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中國古老的節日 俗稱三月三
07-20
上巳節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由於上巳日和軒轅黃帝誕辰是同一天,近年來不少專家積極倡議將三月三日同時設為「中華聖誕節」,以擴大黃帝文化和上巳節的影響。.baseInfoWrap{display:inline-block;width:790px;font-size:12px;position:relative;z-index:10;background:url(/static/lemma/view/img/baseInfoBarBg.png);margin:0 0 -6px 0}.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float:left;_width:395px}.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Open,.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Close,.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Open,.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Close{position:absolute;color:#999;line-height:12px;*line-height:14px;width:36px;text-align:right;cursor:pointer}.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zoom:1;line-height:26px;position:relative}.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ItemInner,.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ItemInner{zoom:1;position:relative;overflow:hidden}.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ItemInner .biTitle,.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ItemInner .biTitle{display:block;float:left;color:#999;width:78px;padding:0 5px 0 12px;font-weight:bold}.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zoom:1;color:#333;width:300px;float:left;position:relative}.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 .biOpen,.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 .biOpen{bottom:6px;right:14px}.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display:none;position:absolute;left:0;top:-4px;border:1px solid #d4d4d4;padding:3px 11px;background:#fbfbfb;overflow:hidden;box-shadow:0 1px 5px #ddd;z-index:56}.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background:url(/static/lemma/view/img/baseInfoBarOpenBg.png);overflow:hidden}.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Title,.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Title{display:block;width:78px;float:left;color:#999;font-weight:bold;padding-right:5px}.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Content,.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Content{width:288px;float:left}.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Close,.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Close{right:13px;bottom:10px}.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CoverUp,.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CoverUp{position:absolute;bottom:0;left:0;width:424px;height:4px;z-index:1;background:#fbfbfb;overflow:hidden}.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HightHierarchy,.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HightHierarchy{z-index:58}.baseInfoWrap .biBorderBottom{position:absolute;left:0;bottom:0;width:790px;height:1px;background:#eee}.baseInfoWrap a{text-decoration:none}.baseInfoWra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arrow-up,.arrow-up-in,.arrow-down,.arrow-down-in{border-width:0 4px 4px;border-style:dashed dashed solid;border-top-color:transparent;border-left-color:transparent;border-right-color:transparent;border-color:transparent transparent #b4b4b4;z-index:1;position:absolute;left:0;top:4px;*top:-10px;_top:-10px}.arrow-up-in{border-bottom-color:#fff;top:5px;*top:-9px;_top:-9px}.arrow-down,.arrow-down-in{border-width:4px 4px 0;border-style:solid dashed dashed;border-top-color:#b4b4b4;border-bottom-color:transparent;*top:4px;_top:4px}.arrow-down-in{border-top-color:#fff;top:3px}.small-screen .baseInfoWrap{width:690px}.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_width:345px}.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ItemInner .biContent{width:250px}.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Lef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Content,.small-screen .baseInfoWrap .baseInfoRight .biItem .biOpenItem .biOpenItemCon .biOpenContent{width:238px} 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忽略。 上巳春浴的習俗,發源於周代水濱祓禊,後由朝廷主持,並專派女巫掌管此事,成為官定假日。到漢代,上巳被定為節日,魏晉以後,確定三月初三為春禊,是當時重要節日之一。上巳日是祓除災禍,祈降吉福的節日,主要內容是:祓:即祓除疾病,清潔身心。禊:修整、凈身、洗浴、祓禊都要通過洗濯來完成,因此洗浴成為祓禊的主要內容。當時不但民間百姓臨水洗浴,而且宮廷里的帝王后妃也趕赴水邊沐浴,形成「東流水上自潔濯」的情景。 由上巳節還演化出一段「曲水流觴」的逸事。魏晉時,士大夫在祓禊的同時,還要舉行水濱宴會,談文作賦,飲酒取樂。飲酒時,要將酒杯置於流水之中,酒杯隨水流動,到誰的面前,就要飲酒吟詩。這個活動,在著名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被記為「曲水流觴」。曲水流觴的活動還遠傳到日本,形成日本的曲水宴與洗塵禮儀。 上巳節還是古代帝王招魂續魄的日子,鄭國習俗,上巳日在溱水淆水進行招魂續魄的祭奠。另外三月三除了上巳節外還是西王母生日。此說源於道教傳說,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會赴瑤池獻禮祝壽,著名的「麻姑獻壽」由此產生。 上巳節還是人日。人日也是傳統節日,相傳女媧七天之內造出七種動物,按日排列為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為人日。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天干排序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地支排序法,初七為地支巳日,所以巳日即人日,因此上巳節,也就是人日的節日。紀念人日要吃「七寶羹」和「薰天」。「七寶羹」就是用七種菜做的菜肴,而「薰天」是露天作的煎餅。另外還要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火帳子上,以求吉利。活動祭祀高禖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 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來自腜。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事實上,遠古時期一些裸體的婦女像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這是生殖的象徵。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還與嬰兒連在一起。遼寧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後來高禖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河南淮陽人祖廟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權制下的高禖神。同時還出現了性具崇拜,先女陰後男根崇拜。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從這種意義上說,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漢代以後,上巳節雖然仍舊是全民求子的宗教節日,並且傳說農曆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經是貴族炫耀財富和游春娛樂的盛會。曲水流觴 在上巳節中還有臨水浮卵、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三種活動。在上述三種 水上活動中,以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則是由臨水浮卵演變來的。不過,這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孕育巫術。曲水流觴和臨水飲宴則是這種巫術的演變,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祓禊沐浴 上巳節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沐浴是為了去災。史前人類認為生育是由圖騰入居婦 女體內的結果。進入父權制時代之後,人們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圖騰感生的觀念,還是夫妻交媾導致生育的認識,都承認婦女是生育的體現者,子女是由母親孕育的。然而,並不是每個婦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於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婦女不孕育。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雲南初春流傳的洗腳大會,就是古代祓禊的遺風。修禊,源於周代的一種古老習俗,即農曆三月上旬「巳日」這一天,人們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藉以除災去邪,古俗稱之為:「祓禊」。後文人飲酒賦詩的集會,也稱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氣爽,文人怎能辜負這大好時光,自然會有「秋禊」,時間一般是在農曆七月十四。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修禊當數蘭亭修禊和紅橋修禊。會男女 在上巳節中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即「會男女」。這種節日中的野合,由來已久,本來自氏族時期的季節性婚配——野合群婚,後來也有殘存,如廣西左江崖畫、成都漢墓畫像磚上都有男女野合圖。後來的記載也多見此俗。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有不少會男女的風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拋繡球等等。踏青也是此類遺風。江蘇武進地區在初三游南山,民謠曰:「三月三,穿件單布衫;大蒜炒馬蘭,吃了游南山。。」蟠桃會 道教興起後,認為農曆三月三為西王母蟠桃會之日。拜西王母在中國普遍盛行,但其他地方也有祭其他神求子的風俗,如揚州拜三茅真君,又稱瞎子賽會。溫州則在農曆三月三供無常鬼,祈求健康,多生貴子。廈門有石獅會,成都有拋童子會。在拋童子會上,誰搶到童子,誰就能生子,故搶到童子的人被視為英雄。山東齊河不育婦女,在農曆三月三要去娘娘廟燒香叩拜,主持賜給一根紅線,求育者用紅線拴一個泥娃娃,象徵娘娘神賜子,生子後把泥娃娃放在牆洞內,每年的農曆三月三都要給娘娘神燒香上供。在楊柳青年畫中有一幅「大娃娃」年畫,說明京津地區也流行拴娃娃風俗。當前農曆三月三已經逐漸被淘汰了,但各地還有類似風俗,如安徽繁昌的接三姑娘、浙江麗水的龍子廟會、吉林永吉的龍王祭、浙江海寧的雙忠廟會等等。 上巳節雖然主要是祈求人類繁衍,但是古代信仰認為人的繁衍也能促進農作物的繁殖。民間流傳的麥生日,就認為麥與人一樣有一種生育能力。農曆三月三在吉林有 許多節日活動:一種是瞎子會,即盲人集會,選會首,共聚餐,實行自我保護;另一種是大神節,在此舉行薩滿出師會,並抬神出巡,此後作法時就可獨立跳神了。有的當天還要祭倉神,成為祭犁日,從此開始春耕活動。正因為如此,上巳節之後,人們就開始了農忙。 古代有些地方,在上巳節期間還進行一種弋射活動,即利用一種帶絲線的箭射擊野雁,射中後即索絲而取雁。這種雁與其說是獵物,莫如說是送禮的最好贈品。南方勞動婦女則開始育蠶,採桑喂蠶。民俗 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 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在江蘇省有在三月三逛廟會的習俗,每逢三月三,各種小商販就會在街上擺起攤位,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條長龍,這也是全年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灣府志》)。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熱鬧非凡。中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裡,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歷史起源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曆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後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後漢書·周舉傳》:「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會賓客,宴於洛水。」因知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云云,就是對唐代長安曲江風景區內節日盛景的描繪。此節在中國流傳時間甚長,不少地區至今尚有餘韻可尋,當然在節日性質和內容上已發生了不少變化;此外,一般多認為當前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初三為期的節日活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係。為此,對上巳節的起源及其原初涵義的探索,成為民俗學研究 的熱門課題。 漢代學者應劭對上巳節的起源和意義作過闡述,大意是:這種活動遠在殷周時就已經形成,政府還專門設置女巫之職進行主持。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為許多學者贊同,如現代學者烏丙安認為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這在楚辭中有生動的描寫。祭神必齋戒,齋戒必沐浴,沐浴用蘭湯,於是蘭湯、蘭草便與神靈有了聯繫。當蘭湯沐浴成為一種辟邪法術時,這種沐浴活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進行組織和領導。 三月上巳到河邊洗除邪穢的「祓禊」風俗,從起源上看正與蘭湯辟邪術密切相關。由《詩經·鄭風·溱洧》的描寫可以看到,春秋時期鄭國的祓禊活動最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這天,鄭國男女傾城而出,來到溱水、洧水之濱,手執蘭草洗濯身體,祓除不祥。同一時期,其他區也有河濱祓禊的風俗。總之,早期的河濱祓禊禮俗與蘭湯辟邪術屬於同一巫術體系,因其皆以蘭草可辟不祥的觀念為基礎的,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變遷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並用香熏的草藥沐浴。後來人們稱之為禊。《周禮 春官》說:「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意思是:女巫職掌每年祓除儀式,為人們釁浴除災。鄭玄注說:「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這個日子除了宗教作用,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好處。春秋時代,《詩 鄭風 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先秦時代,通過沐浴洗濯而以祈達到消災去病目的的風俗就已相當盛行;而在周朝時,在規定的時間裡行「祓除釁浴」之禮已成為一種制度,並有專門的女巫掌管此事。 到了魏晉時代,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稱曲水宴)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東晉海西公也在建康鐘山立流杯曲水。梁劉孝綽《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曰:「羽觴環階轉,清瀾傍席疏」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要算王羲之與其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了,大家飲酒賦詩,論文賞景。王羲之揮毫作序,乘興而書,成就了書文俱佳、舉世聞名、被後人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後人亦把此碑帖稱為《禊帖》)與「曲水流觴」類似,古時上巳節這天還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絳棗」的習俗,即把煮熟的雞蛋或紅棗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晉張協《禊賦》中對此就有記載:「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灑玄醪於河中。」唐代時,上巳節已成為全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遊踏青、臨水宴飲。據宋代吳自牧《夢梁錄》「三月」條載,唐朝時,皇帝在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會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禮:「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杜甫的《麗人行》 對此盛況亦有描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中唐詩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謝恩曲江宴會狀》一文中也詳細記載了盛會的情況。 宋朝以後,三月上巳風俗漸漸衰微,但一些習俗仍在流傳。明初時,朱元璋皇帝為示太平盛世、與民同樂,三月三攜大臣們一道春遊,這天「金陵城扶老攜幼,全家出動;牛首山彩幄翠帳,人流如潮」。民國時期,中國各地還留有三月三消災除凶的風俗,如北京一帶「三月三日,病創者多以長流水洗之」、江蘇吳中地區「(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安徽壽春地區「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攜酒飲於水濱,以禊祓不祥。婦女小孩,頭插薺菜花,俗謂可免一歲頭暈之 病……」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漢朝時,三月上巳的風俗在宮廷和民間都非常流行,估計其受歡迎程度大概和我們當前的聖誕節差不多。《漢書 禮儀志》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為大潔。」 魏晉後,三月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活動,也許是為便於記憶吧。《宋書 禮志二》記載《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陽氣和暖,鮪魚時至,將取以薦寢廟,故因是乘舟禊於名川也。……今三月上巳,祓於水濱,蓋出於此也。……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這裡說明了原出於祭祀,同時也說明了漢以後不再作為祭祀儀式,而變成了宴會遊玩的活動。 元朝時又改回三月上巳日。白樸的雜劇《牆頭馬上》第一折寫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言下之意,平時養在深閨美女都在上巳節這天出門了,可以盡情獵艷了。詩詞王羲之鼎鼎大名的《蘭亭集序》就是寫的一次文人雅士從事禊的活 動。「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有了書聖的風雅前例,三月三這個官民遊樂的好日子,更成了騷人墨客賦詩的好機會。吳自牧《夢梁錄》卷三《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就是指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事)唐朝賜宴曲江,傾都(全城出動,好大的場面)禊飲踏青。」 描寫三月三盛況的詩篇更是數不勝數。晉朝張華有《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暮春元日,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啟滯異生,禽鳥翔逸,卉木滋榮。梁朝沉約有《三月三日率爾成章》麗日屬元巳,年芳具在斯,開花已匝樹,流嚶覆滿枝。陳朝江總有《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詩》上巳娛春禊。芳辰喜月離。北宮命簫鼓。南館列旌麾。綉柱擎飛閣。雕軒傍曲池。醉魚沉遠岫。浮棗漾清漪。落花懸度影。飛絲不礙枝。樹動丹樓出。山斜翠磴危。禮周羽爵遍。樂闋光陰移。唐王維有《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萬乘親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從上苑,祓禊向中流。草樹連容衛,山河對冕旒。畫旗搖浦漵,春服滿汀洲。仙籞龍媒下,神皋鳳蹕留。從今億萬歲,天寶紀春 秋。《奉和聖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制》故事修春禊,新宮展豫游。明君移鳳輦,太子出龍樓。賦掩陳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來捧劍,畫鷁去回舟。苑樹浮宮闕,天池照冕旒。宸章在雲表,垂象滿皇州。《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制》彩仗連宵合,瓊樓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宮殿百花中。不數秦王日,誰將洛水同。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風。天保無為德,人歡不戰功。仍臨九衢宴,更達四門聰。《奉和聖制上巳於望春亭觀禊飲應制》長樂青門外,宜春小苑東。樓開萬井上,輦過百花中。畫鷁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風。渭水明秦甸,黃山入漢宮。君王來祓禊,灞滻亦朝宗。《詩 鄭風 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吁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吁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以下的注釋是朱熹寫的。賦而興也。渙渙,春水盛貌。蓋冰解而水散之時也。蕳,蘭也,其莖 葉似澤蘭,廣而長節,節中赤,高四五尺。且,語辭。洵,信。吁,大也。瀏,深貌。殷,眾也。將,當作相,聲之誤也。 勺藥,亦香草也,三月開花,芳色可愛。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蘭水上以祓除不詳。故其女問於士曰,蓋往觀乎?士曰,吾既往矣。女復要之曰,且往觀乎?蓋洧水之外,其地信寬大而可樂也。於是士女相與戲謔,且以勺藥相贈而結恩情之厚也。此詩淫奔者自敘之詞。朱熹不愧是道學先生,注釋也不忘批判一下,忍不住說聲「淫奔者」。 譯:溱水河呀洧水河,春來漲滿那沙洲。青年小伙和姑娘,清香蘭花拿在手。姑娘說道:且去游!小夥子說:雖游過;不妨再去走一走! 一走走到洧水河,地大人多真快樂!擠滿都是男和女,又是笑來又是說,互相贈送香芍藥。溱水河呀洧水河,河水深清起微波。青年小伙和姑娘。 一夥一夥真是多。姑娘說道:去看看! 小夥子說:已看過;不妨再去樂一樂!一走走到洧水河,地方寬敞人快活,擠滿都是男和女。又是笑來又是說,互相贈送香芍藥。後來儒家的老夫子們,與朱熹相似,都把描寫這些情形的詩說成淫詩。其實,他們自己也不能免俗。《論語 先進》記載孔子弟子曾晰的志向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暮春三月,穿好春裝,陪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子,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風,然後一路吟詠著詩歌回來。多麼有小資情調啊,引得孔子立刻對他的志向大加稱讚。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台灣人固守中國老傳統
※何兵: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分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走遍中國》之廣東省潮州
※從沈一石看中國富商的命運 (大明王朝1566 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