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代玉帶鉤演變

漢代玉帶鉤演變 作者 施 俊

西漢時期是玉帶鉤發展的鼎盛時期,尤其西漢時期用玉之風甚盛,玉帶鉤的製作在繼承戰國時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這一時期的玉帶鉤,製作用料非常考究,刀法簡約大氣,琢磨拋光細膩,紋飾線條粗獷挺勁、簡潔精整,嫻熟自然、圓潤流暢,盡顯獨特藝術神韻。

漢代玉帶鉤出土數量也比較多,其造型大多通體光素無紋。鉤首頭形雕琢得非常簡潔,有的僅存輪廓,有的也只是寥寥幾刀而已,但皆為粗獷有力,規整潔凈。即使有的鉤身有陰刻紋飾,也是非常簡單、挺拔、有力。有的僅在鉤面上琢磨幾道弦紋,或在兩道弦紋中間,用壓鉈斜磨方法,形成縱向凹槽,看似凸脊一般。但更重要的是西漢時期玉帶鉤的鉤面上,開始出現了淺浮雕的螭虎、鳳鳥等紋飾。

前代較流行的禽鳥形帶鉤在漢代仍十分常見,但鉤首、頸部更加細長,鉤身寬而略薄,鈕端多呈扁平狀長橢圓形,整器造型誇張變形,著力突出禽鳥的動態美感,鉤體大多素麵無紋。亦見紋飾精美者,紋飾刻畫一般作減地淺浮雕捲雲紋,邊緣多有陰刻平行線、雲氣紋、短斜線紋、網紋等,構圖線條流暢。漢代還流行一類獸首形玉帶鉤,體做曲棒形琵琶狀,多素麵無紋,或鉤體上部斜磨幾道凸棱,鉤首刻幾條粗陰線,刀法極簡。

螭虎紋帶鉤琢磨成淺浮雕狀,螭虎頭形短寬,足有兩尖爪,這種新器形、紋飾是漢代以前未曾見過的。兩漢之際,玉帶鉤鈕部繼續漸離鉤尾,向鉤體中部移動,至東漢時期,鉤鈕幾乎都在鈕體中部位置或附近。西漢中晚期,玉帶鉤長度及大小,向小型化發展,長度超過10cm的帶鉤不多。東漢時發生了變化,既有長度不足2cm的小型鉤,也有長度大於20cm的大帶鉤,10~15cm的玉帶鉤,較西漢時大量增加。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古玉帶鉤製作的衰落階段,使用數量銳減,類型單調,至東晉以後便為罕見器物。說明此時玉帶鉤的實用意義在減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究其原因,應與這一時期流行腰帶帶頭形制的變革有關。

魏晉時期,胡人南下入主中原,將其使用帶扣繫結腰帶的傳統傳至中原地區。《後漢書·輿服傳》及《隋書·禮儀志》記為「帶」,宋《禮書》稱為「鉤鰈」,相比玉帶鉤,具有使用方便、結構合理、固定結實牢靠等優點,因而傳至中原地區後很快受到人們的歡迎並普遍使用。

宋代玉帶鉤多見傳世玉器,出土品不多,其風格特徵帶有漢代玉帶鉤遺風。例如,鉤首多作禽鳥形、獸面形,體多扁寬而薄,亦有窄腹、體厚者。紋飾雕琢簡練,多為淺浮雕螭虎形、鳥首形。矮鈕,鈕端呈扁圓狀。

圖請參見前博文中(本博4月1日)中,兩件藏品分別為真品和仿製的漢代螭虎造型玉帶鉤。


推薦閱讀:

宋遼金元時期-新道派的出現與老道派的演變
一圖看遍中國歷代女子服飾演變史(組圖)
天朝人:從蛇的傳人演變到龍的傳人
圖解北京歷史城區規劃演變
陳方安生重提和平演變中國

TAG: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