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基層醫院設備維修人員說句話

之前《健康報》登載了醫療設備維修難、費用高,醫院被「宰」的文章。院長們從醫療設備維修市場管理模式等方面說了很多,也很理解院長們的苦衷,本人想從基層醫院維修人員角度談談看法。

有些院長認為:本院維修人員水平低,解決不了大問題,這些人作用不大。院長們大多醫療專業出身,難道病人轉到上級醫院或正常死亡,就說那麼多分工精細的醫生水平低,沒啥大用嗎?難道他們為一方百姓的健康沒有做出貢獻嗎?解決技術問題是有層面的,醫療技術和工程技術都是如此,不能某一個問題解決不好就說水平低。如此觀念會造成院內維修工作的惡性循環:積極性不高、不思進取、人員流失到各大專業公司。我想,院長們視野中尚有幾處盲點。

一、看不到維修人員的工作成績。

大家知道保證設備正常運行是有保證基金的,也就是說:平均每年要拿出設備自身價格的4%來維持設備的正常運行。院長們可以算一下這部分錢省下來就是純利潤。維修人員都修復過配件,修復過電路板等等。而售後服務方是不會給修復這些的,他們只會更換新配件、更換整塊電路板,他們是會要出天價的。本院維修人員做的這些工作院長們看到了嗎?他們已經為醫院節省了相當可觀的維修費用,其間接效益可想而知。還有計量、安全等問題,沒有維修技術人員努力,設備是不合格的、是會出不良事件的。

二、沒有看到維修工作中的具體困難。

1、從專業角度講醫院維修人員的專業跨度大、不象臨床醫生那樣分工精細;

2、缺乏技術信息,很多設備供貨方不給技術資料,現在各大公司為了技術封鎖,對自己的設備幾天就變更一次密碼,就連自己的售後人員都得回公司現問;

3、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試想醫生只有血壓計、聽診器,就能達到深入檢查的目的嗎?

三、沒有看到維修人員對外事務中的作用。院長們都知道醫療設備占醫院資產的比重相當大,這麼多高價值的設備在與醫療設備廠商交涉中,院方代表不懂專業能不挨「宰」嗎?那麼多設備不科學的管理能行嗎?

四、對人員編製配額認識不足。50萬元設備就應配額一名維修技術人員。現在很多醫院都是三、五個人員負擔著上億元的醫療設備,做不到專業分工細化。維修人員忙於事後維修,根本做不到事前保養維護。有些設備螺絲鬆動、部件丟失後機器不能使用了,維修人員才到現場。

所以我想建議院長們轉變觀念:工程技術與醫療技術同等重要。建立一支自己的臨床工程隊伍,才能減小挨「宰」的係數,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 其實,醫院的維修人員不一定水平不高,恰恰相反,他們在缺資料、缺檢查設備的困難條件下鍛煉了一種極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若到了專業廠家那樣極好的條件下,他們會如魚得水的。

也希望本報能提供平台,大家共同探討維修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有人提出維修社會化模式,即由第三方公司來承修,我個人認為不妥或時機不成熟。可能他們比醫院維修人員相對專業些,比專業廠家價錢能低些,但第三方公司的技術支持和專用配件有保障嗎?他們也得依賴專業廠家,再者能保證他們不「宰」醫院嗎?還有人提出向專業廠家買保,對於偏遠、窮困地區也不適合,他們的價格太高,甚至高達6%—10%,而且時效性也差。在經濟還不發達的現階段,我個人認為依靠自己的維修人員,求得專業廠家的技術支持,電話溝通,解決問題比較快捷、經濟。已通過這種方式解決了很多問題,但也遇到過個別專業廠家的反方向指導或不負責任指導,遇到技術封鎖的專業廠家怎麼辦?

二、現階段醫院維修人員定位問題,是臨床工程師還是設備維修工程師?國外臨床工程師是介於臨床和工程技術之間的,負責質控、使用等職能。而我國目前階段各基層醫院又急需設備維修工程師,當然,設備維修工程師應全面掌握,否則是做不好維修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更何況醫院維修人員專業跨度已經很大了。如果實行行業准入制度應怎樣定位?我想在經濟還不發達的現階段還不能照搬國外經驗,應在院內分工細化上下功夫,即合理增加人員配額。這樣才能做到臨床工程和維修工程集一身,比如:影像、超聲、電生理、壓力容器等。

醫療技術依賴於工程技術的大「水」已經到來,期待著適於醫療新形勢的行業管理模式和院長們的觀念這條「渠」早日形成。


推薦閱讀:

直腸滴灌療法 直腸滴入(灌腸)討論版 基層醫生網
為什麼為基層醫療賦能是一個小市場
如何治理基層的「微腐敗」
機關與基層警力嚴重倒掛

TAG:醫院 | 基層 | 設備 | 維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