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三國|此人智商比諸葛亮還高?曹操看他不爽!
作者簡介:立早閑人,本名顏永章,泉州人,公共管理碩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勞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後淡泊明志,致力將自己的人生閱歷轉化成文字,寫出人性之廉恥,告誡世人勿瘋癲。
禰衡是東漢末年的一個純文人,無官無職。如算是有官職的話,無非是曹操臨時賞了個「鼓吏」給禰衡。吏,指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尤指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相當現在的小公務員。吏與官常被世人誤以為是一回事,這樣才有官吏一詞。
官與吏的區別,常被認為是官職大小的區分,這是世人的誤解。
區分清楚官和吏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則。兩者有以下這幾方面不同:
一是身份不同。官是入流(九品以內),有品級,為統治者服務的;而吏是不入流(九品以外),沒品級,是為官服務的。吏雖在官府里承擔著執法工作,身份仍是老百姓。在等級森嚴的古代,吏相對於官而言就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官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運,包括吏的命運;吏是做事的,是官自己掏腰包聘請的;
二是工作性質不同。官的職責是按照自己意志,制定施政理念發號施令,治理轄區,如同「一朝把權握,便將令來行」;而吏的任務則是出賣知識為出錢請自己的官服務,所謂「學成文武術,售與帝王家」;
三是歸宿不同。官與吏的最終歸宿可用「官流吏留」來形容。俗話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有一定任期,或是三年一任或是兩年一任,各朝代不同官的任期也有所不同。而吏則不然,引清人阮葵生的話說,就是「吏則土著世守」。官是外來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沒坐熱即去,而吏紮根在本地,一旦為吏終身為吏,還會出現子承父業,世代為吏。
而禰衡這個鼓吏,只是曹操見其狂妄,恃才傲物,隨口封的,藉此來羞辱禰衡。說好聽,是個吏,鼓吏,其實就是個鼓手,當時下九流的職業。
禰衡一個純文人,如沒有當世名人或當朝為官者舉薦,不是可能跟大漢朝丞相曹操產生交集。而舉薦禰衡,正是與其交好的孔融,也是禰衡口中的「大兒」。孔融著有《薦禰衡表》,向曹操推薦禰衡,並言道:吾友禰衡,字正平,其才十倍於我。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備行人而已。我當薦之天子。孔融說禰衡的才能有十倍於自己,這或許有些誇張,但可見孔融自謙,更能看出孔融沒有文人相輕的惡習,並且非常愛惜人才。
可禰衡恃才傲物,狂妄不得了,初與曹操見面,見曹操沒有叫禰衡坐。禰衡就不高興,仰天嘆曰:「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一句話,將自己狂妄展露無遺。而後對曹操身邊的謀士、武將及治理能臣一一點評,沒有絲毫讚許,全是污辱之言。總而言之,一句話狂語將曹操麾下強將盡數侮之。而後自我評價時,狂妄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配德於孔、顏。豈與俗子共論乎!禰衡自吹自擂,將自已的才能「吹」成天下第一,世間少有的奇才。禰衡說這段話時,才二十四歲,還未到而立之年,比《三國演義》中人稱智商第一的諸葛孔明出山還要小三歲。但是諸葛亮既沒有讓劉備和劉禪成為堯舜,也沒有做到「配德於孔、顏」的地步。而禰衡在整部《三國演義》裡頭,只不過是匆匆的過客。他所說的才能一點都沒有展現出來。至於自己的才能,誇來誇去,都是嘴上說說,純粹是口說無憑,只能說明自己的狂妄,說話尖刻,善於挖苦而已。最後連自己也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資。
筆者按:文人恃才傲物,自古亦然。文人自己,也常常以此自詡。文人狂妄些倒也無可厚非。一旦過於狂妄的話,往往會自取其辱,一不小心還會咎由自取,誤了自己的性命。
推薦閱讀:
※《三國志》卷六十四: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
※諸葛亮為何派遣關羽於華容道截留曹操?
※諸葛馬前課(掐演算法全集)
※諸葛亮用七星燈為自己續命失敗 但他卻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