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讀書的最高境界

讀書的最高境界

由來富貴原是夢, 未有神仙不讀書。

宋朝趙恆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鑿壁偷光這句成語,描寫的是西漢匡衡勤學苦讀,最終成為大學問家的故事。人們一般用此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的這一名聯,則己成為讀書人的座右銘。

顏真卿論讀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陶潛《五柳先生傳》的宗旨則與之相反:「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呂純陽祖師說:「由來富貴原是夢,未有神仙不讀書。」既使神仙還要讀書,更何況我們凡夫俗子乎? 既使神仙還要讀書,我們凡夫俗子更沒有虛度光陰的資格。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的這首詞意寓深刻,但是結論卻太過傷感。少年讀書的方式雖然幼稚,但卻是讀書人成長過程之必然。讀書到識盡愁滋味之時,應當反思過去與繼往開來,而不應當欲說還休。欲說還休之境界,說明古人還未找到讀書的出路。

宋代有個大臣,叫倪思,主張抗金,反對求和,以直諫著稱,在兵部禮部都做過尚書。宋史有其傳。他關於讀書有過一段樸實的高論,他說:「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棋子落聲,煎茶水聲,皆聲之至清者也。」這些都是自然界和生活中最美好的聲音,但倪思最後說:「而讀書聲最。」

易經批判的讀書的境界曰: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百姓對於這種見仁智只能是無所適從,敬而遠之。所以讀書必須要有主見,而遠離見仁見智與模稜兩可。

孔子讀書的成果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不讀書,既使活到一百歲也不能而立不惑知天命,更遑論耳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金剛經曰: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這句格言指出,智者的說法,賢聖之經典就好比渡船,聽智者的說法,讀賢聖之經典的目標,在於超脫現在的苦海與到達幸福的彼岸。這句格言還指出,在讀書的征途上,只有里程碑式的理論,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禪宗六祖慧能說: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這句格言指出: 在讀書的征途上,書只能是人的工具,人才是書的主人。

陸遊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用現代的語言來說,這種讀書的境界就稱之為理論必須聯繫實踐。在信息閉塞的時代,旅遊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所以古代文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孟子也反對死讀書,一次,他閱讀了《尚書.武成》一篇,頗有感慨地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天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當年元軍鐵騎攻破長沙,嶽麓書院數百書生以赤手空拳相抗,全部戰死而無一人投降,這種獻身精神是中國書生曾經的驕傲。幾百年後之後,毛澤東在長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這首氣勢磅礴的詩詞說明,嶽麓書院的讀書人依然擁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傳統的讀書的姿態是在下跪: 和尚跪在佛經之下,道士跪在道德經之下,世俗跪在儒教之下,西方文明跪在聖經之下。所以馬.斯蒂納說: "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都跪著,站起來吧!" 讀書人必須頭顱高貴,膝下有金。

在與女兒的一次著名做對話之中,馬克思說他最喜歡做的事,是當一個蛀書蟲,而座右銘則是"懷疑一切",兩者合二而一就是: 讀書的最高境是懷疑一切,偉人讀書的境界非同凡響,就是與眾不同。

牛頓讀書時發出的感概是:「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站在數學前輩的肩膀之上發現了微積分,牛站在伽利略與笛卡爾等人的肩膀上,開創了牛頓三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從而奠定了經典力學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可囊括世界。」因為注重想像力,所以愛因斯坦讀書的境界就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站在這個空前的高度上,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從此不與庸俗為伍。

站在這個空前的高度上,愛因斯坦說:「我想知上帝的心思,餘下的就是細節問題了。」在想像的大海中徜洋,因想像而獲得了與上帝對話的資格。

"科學是一門學問,它能使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如果把人類學家麥克斯.梅拉克曼的這句言推廣到哲學,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讀書就是要超越時代,只有在讀書之中與時俱進,才能使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

青山惟政禪師曾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者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在學校讀書時,老師說讀書也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開始讀書時,新書往往是較薄的; 第二種境界是因為讀書認真,所以把書翻舊了,讓新書變厚了; 第三種境界是通過刻苦學習,把書真正讀懂了之後發現,原來厚厚的一本書之中,其內涵其實很簡單,用幾句話或幾個公式就能概括之,於是書又變薄了。

離開學校後,筆者之讀書亦經歷過禪宗的這三種境界: 初時,見物理是物理,見哲學是哲學。乃至後來殫精竭慮,衣帶漸寬之後終於明白,原來詩書畫一體,原來釋儒道一家,原來科學攜哲學齊飛,文科映理科一色。而今得個體歇處,見物理還是物理,哲學還是哲學,但是,今天的山水己今非昔比,士別三日,當以括目相看!

讀書是亮麗風景,讀書是詩情畫意,讀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古人云:「一命二運三風水」。筆者的觀點則是「一讀書,二讀書,三還是讀書!」 其中的道理在於: 沒有文化的好運只是過眼雲煙,沒有文化的國家不能長治久安,只追求物質享受的人類文明,其前途只能是萬刧不復。讀書才能改造個人命運,讀書才能國運長久,讀書才能開創人類文明萬代興旺之風水!


推薦閱讀:

教師讀書十問
不騙你,得不到奧斯卡只怪讀書少!
史部郡齋讀書志[宋]晁公武卷十一◎法家類
讀書與心態
毛姆是怎樣讀書的

TAG:轉載 | 境界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