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為什麼這家上市公司前途一片光明,快看!
炒股,看雪球就夠了
每晚20:17,雪球君給您離真相更近的剖析
2016年11月廣州車展,長城發布全新品牌WEY,驚艷全場。
亦有很多爭議褒貶不一:
奇瑞觀致前車之鑒,長城會不會重蹈覆轍?
亦或真的可以挑戰國際巨頭佔據主流市場?
以此為契機,我花了幾個月時間了解長城,同時求教了些業內人士的看法簡介,亦重新思考整個行業。經充分思考,我對WEY非常看好,成功的概率很大!原因下面一一細說!
1
WEY是個什麼樣的品牌?
源起:四年前,開始籌劃,1600名工程師心力。
品牌定位:豪華、輕奢侈。
風格:時尚,年輕。
價格定位:15-20萬
渠道計劃:2017年100家、2018年400家
推出計劃:2017年4月,W01上市(具有燃油和混動);2017年三季度W02和另一款上市;2018年再上兩款;020年達到5款車型
團隊:
品牌CEO Jens Steingr?ber(中文名為閆斯·施泰因格萊貝爾)
WEY品牌的CEO就曾在奧迪做過副總裁,他既做過研發、也做過管理,對品牌的塑造,經驗比較豐富。
品牌設計總監:前寶馬設計總監皮埃爾·勒克萊克(Pierre Leclercq),皮埃爾·勒克萊克2000年加盟寶馬汽車,最先在位於美國的洛杉磯設計工作室,參與多項寶馬車型的美國本土化設計工作;2005年轉戰寶馬慕尼黑工作室,親自操刀完成了首款跨級SAV車型X6的外觀設計;2011年任寶馬M系設計總監,先後主導設計了全新一代X5、X6等一系列車型;2014年加盟長城汽車,任職長城汽車副總裁兼設計總監,為哈弗品牌重新塑造SUV,並進行家族化的DNA設計。
核心的價值體現:豪華的體驗低於合資車的價格,豪華性價比。
2
WEY會不會重蹈「觀致」覆轍
芒格說過,如果你知道自己會死在那裡,就不要去。
WEY會不會成功?首先得考慮WEY會不會失敗?如果會?會如何失敗?
回首「觀致」失敗的慘案,我認為有四點主要原因:
1、錯誤的定位和定價奇瑞錯誤的認識自己,不自量力不切實際。以為請一些外國人,和外國公司合作,號稱來自歐洲的中國品牌,就可以和國際巨頭品牌力劃等號,平起平坐,價格定位直接和合作A級車等同15萬左右。最後的結果消費者顯然是不買賬。
2、技術上不支持跟不上。技術非常重要,是實現車型體驗的重要基礎之一。而觀致上市後,發動機變速器還是沿用奇瑞車上的那一套。完全無法匹配來自歐洲的中國品牌。
3、經銷團隊戰鬥力不強觀致之初,很多奇瑞的經銷商是很有熱情參與的,但是觀致希望完全脫離原有層次,全部重新招募。結果合作溝通,戰鬥力,都不足,虧錢後樹倒猢猻散。
4、國外團隊水土不服,自身經歷缺失,和很多企業一樣,清一色的國際人才,高履歷人才。但是也很絕大多數一樣,水土不服。如同電影一樣,一兩個大明星主打的很多精品製作,一堆大明星主打的通常都是爛片。國際人才是需要的,但如何用好是大問題。而當你的奇瑞,並沒有真正打造過品牌的全過程經歷。即沒有總體規劃的能力,無法發揮國際人才的專長。
5、時機不成熟。那個時候國內汽車供應配套發展不完善,巨頭配件在國內深度不夠。同時國內車企自身體量小,國際巨頭那個時候日子也好過。想買別人的變速器也不容易。難以藉助國際合作之力。
3
WEY會怎麼樣呢
回到當下,WEY會怎麼樣呢?
首先我想說說長城這個公司。過去我對長城的印象主要為三點:
1、技術很差,國內不入流
2、外觀設計厲害、渠道銷售厲害
3、軍事化管理壓榨、低成本
對於技術可能很多喜歡長城的不服氣,但是這個無需多辯解。數據上來看2012年以前長城極低的研發費用。動力系統置換來看,長城很長時間都是1.5L+Mt的配置,後面也只是4 AT。
長城的1.5T基本是幾家民營企業出的最晚的。變速器到17年可能才會出7DCT。
這還只是表象,長城的2.0T也好,7DCT也好,基本還是屬於國際拼裝、核心都需要國際巨頭匹配。
因此當年對長城的判斷:這個公司更多的是依靠趕上了SUV的紅利,加上迎合消費者的設計,因此銷售很好、一旦SUV變成紅海,競爭加劇,長城就要受到極大的影響,但觀察這些年的數據可以發現,SUV市場每年都會有新貴產品爆款,最早的比亞迪S6、後來的長安CS系列,這幾年的廣汽GS4、以及目前呼聲最高的吉利系列。這些爆款產品通常各領風騷2-3年,然後再銷量到頂以後就出現後勁不足的情況。
而5年來,只有一個企業,一個品牌,一個產品屹立不倒,並且銷量不斷突破天際。那就是哈弗的H6,12-13年,單車2萬台似乎是天花板。14-15年單車4萬似乎是極限了。16-17更是到達了7-8萬台,更加可怕的是,無論是比亞迪的S6 、長安的CS,廣汽的GS4,看起來賣的風風火火,但是都公司都不賺錢。只有長城是實實在在賺錢的(魏建軍採訪時說,國內汽車民企真正賺錢的不超過3個,吉利比較特殊,集團公司來背支出,使得上市公司看起來非常賺錢)
4
對長城認知的改變
如果僅僅是行業紅利,僅僅是迎合消費者,僅僅是軍事化管理,能造就這樣的常青樹嗎?顯然不可能、為此我也花了非常多時間去思考。
魏建軍的思維格局、人生觀,就是長城的企業文化。而這個企業文化完美的詮釋了長城做的事情。
一個汽車品牌是如何建立的?依靠的並不是一個爆款,一個爆炸性技術,一個廣告,一套完美的推廣。
依靠的是,產品一代一代的精進,多輪產品的完善,最後日積月累出美譽度,社會認知。
長城的H6是2012年推出,同期的還有S6等,但5年下來會發展,長城把絕大多數精力和資源投入到H6 的完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據統計5年下來,H6一個車型已經有了100多款。今天的 H6 和12年的H6 已經是天壤之別,而再回頭看當年的對手,要麼就死了,要麼還是老樣子比如S6。長城的起點非常低,遠不如比亞迪和吉利,2010年比亞迪吉利次吒風雲是,長城還是星星之火。而後吉利玩起了多品牌,比亞迪玩起了大能源。每年出很多款車,每款車都不精。
只有長城,一心一意的做精一款車。最後的結果是比亞迪和吉利10來款車加起來,不如H6一款車銷量高,知名度高,利潤高。而這種循環還是反覆疊加的,造成的結果是比亞迪越來越沒有錢投入汽車研發,產品越來越來差,進而更加沒有錢投入。
吉利在收購沃爾沃消化過程,算是明白了應該怎麼去做,才有了博越,博瑞和最近的風光。
某種意義來說,國內車企,目前,只有一個品牌成功了就是哈弗,只有一個車型是明星車型就是H6。現在的吉利在往這方面走。國內的車企都很浮躁,我們的分析師也很浮躁,每天總想爆款爆款。卻不知,爆款和品牌並不成正關係。易經雲「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僅僅依靠某些方面打造出來的爆款,給企業帶來的未必是利益而是災難。
好的車企不需要爆款,只需要一點一點把產品做好,只有廣受認可,美譽的產品才能累積品牌。
怎麼樣才能做到一個好產品?
汽車很複雜,消費者的傾向性又非常不同,有的喜歡技術,有的喜歡外形等等眾口不一。
綜合來看,一款好的產品需要多個維度
1、感知維度:外形,內飾,做工,配置。
2、體驗維度:動力,操控、油耗、功能(自動泊車等)、NVH、舒適等
3、使用維度:耐久、穩定、安全。
4、人文維度:售前體驗,誠信、售後服務、便利。
車並不屬於一個人,還屬於一個家庭。不款車不是給某一類人開發的,而是給多偏好人群的。因此真正要做到一個好的產品,需要多方面的素質。比如常說的比亞迪DM技術好,主要體現在動力、操控、油耗上面。但隨之帶來的是耐久,穩定性的不足。更別說在其他維度一塌糊塗了。技術非常重要,但也僅僅是一個維度。也回到一開始說長城技術的問題,技術也不僅僅是動力系統,長城在NVH這些關乎體驗方面的技術做的事非常好的。
5
WEY能成
回到WEY的話題,回到觀致的5大失敗原因細說:
定位和定價
WEY的定位:豪華輕奢侈。直觀的說就是BBA入門級的體驗。
定價:15-20萬,比主流合資SUV便宜5萬。
首先分析,能否達到豪華輕奢侈的體驗?
感官體驗完全沒有問題,從車展亮相的外觀內飾,完全達標,甚至超過。前寶馬的設計總監功力果然不同反響。
駕駛體驗是否足夠?
從H7幾次試駕和對比評比來看。H7的體驗已經顯著不屬於主流合資的SUV,甚至有些更甚一籌。WEY作為H7的升價體驗版,我相信可以做到。
實用體驗,穩定性是否足夠?
WEY的很多核心都是主流國際大廠的供應,穩定性有保證。
同時2014年長城推出H8衝擊高端市場,結果因為匹配穩定性問題,推遲了一年才上市。H8也是慘淡收場。如果3年後再戰,我願意相信,魏建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銷售人文體驗?最不擔心。
其次:這個消費者能否接受國產品牌15-20萬這個價格?
目前自主品牌在10-15萬是站穩腳根了,換句話說,消費者已經可以接受自主品牌在15萬這個價格。目前H7 ,GS8都超過了15萬,並且有不錯的銷量。可見消費者對於15萬以上的價格買自主車也開始接受了,前提就是產品力要足夠。
最後定位和定價是否匹配?
無論如何自主品牌對於合資品牌是有天然的劣勢。同樣產品合資可以得到更多的溢價,而自主只能賣其50%左右的價格。換句話說,如果要和合資車20萬的SUV競爭,首先你的產品力必須超過對手一個層級。同時價格還要低於對手一個層級。這個很殘酷但是很現實。而WEY恰恰是高一級BBA入門級,價格比合資SUV便宜15-20%。因為我認為這個定位和價格希望非常大。
當然有人問,利潤會不會很低?會不會不賺錢?會不會降低長城的毛利率?EPS?ROE?我的看法,價格低了可以慢慢提,價格頂太高了,一開始就賣不出去,也就沒有然後了。賣都賣不出去,單車利潤再高有何用?真箇鏈條都完蛋了。
由上往下,勢如劈竹。由下往上卻容不得太多的失敗。
最合適的戰略就是由低到高,通過一輪一輪的產品迭代,慢慢的打造品牌認可,價格慢慢的提高,最後完全溢價消滅。
這個定位和定價我打100分。如果可以我打500分。
技術能否支持?
想的很美好,技術能否達到呢?
目前BBA入門SUV主要的動力匹配也就是高功率2.0T+DCT或者7At。這個基本配比,長城已經完全可以達到。
H7用的就是高功率2.0T+6DCT。變速箱雖然是買來的。但是能買到匹配到好用就可以,消費者誰關係你的東西是不是自主?另外W01據說要用自主(也就是披著自主外衣)的7DCT,以長城穩健的作風,我認為問題不大。其他方面都是可以買可以合作的。
新能源插電混動系統,按照魏建軍的說法6.9秒加速。根據原來發布的總成,採用類似寶馬I8的模式電機和發動機前後分開。雖然不如比亞迪的唐先進,但是也沒有那麼複雜,夠用,穩定性更重要,畢竟不是賽車。
經銷商團隊
WEY不同於觀致,目前會全部在哈弗的經銷商系統里篩選,這麼做好處很多。 首先,經銷商本身身經百戰,戰鬥力強。其次,合作時間長,合作方算熟悉不需要太多磨合。還有,經銷商哈弗本身就很賺錢,底子厚積極性也高。最後,WEY的4S整體方案設計非常高端豪華而且接地氣。
能否駕馭國外團隊?
WEY的高管中,留魏建軍一人,其他都是外來專業人才。會不會水土不服呢?外人人才高履歷人才有他的優勢,專業,眼界,經驗都遠非國內能比。
但也有它的缺點,不熟悉情況,習慣了國際大廠的流程難以適應國內企業。
同時太多的高水平人一起,王又見王,如何協調?
都是問題,但是關鍵,還是領頭人如何使用?充分發揮他們專業的能力同時達到整體效果?
這個需要能力,專業,經歷,經驗,人生哲學。
而魏建軍我認為他有這個能力在於,他是經歷過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品牌,一個車型一步步打造起來的。這個極其重要。
時機
國際配件公司大量在華投產,加強合作,給了自主品牌機會。比如長城,吉利都用的同一家DCT,而這家還在國內設廠了,產能很大,價格便宜。
國際車企SUV在華日子太好,還未反應,留給了自主車企價格空間,如轎車,價格空間太低,難以發揮。
自主車企體量足夠。每年千億的收入,百億的利潤,30億的研發費用。雖然無法和國際巨頭相比,但是單單就在中國這一個市場,針對某一個點,一個領域,力量其實非常強。
90後慢慢成為消費主題,這幫消費者不再對於國外品牌高山仰之,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讓他們更加自主,不再人云亦云。
因此我認為現在時機有了。現在衝擊高端的不單單是長城,吉利,比亞迪,廣汽,上汽都用自己的方式,如潮水一般一波接著一波,衝擊合資暴利的堡壘。
綜上一切,讓我很看好WEY。
看好的原因,不僅是這些戰術方式,更重要的是看中長城的戰略哲學。
每天進步一點點,即最高境界。
推薦閱讀:
※志願填報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態?
※不用香水的男人沒有前途
※一個30歲的男人沒有穩定收入,卻痴迷於跳街舞,對這樣的人應該如何評價?
※農曆這六天出生的人,好運不停,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