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哲學家都幹什麼?

林欣浩

但是芝諾有一個著名的比喻,說人的知識好像一個圓圈,知識越多,圓圈的周長就越長,就會發現自己越無知。所以蘇格拉底這個當時雅典最具智慧的人,就是認為自己最無知,乃至於他覺得自己的回答無足輕重,必須通過向他人問問題的方式來求知。

歷史上有個規律,在鬥爭中,哲學總站在弱者的一方。這是因為這因為哲學講思辨,講道理,而只有弱者才會去講理。強者不需要講理。

有句俗話叫「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其實還可以說一句話:「必須用暴力解決的問題都是解決不了的問題。

來自權威的理論是最薄弱的。

他說:「來自權威的理論是最薄弱的。」

敬字惜紙,這不光是書獃子的任務,這更是文明之路。

到了13世紀的時候,屬於教會財產的土地已經佔了歐洲土地的三分之一。

在他們開始燒書的地方,他們最終會燒人。

從此,歐洲基督教分成了兩大派:羅馬一方被稱為天主教;路德一方被稱為新教。另外,東邊的羅馬帝國在此之前還搞了一個東正教。

荷蘭的全稱叫「尼德蘭共和國」,「尼德蘭」的意思是「低地」。

那麼,中國的比喻式哲學,和西方人的數學式哲學,我們該選哪一個呢?

中文典出《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現在所說的「形而上學」,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實用理性思維去研究那些能統一世間一切問題的「大道理」。就像笛卡爾希望的那樣,要尋找一個能高於客觀世界、統領一切事物的真理。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在哲學裡又稱作 「本體論」

「那些知識是真實可信」的問題,在哲學裡又稱作「認識論

其中一個反對二元論的學派,就是我們熟悉的唯物主義,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我們的精神世界不過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換句話說,精神是從物質中產生的。這種觀點就叫做物質一元論。當然,相應的也有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精神的,外面的世界不過是我自己心靈的產物罷了。

更進一步說,二元論能幫助我們的關鍵是:我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是無敵的,而一切體驗歸根結底都是精神體驗。

這是阿Q的境界:說好聽了,這叫「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這是九陽神功的境界。

笛卡爾、斯賓羅莎代表的數學家,被稱為「理性主義。」

所以洛克代表的科學家派被稱為「經驗主義」

用物理學來解釋包括人類意識在內的整個世界,這種觀點就叫做「機械論」。

統計學上有一句經典的話,「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

休謨有一句名言,說你怎麼知道明天的太陽會照樣升起。

這好傢夥,在因果律問題的兩端,一邊是沒有因果律,那科學就完蛋了;一邊是有因果律,單就會沒有了自由和道德。你說你相信哪個?兩個都不好受。

世界的正面目,起個名字叫「物自體」(也被譯作「自在之物」)。人類感覺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體」經過「先天認識形式」加工後得到的東西,我們把他們叫做「表象」。

也就是說,我們生活中看到的桌子啊,椅子啊,這些都是世界的表象。桌子和椅子的真面目視物自體,到底什麼樣子的我們永遠無法知道。

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個先天認識形式,也就是人類對物自體的處理機制,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這個「先天認識形式」一詞中的所謂的「先天」,不是說這東西是生物學上的天生本能,不是像理性主義者說的那樣是一種超越了客觀世界的存在。它既不是人類生理的表現,也不是心裡的表現,不會因為人體的變化而改變。所以你說我想改改自己的「先天認識形式」,這是不可能的。

順便我們再學一個小辭彙:「先驗」。「先驗」和「先天」差不多。意思是,先於經驗,說某些東西是在人獲得經驗之前就存在的。折現東西不依賴於人的經驗而存在,而且常常會決定著人的經驗。顯然,先天認識形式就是先驗的。再比如理性主義者相信的不言自明的公設,一般人理解的絕對真理,也都是先驗的。

有一個最常用的比喻,有色眼鏡。這個比喻說,假設每個人終身都必須帶著一副藍色的有色眼鏡。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必須都通過有色眼鏡的過濾才能被人看到。那麼所有人看到的就是一個藍色的世界,而世界真實的面貌是人永遠看不到的。在這個比喻里,有色眼鏡是先天認識形式,事物原本的顏色是物自體,人類看到的藍色的世界,是表象。

要注意的是,每個人的眼鏡都是相同的,不會有人不一樣。

用白話說的就是,康德認為,這世界(物自體)是人類永遠無法真正認識的,人類看到的只是表象的世界。但是由於每個人對真實世界的表象方式(先天認識形式)都是相同的,所以人類看到的同一個東西的感受還是一樣的,因此我們覺察不到真實的事物是否被扭曲了。所以這個世界觀並不和我們的生活經驗相悖。

那因果律是怎麼回事呢?康德認為,我們這個先天認識形式里,包含了很多用來處理物自體的工具(一共有十二個先天範疇),其中一個就是因果律。

而科學家只能研究我們感覺到的事物。也就是說,科學家只能研究表象世界,因此,科學家的研究對象都是帶有因果律的。那麼,人的自由意志又在哪兒呢?

我們自己的意志就是物自體啊!

因果律只存在於先天認識形式里,並不存在於物自體中。物自體是自由的,我們自己的意識也是自由的。

換句話說,康德讓人的意志受到了先天認識形式的嚴密保護,因果律不能穿透先天認識形式去控制人的內心意志,所以人仍然是自由的。

當然,這也是意味著作為物自體的自我意識,是沒法被我沒覺察和把握的。也就是說,科學家永遠無法研究人的自由意志的。問題完美解決。

因為在康德看來,人類的心靈會加工客觀世界,所以他屬於唯心主義。康德學說的說法叫「人的理性給自然干立法」。

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什麼意思呢?傳統的邏輯,也就是 我們一般人能夠接受的邏輯,到要遵守「矛盾律」。「矛盾律」的意思是,一件事情不能自相矛盾,事物和事物之間也不能互相矛盾。「我長得漂亮」和「我長得丑」兩者只能有一個為真,不能同時為真。否則「我長得既漂亮又丑」這句話會讓人感到古怪,無法理解。

可是黑格爾說,一個判斷並不是世界的永恆真相。他認為,世界不是容不得矛盾的,而恰恰相反,到處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世界的本質。

為何說矛盾可以存在?因為矛盾雙方是互相依存的,「漂亮」和「丑」雖然是矛盾的,可是沒有「丑」就沒有「漂亮」,兩者誰也離不開誰。

為何說矛盾無處不在?因為凡是找一個概念(漂亮),我們都可以找到和它相反的概念(見到「漂亮」,就可以聯想到「丑」)。

最適合詮釋這個概念的並非西方哲學家,而是我們傳統的「陰陽說」。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陰和陽無處不在,凡事有陰又有陽。陰陽也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就有衝突也可和諧共存的。就像「陰陽魚」所畫的那樣,陰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動態關係。

所以碩,宇宙的本質是精神,而且是一種理性精神。這個理性精神,就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前面說過,根據黑格爾的辯證法,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不化的,而且是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

不過我們今天這麼做的理由和黑格爾不大相同:我們的出發點是,哲學史們沒有味的最終答案的學科,沒一個哲學家的觀點都是有道理的,都值得學習和了解。

黑格爾說:「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連古希臘的享樂主義追求的也不是肉慾的極限,而是適度的享樂、勞逸結合的生活。這是因為大家都發現一個問題,肉與快樂固然很好,但是縱慾總是和它的反題——痛苦、空虛緊緊連在一起的。不存在某種之給人快樂、不帶來痛苦的享樂。這正符合了辯證法的觀點。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我們最高個人幸福的最境界,不是縱慾,而是內心的平靜。

那麼生命意志是個什麼東西呢?簡單地說,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這股力量驅使萬物去運動,去發展。

比如人和動物的食慾性慾,比如植物破土而出的慾望。

動物沒有理性,可是動物生下來就知道覓(mi)食、交配、躲避危險,在很多情況下逼人的求生本能還要強。動物這麼強大的生存能力哪兒來的呢?叔本華認為,這是背後的生命意志驅使的。

在康德那裡,這個世界的基礎是僅僅有條的理性。在叔本華這裡,這個世界的基礎是無法控制的生命意志。

因此康德對世界的看法是樂觀的。叔本華對世界的看法是悲觀的。下面要說到叔本華的形而上學的重要推論:悲觀主義

而叔本華說,生命意志是邪惡的,是痛苦的源泉。所以每個人都逃不了痛苦。

叔本華為什麼這麼說呢?

滿足慾望會帶來快樂,這沒錯。但是叔本華認為,慾望本質上是痛苦之源。

因為滿足不了慾望,人會痛苦。滿足了慾望,人又會產生新的、更高的慾望,還是會痛苦。

悲觀主義讓我們把整個世界都看成一個很差的地方。那麼,我們就不必對這個世界期待太多。當這世界損害我們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感到不公平,或者覺得很失望。同時,我們對這世界的期待少了,我們自己的生活壓力也就小了。

尼采繼承了叔本華的形而上學。叔本華說物自體是「生命意志」,你才給改成了「權力意志」。

「權力意志」一詞中的「權力」容易引起誤解。這並不是政治權力的意思,而是只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強壯、更富創造力的慾望。

我們現在都講「人人平等」,你才卻反對平等,他認為平等主義這本質是嫉妒成性,看到別人有什麼,他們就業想要什麼。

那有人說了,你猜的道德觀不是會造成弱肉強食嗎,不是會造成強者欺凌弱者嗎?尼採回答是,人的本性就是殘忍的。

這是因為,權力意志是物自體,是一切事物的本質,自然也是弱者的本質。因此弱者本性也像強者那樣,希望能彰顯自己的意志,駕馭弱者。但是弱者他自己弱啊,沒能力啊,因此若這隻能躲在「奴隸道德」下,掩蓋自己殘忍的本質。弱者是虛偽的,強者的殘忍是彰顯自己的本性,是正當的。

你猜的這個觀點有「人性本惡」的含義,我們未必同意,而且就算我們同意「人性本惡」,也不意味著用道德去壓抑惡、追求善是不對的。

所以尼采大喊「上帝死了!」意思是,他想去掉上帝。如果沒了上帝,人們也就不需要無條件地遵守基督教道德了。

在尼采看來,最聰明、最有創造力的人在這個社會裡是少數,庸人總是多數。

簡而言之,尼采推崇的是一種精英主義

尼采反對宗教、推崇超人的觀點雖然會讓很多人覺得太極端,但是和我們的生活並不是沒有關係。

這種用科學代替哲學的想法,被稱為「科學主義」。

但是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相互獨立的,可以相互影響,不同運動狀態的人觀察同一個物體,觀察到的時間、大小都不相同。因此時間和空間的放到一起研究,統稱為時空。質量和能量也不是相互獨立的,統稱為質能。這也是核武器的理論基礎。

廣義相對論的意思是說,當空間中存在物質和能量的時候,空間就會受到彎曲,質能越大,空間彎曲的越厲害。陰曆就是這種空間彎曲產生的。

然而物理學家們在研究量子力學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物理學觀察一個電子,越是精確地確認其位置,就越無法確定它的動量;月實現更精確地測量它的動量,就越測量不到的的位置。這並不是因為科學家的觀測技術不行,而是有嚴格的理論決定的。這個規律叫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然而量子力學說的是什麼呢?在量子級別的世界裡,沒有決定論,也沒有去訂的因果律。科學家們對於一個電子的運動狀態只能預測出一個概率,只能說大約、可能在哪兒。物理學成立一門缺乏確定性的學說。

所以維特根斯坦說:「凡是可說的事情,都可以說清楚,凡事不可說的事情,我們必須保持沉默。」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凡是符合邏輯實證規則的語言,內容都很清晰準確;凡是不符合邏輯實證規則的語言,說了也是沒有意義的,就不用說了。

也不要以為實用主義是有西方人才喜歡。實用主義離我們也不遠,有一句話我們很熟悉:「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我們對科學最直接的理解是,科學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

所以,符合客觀經驗的就是正確的科學理論,不符合的就是錯誤的科學理論

這個科學觀,叫做「實證主義」

波普爾看出了其中的問題,提出了一個檢驗科學理論的重要標準:證偽。

但證偽主義認為,沒有永恆不變的真理,所有的理論都可能是錯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什麼「歷史必然規律」。

波普爾因此主張建立「開放社會」,要求執政者能夠廣泛接受意見。,賦予大眾質疑政策的權利。因為之爭理論和科學理論一樣,永遠都可能是錯的。必須要不斷地接受證偽,才能保證理論的正確。

這正是現代民主思想的核心精神。我們有的人可能會簡單地以為,民主就是「大家一起投票,多數說了算」,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其實這種原始的民主制度有極大的缺陷,這個缺陷在雅典人盤蘇格拉底死刑、法國大革命的屠殺、希特勒被民眾選上台等事件已經暴露無遺,早就被現代社會拋棄了。我們常說「人民大眾的一件最正確」,這句話對嗎?在證偽主義看來,這句話就有問題。因為證偽主義認為世界沒有絕對真理,那怎麼可能說某個意見「最正確」呢?就算全世界99%的人同意的一件事,也不能說這件事最正確。否則,布魯諾時代劇不用懷疑地心說了。

可以隨時糾錯而不是多數說了算,這才是現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所以歷史主義都是不可證偽的空話。

更簡潔地說,形而上學的目的是找到終極真理。可是證偽主義卻說:凡是終極真理,都是毛無意義的命題,不值一提。

奧卡姆剃刀大致的意思就是,當兩個學說都能準確解釋同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選擇更簡單的那個

我個人給科學下個定義:科學就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上的,以實用主義為原則篩選出來的、可以被證偽的理論。

科學的用處在於預言。人在利用科學預言的同時,其實就是在證偽。

所以波普爾認為,現有觀察後有理論是錯的。應該是先有理論(即先提出問題、設定目的),再觀察。

這一點,回來再看科學:科學堅持經驗主義,堅持實用主義,並且完全開放,允許證偽,允許質疑,反對獨斷論。那麼,還有什麼研究方法能比科學更好呢?

雙盲實驗在這裡排除的是「倖存者偏差」的干擾。

什麼叫迷信呢?不經思考的相信,不允許別人質疑,就叫迷信。

總結起來就是,我們大半是在焦慮、恐懼、悲觀、絕望的時候才需要追問「人生的意義」,來驅散這些負面的情緒。

下面就講講薩特「存在主義」的大致觀點。

薩特不僅強調自由,還強調責任。

過去的形而上學家們,在相信自己發現了真理後,都認為人生是有目的的。比如宗教信徒認為,在教義的指導下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叔本華認為,對抗生命意志是人生目的;尼采認為,努力當超人是人生目的;黑格爾更是認為整個歷史都是有目的的,個人的人生目的是去努力實現歷史的目的。

對於客觀經驗領域,也就是對於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於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可證偽的理論」。說白了,就是科學。作為現代人,拒斥科學方法和科學成果是不可能的。

也可以這麼說:世界的本質就是我的信念。我相信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它就是什麼。

問:「我為什麼活著?」這也就等於在問:「我為什麼不自殺?」


推薦閱讀:

黎鳴------哲學家
大哲學家薩特嫖女生,情婦波伏瓦為其拉皮條
泛心論萬有精神論 物理學家稱存在涵蓋全宇宙的「原意識場」宇宙其實有自我意識!查默斯 迥絕常蹊的哲學家
答疑:中國和世界級哲學家 | 科技袁人

TAG:哲學 | 哲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