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怎麼辦?

頸動脈是為腦部提供血液供應的主要動脈,因其位於頸部、位置表淺現已成為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最常用的檢查部位。現如今,「頸動脈彩超」檢查已成為單位體檢的必查項目,篩查頸動脈可以更早地、更有效地預防「腦中風」。

如果你進行了一次頸動脈的超聲檢查,報告上寫道「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而且還報告多少毫米乘多少毫米大小,有人就會非常緊張,問我「這個斑塊會掉下來嗎?」「我這個頸部血管會堵上么?」以及「能不能吃藥或手術把這個斑塊消掉?」等等。其實,你不必太緊張,我們需要客觀正確對待這種檢查結果。這就要對頸動脈硬化做一些了解。

何謂頸動脈斑塊?

正常情況下,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約為0.8-1.0 mm,當其數值大於1.0mm就被稱之為IMT增厚,當其數值大於1.3 mm則稱之為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的IMT增厚和程度較輕的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機體老化的自然屬性。據國內部分地區調查,50歲以上老年人若是體檢,其檢出率大約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對於冠心病、糖尿病和發生過腦卒中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存在往往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局部表現。

中美有關流行病合作項目對北京石景山居民的調查結果表明,3年內55歲以上者IMT的進展速率要大於55歲以下者,人群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由34.9%增至41.6%。IMT的增厚與年齡、吸煙、收縮壓水平和脈壓差有關。

頸動脈斑塊的檢查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檢查頸動脈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可以很清晰地探測到雙側頸總動脈和其分支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的血管內血流速度和寬度等多種血液流動的參數,同時也可以獲知動脈壁的薄厚和管壁的高低起伏。通過這種檢查可以了解:頸動脈是否存在斑塊,斑塊是否導致管腔狹窄,是否影響了頸動脈的血流,是否可以解釋頭暈或「小中風」的癥狀。

超聲下根據形態和回聲特點,斑塊可分為①低回聲脂質性軟斑;②中等回聲富含膠原組織的纖維性扁平斑塊;③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塊;④回聲強弱不等的潰瘍性混合型斑塊。其中,軟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屬於不穩定斑塊,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裡必須指出,判斷這些斑塊的種類,不是絕對的,受儀器的類型和醫生的操作水平和經驗的影響。

CT血管造影對頸動脈狹窄的判斷準確性高於多普勒超聲,但對斑塊的形態學顯示欠佳,目前廣泛應用於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可作為術前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為什麼會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高血壓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因子。高血壓致使血液衝擊血管內膜,內膜受損後容易使血小板聚集,使膽固醇、脂質沉積下來,加重管壁粥樣斑塊的形成,導致管壁增厚、管腔變細。因此,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子。頸總動脈分叉處側壁及彎曲處的內側壁和頸動脈竇部,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響形成湍流等非層流狀態,內膜更易受損,是形成粥樣斑塊的常見地方。

容易誘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因子還包括:年齡增長、吸煙、血脂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血糖異常升高、缺乏鍛煉、身體內經常有炎症、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飲食不健康等。這些因素會使動脈硬化斑塊加速發展或提前出現,也會更多地使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發生「火山噴發」,誘發腦血管疾病,因此,良好控制這些因素反過來就可以治療和延緩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很危險嗎?

許多頸動脈硬化性疾病患者臨床上沒有任何神經系統癥狀,或僅有一些非特異性表現,如頭暈、頭痛等。有些患者可表現為一過性單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發病後24小時內完全恢復。發作過後查體無明確陽性體征,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少數患者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

如果中老年人的體檢報告中出現「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字眼不必談斑變色,應科學對待。首先,應該注意這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否突出於血管壁,如果沒有,那麼就可相當放心,因為前文述及,這是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的早期。如果突出於血管壁,那麼超聲科的醫師通常會報告斑塊處的血流頻譜變化,它可反映血管管腔是否發生了狹窄,如果提示管腔有輕度的狹窄,是否需要進一步進行其他形式的檢查,以明確這個病變的具體情況,應該由您的醫師去考量。而當頸動脈動脈硬化斑塊生長到一定程度,開始影響頸動脈的血流時,就必須進行相應的評估和治療,以防止發生血管事件。

頸動脈斑塊的危險主要在於不穩定斑塊,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脫落的斑塊。當斑塊整塊或者部分脫落後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隨血流到達大腦堵塞腦動脈,導致栓塞事件。

頸動脈斑塊患者如何治療

藥物治療

輕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如果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或身體其它部位的血管狹窄,首先要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同時應該服用他汀類和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並建議每半年複查一次彩色多普勒超聲。即使有癥狀的中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也只需要內科藥物治療。在歐洲,對於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冠心病患者,如果同時存在頸動脈重度狹窄,並不主張必須做頸動脈的再血管化治療。

介入或手術治療

頸動脈內膜剝脫(開刀手術)或放置支架(微創手術)是處理頸動脈斑塊的兩 大手術方法。

1953年,美國外科醫生Debakey實施了世界首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由於手術難度大,對外科醫生的手術技巧要求高,目前國內能夠獨立、大規模實施該手術的醫療機構並不多見。

臨床上,醫生會根據頸動脈斑塊導致血管狹窄的程度、斑塊的穩定性,結合患者的癥狀、基本情況決定是否手術及採用何種手術方式。具體選用哪種手術方法,需綜合考慮每位患者的個體差異。

今年發布的《中國頸動脈狹窄診治指南》認為,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且無創檢查頸動脈狹窄度≥ 70%或血管造影發現狹窄超過50%,可考慮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對於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美國在2013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術後30天腦卒中/死亡發生率為1.0%,歐洲在2010年的研究結果為1.4%,北京協和醫院在2014年的研究結果為1.2%,介於美國和歐洲之間。對於有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北京協和醫院在2014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術後30天腦卒中/死亡發生率為1.9%,比歐洲2010年的最新數據低0.4個百分點。

改善生活方式

對於頸動脈斑塊患者,要求:吸煙者立即戒煙,同時避免被動吸煙。飲酒者降低酒精攝入量,嚴重頸動脈狹窄者應戒酒。肥胖者通過平衡飲食、鍛煉和生活方式改變等途徑來減肥,控制基礎代謝率(BMI)為18.5-24.9 kg/m2。此外,能正常運動者,每天應該進行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對於殘廢者,應進行有指導的恢復訓練。

《 魯 原 心 論 壇 》

陳魯原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

廣東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推薦閱讀:

【系解025】胸主動脈、腹主動脈
【附視頻】基底動脈瘤:翼點入路--The Neurosurgical Atlas系列
★★★★★★冠狀動脈狹窄
怎樣活動能防動脈硬化?預防動脈硬化吃什麼好
腸系膜下動脈和大腸

TAG:體檢 | 發現 | 怎麼 | 動脈 | 頸動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