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2-張國榮2000熱情演唱會——藝術和「我」

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2599973-1.shtml

前言

曾有一個網友希望我來分析張國榮熱情演唱會,說實話我不敢那樣去做。因為我不是個專業做音樂的人,最多只算個音樂愛好者(和某些發燒友相比遜很多)。而且我不是榮迷,對於張國榮生前生活上的,音樂上的,電影上的成長、發展了解的實在太少。到今天他的很多歌曲發表的年代、順序我還搞不清楚,只能大略分為90年之前和之後這樣的概念。如果你問我:紅、大熱、春夏秋冬……這些歌曲到底是在哪張專輯發表的,誰先誰後,我還真不知道。

對於張國榮了解很多都是從他生前的視頻得到的,但問題是,這些視頻都很少寫上年份,只知道有這麼一回事,發生的背景就不得而知。張國榮作為一個藝人形象在我心裡很遙遠,因為對他了解太少。在他最紅的時候,了解他的媒介少的可憐,而那時的我不屑於去了解他。他復出後,了解他的媒介應該更多了,但是他那時的宣傳似乎遠不如其他天王們地毯式的轟炸力度。在我記憶里,當時在我居住的城市裡很有影響力的音樂節目很少有對張國榮的採訪,倒是葉倩文、林憶蓮、劉德華、周華健……有很多電話採訪。(現在想,可惜了張國榮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基於以上原因,我起初是不敢去分析熱情演唱會,不過這麼好的演唱會我還是願意看看別人(榮迷、非榮迷)對這場演唱會的評論。可是在百度、google搜索了一番,僅發現一篇評述。(或許我缺乏耐心再翻數十頁錯失了)我突然感覺還是有必要寫一篇文章,因為和同時期其他港台歌星演唱會相比,這場熱情演唱會實在太精彩。它是全方位的展示:聽覺、視覺、表演(行為)綜合性的演繹。其中充滿了矛盾與衝突,在未讀懂這些衝突之前,我們很難理解這場演唱會。即使有人已經找到那個著名的服裝設計師,找到了「天使到魔鬼」這樣的創意,也很難理解張國榮這場演唱會中「天使和魔鬼」背後的哲學理念。熱情演唱會超出大眾傳統審美經驗。即使在今天,港台、大陸主流舞台上也很少見。(我還沒看見,如果有請大家提供信息,感謝)

有了寫這篇文章的慾望,但是又有前面所講到的問題,怎麼辦呢?折中的方法就是,只談這場演唱會。只談演唱會,這不是絕對的,畢竟藝術作品是對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折射。所以,如果文章中涉及張國榮本人資料出現錯誤,還請大家積極指正。

(一)

前天,我的一個琴友打來了一個電話。我們互相問候、訴苦後,我問他,「你還記得2000年前後咱們聽什麼歌啊?」他被我問住了,時間太遠了,一晃9年過去了,有些事情被記住了,例如:在那一年我找了個學弟男友,過了一個浪漫的夏天。有些事情就被忽略掉了,例如:那一年我們都在聽什麼歌曲。

我努力想了很久,那時候比較火的應該是辣妹組合,布蘭妮,還有貝克漢姆。他不是唱歌的,但是沒有哪個球員比他更受娛樂圈關注,話扯遠了。2000年前後,日本的視覺搖滾很受關注,在歐美玩視覺就更早一些,華麗金屬應該算很視覺了,當然後來朋克也緊跟其後。這裡比較受大陸青少年喜歡的是日本的視覺系搖滾,他們的組合中總有一個或兩個人穿女裝,而且還化妝。但是,這並不代表什麼,有時候他們的視覺要素:化妝、燈光……和他們的音樂沒有什麼直接關係。

如果我們把張國榮的熱情演唱會還原到2000年,在當時的國際音樂大環境下,他的這場演唱會算不算上乘呢?我認為,他應該是一場藝術感極強的上乘之作。

說他有藝術感,是因為他這場演唱會不僅是演唱,他有視覺演繹。但是這個視覺和日本的視覺系搖滾所講究的視覺不一樣,因為,他的化妝、穿著都與演繹歌曲息息相關,而且他的表演更具感染力。重要的是,這種綜合性的演繹(視覺、聽覺、表演)都是為了一個主題服務的,它是一場極具概念性的演唱會。或者你可以把它當做一篇美文來看,或者你可以把它當做一個雕塑來欣賞,或者可以把它當做一幅畫捲來理解……都可以,但是,你千萬不要想脫離某一個環節去解讀,例如:他不是長發更靚;例如:他把胡茬剃凈更俊……

要說明的是,這些在眾人眼裡不夠靚、不夠帥的地方,都是這場演唱會的藝術語言之一。千萬別小看這些細節,它很能說明問題的。

說這場演唱會有藝術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的主題具有哲學概念。演唱會從頭至尾都在講述「人」。這個「人」是廣義的。對於我們而言,這個「人」又是狹隘的,因為這是張國榮講述的「人」,不具備廣泛共識。

如果讓看過這場演唱會會的人來說說感受,能夠接受它的人都會認為那是一場視覺盛宴(在電驢、百度知道里都有人這麼說)。不能夠接受它的人,會認為那是一場很變態的演出。(曾見過一個老榮迷所言)能夠得到這樣南轅北轍的評述,沒有哪個藝人能夠做到。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也沒什麼奇怪的,看看當初的倫勃朗、梵高或者巴赫、貓王……都有類似的經歷(生前生後兩重天,貓王是比較幸運的),藝術審美的更新、發展就是在這種爭議、矛盾、氣惱……中進行的。舊有的勢力和新生勢力的角力,怎麼可能不擦出火花呢?所以,我曾經說過,如果一個藝人不曾被人大罵或者大讚過,那麼他只是個藝人,其餘什麼也不是。

整體的看這場演唱會,對於大眾而言,顛覆點很多。它主要體現在:他用他的表演顛覆你以往對於演唱會的審美認識;顛覆你對於傳統演唱者就是要扮「靚」的慣性認識;顛覆你對歌曲理解的狹隘性,他給你另一個角度去再認識;顛覆你的欣賞方式,他通過表演告訴你,我的演唱會本身就是一部作品,你不能一首一首的片段理解,而是結合整體的概念串成一體的去理解;他要通過演唱會顛覆你對於他一個藝人的認識、和期待;顛覆你充滿娛樂的心情,他要表達他對於藝術、人生、性的理解,引領你的審美,帶領你思考……這種顛覆深邃到大眾的精神層面。

有這麼多的顛覆點,這個演唱會註定充滿爭議的。這也應該是藝術家期待的結果。而這一切,遠遠超過了一個娛樂界歌星的表演範疇。也因如此,我把它當做藝術家來看待。

(二)

張國榮2000熱情演唱會,英文為Passion Tour

Passion:n耶穌的受難和死亡;passion:n激情, 熱情

演唱會創意:天使到魔鬼

我們可以理解為——信仰到背叛。

天使是對上帝的信仰,魔鬼是對上帝的背叛。

這樣上下聯繫起來,Passion Tour就不只是中文熱情的含義了,他應該解釋為「耶穌的受難和死亡」。所以這場演唱會的哲學基礎應該是建立在尼采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參見:尼采——上帝死了。)

(此觀點純屬個人理解)

視覺、聽覺、表演總述:所有演唱會都離不開視覺、聽覺、表演這些要素。在大眾傳統審美經驗中,這些要素都是為演唱來服務的,正面的,積極的來為歌曲服務,例如:一首情歌,演唱者一定要看上去帥(我們一般認為的俊、靚),表演一定要正面的詮釋歌曲的內容。但是,熱情演唱會是顛覆我們這種傳統審美,從外形裝束——聲音——表演。他每一個環節都是在震撼觀眾那根疏懶的神經。

視覺:

燈光:整場演唱會裡的燈光變幻很講究,開始階段非常華美、氣勢逼人,令人目眩。American Pie這組單元里非常柔和、清新。在「無心睡眠、大熱」單元里激情熱烈,令整個舞台在燃燒。絢麗的燈光為這場演唱會成功渲染氣氛,功不可沒。

舞台:熱情演唱會和97演唱會不同,選擇了面對觀眾的劇院效果。舞台寬闊,給人宏大的感覺。在夢死醉生、無心睡眠單元都有體現。而在共同度過、我單元這個宏大的舞台又襯托出張國榮孤獨、高處不勝寒的隱隱悲情。

裝束:長發、髮髻、鬍鬚、天使西裝、透明緊身衣、裙裝(裙褲)、閃亮西裝、金屬色西裝……

服裝設計是Jean Paul Gaultier,我對他了解的範圍只停留在90年代初麥當娜金髮野心巡演的服裝設計。

這場演唱會的裝束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也成為後來議論的焦點。現在看到很多討論貼圍繞這個爭論不休。其中一點就是張國榮扮女人。我如果在這裡簡單的否認這個觀點,估計很難有說服力。所以,這個話題我會放在以後的曲目單元內進行分析。

伴舞:伴舞沒有97華麗,看上去更加簡潔,風格更加現代。有趣的是在「不要愛他」中的表演。「枕頭」里的伴舞雖然沒什麼新意,但是也表演的恰到好處。要說,這場演唱會,伴舞不是重點。

(三)前言

我注意到張國榮裝扮中,臉上有一顆閃亮的「淚滴」。真想知道張國榮自己怎麼解釋的。我個人感覺這顆「淚滴」很悲。

這場演唱會的視覺感受很強大,有的人拿歐美的音樂會相比,認為燈光還不夠花俏,布景還不夠拽。有這種感覺的人沒有錯,但他們是否想過,張國榮這個演唱會的創意,拿到歐美是不是也可以有在香港「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呢?當然不會,因為這個文化(哲學、理念)是從他們那出生、發展、成熟的。當初,在歐美「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尼采比張國榮活的慘(沒愛情,沒金錢……但是他和張國榮倒是有相似之處,最後都患有精神疾病,都選擇自殺)。尼採的哲學思想輝煌到今天,輝煌到近現代文化幾乎無可倖免受到他的哲學影響。從文學、美術、音樂、電影……甚至軍事、政治都可以綁架上他的哲學思想。可以說,在近現代,圍繞尼采精神創作的作品,好的、不好的,都佔全了。張國榮熱情演唱會對於西方人更具親和力,他們在此之前也一直被這種文化熏陶。所以,熱情演唱會在歐美的成功,只能說明他的確能夠用自己藝術語言解讀、詮釋這個哲學理念,而且很富創造力。而視覺衝擊力在歐美的意義遠不如在港澳台、大陸。所以,就不要拿歐美那些演唱會去類比了。

話說回來,如果真有那麼多錢可以砸,我感覺還不是用在這裡。

聽覺

伴奏樂隊、和聲:張國榮所採用的是一支電聲樂隊。現在看,如果有交響樂團加入會更有氣勢更加厚重,尤其在「夢死醉生」這個單元和「大熱」這個單元。(我是個奢侈的人)不過,從現場看,效果已經到位。三個男和聲參加舞台表演「春夏秋冬」,效果不錯。

張國榮的演唱:和89、97演唱會相比,他很多地方拋棄了對聲音的修飾,即使是老歌「無心睡眠」也毫不留情。聲音更加自然,而且富有爆發力。和以往89、97演唱會相比,張國榮的聲音比以往更man,更加有力度。我第一次看這個演唱會時,對張國榮一無所知,看了網路視頻中的幾個片段,差點認為這是個搖滾音樂會。當然這不是一場純粹的搖滾音樂會,但是裡面很多歌曲的編排風格和張國榮的演唱聲音真是很搖滾。

其實,我一直都很迷惑,90年以前的張國榮的聲音很潤、很有磁性,到了97演唱會這種感覺就被削弱了,到了熱情演唱會更難找到90年以前的聲音。是不是張國榮在90年後退出歌壇的同時,嗓音也隨之毀掉了?

但是,這種假設的準確概率連百分之一都不可能有。想擁有一個好嗓音不容易,同時想一夜之間毀掉一個好嗓音也不容易,除非他突然身患大疾,睡醒一覺,嗓音失真,在2000年之前可否有這種可能性呢?(有榮迷在的話,可以說說啊)

我曾問過一個很會唱歌的人一個這樣的問題:你說說話沙啞的人,可能唱出來的歌聲圓潤,而且有磁性嗎?對方回答:有可能。說話好聽的人,唱歌不一定好聽;唱歌好聽的人,說話聲音不一定如你想像般的好聽。反正,唱歌和說話還是有區別的。

得到這個人的回答,我個人認為張國榮90年之前是很講究演唱技巧的,但是因為他演唱過程從不刻意為了賣弄而賣弄,所以,我們就認為,他唱歌就應該是那個聲音。

他復出歌壇後的演唱聲音為什麼就變了呢?或者說過去的演唱技巧不見了,或者說越來越少了呢?讓我們看看他後來專輯中選擇的歌曲,就應該明白一二了。

他後期的很多首歌曲如:午後紅茶、沒有愛、願你決定、春夏秋冬、取暖、真相……更接近民謠風格,很多都是以吉他伴奏。後期的快歌「大熱」「寂寞有害」「陪你倒數」更國際化,尤其配器、編曲很難說那就是舞曲或者搖滾風格。這些歌曲的風格決定了張國榮不可能還保持90年之前演唱「倩女幽魂」「為你鍾情」……的演唱方法。由此我可以理解張國榮聲音的變化。

張國榮放棄過去一直被人稱頌的聲音,逐步放棄自己對原有聲音的修飾,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要改變風格。或許他感覺過去的演唱方式已經不能讓自己再有突破,所以扔掉了,嘗試新的樂風,但是他也給歌迷一個緩衝階段,例如:97演唱會裡的「有心人」「今生今世」「追」……

學會放棄優勢,不讓優勢牽絆自己前進的步伐,這就是張國榮。

音效:沒有親身去聽這場演唱會,沒有資格評價。但是,想到張國榮是個完美主義者,估計他是不會在音響上出紕漏的。

(四)表演

張國榮在演唱會的表演很投入,而且精彩點很多,幾乎每個單元都有。和97演唱會相比,他在這場演唱會的表演更加成熟。熱情演唱會裡角色比較複雜,將一個天使到魔鬼的過程演繹成功,裡面的很多內容不是換換衣服,打幾個燈光就可以完成的。角色在不同單元所呈現的狀態也是不同的。尤其在「換衣」環節之前的部分,有具象刻畫,但是也有意象描述,相互穿插,相互作用,使角色更加飽滿、充盈,為後來天使背叛上帝鋪墊的更加有說服力。

97年演唱會我們看到張國榮在舞台上舞動的身姿,和在熱情演唱會上是截然不同的。97演唱會的舞動是為了詮釋歌曲,熱情演唱會的舞動是為了詮釋角色。

我認為比較精彩表演如:第一單元中不要愛他、愛慕;第二單元中側面;第三單元中American Pie;中間的換衣;第四單元中無心睡眠、大熱;第五單元中陪你倒數……這些地方各有各的精彩點,張國榮的表演成功的把這些精彩點一一展現出來。

演唱會曲目結構

天使到魔鬼:醉死夢生——陪你倒數——Stand Up

我:為你鍾情——

從「醉死夢生」到「陪你倒數」中間所有曲目都應該是對「天使到魔鬼」(信仰到背叛)的演繹。張國榮臉上的「淚滴」也是在這部分才掛在臉上,準確的說在天使部分,到「陪你倒數」這個單元,「淚滴」不見了,印堂上有了魔鬼標記,印堂上的標記在慶賀後,「為你鍾情」、「我」單元被塗掉。

這兩部分是不是毫無關係呢?演唱會是張國榮的,演唱會所反映出來的精神是張國榮自己對於人生的領悟,毫無關係不可能。可以理解為,當他弄懂了自己對於藝術、人生的感悟後,快歌部分變成了慶賀,而後面的「為你鍾情」「共同度過」是他對愛人、觀眾支持的答謝,「我」是張國榮自己的個人表白。

縱觀這場演唱會的曲目安排是很講究的,而且圍繞主題娓娓道來。

一、天使到魔鬼(信仰到背叛)

夢死醉生 、寂寞有害——墮落天使走出牢籠

不要愛他 、愛慕 ——天使的氣質(特質)

儂本多情 、側面/放蕩——天使的性情

American Pie 、春夏秋冬 ——天使的心靈

沒有愛 、路過蜻蜓 ——最初對於愛情的思考

無心睡眠 、我的心裡沒有他(國)——深陷愛河

熱情的沙漠(國) 大熱 ——愛的激情四射

枕頭 ——愛情的灰飛煙滅

左右手、陪你倒數——愛與性別的思考和決定(決定的開始就是對上帝背叛的開始,天使變成了上帝眼中的魔鬼)

H2O Medley: H2O 、少女心事 、第一次 、不羈的風 、Monica 、Staud Up/ Twist and Shout/ Stand Up——慶賀與鼓勵

二、我

為妳鍾情 、I Honestly Love You 、至少還有你(國)——個人對愛情的解讀

共同渡過——答謝觀眾的支持

我(國)——張國榮個人獨白

個人表白這部分很點題:

「i am what i am」聖經中上帝的自述,現在出現在張國榮口中唱出來,意味著「我就是自己的主宰,不需要上帝主宰我」。這讓我想到尼采曾說:「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上帝,那為什麼不是我?」

前兩天看了張國榮早期演的《烈火青春》,有一個情節,葉童手裡拿著一本「上帝之死」,張國榮看到了說:你看這個?一臉驚訝。現在想,張國榮對於西方哲學應該很早就有理解了。

(備註:因為有點東西沒有想通,所以又翻過去看看了熱情演唱會,發現了過去看時出現的紕漏:淚滴和魔鬼標記的出現和結束……所以,就知錯就改了,這個環節,也正好把「想不通」的地方給出了答案。希望各位諒解。也希望在文中如有錯誤的地方、或者疏漏的地方,大家可以指正。)

曲目單元解讀(個人理解)

第一單元:夢死醉生 、寂寞有害——墮落天使走出牢籠

節目開篇非常有氣勢,這個氣勢是全方位的。視覺上,寬廣的舞台上,紗籠從頂端到舞台的地板上,顯現出簡潔、宏偉。透過燈光我們可以看見張國榮懸在紗籠半空。看上去巨大的紗籠、寬廣的舞台,半空的中的張國榮顯得渺小、孤獨。透過紗籠看到的是模糊的天使形象,對於這隻天使的最初印象是來自歌聲。

「夢死醉生」這首歌曲透著頹廢,而張國榮的聲音聽上去沒什麼感情可言,似乎是在說別人的事情。這就讓我感覺他所演繹的這隻天使和我們傳統認識的天使大不一樣。天使起碼是上帝的使者,帶給人間溫暖,傳誦上帝的福音。可是張國榮這隻天使不僅沒有老天使們的美德,反而透著冷漠、頹廢。

為什麼別的天使都是自由翱翔在上帝周圍,而這隻天使卻是像在囚禁呢?因為老天使們從來沒認為自己在上帝的周圍,傳誦上帝的福音,給上帝跑腿,心無旁騖,心中只有上帝……是一件被囚禁的事情。但是這隻天使不然,他心理面已經認為這些東西是牢籠,透過牢籠感覺他的聲音,是帶著些許絕望和孤獨的。

所以,這隻天使是一隻墮落天使。(上帝眼中)

遷移到人,我們都有被囚禁的感覺,尤其在青少年時期。我們從小到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老師……都在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來教導我們。我們的行為是不能夠出格的(在這些長輩眼中)。無疑,這些長輩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傳統道德,都成了我們思考、行為……的牢籠。我們是天使,是在現實牢籠中的絕望的天使。如果自己不走出心中的牢籠,我們就要認命的在裡面頹廢一輩子。(前提是,你意識到你和長輩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同。)

寂寞有害

走出牢籠後的天使臉上有一顆淚滴,天使的眼淚是悲哀。這種悲哀是對人世間的苦痛的悲哀。苦痛來自何方?來自對人生思考後的結果,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是痛苦的——從古希臘到近現代的哲學家都對這方面有探討,尼采雖然也屬於悲觀主義者,但是他和以往哲學家的消極態度是不同的,具體不同的地方在後面大家就有體會了)所以,這個天使有悲天憫人的善良天性。

走出牢籠的天使,唱著「寂寞有害」,終於顯示出了他的活力。走出紗籠的那一刻,張國榮向大家問候,那是多規矩的問候,擺手、微笑,和後來的他有著鮮明的對比。

這首歌曲所要表達的含義也很適合這隻天使,這隻天使不需要人們喜歡上帝般的喜歡他,他討厭被敬仰。(尼采反對崇拜,對自己的讀者的要求也是這樣。)

這首歌曲,張國榮的聲音很有爆發力。

不要愛他 、愛慕 ——天使的氣質(特質)

這兩首歌真的很有意思。如果大家看了這兩首歌的表演,就會發現其中有趣的細節:當張國榮面對觀眾的時候,他才唱歌,那就是個男人的形象,男人的動作,他一旦背對觀眾,我們看到的卻是女性的身姿、動作,而且他不會在背對觀眾的時候唱。

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國榮在扮女人?只用背影來扮女人,這就太牽強了。真正想扮女人總不會在乎身體的前後吧,更不會計較是否是在唱歌和不唱歌的時候吧。可是從張國榮實際表演上看,他計較啊,而且很固執的計較。他是故意這樣去做的,那麼他要表達的就不是扮女人這麼淺顯的問題。他應該是具象與意象相互穿插的表演。

具象:面對觀眾。外形、唱歌和正面的表演都是男性,很直觀的告訴你這是個男性。

意象:背對觀眾。不唱歌,背過身體舞動,看上去女性的身姿。

這樣的兩方面聯繫起來,我理解為張國榮是想告訴我們,這隻天使是不折不扣的男人,但是他的身上是帶有或多或少女性柔美的氣質的。他不是施瓦辛格那樣性格粗獷的男人。

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柔美,看作是嫵媚。男人身上有一些女人的嫵媚,女人身上有些男人的彪悍,都會為這個人帶來與眾不同的光彩。

張國榮在演繹這兩首歌時,脫掉了天使的外衣,為我們初步展示了天使身上特有的氣質。正面公開的形象,背後隱藏的氣質,很巧妙的穿插在一起,讓這個角色的形象更為飽滿、立體,不得不說張國榮在舞台表演上是充滿智慧的人。伴舞也是很有意思的,服裝統一,中性打扮,和這個天使很搭。

「寂寞有害」和「不要愛他」這兩首歌串在一起,都是告訴大家不要去嘗試愛。對於人而言,沒有愛就沒有痛苦(或者理解為沒有慾望就沒有痛苦),當你有了對愛的渴求,就會呈現出「愛慕」里心碎的痛。這個道理在我們沒有經歷過愛情之前,理論上都很懂。不要太認真,不要太介意,不要太投入,只是為了不讓自己受到傷害。人生的痛苦根本來源是慾望,當人們無法達到時,就會品嘗到痛苦。當你達到了這個慾望目標時,還會有下一個目標……總之,人在無力扭轉眼前的慾望時,痛苦就會隨之而來。所以,天使懂得人生痛苦的來源,於是告訴大家(或者告訴自己)不要愛,這樣才會活的愉快些。

後來看到天使遇到這個問題(愛、慾望),他擺脫了這樣消極躲避,所顯示的就是尼采對於人如何面對慾望的解釋——

尼采認為,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慾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強力意志源於生命,歸於生命,它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只要具有強力意志,創造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強力意志作為最高的價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人世間的不平等作了辯護。

可以說,這時候的天使,內心還是天使,他墮落,但是沒有走到上帝的對立面,他還是上帝眼中可以被挽救的對象

總之,第一單元是全場最精彩的單元之一。這個單元給我們的信息很多,這麼多的信息,只濃縮在四首歌曲的表演里,這個藝術指導、藝術總監的功力可見一斑了。對於張國榮而言,表演的難度、分寸,都是對他的舞台表演的一次考驗。後面考驗的更加有難度,要說這演唱會真是很有看頭。

客觀的看張國榮的胡茬的確有些遮掩了他俊俏的面容,但是,那個俊俏的面容和演唱會相比,哪個重要呢?當然還是演唱會重要。我想張國榮之所以犧牲了自己英俊的面相,還是為作品考慮。他要強化這裡的主角是個男人。在第一單元這個強化作用還不是很突出,但是到了後面,不得不說他這樣做是明智之舉。

儂本多情 、側面/放蕩——天使的性情

這一環節展示的是天使的側面。多情、放蕩不羈。表演很具象,從衣著、到演唱、到表演,都很具體的告訴大家,男人的側面就是性慾叢生的。

張國榮的表演也很有男人的彪悍氣質,尤其在「側面」這首歌里,和以往演唱會表現得大不相同。他更加放開,更加張揚,沒有花俏的舞姿,動作更加簡潔。在「放蕩」里他更加外在的表演,一個初步踏出思想樊籠的男人,性格不再羞澀,他更加外向,在性上也不會壓抑自己。他要享受生活。

在這個單元里,張國榮徹底脫去了天使外衣,他就像個部落酋長,很有陽剛氣。

臉上的「淚滴」所蘊含的悲哀情緒和表演中的放蕩不羈,所顯示的信息是消極的。他看透了人生,卻又無力改變;走出了心靈的牢籠,但是沒有建立自己精神世界的大廈;在激抗的愉悅中發泄著內心的鬱悶。

這樣的心理和行為是不是和我們成長中的某個階段的心理很類似呢?深有同感的應該是那些當初被(上帝、家長們)看做叛逆的「壞」孩子吧。

這時的天使已經和上帝漸行漸遠了。上帝是不贊成人沉浸在性慾的海洋里的,這個天使當然懂得上帝倡導的是什麼,但是他現在已經不再把上帝倡導的東西奉為聖旨了。在他心裡應該不再認為自己是天使了。

第三單元:American Pie 、春夏秋冬 ——天使的心靈

沒有愛 、路過蜻蜓 ——最初對於愛情的思考

American Pie

American Pie是Don McLean於1972年創作的歌曲,被譽為搖滾藝術的「荷馬史詩」。這首歌曲原唱達到八分鐘,全曲涵蓋了上個世紀整個60年代的美國早期搖滾樂歷史。

歌曲講述了在那個時期搖滾樂壇發生的重大事情,運用隱喻、引用、比喻……的手法,沒有批判,也沒有讚美,沒有主觀評判,只是在敘述。

今天作為後來人看這首歌曲,它是反映了上個世紀60年代一群「在路上」的「垮掉的一代」人的共性。他們頹廢、不甘、絕望…(如果大家看過《阿甘正傳》應該有印象,裡面那個女主角後來的生活就是很典型的那個時代的「在路上」的人,她「嗑藥」,甚至站在高台想自殺…)

American Pie到底指什麼呢?某個人?當然不是,這個詞在美國有更多的解釋,它包含了深層次的美國文化。有被解釋為它象徵「嬉皮士」「搖滾式」的生活。當然還有另一種解釋,它指代的是童話般的夢幻,充滿幻想般的烏托邦,所以這首歌也被譯作「美國童話」。

其實,無論是「荷馬史詩」般的,還是「美國童話」,或者「垮掉的一代」,它反映的都是當時人的精神世界,心靈讀白。

張國榮選擇了裙子、髮髻、赤腳……這一切都真實的反映了那個年代年輕人的反叛精神的面貌。(翻看那個時代的雜誌,很多男青年穿著如花孔雀,裝飾不亞於女人,長發,蓄鬚……)張國榮選擇穿裙子,只是將其極端化。

在舞台上表演這個特殊時代的年輕人們的心靈讀白,反映那個時期人們的精神主旨,只有意象的去表演。所以我們看到張國榮的表演選擇了一個清純少女的行為動作來演繹(誇張的演繹)。就如一個涉世不深的少女,唱著這些毫無主觀色彩的事情,但是我們聽到的聲音卻是自、不加修飾的男聲,搖滾風格的歌曲,和他穿著裙子,卻保留胡茬的外形相得益彰。

這首歌曲從形式美上看,他是張國榮單曲作品中最出色的舞台演繹。

這首歌曲的表演充滿了矛盾與衝突:

視覺上的矛盾:女性打扮。卻是個男人。

視覺與聽覺的矛盾:打扮如女人。歌聲是不折不扣的男人嗓音。

聽覺與行為的矛盾:搖滾風格、男性嗓音。卻是少女行為。

但是,這麼多的矛盾、衝突,卻因為這首歌曲所傳達的精神主旨,所反映的特定年代,所講述的那群「垮掉的一代」人的精神面貌,而得到了渾然天成的效果。他精準的詮釋了這首歌曲。

如果因為張國榮在這個單元不僅穿裙子,而且表演有女性色彩,而認為張國榮扮女人,那就正如張國榮送給港媒的評語:膚淺。不講American Pie這首歌所反映的內容,不涉及這首歌曲所反映的時代,不談論它傳達的精神,不了解它所講述的事情……只是簡單粗暴的斷章取義(而且只取一角),而忽略了表演和歌曲內容、精神的互動,不是膚淺又是什麼呢?

張國榮演繹的American Pie這首歌完全可以作為獨立作品出現。當他唱完這首歌完全可以很驕傲的說:以後大家可以說,這首歌是張國榮的American Pie。

如果把這段表演還原到演唱會整體情節上去,American Pie的表演是不是符合整體要求呢?我認為,第三單元四首歌都是對於天使的思想、心靈的獨白。四首歌曲側重點不一樣。American Pie側重人生觀,「春夏秋冬」側重追求,「沒有愛」、「路過蜻蜓」側重愛情觀和對待過往事物的態度。

對於一個人的思想、心靈的舞台演繹,怎麼演?如果是一部電影,給你一個半小時去演,也許可以通過各種細節,讓觀眾體會出來。但是,現在是在舞台上,四首歌曲加起來20分鐘左右,而且每首歌曲所要表達的側重點都不一樣,怎麼演呢?如果不藉助符號,就很難給觀眾一個具體的明示。

所以,張國榮選擇了裙子這個符號。至於為什麼選擇裙子,我感覺有兩個原因:一、角色深藏不露的內心氣質;二、思想、心靈這樣的名詞本身帶有玄幻特徵,這兩方面決定的。裙子這個符號很貼切這個單元所要表達的內容。

首先,在演唱會開篇,張國榮對於這個角色的氣質有過鋪墊,天使作為一個男人,他的內在氣質有女性的嫵媚,而這裡所要演繹的是他的內心世界也是細膩、敏銳、靈動、多彩的。他有別於我們對男人內心「粗線條」的概念化推斷。而裙子作為女性特有的符號,用來詮釋這個男人的內心、思想中的細膩、敏銳、靈動、多彩,就更為神似。

其次,思想、心靈……這樣的詞語,給我們的感覺都是虛幻、飄渺的,沒有人可以正經八百的完整的說出一個人的思想,因為人的思想是多變的,每時每刻都可能有新發展,新變化。正如女人所特有的情緒化的特徵。所以,裙子指代這個天使的思想或者心靈,在這裡還是恰當的。

但是很遺憾,大部分媒體、觀眾在這一環節上沒有衝破視覺衝擊,去整體理解演唱會所要表達的內容,反而聯繫到張國榮的性取向這個個人話題上,這是誰的錯呢?其實,這個演唱會的確有關於性別與愛情的思考,但是,絕不是在這裡。

我曾經試著閉著眼睛聽張國榮唱這首American Pie,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是張國榮唱的,有人告訴我這是一個老外唱的,我不會懷疑。他唱英文歌真是很有味道,這讓我想到97年演唱會,他翻唱的A Thousand Dreams Of You真是了不起。而這次,他是真的很放得開,嗓音毫不修飾,很有力度,結合搖滾風格的伴奏,張弛有度的演唱,讓我百聽不厭。

這首歌曲的背景是七彩燈光,和張國榮的表演內容很搭,當然有人非要認為那就是同志的標誌,我也無話可說(同志的旗幟的確是彩虹旗)。但是,從演唱會情節的邏輯上分析,這個單元還沒到同志那個階段。非要說有什麼聯繫,這個階段的天使的內心是多彩的。

American Pie作為詮釋天使內心世界,告訴我們,他內心關注的是這個世界的人,而非上帝,上帝在他心中邊緣化了。

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是一首民謠,曲風清新、柔和、自然。背景隨著樂曲的段落變幻著,色調各不相同。男生和聲聽上去還不錯,吉他伴奏稍遜。(尤其soul)張國榮的表演自然、簡約。

這是一首聽上去很沁人心脾的歌曲,是對生活的美好幸福的描述。它是我們追求的生活,也是天使嚮往的生活。所以,我把它歸結為,天使的追求。雖然這時候他看待人生也許消極、悲觀,但是內心仍期盼一縷陽光,照亮他的生命。

沒有愛 路過蜻蜓

沒有愛 路過蜻蜓,都在說愛,但是和開篇的態度已經大不同了。「沒有愛」聽上去有他更嚮往愛的感覺,沒有愛很遺憾。「路過蜻蜓」是對待愛的態度,他似乎對愛沒有太多的奢望。例如:天長地久、海枯石爛……

記得開篇時,天使是告誡大家不要愛(慾望),因為渴望愛或者有愛的慾望,是要受到痛苦的。但是,在這一節,他轉變了。轉變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上帝在內心遠去,信仰的缺失造成的內心空虛;例如:看到人世間種種現實,無力改變的無奈……我們在殘酷的生活面前,或許愛情可以撫慰我們孤獨的心,沒有人會拒絕愛情。即使可能受到打擊,人們也不能拒絕一個挽救自己生活的機會,或許那也許是飲鴆止渴。

「路過蜻蜓」可以解釋為對愛情的態度,其實反映了這時的天使待人、待物的態度,喜歡或者厭惡都是「路過蜻蜓」,他的態度不再如開篇的尖銳、極端。張國榮演唱的「路過蜻蜓」很深情,而且把思想中某些渴望、羞澀的東西表達的很到位。

這個單元真是很精彩,過目不忘。

到此,上半場結束。

總結上半場的單元內容都是為下半場的衝突做足鋪墊。天使不可能一夜變成魔鬼,總是漸進式的。從天使和上帝最初的貌合神離,到漸行漸遠,到邊緣化,為下半場天使在愛情和性別掙扎中,最後徹底拋離上帝,背叛上帝,變成上帝眼中的魔鬼,殺死上帝,樹立自我,給人生帶來了新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天使轉變為魔鬼不是憑空的,不是毫無根據的。

我個人非常喜歡上半場的表演。從服裝、燈光、配器、演唱、曲目結構,到張國榮表演中具象與意象結合,虛實變化,表演語言的豐富,這些都是我喜歡的原因。

從天使到魔鬼,從信仰到背叛,距離有多遠?應該很遠,大部分路程都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然後在某一個導火索中引發,然後看到結果。能夠讓天使背叛上帝的是什麼呢?愛情。

在實際生活中,愛情是最經不起拿來拷問的,但是在人們的理想中,愛情卻是最值得追求的。愛情是不是可以拯救人生呢?至少在舞台上應該可以吧。不過,我一直認為真正可以拯救人生的是藝術。愛情不可以拯救人生的最好例證就是張國榮。

其實,我們可以把演唱會中愛情拯救人生延伸,就當做事物的普遍發展來看,這樣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當一個人的愛和慾望不可抒發,原因在於上帝的法則,但是,這時候愛和慾望已經是人唯一證明自己活著的價值所在時,衝突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是你死,還是我死呢?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人生存的本能回答就是「還是你死吧」。但是面對上帝這個神,你有勇氣說出來嘛?你有勇氣做出來嗎?所以,尼采說,「上帝死了,是人們最終殺死了他……」答案很簡單,但是用實際行動做到是另一回事。最早說出這句話也不過在一、二百年前,而上帝已經在這個世界領導眾生一千多年了。

言歸正傳,在這場演唱會裡,天使談了兩次戀愛。上下半場各一次。上半場在「愛慕」「你在何地」里可以體會到,如果不把這兩首歌串起來理解,這兩首歌在曲目結構里出現的理由就無從解釋。下半場在「無心睡眠」到「陪你倒數」是第二次戀情。

我一直搞不太清楚這兩次戀愛分別哪次是和「右手」,哪次是和「左手」。

如果第一次是和「左手」,天使剛走出牢籠,就愛慕同性,這有悖於事情發展邏輯。剛走出牢籠的天使雖然和上帝貌合神離,但是還不至於上來就和上帝宣戰。所以天使第一次愛的很可能是一位女性。

如果第一次是和女性戀愛,那麼第二次肯定是和男性戀愛了,但是,從曲目結構里看,第二次戀愛很少可以找到根據。唯一有點感覺的是「我的心裡沒有他」(從歌名上看更像是第一次戀愛是同性,但是從歌詞內容上看卻是站在女性角度的),從「左右手」這首歌曲的內容看,也很難很難斷定第二次戀愛就是和同性戀愛。

或許有人會認為天使從頭至尾愛的都是同性,不過從左右手這首歌的內容看,這種情況不大可能。而且從演唱會立意上看,天使是作為一個普通男性出現的,而不是天生愛男人一個狹小範圍人群出現的。

我個人傾向天使第一次戀愛是和女性。第二次戀愛是和同性。因為只有這樣解釋,後面天使魔化才會更加充分。

天使第一次戀愛,以失敗告終,「你在何地」告訴大家,天使戀愛的那位朋友最後離開了。即使有了第一次痛徹心扉的愛情經歷,但是對於愛的渴求卻因為生活種種的不如意而更加旺盛。終於,有一個人出現在天使生活中,並且令天使「無心睡眠」了。這次的愛情比第一次來的更加猛烈,更加痴狂。

第四單元

無心睡眠 、我的心裡沒有他(國)——深陷愛河

熱情的沙漠(國) 大熱 ——愛的激情四射

「無心睡眠」 、「我的心裡沒有他」是兩首歌曲風格迥異的愛情歌曲。天使生活中出現了一個人,令他夜不能寐。這個人一出現,就征服了天使的心。

張國榮處理「無心睡眠」這首歌曲很放,原版本細膩的處理不見了,歌曲更加突出力度。掄起麥克風架子的表演很精彩,讓我感到「無心睡眠」是次要的,「腦交戰」才是主要的。

天使不是沒談過戀愛,應該有戀愛經驗,能夠讓他無心睡眠的原因基本不應該是戀愛本身,那麼原因只能是出在戀愛對象身上。對方身上肯定有讓天使介意的某些東西,這讓天使內心充滿矛盾。

但是,無論天使如何介意對方身上某些特質,無論如何「腦交戰」,天使的心裡都是第二首歌所呈現的狀態「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他已經沉溺在愛河裡,無力自拔了。

他的愛火不由他控制,迅猛的燃燒起來,「熱情的沙漠」這首歌就應該是天使對這段全情投入的生動描繪吧。他不在猶豫,不再介意,一切任由愛情燃燒自己。

「大熱」這首歌應該是這個單元的重點。奮不顧身的投入到愛火里的天使,內心對於這段戀情的堅定就如歌詞里唱到的「命運若註定離別,世界將快有浩劫……」眾所周知,這個世界是上帝創造的,誰能給這個世界帶來浩劫?除了魔鬼,還能有誰呢?所以,這時的天使為了捍衛愛情,已經不惜化身魔鬼。他不再相信宿命,他不再畏懼上帝,他要自己把握住生命中這點希望。

此時的天使和開篇那個天使已經判若兩人,開篇的天使,只是發現人間痛苦來源於愛和慾望,所以告訴大家不要愛,採取迴避、壓抑的態度。但是此時的天使卻如「拚命三郎「,他要守護這段愛情。或許對他而言,只有愛情才可以讓他感到生存的意義,證明自己還活著。這無疑激發了天使的鬥志,哪怕對手是曾經信仰的上帝。背叛的決心在此刻已經萌生。

張國榮演唱「大熱」這首歌曲充滿激情,紅色的燈光照在金屬色的西裝上,看上去就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他站在高台上俯身扭轉身體,長發被風吹拂的瞬間,就像一名戰士蓄勢待(這個動作帥呆了)。燈光效果也很有氣勢,紅黃色調交替,結合音樂,和張國榮的表演,感覺整個舞台都在燃燒。

這一段,應該算作「天使到魔鬼」劇情中的高潮段落。

第五單元

這一單元,天使臉上的「淚滴」不見了。原因很簡單,他開篇認為人生註定痛苦,為人生只能感到悲哀的看法,在這時發生了改變,他要為人生爭取新生。

很多哲學家理性的認為,人生的痛苦是不可逆轉的,洞察了人生的苦痛,卻無力改變,例如:叔本華,他就認為,人越是想抗拒,就會陷入更深的痛苦。

但是尼采不這樣認為,他認為人生是有意義的,他對於以往哲學家的理性加以斥責,他認為哲學家的理性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所以,尼采要建立的是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於是,「強力意志」說被提出。他認為人的「強力意志」可以取代上帝。「強力意志」是人自發的,本能的,非理性的力量,它的核心就是對於人生的肯定。

同時,尼采認為,人是分強者和弱者的。強者總是佔少數的,弱者是占多數的。人要通過「強力意志」作為精神上的強者,實現人生價值,是可以做到的。

相比叔本華的消極厭世,尼采對於人生的態度就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所以,這時候的天使,已經不再是只懂得悲天憫人的天使了,他已經開始用自己的力量抗衡上帝的力量,去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淚滴不見了,現在沒有悲哀,只有爭取。

枕頭

張國榮唱這首歌曲時,他的裝束已經是魔鬼化了。他愛的徹底,愛的真切,但是,這段愛情似乎已經被勒令消失了。失去這段愛情的天使,不再是天使,歌曲最後將枕頭裡的白色羽毛飛散,似乎昭示著對過去以往的所有信仰全部拋棄了。

左右手、陪你倒數

「左右手」,這首歌是滿含它意的,愛「左手」還是「右手」。這段歌曲就是解釋為什麼會愛「左手」,為什麼會愛同性。但是上帝不會因為你的某些認識而改變法則,所以,變成上帝眼中的魔鬼就是必然的。

當「陪你倒數」這首歌唱出後,上帝在天使的心中死去,他不再受上帝的召喚,不再聆聽上帝的福音。他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意識去做事了,不受上帝的約束,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帝在他心中死去,取而代之的是「我」。

由此,信仰上帝的天使,終於脫變成信仰自我的人。對於天使而言,他獲得了新生。他的新生就是再也沒有上帝束縛和壓抑,他的心靈獲得了自由,他得到了更廣闊的空間,他要重新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於上帝而言,這個世界多了一個魔鬼。

在這一單元,「淚滴」被抹去,魔鬼符號被畫到了眉心。服裝上下都是黑色,和開篇上下都是白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陪你倒數」中,他換上了紅色的長衣,盡顯王者之氣,昭告天下:我的人生我做主。

第六單元

H2O Medley: H2O 、少女心事 、第一次 、不羈的風 、Monica 、Staud Up/ Twist and Shout/ Stand Up

這一單元,魔鬼符號依然在張國榮的眉間。上帝在天使的心中死去,一個新的自我誕生,他的人生獲得新生,心情豁然開朗。活了這麼多年,現在終於知道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這不僅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整個人生獲得了拯救。

於是,我們在這單元看到張國榮輕裝上陣,再也不需太多修飾和偽裝,一個坦白、充滿活力的我出現了。我們看到他不再有憂鬱與哀嘆,不再頹廢和絕望。

說道鼓勵,Stand Up出現兩次,一再暗示自己要站起來,做生活的強者,做精神的強者,戰勝一切擋在自己面前的挑戰,即使有再多的打擊,即使前方的路再艱難,即使人生就是充滿痛苦……都要像一名戰士一樣,勇敢的去戰勝它,享受愛情(慾望)。

至此,魔鬼到天使表演應該結束了。

如果你把張國榮的「天使到魔鬼」的表演只是看做一個普通人如何變化成為一個同性戀(或者雙性戀),那麼就有悖於這個演唱會的主題了。人生中的各種衝突太多太多,不僅是性,不僅是愛情,應該說這種衝突在方方面面體現著,只是由於我們慣性的接受了傳統、家長、長輩們的思維方式,所以沒有察覺。就像那些圍繞在上帝腳邊的老天使們,他們沒有感覺上帝對他們殷殷教誨是一種束縛,也許這樣也是一種幸福。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充滿智慧的人,你的眼睛沒有因為上帝的光環照盲雙眼,那麼你就會從中感到這些衝突的存在,你就會體會到人生的痛苦和無奈,你就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懷疑。

我們要何去何從?我們要如何度過這短暫的人生,告訴這個可憎、可愛的世界,我們曾經來過?我們是要在上帝庇佑下沉淪,還是要在自我的強力意志下戰鬥?

張國榮肯定思考過,選擇過。當他在八十年代奮力拚搏時,硬生生的要把歌壇王者踹下台,他是那個時代的歌壇強者;當他再次返回歌壇,放棄過去的優勢,真誠的做自我認可的音樂,他是抱著超越自我的態度回來的,他是音樂人中的強者;當他在世紀交替之年,拿出自己對人生的感悟,開了這樣一場震撼人心的演唱會,彪悍的告訴大家怎樣面對人生時,他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強者。

所以,當我和一個搞當代藝術的朋友談論張國榮時,他說過這樣的話:他(張國榮)留給我們(藝術家)的不是鼓勵,而是挑戰。當時我不甚理解,現在想想,張國榮帶給的是我們這些大眾們的是鼓勵,站在藝術家的立場上而言,當然是挑戰。

第七單元

為妳鍾情 、I Honestly Love You 、

至少還有你(國)共同渡過

這個單元的歌曲都是愛情歌曲,可以把它看做上一單元的延續,或者單獨看做張國榮個人的一個單元。我還是把它當做張國榮個人單元來看的。因為,個人感覺張國榮本人是非常看重愛的,而且這個單元從服飾上、氣氛上都是以人的姿態出現,不再有「天使」或者「魔鬼」的形象。

為你鍾情、I Honestly Love You、至少還有你(國)聽上去都是唱給愛人聽的。張國榮本人對於愛很看重,沒有愛,無法想像他的生活。也是因為看重愛,個人感覺他是一個不容易滿足的人。愛張國榮是個高難度、高智商的活動。包括歌迷對張國榮的愛也是如此。但是,當你看到他那麼深情的演唱這些愛情歌曲,你又怎麼可能不去愛他呢?

「共同度過」更側重對歌迷的回饋,張國榮愛他的歌迷,但是看到最後,卻感覺他擁有這麼多人的愛,卻依然感到孤獨,這份孤獨來自精神世界。看著偌大的舞台,張國榮情難自控的一瞬間,感覺他真的愛這裡所有的人,但是這份愛不是張國榮所希望的全部,它缺少更深層次的共鳴,能夠在內心深處與他的精神世界產生的共鳴。所以,當他走向後台的一瞬間,總會讓人感覺到他很孤獨、寂寥,很難有人體會到他那種「高處不勝寒」的無奈。

第八單元

這首歌我單獨把它放在一個單元,因為這純粹是張國榮的個人獨白。也許林夕真的的很了解張國榮,於是給他寫了這首歌,也許張國榮要求林夕些這樣一首歌,無論是那一種情況,這首歌就像一面鏡子,它是張國榮精神世界的寫真。

這首歌曲唱在演唱會最後,很點題。「天使到魔鬼」的藝術表演,都是張國榮自己對人生哲學的表達。「我」是赤裸裸的告白。張國榮告訴觀眾:我的人生不需要上帝指點,我愛這樣的我,一個信仰自我的我。泡沫也好,別樣的煙花也好,雖然生命轉瞬即逝,但是都要努力做到最堅強、最絢麗的那一種。這也是張國榮人生的寫照。

又見浴袍,這次和以往不同,他選擇了白色,純凈、質樸,真誠的演唱,讓我感覺他就是一隻「天使」。

到此,演唱會結束。

感言

選擇藝術的人,心靈世界都是極其豐富,感情充沛,而且敏感的人。常人會認為這沒什麼,但實際上常人在現實中又是很難理解的。例如:梵高曾經割下一隻耳朵捧給一個JN,例如:尼采曾經在大街上看到有人鞭笞一匹馬,他就當街大哭……他們都有一顆常人難以理解的善良、真誠與敏銳,如果你真正能夠弄懂他們這種行為背後的思維,那麼距離理解他們的作品就不遠了。

擁有一顆敏銳的心是所有做藝術的人必須具備的,用心靈去感知這個世界,他們感知的世界是超乎常人的清晰,於是他們理解這個世界就比常人更尖銳。做藝術的人擁有這顆敏銳的心,他們對於美的事物可以比常人能夠更深刻的感受到美的喜悅,同時他們面對垃圾也比常人感受到更深的痛苦。

張國榮有一顆敏銳的心,他懂得如何更美。但是這顆敏銳的心同樣可以給他帶來比常人更多的痛苦。在舞台上我們看到一個張揚、活力、多彩的形象,但是在一個人的時候,他肯定有他不為人知的憂鬱,在內心的某一方有他人不可碰觸的一塊凈土,即使是最愛的人知道,但是很難撫摸到。這不是說他要故意把他人推開,而是那是屬於他一個人的。他站在這塊凈土上,去看這個世界,去對待藝術,包含他對這個世界的喜悅與悲哀,發自內心的真誠。所以當我們看到「熱情」演唱會,剝去它商業上的外衣,用真心去體會,你才真的會被震撼到,那是心靈與心靈的共鳴。

一個人擁有這樣的內心,是幸運,也是不幸的。

尼采自殺了,他是弱者嗎?當然不是,他是那個時代的強者,引領了以後一百多年的人們思想,後現代藝術似乎拋棄了所有哲學,但是惟獨對尼采情有獨鍾,沒有尼采,薩特會如何?尼采是思想巨人。

梵高也自殺了,他是弱者嗎?他將後印象派繪畫推向了高峰,他是現代藝術的強者。

張國榮自殺了。他是弱者嗎?他在藝術上的強悍令娛樂圈目瞪口呆,他是香港娛樂界的強者。

我曾經這樣問過從事當代藝術的人這樣的問題:一個人擁有愛情,擁有金錢和物質生活,從事成功的、喜歡的事業,再去跳樓自殺是不是很過分?

他說:如果從功能上去認識,那麼張國榮就和大眾一樣了。

張國榮與眾不同,他的內心也是與眾不同的,大眾可以理解他的抑鬱症,但是他內心的喜悅和痛苦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歸結到底,大眾的內心看到的世界和張國榮的內心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所以感受到的喜悅和痛苦的深度、廣度也是不同的。張國榮是不是生活上的強者就留給他生活中關係密切的人(了解張國榮的人)去評價吧。

看到很多喜歡張國榮的人都會喊他「哥哥」,我實在叫不出來,在我心裡,哥哥這個稱呼不是叫給一個對我生活毫無干係的人的;叫他Leslie,我也叫不出來,對於英文名概念上只對老外,我不是香港人;叫他「老張」,以張國榮那種forever young的外形,還真對不上號,所以還是叫張國榮吧。

這篇文章寫到此,也該告一段落了。最終意圖就是希望所有能看到這篇文的人都能夠看懂,所以它不是一篇專業性質的評論。裡面很多都是主觀理解,有不當的地方,也希望大家指正,畢竟從我第一次看張國榮的表演(American Pie)到今天也不過3、4個月,在此之前對他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寫的一篇文章,還請各位多包涵。

回復:

可不可以這麼理解:熱情之前的演唱會,主要是for張國榮這位明星和for一眾fans的……,而熱情,才是真真正正地,for張國榮這個人……所以是身份本質上的區別……Angel to Devil,或者是張生對自己演藝生涯的一種解讀(不好意思,我習慣叫他張生呀,改唔到口):一開始隱藏在紗籠後面的白色羽翼天使扮相,是初入娛樂圈時的懵懂單純;脫掉羽翼,開始看清了這個圈子的真實面目,而換上類似角鬥士服裝後,便是為自己所受到的某些不平待遇奮起爭戰;中間紗衣裙裝的扮相適時輕鬆氣氛,暫退演藝圈後的片刻輕鬆;也有華麗閃耀的西裝look來代表顛峰時期的風光;然後氛圍急轉直下,全黑色的貼身衫,當時的張生一定好痛苦,感情、事業、然後自己對人生對藝術的追求,實在太多太多的包袱,黑色瀰漫了他的世界;當事業有了起色,再入顛峰,紅色的拖地opera coat,是王者的歸來!至此,張生已經不再需要任何人的認同,他便是他自己的王;也和final相呼應;簡單白背心+流蘇褲,是王者背後其實一直追求簡單快樂的張生,他希望可以用一種play的方式帶領著大家進入他的音樂他的戲劇他的藝術領域,一場特別的rave party,一段簡單的快樂;只是,輕鬆和快樂始終都是短暫的,正裝再次出現,牢籠也再次開啟,或許比上一次還要更加猛烈!張生回歸於優雅的紳士,深情的演唱,卻依舊透著對命運的不甘,《為你鍾情》《I Honestly Love U》《至少還有你》《共同渡過》,唱給愛他的還有他愛著的人,情感洶湧,所以淚落無聲;Final,完結篇,白色的浴袍,只是看上去輕鬆舒適而已,張生最後的說話以及歌中所表達的意義一點也不輕鬆啊。張生告誡大家,人除了懂得怎樣去愛人之外最重要的是懂得去欣賞你自己愛你自己,唯有先自愛才能去愛別人;張國榮,面對那麼多非議、誣衊、毀謗,但我依然還是那個我,我並沒有變!拍過三級片也好,同性戀雙性戀也好,那些無聊狗仔寫我扮女人扮貞子也好,我就是我!我依然喜歡這樣的我!因為我知道這些都不是事實。同樣愛我的人也都知道明白這一切,我原本就是那樣的光明和磊落。能夠想像,眾多傳媒的口誅筆伐,對他造成了多大的傷害,他卻不願再與他們計較,因為「最榮幸是誰都是造物者的光榮」……這場熱·情,根本就是張生人生的寫照,亦是生命的燃燒!愛與恨一念之間,天使與魔鬼也是一步之遙,我也很贊同樓上某位鏡子說,張生不單單是天使與魔鬼的化身,也同樣是一面可照出他人內心世界的鏡子,欣賞他愛他的人可以看到天使的一面,也許偶爾魔鬼一下,但是背上依舊是潔白的羽翼;而厭惡他醜化他鄙視他的,因為他們看不慣美好的人事物,他們用自己最醜陋最骯髒最魔鬼的心去仇恨一切美好,甚至是毀滅。我覺得熱·情做得真的非常成功,不止是音樂或者表演等藝術上的成功,更多的應該是帶給我們大家甚至是後人,人性上的思考。若果,只是單單憑藉著某一段或者一些照片就去否認張生所做的這一切的人,我真的為這些人感到悲哀。以上這些,個人感受想法,大家見笑了哈。^^皮埃斯.張生,I honestly love U!


推薦閱讀:

張國榮到底好在哪裡,這麼多年過去依然被人們銘記?
張國榮身邊的九女七男都有誰?
張國榮主演的《英雄本色》修復版首映,值得看嗎?
張國榮:人生路,美夢似路長
A184-為什麼忘不了張國榮

TAG:藝術 | 張國榮 | 演唱會 | 熱情 | 演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