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新(教師中心稿)

語文教改實研究報告

「學、思、創」語文教改實驗組

luoye

為了探索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中江縣白果鄉初級中學甘柏分校實驗課題組設計並實施了「學、思、創」語文教改實驗。該項實驗通過對當時語文教育形勢,白果鄉初級中學學生創新思維現狀,語文課堂教學實際,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及教育科學能力進行分析,提出了該項實驗的方案,得到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報清縣教育局教研室批准,於九八年正式立項,九九年四月正式開始該項實驗的研究。現將研究過程及研究結論等報告於後。

問題提出:新世紀語文應教些什麼?

二十一世紀所需的人才,必須具備兩種能力:一是不斷學習的能力。因為時代在飛速發展,知識在飛速更新,課堂教學中所學得的知識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只有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才能不斷吸取新知;二是必需具備不斷創新的能力。新世紀需要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推動社會進步,不具備創新能力必將被社會淘汰。由於社會對人才需求變化,新世紀語文課堂教學顯然不應以語文知識傳授為主,那麼語文教學應怎樣教?教些什麼?這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九八年,人們通過對二十世紀教育回顧與反思,應試教育的危害性曰漸凸現,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疑問:《語文教育怎麼了?》甚至說邁二十年語文教育《誤盡蒼生》!迫使語文教育探尋一種適應社會需求的新的教育教學途徑。

中江縣白果鄉是典型的經濟較落後的農村地區,鄉初中學生都來自農村,學生自信心差,學習方法缺乏,思維難以開啟,創新思維潛力得不到開發,教師教育觀念普遍落後,教學方法落後,面對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更不知該教些什麼,怎樣教了。

為探索新世紀語文教學的目的與途徑,課題組同志進行了充分的理論準備,他們學習了江澤民總書記有關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理論;學習原國家教委印發的《教育改革發展綱要》,《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學習董菊初《語文教育實驗與研究方法》,鍾德贛《反芻式教學法》,蔡澄清《「點撥式」式教學法》,魏書生《學生學習方法600例》,許修序,於漪《讀、寫、創》教改實驗等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與理論,為教改實驗作好充分的理論準備;

在上述情況下,經課題組反覆論證,提出了語文教學的目的在於教給學生學習、思考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設計出了《學、思、創》語文教改實驗的方案。

概念界定與目標價值:什麼是「學、思、創」,它們的分段目標是什麼?有何研究價值?

(1)「學」,即「學會學習」,教師授課目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學會學習」目標是使學生具有自覺學習的慾望,能夠理解一篇文章應學些什麼,應怎樣去學習,即有強烈學習慾望和學習技能,能獨立進行文章學習。

(2)「思 」,即「學會思考」,在該實驗中是指通過教師課內方法技能指導,課外系統訓練使學生學會設疑,學會批判,能進行歸納推理,準確理解課文及課外材料的內容及文章主旨,寫作技巧,與作者進行心靈交談,感悟。

(3)「創」,即「學會創新」,所謂創新是指「通過對中小學生施以系統教育和影響,使它們成為獨立個體,能夠發現,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蘊涵的基本規律,並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素質基礎」。(《語文創新教育研究》。劉永康著,四川大學出版社)該實驗中「學會創新」是指教給學生創新思維如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一般思維規律與技巧,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培養創新意識與創新慾望及創新精神,使之具備創新習慣,能夠根據課文要求進行聯想與想像,進行創新嘗試,而不是要求有多少新發明創造。

(4)「學、思、創」教改實驗包涵有以下幾層含義:

首先針對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及農村學生思維現狀特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興趣,從心理上使學生具有創新能力的自信心,創設創新氛圍,使之敢於創新;

其次通過構建創新課堂體系及課外訓練體系,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並檢驗系統的實用性及科學性;

第三,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應識教育課堂,探索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發揮課堂中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途徑,從而達到教育「益智」,提高學生思維素質這一目的。

課題研究科學嗎?有那些理論作支撐?

江澤民總書記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源泉,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是很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光明日報》1998.2.15)1985《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也要求我們所培養的人才要不斷追求「新知」,要有「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國家教委1997年10月29日印發的《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的轉變」的要求,並指出「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因而「學、思、創」語文教改實驗是探索農村中學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所需要的。

「學、思、創」語文教改實驗是根據我鄉農村中學學生實際,針對當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弊端,旨在培養學生學習、思考、創新能力,實施素質教育而提出的。其理論依據有三:一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是創新型教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素質提高;二是母語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人文性,只有通過學生思維的開啟去感悟,才能陶冶學生情操,增強學生個性,培養學生文化底蘊;三是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通過科學的指導與訓練,是可以得到充分的調動與發展的,現代一些教育理論如鍾德贛「反芻式」教學法,蔡澄清「點拔式」教學,以及錢夢龍,魏書生等都實踐了這一理論,因而,「學、思、創」教改實驗探索,也會取到預期收效的,它有助於以上理論的完善與充實。

課題研究些什麼內容?

(1) 研究當前農村中學學生創新思維的現狀;通過隨機抽樣,選

取一定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然後分析學生學習、思維、創新能力的現實水平,以制訂實驗方案及步驟;

(2) 研究教材及大綱,根據教材內容及大綱要求,結合學生實際,確定學生在某階段中應掌握的知識,學習方法,創新能力目標;

(3) 研究課堂教學方法;結合課本及學生認知實際,構建有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及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課堂,為學生創新思維發展創造條件;

(4) 研究學生學習、思維、創新能力及發展規律,建立學生課外訓練系統,培養學生能力。

課題研究採用了哪些科學的方法?怎樣研究的?

(1) 實驗前學生創新思維現狀研究

為了研究學生創新思維現狀與潛力,針對學生實際,有的放矢制訂「學、思、創」語文教改實驗細則,於九九年四月,我們選取了中江縣白果鄉初一200名新生為樣本,進行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調查,調查結論作為教改實驗參照系統存檔。

首先,我們確立樣本為甘柏中學二00一級學生全體共計190人,其中男生98人,女生90人,平均年齡13.5歲,最大年齡為15歲,最小年齡11歲,被調查者均為初中一年級學生。

其次,調查內容我們參照著名心理學家周冠生教授的《學生想像能力》,思維能力調查表設置,調查問卷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關於課堂思維狀況調查,其目的是通過課堂主動提問,答問狀況分析學生創新思維所需的心理素質及思維狀況;第二問是關於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的調查,其目的是通過教師課堂時間分布,調查學生在課堂上是否主動學習,教師教學觀念是否還是應試教育下的滿堂灌與滿堂練。第三問則是關於學生創新思維潛力的調查,其目的是考查學生創新思維所必備的好奇心,自信心、意志力及想像力。在學生對190份調查卷的回答為避免任課教師影響都採用教師迴避,學生獨立填答的形式,因而提高了答卷的真實性。答卷統一收集後由實驗組成員組織統計,列表分析,得出結論,其結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師教學方法嚴重滯後,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在課堂中教師仍充當「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而沒有採取由學生自己「索道(探索感悟道理),學業(自主學習知識)、釋惑(自己設疑,教師引導解決疑難)的主動學習的方法;二是學生缺乏創新意識與慾望,課堂上不能敢於置疑,善於置疑;學生缺乏批判意識與問題意識,不敢對老師及課本置疑,迷信權威,也不知如何置疑。三是學生思維差,特別是發散和逆向思維等待培養,長期以來,標準答案禁錮學生思維,使學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四是學生好奇心,想像力極待發展,課堂上教師只許學生跟著老師指揮棒轉,學生不敢、也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參見背景材料一,《農村學生創新思維現狀調查》)。

(2)「學會學習」實驗研究

根據抽樣調查結果,我們制訂了「學、思、創」第一階段的實驗細則,把該階段實驗目標訂為:讓學生「學會學習」;具體從學生的「閱讀」、「聽說」、「寫作」三方面進行分項目標界定,然後提出達到目標的假設;根據調查分析,制約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因素有三:一是課堂中長期形成的教師權威,制約了學生學習、思考的舉,形成怕提問,怕回答而不願主動學習,二是缺乏必要的學習技能,不知怎樣提問,怎樣學習;三是傳統的課堂結構模式,禁錮了學生學習潛能的發揮,不利於學生學習;只要創造寬輕的學習氛圍,教給學生必要的學習方法,改變傳統授課模式,就能開啟學生思維,使學生「學會學習」;

基於以上假設,我們制訂實驗細則,確定是九九年九月至二000年七月「學會學習」實驗細則,採取觀察法,比較法,內容分析法等實驗方法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比較得出結論具體作法是:

(一) 創設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傳統的課桌布局是「秧田式」的,教師的講桌在前排中央,學生

一進教室就感受到了一種來自教師的威壓,因而不能也不敢發揮自己探求知識的主動性。因此,我們在實驗班設置教師座位於學生右前排,把中央講台還給學生,使之成為學生課堂發言的主陣地,使學生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

(二) 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初中學生,往往有許多顧忌,擔心別人譏笑老師批評而不敢也不

願把自己思想、見解、學習體會陳述於課堂,缺乏學習所必備的自信心。因而我們實驗組在結合政治課心理知識傳授的同時,開展課外心理試題訓練,講清學習心理的必要,並在課前讓學生大喊:「我很棒,」「試試就能行,爭爭就能贏」等口號鼓起學生的自信心,並成立課堂問答「敢死隊」等措施鼓勵學生,對課堂問答情況列出條形統計圖,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三) 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

實驗班初一剛進校時,我們對其進行了讀書方法的調查,結果顯

示,學生沒有選擇圖書的意識,也不知如何選擇圖書;對於指定篇目的學習,也不知從何入手,學習些什麼,更談不上學習方法與技巧的運用了。為此,我們一方面得用語文課堂教學,教給不同文體的文章的預習,學習的方法,對不同文體應如何著手學習,學些什麼,應達到些什麼要求進行系統訓練指導,另一方面,通過課外活動,進行瀏覽,精讀,略讀等訓練,還進行閱讀速度及閱讀質量檢測訓練,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同時還指導學生進行問題設置訓練,指導學生對一篇文章應從那些方面設疑解釋,從而獲取知識,使課堂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變為學習方法的理解與掌握。通過為期一年的學習訓練,達到使學生學會學習的目的。

(四)改革課堂結構模式,建立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三步型」課堂。

傳統的「組、復、新、鞏、布」課堂結構,有利於知識傳授與掌握,但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為此,我們建立了預習準備課;理解感悟課,體會創新課的三步型課堂;以利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預習準備課是教師指導預習方法,學生討論交明確本課應學些什麼,如何學,然後自學討論理解課文內容,具體過程為一看:看課文、課文提示,課後練習;二讀讀課文內容;三憶,憶課文主要內容及線索,四想,想本課學習目的、要求及方法;五記,記出重難點,提出問題,準備在課文感悟課時陳述自己觀點。

課文感悟課則是學生交流自己學習心得,討論學習中疑難,教師補充學生學習中的遺漏;點拔重難點。

體會創新,則是學生通過與作者的心靈交流與感悟,把學習中獲取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進行再創造。

(3)「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實驗研究。

通過抽樣調查分析,我鄉中學生思考方法,思考習慣差,學生創新潛能未能得到開發,為此我們通過比較分析研究,認為阻礙學生創新潛能開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學生缺乏創新的慾望,二是學生創新思維開啟存在著來自教師和來自學生兩方面的障礙。來自教師的障礙主要是傳統教法,教學模式的限制,教師對課文繁雜講解,肢解整體,過細分析,注重知識的準確與全面,生怕遺漏某知識點影響其高分,加之教法落後在學生中形成思維狹窄,迷信教師等,來自學生方面是學生缺乏學習舉,對自己思維能力缺乏自信;三是缺乏創新思維的方法與技巧,不知怎樣進行思考與創新。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假設:假設通過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教育,心理素質鍛煉,能增強學生創新思維的,提高創新興趣,假設通課堂結構改變能為學生創設適合創新能力培養的氛圍,假設通過課堂訓練及課外活動學生創新償試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根據以上假設,我們運用觀察法、比較法、分析法對實驗效果進行統計,其具體過程為:(1)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創新意義教育,同時利用古今中外創新人才實例,設置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慾望;(2)是通過改進教師教學方法,改變教師教學觀念排除學生創新思維障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採用「反芻式」教法進行教學,教給學生先整體「吃」進去,然後再慢慢反芻咀嚼的方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運用「點拔式」教學方法,給學生以更大更好的學習思維空間,(3)是建立適合創新思維培養的「探索理解、模仿償試、拓展創新」三步型課堂結構;所謂探索理解課,就是通過探索設疑,探索釋疑,歸納小結三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而模仿償試則學生根據探索學習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償試練習,模仿訓練,體會作意圖,把知識內化;拓展創新則根據學生自己對課文理解進行再創造,或續寫,或改編成課本進行表演,或根據課本知識進行新創作;

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我們還進行思維訓練,創新技巧講卒,給學生講解創新即是舊的元素的新的組合,創新的一般方法如數目增加法,改頭換面法,移植法等,同時也開設電視課,演講比賽等以多種形式活躍學生思維,擴大學生知識面。

研究實施過程:由自信心培養至創新能力的形成。

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及學生身心特點,從理論上我們採用了逐步深入,循序漸進的培養方法。

首先,我們改變課桌椅設置,教室布置等,使學生感受到實驗的變化,從而激發學生好奇九形成理想的學習、思考氛圍。

其次我們通過強化心理素質訓練,增強學生自信心,通過教師講明觀念的轉變的意義及作用,競爭意識與人生的關係等消除學生心理上的障礙;

第三,通過課堂及課外訓練,教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技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思考的習慣,增強學生學習、思考的能力。

第四,我們通過有意識的反覆創新思維償試訓練,使學生理解與掌握學習創新技能技巧,進行創新償試,同時適當統計與表彰,激勵與賞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創新慾望。

研究的重大突破: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過程及對「傳道、授業、解惑」的挑戰。

(1)通過實驗,我們探索到了農村中學學生創新思維形成規律:是創新慾望激發,創新知識積累到創新思維的形成這樣一個互動的過程;

(2)通過實驗,我們打破了傳統教育中,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觀念,認為學生的「道」、「業」、「惑」不應該由教師「傳」、「授」、「解」而應該通過學生的「領悟、探索、思辯」去解決,教師只是學生「悟道」發生迷惘時「導拔」「探業」發生遺陋時「導點」,「辯惑」發生阻障時「導疏」;探索出素質教育課堂中應以培養學生學習、思維、創新能力為目標而不是傳授知識多寡為目標的教育觀念;

(3)通過實驗,我們建立了學生「學會學習」和「學會思考、學會創新」的課堂結構及課外訓練模式;

(4)通過實驗,我們探索出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三塊」兩線式技術操作模式

「三大塊」指的是知識積累,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這三大塊相互作用,由積累至訓練,逐步形成創新能力的質變,兩條線指的是課內和課外兩條線,這兩線分別對三大塊實施作用,而兩條線又往往變叉綜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本實驗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對農村中學學生教改實驗方法進行探索,具有學科領域的前瞻性,它同時又將突破農村中學生課堂教學中難以開啟學生思維的難題,同時也有利於打破農村中學教師思想的保守性與封閉性,它將像一扇打開的窗口,為農村中學吹進一股教改新風。

附:實驗成果目錄:

實驗效果如何檢驗?表現在哪些方面?

通過該項實驗,實驗班學生橫向與縱向比較,其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生創新所必備的心理素質明顯增強,學生對課堂主動問卷充滿自信:

實驗開展前,僅3.2%的學生能主動爭取回答問題,而實驗後100%的學生均主動爭取回答問題,且每期平均每人主動爭取回答問題次數達20.5%次;

通過比較,說明通過實驗,學生思維活躍,學生心理素質增強。(見背景材料:《學生創新思維現狀統計》學生回答問題情況統計圖。)

(2)學生自覺學習能力明顯增強;根據期末縣統考試卷以考查學生閱讀能力為主的短文閱讀分析題比較:實驗班學生在27分的閱讀分析題中人均得分為23.5分,而非實驗班人均得分僅18.3,說明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明顯強於非實驗班;

(3)學生想像力,創新能力得以明顯提高;(見背景材料九九至二000年秋期末考試試卷分析表)在學校及華中師大舉行的「新世紀」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中,實驗班學生所寫作文《夢話》想像力豐富,深得我校語文組教師一致好評,至六月份比賽結果揭曉時方知能否獲獎。

(4)在平時課堂氣氛中,我校教師普遍反映實驗班學生思路開闊,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能力較強。(見背景材料,白果鄉甘柏分校歷屆作文大賽獲獎記錄及學生作品集。)

九:可供深入研究的問題:

通過該項實驗研究,學生思維中的一些問題凸現出來,本實驗未能解決或解決得不夠完善,有待深入研究;

(1)學生思維類型存在差異,如有的學生強於形象思維,注重操作,而有的同學注重抽象思維,想像聯想豐富,本實驗由於語文學科性質所決定,注重想像力,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培養,對於操作能力培養顧及不夠,如何全面發展學生創新思維;

(2)由於受課堂時間及環境的限制,每課時不能讓所有學生主動設疑及主動答疑,能獲得陳述自己見解的學生僅為1/3,如何達到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

參考資料:

①《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董菊初,語文出版社)。

②《語文創新教育研究》(劉永康,四川大學出版社)

③《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9.1-2期

④白果鄉初級中學期末統考試卷分析(1999-2000)

⑤《農村中學學生創新思維現狀調查報告》(教改實驗組)

⑥語文教改實驗班《課堂問答情況統計圖》。

推薦閱讀:

窮通思考篇十
馬雲給年輕人必須思考的4大問題
關於八字除旺弱外還存在著的另一種形態的取用思考之一
宗教為什麼不鼓勵思考?
笛卡爾是為什麼需要證明上帝的存在(第3和第5沉思)?他是基於怎樣的背景或是怎樣的思考?

TAG:創新 | 學習 | 教師 | 思考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