典籍,現在能找到的他的全部作品,只有6首短詩。
他就是《登鸛雀樓》的作者王之渙。《登鸛雀樓》僅僅20個漢字,就讓中華黃河的壯麗美景和文人雅士登高懷遠的胸襟描寫得淋漓盡致。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記載王之渙的史料非常少。因為他一輩子就只當過衡水主簿、文安縣尉這樣的風塵末吏,所以新舊《唐書》都沒有關於他的記載,《唐才子傳》里也只寫了寥寥幾行。還好清末挖出了一塊古碑,刻有唐人靳能為王之渙所作的墓志銘。碑載王之渙卒於天寶元年二月,享年五十五歲,也就是公元742年卒,公元688年生,比李白大十三歲,死後十三年才發生「安史之亂」。生逢盛唐,難怪《登鸛雀樓》與《涼州詞》寫得雄渾壯闊,大氣磅礴。
王之渙生於名門望族,祖輩一直做官,想來家境也是頗豐。《唐才子傳》載王之渙「少有俠氣,所從游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和李白少年時「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倒是臭味相投。
少年白衣勝雪,暮色蒼茫的田野里圍篝火、飲烈酒,擊劍悲歌,聲透十里,身後烈馬嘶鳴。
那夜星光滿天,穿過千年又靜靜照臨人間。理想躲在雲端輕輕地惆悵。
這是多麼值得年老時回憶的年少輕狂,令人神往。靳能在墓志銘中稱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如果史料詳盡的話,我想這樣一個英武少年的一生,該有多少故事,讓後人吟唱。
多少塵埃,輕輕覆蓋往事。寒水漫過青草,陽光照過山岡,塗作山痕水跡,鳥兒在遠方收起翅膀。
少有俠氣的王之渙想必是恥於和迂腐的書生們同場科考,所以終身未參加科舉。也許是官宦世家的原因,王之渙三十五歲才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在主簿任上,他的縣令上司李滌將十八歲的三女兒許配給他,那時王之渙已三十五歲,而且已經娶妻。縣令願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下屬王之渙作妾,想來也是因欣賞其才華。
王之渙官雖做得不大,在當時卻是個風流人物,詩名遠播。他每寫一首詩,就被樂工譜以聲律,傳唱於坊間井巷。他常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名詩人交遊,所做之詩「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唐才子傳》在對王之渙為數不多的記載里,寫了一個故事:
一日天寒微雪,王之渙與和他齊名的王昌齡、高適三人至旗亭小飲,正好有些梨園名角與當紅歌妓也來此會宴,他們便一面飲酒一面觀看。王昌齡提議說,我們各擅詩名,究竟誰勝於誰,今天可看她們所唱誰的詩多,誰便為優者。第一個歌妓唱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壁上為自己畫了一道。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高適也為自己畫了一道。隨後王昌齡又添得一道。
想來這時候王之渙臉上掛不住了,說,這幾位都是柴禾妞,唱的都是沒文化的歌,應看那位美女歌妓唱的是誰的詩。若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我終身不敢與你們二位爭了。須臾,佳妓唱曰: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是王之渙的《涼州詞》。三人開懷大笑,之渙曰:「田舍奴,吾豈妄哉!」諸伶因他們大笑而見問,知是王之渙等,拜曰:「肉眼不識神仙。」估計後頭是追著要簽名了。
旗亭畫壁,遂成典故,元人還編成雜劇上演。可見當時王之渙詩名之盛,也可見當時的詩人都是散仙哪,個個狂放不羈,心如赤子。心嚮往之。
可氣的是王之渙的表弟,在王之渙死後,幫其整理詩集,不小心將他的詩集燒了。本來燒了也還是可以補救的,大不了再從民間去收集,但想來那個腦袋進水的表弟也沒當回事。這一燒就燒掉了多少篇「白日依山盡」,對中國文化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王之渙的詩雖只有六首存世,但僅憑《涼州詞》與《登鸛雀樓》兩首就足以睥睨群雄,流芳千古。
如此風流人物,豈是池中之物。王之渙在衡水主簿任上沒幾年,便憤然辭官而去,直到十五年後再任文安郡文安縣尉。十五年的松風竹露,明月梅開,王之渙該是寫了多少山水詩、田園詩啊!這表弟涉嫌重大過失犯罪啊!
管理一個縣治安的工作,王之渙也幹得兢兢業業。當地百姓頌揚其「在職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稱」。殺雞用牛刀,宰輔之才幹個刀筆小吏的活兒,那還不是小菜。
可惜王之渙只活到五十五歲,卒於文安縣尉任上。三十八歲的李氏並未改嫁,六年後也病死,因不是正妻,未能與王之渙合葬。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唐代苦吟詩人賈島墓葬鮮為人知 稱皇帝不懂詩被貶
※《全唐詩》四萬三千餘首唐詩、兩千五百唐詩詩人【上卷001——300】
※中國上下五千年最偉大的詩人是誰?
※唐代最牛的十位詩人,應該有一兩個不為人所知
※大唐詩人講演錄(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