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蹈——高山族舞蹈
常見的歌舞形式有以下幾類: 阿美族的《拉手舞》,是高山族在節日、婚禮時的自娛性舞蹈,形式自由,3-5人即可作舞,幾十上百人也不算多。舞蹈分為人們與與左右相鄰者一般連手的「小拉手」式和相隔的人交叉拉手的「大拉手」式兩種圓圈形式,也可以單排和雙排等隊形進行舞蹈,人們在一位歌手的帶領下,相附相隨進行歌唱,歌詞多為讚揚祖先與英雄業績、讚美家鄉和豐收年景等內容。 泰雅群體的歌舞形式為《祭舞》和《酒舞》兩類,在舉行隆重的「播種祭」和神節慶典時,能歌善舞的泰雅男女,在兼有領唱、合唱歌曲伴唱下,男女共舞。舞步從莊嚴的漫步逐漸發展到輕快、歡騰,以模擬動作為主,表現其民族在祭祀、收穫、漁獵方面的情景。另一類,是當地稱為「猶太琴」——口弦類「嘴琴」伴奏下的民間自娛舞蹈。舞蹈動作多以左右搖擺上身,伴以頓足、招手、搖臀和相互調笑的誇張即興動作為主,具有特殊的風格和韻味。 布農、曹和賽夏群體,在各自的祭禮活動中,載歌載舞的圓圈舞蹈是主要的自娛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杵舞》實際來源於布農民眾的傳統「杵樂」。舞蹈時,婦女們身穿民族服裝,頭戴鮮花,每人手持一隻長短、粗細各不相同的「杵棒」,圍繞石臼或厚石板,敲擊出音響不同的優美「杵樂」,舞者們便輕歌緩起,杵聲錯落之中,表演時而集聚,時而散開,古樸而別有風味的舞姿與造型。 此外,《紡線舞》、《篩米舞》、《婚禮舞》、《甩髮舞》、《竹桿舞》、《陀螺舞》、《刺球舞》、《葉琴舞》等高山族舞蹈均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高山族舞蹈具有三大主要特徵:一是集體性。凡重大活動,都有集體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面,在歌舞聚合時,人們堆柴點火,圍火高歌豪飲,款款起舞,並唱序歌,漸入高亢激越,連臂合圍,踏歌歡舞,時前時後,進退有致,間有齊聲歡呼,場面熱烈。二是現實性。高山族舞蹈以模擬反映和再現捕漁、狩獵、農耕等生產生活的動作、場景為主,具有鮮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將內心喜悅全部傾注於歌舞之中,內在節奏體現於外部形體、動作上,形成一種顫動的舞蹈律動特徵,結實有力,具有一種天真爛漫、熱情奔放的動人美感。三是多樣性。高山族支系較多,所以表現在歌舞上的風格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阿美人的豐收舞、雅美人的甩舞、賽夏人的矮靈祭舞等,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華安高山族舞蹈是來自台灣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項目,充分體現出高山族人民的精神氣質,具有鮮明的原始藝術色彩。 華安縣高山族舞蹈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