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 | 「中國式父母」與孩子的愛恨救贖全在這部片子里,家長必看! [一點資訊]

據說,這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類紀錄片;

據說,觀看這部片子的父母無不淚如雨下,開始進行自我反思;

據說,看完這部片子,人大附中的校長直言:有些家長沒有資格當家長。

4月1日,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和高中部為了組織觀看這部片子,部分班級停課半天。三百多名學生和一百多名學生家長,在九十分鐘里一起為每一幀畫面、每一段對白而震撼、而激動。

人大附中家長在觀看紀錄片

這部片子就是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經過十年策劃、兩年攝製的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紀錄片共三集,全長90多分鐘,主要展現了三個家庭的父母與孩子的愛和傷害,也成為「中國式家庭」的一面鏡子。

心理學專家張久祥說:

「這是我看到央視拍的、與心理有關的節目當中最接地氣的,直入父母、還有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心靈深處的穴位點,接觸得最近的。」

片子一開始是倒敘,父母去「特殊學校」接孩子,孩子準備了節目要表演給父母看。

字幕告訴我們,原來:

「改造」?難道是「楊永信」式的電擊療法?難道這些父母都是愚昧的甩手掌柜,只想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別人?

事實證明,情況不是這樣,如同片中的一位農民工父親所疑惑的那樣,觀眾和片中的父母也都不解:這些父母都是受過良好教育、有著體面工作,甚至對社會頗有貢獻的父母,可他們的孩子也出了問題,到底是為什麼?

三個家庭的開場,狼狽而猙獰

《鏡子》第一集

記錄片選取的三個家庭的分別是:

孩子家明:16歲,高一學生,輟學在家一個多月;理想是做一名背包客和流浪歌手。

父親:私企管理人員 大學本科

母親:國企職工 大學本科

孩子張釗:18歲,高三學生。因為早戀和網癮輟學在家四個月,把父母趕出家門,自己和女朋友住在家裡。

父親:國企職工 大專

母親:個體經營者 高中

孩子澤清:14歲,初二學生。上網下軍旗,輟學在家兩個月。有暴力傾向,多次打媽媽,甚至管她叫「賤人」。

父親:事業單位職工 大學本科

母親:醫務人員 大學本科 兩次國外進修

外公、外婆:湖北大學退休教授

片中的孩子除了澤清聽聞有央視跟拍,而甘願接受改造,其他孩子在最初被心理學校接走時,表現出來的狂躁以及和父母之間的惡劣關係,讓人震撼。

家明聽說父母有找人來控制自己,就用自殘作為威脅,還展示了自己以往的成果。

窗外的父母不敢進去,只敢在外面偷偷地抹淚。

張釗的反應更為激烈,18歲的孩子,對所有外來者都充滿敵意,反抗的場面頗不好看:

聽說母親要把他送到心理培訓學校,更是對父母充滿怨恨,母親的無奈和孩子的戾氣在同一個畫面中,非常刺眼。

最平和的是澤清,他的外公外婆一年前就給他報了這個培訓班,但是直到聽說有央視跟訪他才覺得接受,他覺得這樣比較好,問他為什麼好?他想了許久,說:有存在感。

澤清的冷靜對比之前他母親對他的描述:喊媽媽賤人、用指甲摳媽媽,也讓人覺得不寒而慄。

三個家庭的開場都很狼狽、很猙獰。

由愛變成傷害的原因逐漸顯露

《鏡子》第二集

接下來就是雙線進行的故事,孩子參加81天的訓練營,在這個過程中傾吐自己的心聲;父母接受為期六天的家長課堂的教育,與老師和其他父母對話、反思自己以往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僵化的關係,由愛變成傷害的原因才逐漸顯露。

家明的父親生性好強,相信永不放棄的話生活就會在自己的努力下變得越來越好。

也因此,他覺得公司離不開自己,他甚至不願意去上家長課堂,因為覺得請假扣錢。而且他固執的認為,自己沒有太多的問題,家長課堂實在有些誇張。即使上了家長課堂他也自信滿滿地覺得兒子不正確的理想應該由父母幫助糾正。

可是在兒子家明的陳述中,問題再明顯不過:要強的父母往往控制欲也太強,只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的孩子身上。家明在鏡頭前哭著說:他想養寵物,買回來就被扔;他想騎行,還沒開口就被拒絕;他想當背包客,父母又以擔心他的安全為由否定。在這樣的父母心中,孩子永遠不夠成熟,必須永遠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才放心。

對比家明的家庭,澤清的父母似乎是另外一個極端:父母在自己的關係中打轉,讓孩子失去了「存在感」。

澤清的父親抱怨妻子下班後不盡賢妻良母之職:

妻子抱怨丈夫只想讓她順從:

澤清說,有一次她餓了希望媽媽煮飯給自己吃,可媽媽卻以心情不好推託,無心照顧變得理所應當。這種時候,孩子好像只有去刺痛父母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甚至為了引起注意,想對父母捅上一刀,讓他們感覺到疼。

澤清是個14歲的孩子可是卻總是表現出超乎自己年齡的成熟,直到訓練營的最後,才讓人發現原來他也有非常孩子氣的一面,原來他還只是個孩子。

「我說學校很壓抑的時候,我媽就說學校幾千個人,別人怎麼都沒事。每次我想跳樓,我爸就說,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這是張釗面對鏡頭恨恨地說出來的一番話。

張釗的父母似乎是最典型的中國父母,他們信奉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禁止孩子早戀、禁止帶手機上課,他們認為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學、高考,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也很少,一家人在一起就是看電視。

聽完家長課堂的課之後,張釗的母親對父親說「我們好像真的是做錯了,專家說不能對孩子說的話我們全說過。」

可讓人心酸的是,當父母決定有所改變的時候:

張釗卻覺得他們只是在演戲,堅持不了多久。在孩子心中,對父母已經完全失去了信任,這大概也是張釗早戀的一個原因:「我已經不指望他們了,我不能連這邊(女朋友)也失去,我需要一個精神寄託」

紀錄片不負責美好的結局:這只是一個開始

《鏡子》第三集

對於這部紀錄片,真實無疑是它最大的特點。

故事的結尾,父母都了很大的轉變。

家明的父親在父母課堂一結束就把孩子接了出來,陪孩子看電影、旅行,同意孩子養狗,允許家明獨自出行,還將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寫在紙上貼到了牆上來時刻告誡自己。

張釗父親試著與孩子溝通,放寬了自己的原則但沒有完全迎合張釗的要求。

澤清的爸媽為了給孩子換一個環境而買了新房子。

可是幾個月後,家明繼續沉迷網路遊戲,狗已經養煩了全交給父母,說喜歡畫畫可是沒堅持幾天便扔在一邊,還在父親資助下開了一家網店,兩個月後關閉。失望的父親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對妻子失去了關注,無奈的妻子為此想和丈夫離婚。

澤清輟學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他回家後繼續玩軍棋,而他的父母還在繼續向央視的心理諮詢欄目求助。

張釗參加了2016年高考,被長春某高校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錄取,但他選擇放棄繼續復讀,繼續參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與女友分手。

81天的訓練營,不會一蹴而就,6天的家長課堂也不是一勞永逸。結局並不會像電影那麼美好,可這畢竟是一個開始。

「這個片子對我個人而言就是一面鏡子!每一個人為什麼會變成今天的自己,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你能回答我為什麼是今天這個樣子,包括我的個性,你搞清楚了以後,如果你當父親、當母親你會做得更加自然、從容和成功!」

導演范永東說道,他通過這面「鏡子」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父母,在《鏡子》兩年的拍攝和製作中,他終於打開了心結。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我的父母,無論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最後的結營典禮上,澤清對著所有的父母朗誦道。

其實這部紀錄片也是一面鏡子,正如心理學專家張久祥老師所說的「它是時代的鏡子,夏陽也好,澤清也好,張釗也好,家明也好,他們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們叫這個時代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不叫他們的父母,他們叫這個時代的父母。」

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們所有人一個機會、一個警醒,因為我們或許就是這樣的父母,或許在未來某一天可能成為這樣的父母。

「這些家長愛不愛孩子,愛啊。愛始終在那裡,沒有不愛的。因著愛的認知有一種扭曲,這種愛的能力出不來,被憋進去了,愛的能力被封住了。我們出來的全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改變對方的想法。後面那個愛的能力沒有出來,滿滿的愛就變成滿滿的傷害。」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作為孩子我們要去理解父母的愛,客觀地去認識父母。其實每一個人的成長,最主要是在於自己,所以作為孩子要把成長的動力回歸自身,為自己的成長去負責,這樣我們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影片結尾這兩段話獻給所有深愛彼此,卻不懂如何去愛的父母和孩子。

不要讓滿滿的愛變成滿滿的傷害。

閱讀原文查看關於《鏡子》的更多信息。

作者:祝穎麗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


推薦閱讀:

十、救贖所提供的公義
【原創】唐太宗的救贖之勵精圖治的王者典範
一年救贖乳業"元氣"基本恢復 格局出現微調
體脂下降10﹪,我用7周時間完成自我救贖
處理救贖問題的兩種對立方式 | 哲學與宗教

TAG:中國 | 孩子 | 父母 | 中國式 | 救贖 | 資訊 | 一點資訊 | 悅讀 | 在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