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德育實效性的思考 |
|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平陽教育局 點擊數:286 更新時間:2007-5-16 10:21:40 |
|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加全面深刻的突出了德育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新課改的實施,對學校德育工作的目標定位、總體思路、內容途徑、實施策略、績效評價等,都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新的挑戰。 面對新課改順勢推進的欣喜局面,面對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低下的現狀,我們不能不冷靜的反思:德育如何立足現實前瞻未來,依據對未來的預測觀照現實,從而將現實與未來的落差化為自身進步的強勁動力?德育工作如何藉助新課改的強勢推力,在增強實效性上拓展視野開放思路? 1、人本德育。與新課改一樣,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本,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以生為本,首先要求我們把尊重學生作為德育第一原則。反思現實,漠視學生權利的現象信手可拈,學校很多紀律的約束、制度的制定,有多少是從學生當中來的?有誰想過一項制度紀律的推出先要徵求學生的意見建議?有幾個學校試過,讓學生自己來制定管理自己的紀律制度?有鑒於此,近年來,我縣許多學校積極嘗試由學生自主設計德育活動並組織實施,由學生自主商定有關學習生活的規則規矩來約束自己等有創意的實踐。於是就有了校運動會上,每一位學生都有具體的工作任務,而班主任老師卻被邀請為「貴賓」去盡情欣賞運動會上學生的青春風采;一直是家長會主角的班主任成了與家長坐在一起的觀眾,在津津樂道的欣賞學生們的「成果彙報和形象展示」;以往用「重做,罰寫十遍」一類辦法來懲戒作業馬虎、寫字潦草現象的做法,經學生民主討論形成了新的「規矩」——寫100字以上的說明書,當一回「小先生」,把潦草字的正確規範筆畫、結構等介紹給其他同學……我們想長年堅持這些做法,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識會日益強化,學生在信任尊重的氛圍中,其探究創造的潛能會得到更自由更充分的彰顯,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就在相互尊重之中水到渠成了。 以生為本,就要承認學生的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的教育再也不能用一個標準一種模式來要求衡量個性各異的學生了。於是我們通過「人人都能行」的活動平台等,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出一件(個)自己認為成功或滿意的事情(行為)。是的,多元的人文化的個性化的德育評價,理應成為新課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指向與追求。以生為本,就要了解並引導學生的需求。德育的針對性、有效性是建立在全面準確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前提上的。德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細心觀察,精心分析梳理,才能及時把握學生需求的變化軌跡,並給予區別對待有效引導。凡有利於身心健康成長的需求,如學會做人、習慣養成、質疑問難等要盡量給予滿足,並不斷激活強化,凡不利於成長的則予以約束、疏導。在這一引導需求的過程中,我們的道德教育就讓學生心悅誠服的認同、接受並內化了。 2、生活德育。新課改十分強調教與學要面向真實世界,貼近學生實際。德育更應如此,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學生的日常生活處處有德育,事事有德育,生活是學校德育的豐富資源庫。我們要更多的關注學生生活中的喜怒憂樂,學習中的酸甜苦澀,從他們豐富鮮活的生活經歷中提煉德育的內容,探尋教育的契機,達到育人的目標;我們要更多的從學生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中捕捉德育的切入口,找准德育的突破口,讓學生明理、動情,由信而服,由服而行,行而有果,學生做人處事的規矩、道理、習慣便在生活德育的過程中懂得了、做到了。在近兩年的德育實踐中,我們特別注重鼓勵倡導中小學努力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從學生所處的當地生活情境中提煉具體的德育內容,開展「貼近、親和、實在、管用」的特色德育活動,給學生以入腦入心終身享用的感受。如蕭江鎮二小創設的家政教育活動,根據低、中、高年級學生不同特點,分別從「自我服務、家務勞動、手工製作、家政理財」四個方面逐一細化具體要點,例「家務勞動」項目,低年級要求「會掃地、擦桌、倒垃圾、燒飯、給花草澆水」,中年級要求「會拖地、洗碗、倒茶待客、做簡單菜湯、整理布置自己房間」,高年級則要求「當一天的家長,做三菜一湯,自己洗衣服,會查水、電錶,修理簡單器具」。革命老區鄉鎮鳳卧紅軍小學則充分挖掘本地紅色德育資源,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開展了「星星獎」和「紅軍獎」系列活動——分別設了守紀、剛毅、儉樸、互助、自理、誠信、樂學、環保等「八星」,凡「八星」都得到,即頒給最高獎「紅軍獎」。此外,還設了五項個性獎——科普、藝術、電腦、外語、體藝五星,以引導發展學生愛好特長。所有這些從學生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德育活動,實在具體,個性鮮活生動,學生喜聞樂見,涌躍參予,從中獲得的做人處事的知識技能和道理,可謂終生難忘,不少學校的德育也因此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個性。 3、細節德育。生活是由一個個富有生命活力的細節構成的,人的精神境界、文明涵養、人格魅力同樣是從點點滴滴的為人處事細節中體現出來的,因此,我們的德育工作同樣要更多的關注細節,通過對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中的具體細節的引導規範,從言談舉止的細微處做起,促使做人做事的規矩規則這些屬於德育工作「底線」的內容一一內化為學生的良好習慣。細節是什麼?細節就是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溫馨的問候,一雙關愛的眼神,一聲感人的鼓勵;就是對貧弱者的一次幫扶,就是關好別人忘了關的水龍頭,就是舉手之勞的「你丟我撿」;就是做好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細枝末節,就是從人人時時必須做又往往忘了做或不屑做的身邊小事做起……德育從細節抓起,就是從中小學生的生活學習習慣做起,這也正是我縣創建德育規範特色校工作中的關注重點。我們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圍繞學會做人的目標,擬出了中小學生必須培養的十個生活好習慣。即①說到做到、誠實可信。②虛心聽講、尊重別人。③行為規範、按規則辦事。④時刻記住自己責任。⑤節約錢物、珍惜能源。⑥天天鍛煉、健康第一。⑦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⑧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⑨做事有計劃、今日事今日畢。⑩乾乾淨淨迎接每一天。各中小學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還分別就每個習慣的培養訓練進行了分解細化,確定了各年級培養的重點內容。努力做到一項一項的養成,一個一個的學會。經過幾年的常抓不懈,多數學生的良好學習生活習慣養成水平有了明顯強化和提高。假如德育從培養這些良好習慣做起,從與這些習慣養成息息相關的細節抓起,那麼,它的可親可近可接受性就強了,它的實效性就高了! 4、體驗德育。和新課程的要求一樣,德育必須由以往的單向灌輸轉化為主體參予式的實踐體驗,由以往只注重外表形式轉向更注重過程,關注學生在參予過程中的親歷體驗,以及由體驗而獲得的生動真切的感悟。回想一下我們學校開展了那麼多的教育活動,學生以主體主人的角色參予的有多少?參予的熱情和深度有多少?在參予中的體驗感受怎樣?活動過後能在思想情感世界上留下痕迹的又有多少?比如許多學校都做的保護母親河教育活動千人簽名儀式,領導講話號召了,學生代表上台慷慨表態了,接著孩子們排起長龍,在一幅幅長卷上簽名。活動結束了,隆重熱烈場面新聞媒體報道了,然而孩子們體驗到了什麼,有的話就是道德是空泛的,是可以表態承諾而可以不去做的。假如我們改變一下做法,讓學生深入實際調查環境污染嚴峻現實,然後以調查結果展示演講等方式再現學生在親歷過程中的豐富體驗與感受,那麼,它給學生心靈世界的震撼與喚醒將是驚人的。為此,我縣在創建中小學德育規範校工作中推廣了學生體驗式德育實踐活動的「班級值周制」,全校每個學生都輪流參加一周的學校常規管理工作。大到教師的勞動紀律課堂教學評價,小到校園環境衛生、就餐就寢秩序督查,全部由學生負責。一周的管理實踐,使學生在被管理者與管理者的角色換位實踐中真切體驗到了主人的責任和義務,感悟到規範行為培養習慣是學做人的基礎和底線。可見德育只有在學生主動、參予的親歷過程中,在學生具體個性化的體驗與感受中,才能發揮其育人的功效,才能在學生的思想情感深處留下印痕。 5、「身正」德育。有人說,未成年人所有道德規範的不良行為都可以從成年人身上找到影子,得到佐證。因此,教育者的「身正」效應顯得特別重要。新課改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前進道路上的引路人,學習研究的合作者,發展進程中的服務員和共同成長的好夥伴。它對教師的師德表率和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標和要求。教師要靠自身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學生的人格,憑自己無私的愛心培育學生的愛心,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這就是教育者的「身正」效應,這就是師德的光芒。教育的真諦、教師的崇高與聖潔就體現在這裡。於是我們開展了「學陶師陶」系列師德活動,讓「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形象指引廣大教師矢志育人;開展「學習蘇步青教育思想,做蘇老傳人」活動,激勵家鄉的教師承繼蘇步青的「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鬥」深厚愛國精神,努力培養出一代超過一代的學生,堅持開展群體師德創優活動,促進更多的教師成為品行端正、人格高潔、師能過硬、學生愛戴、家長滿意、社會讚譽的「身正」榜樣。 新形勢下的「身正」內涵更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特別要倡導並強化以生為本和服務意識,深化對職業崇高感的認識,對教師工作價值的認同,有效增強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 乃至幸福感。全面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使為師者「身正」形象對學生的品行、人格、求知具有強烈持久的感召力、親和力、輻射力和滲透力。當我們教育者自身的形象成為學生仰慕的榜樣,成為引導學生學會做人的一面旗幟之時,便是我們學校德育實在管用高效的實現之日。 二OO四年九月三十日 |
|
推薦閱讀:
※死裡逃生是怎樣一種體驗?
※小兒包皮手術的再思考【原創】
※李煊乾貨:我的思考邏輯
※你開心的樣子,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關於中衛市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TAG:思考 | 背景 | 德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