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上海影集#之虹口(3)

老上海影集#之虹口(3)

21:虹口救火會,地址吳淞路560號武進路轉角處,民國4年建造。因設在沈家灣附近,俗稱沈家灣救火會。原為一座3層磚木結構專用建築,另有高36米的瞭望塔,瞭望半徑可達5公里。圖1:吳淞路近海寧路口北望,前方中央建築為虹口救火會;路口西北角圓頂建築為中央信託局虹口辦事處,解放後此建築曾為燕記飯店,再後變佳音電視機修理部,後因海寧路拓寬工程此樓被拆(圖5)。圖2、3:虹口救火會,圖3正在消防演習,馬路上駐足圍觀的人不少。圖4:早期的虹口救火隊。

22:清同治二年九月,英美租界合併,工部局設警務處,由正副督察員指揮巡捕。光緒二十六年六月,設警區總辦事處,管轄4個警區巡捕房。即:甲區,中央捕房、老閘捕房;乙區,新閘捕房、靜安寺捕房、戈登路捕房、普陀路捕房;丙區,虹口捕房(如圖,吳淞路塘沽路口,近三角地菜場)、匯司捕房、狄思威路捕房;丁區,楊樹浦捕房、匯山捕房、哈爾濱路捕房。

23:19世紀後期,上海租界工部局先後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修築了文監師路、漢璧禮路、密勒路(今塘沽路、漢陽路、峨嵋路),這三條路相交處形成一塊足有10畝的三角形土地,被叫做「三角地」。幾位英國人就在這「三角地」建立了一個叫做「飛龍島」的遊藝場,這也是上海出現的第一個綜合性大型遊藝場,主要遊藝就是「滑車」。過了幾年,滑車的設備陳舊破損而得不到維修和改造,還時常發生滑車傾翻傷人的事故,於是被工部局勒令停業,這塊空置的「三角地」就成了一個露天的菜場。189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工部局就在「三角地」搭建了一個頗有規模的木結構室內菜場,這就是上海第一個,也是最有名的「三角地小菜場」(圖1、2)。1916年,三角地菜場原來的木結構建築被拆除,重新建造鋼筋混凝土的柱網結構建築。新建的三角地菜場為三層(圖3、4)。底層主要為蔬菜市場;二層銷售魚肉類副食品及罐頭包裝食品,還有農副產品;三層規定為各種小吃點心店。為使底層的菜市場能有足夠的天然採光,菜場的中部還設有天棚(圖5,菜場一側為虹口巡捕房大樓)。直到1980年代,三角地菜場始終是上海佔地面積最大,經營品種最全,服務設施到位的室內菜市場(圖6)。租界時代,三角地菜場被稱為「虹口市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佔領了公共租界並交汪偽政府管理。在這期間,虹口市場被改名為「麥蓋島」(market的日文譯音),抗戰勝利後又恢復叫「三角地菜場」。但是在1997年,已有百餘年歷史的三角地菜場還是被拆除了,在原地建造起高層建築(圖7)。從此,與老菜場、老建築一起消逝的,是虹口「三角地」這個習稱地名。

24:塘沽路原名文監師路,俗名蓬路(圖為清末塘沽路),以美國首任駐滬領事美國聖公會主教文惠廉姓名命名。監師意為主教,文惠廉的美國原姓叫Boone,蓬路由此而來,為便於和中國人打交道,他起了一個中國名字文惠廉。文惠廉的來頭可不小,原來上海道在1848年泛指虹口一帶為美僑居留區,即是由這位主教交涉所致。所以他是公共租界前身之一美租界的創設者,對於這樣一位租界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工部局於1848年在市區中心,跨虹口、閘北兩地修築此路,並以他的英文姓氏命名。後改換他的主教身份,稱之為文監師路。1943年,才以天津塘沽地名改此路名至今。

25:1847年,美國代理領事文惠廉(W.J.Boone )向上海道員要求劃虹口一帶為美租界。1863年6月25日,美國駐滬領事熙華德(G.F.Seward)與上海道員黃芳議定,自濠溝起,沿蘇州至黃浦江,過楊樹浦地段,劃為美租界。1863年9月20日,英租界與美租界合併為公共租界,佔地10685畝。1870年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經1898年以後的屢次擴展,1899年擴展至泥城橋、跑馬場以西地帶;至1930年,共擴展佔地15893畝。圖1:文惠廉主教所持美租界第52號地契;圖2:1893年虹口租界擴張時第22號界牌。

26:1886年4月5日,共濟會建立上海公學,地址在北京路河南路口。1893年,基金會與工部局簽訂協議,規定學校成為工部局財產,受工部局管轄,並命名學校為「上海西童公學」。同年,學校從北京路舊校舍遷往虹口新校舍。新校舍建在蓬路380號(今塘沽路)乍浦路口,1895年4月5日,學校在新校址開學。西童公學早期男女同校,1914年始分為男校與女校。1914年西童公學男校從西童公學分出,獨立辦學,次年遷至北四川路200號。1927年遷往極司斐爾路111號。 1930年該校與漢璧禮男童公學合併。1914年西童公學女校從西童公學分出,地址仍在蓬路380號。1923年7月起學校本部設在愚園路。1924年設蓬路分校,1926年設公平路分校。1927年5月,公平路分校遷入榆林路17號,蓬路分校二至四班也遷此處。1935年,蓬路分校與漢璧禮女童公學合併,成為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學,1938年榆林路17號西童女小學併入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學。圖為塘沽路380號(乍浦路口),19世紀末建造的工部局西童女子學校。後來,這裡曾是虹口憲兵隊駐地。

27:吳淞路,南起北蘇州路,北至虯江路。1856年填浜築路,是虹口美租界最早開闢的馬路之一。因廣東人集居於此,故名廣東街。1863年以上海吳淞改今名。塘沽路到海寧路一帶曾是日本僑民集中居住區,素稱「小東京」。

28:虹口是中華現代體育運動的發源地。虹口公園的另一大功能是體育。公園設有高爾夫球、網球、曲棍球、籃球、足球、棒球、草地滾球場和游泳池。1915、1921、1927年的第二、五、八屆遠東運動會都在虹口公園舉行。自魯迅先生逝世後,民間早有改「虹口公園」為「魯迅公園」之意向,但始終未如願。直到1988年才正式定名。圖1:建於1905年新靶子場公園,1922年更名虹口公園;圖2:虹口公園大草坪一角;圖3:虹口公園建於1905年,以運動場和草坪為主;圖4、5、6:虹口公園游泳池組圖;圖7:1928年東華足球隊獲上海中西足球聯合會冠軍,右前為李惠堂;圖8:虹口體育場舉行撐桿跳高比賽。

29:二十世紀,日本為在上海爭得「列強待遇」,一直要求和英、美、法一樣,有一塊「日租界」。他們有將上海變成日本殖民地的狼子野心,往中國運日本人,「到上海過天堂日子」,他們來到上海,大多住在虹口。到了1942年,上海有九萬四千多日本僑民,佔了上海外國人總數的絕大多數。日本人又喜歡逛街,滬東北馬路上隨處可見日本人,無怪乎他們把虹口稱作「小東京」。圖1:1940年代享有「小東京」之稱的馬路之一吳淞路;圖2:街頭日本僑民;圖3:崑山路舉行「御大典奉祝」儀式;圖4:「日本御大典奉祝」門;圖5:1876年在乍浦路439號創辦的日本東本願寺上海別院。

30:主張「北進」的日本陸軍在中國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主張「南進」的日本海軍,決心佔領上海,作為他們稱霸太平洋的基地。他們的航空母艦開往上海,終於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之戰。圖1:「八一三」後上海日僑歡迎日軍;圖2:日軍陳兵虹口街頭;圖3:1939年日軍設在四川路橋上的哨卡;圖4:日軍的鐵甲車隊在陸戰隊司令部門口;圖5:日軍和日僑在上海的一次大規模集會;圖6:1939年日軍在乍浦路橋上的哨卡;圖7:1932年中日戰爭中虹口居民湧入對岸租界;圖8:日軍佔領虹口。
推薦閱讀:

三轉一響的標配:上海牌手錶
上海老弄堂 | 膠片的味道
上海徐匯區6隻喵星人找家咯~~
上海外灘鱗次櫛比的老建築
我想問問各位程序員們,你們的收入真的都那麼高嗎?

TAG: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