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期盼中國式資優教育:智力超常不被擠壓

神童期盼中國式資優教育:智力超常不被擠壓

「超常兒童」在人群中所佔比例很小,而其中能接受科學的、適合「超常兒童」教育的人則少之又少。

去年,有媒體報道一個4歲的小女孩,不僅能背誦初中、高中的語文課本,而且連「四書」也能背得滾瓜爛熟,據說早在她1歲零4個月,就能背《唐詩三百首》、《三字經》等。

雖然沒有經過專業的測試,不過如此超強的記憶力足以證明這個女孩有「超常」之處,不過,由於父母缺少專業的知識,也只能讓她繼續背更多的東西。

「傷仲永」的事例並不少見,不少孩子小時候聰明過人,小學、中學連續跳級,但往往「跳著跳著」就不再「神」了。

有觀點認為人類大腦的潛能接近於無限,「多用腦」可以開發大腦。專家卻指出,掠奪式地使用大腦,無異於自我摧殘。過度用腦,拔苗助長,並不是在開發大腦,反而會造成腦早衰。即使是「神童」也不例外。

面對社會上對「超常兒童」的種種評說,中科院心理所的專家們也感到了壓力。

這份壓力一方面來自社會上對「超常兒童」及「超常教育」的誤解,同時也有一份「儘快把科學的觀念傳播出去的壓力」,施建農說。

「超常兒童」是特殊兒童

其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94年召開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上就通過宣言指出:「每個兒童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育制度的設計和教育計劃的實施應該考慮到這些特性和需要的廣泛差異。」對不同種類特殊兒童的教育又可分為盲童教育、聾童教育、智力落後兒童教育、超常兒童教育、言語障礙兒童教育、情緒和行為障礙兒童教育,多重殘疾兒童教育等。

因此,很多國家把「超常兒童」教育納入特殊教育的範疇,並有相關的法律規定。

施建農介紹,因為他一直從事「超常兒童」的研究,因此經常有機會了解國外在這個領域的情況。兩年前在一次會議上,施建農聽到一個美國同行抱怨「不受重視」,「其實,據我了解,當年全美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用在『超常兒童』上的所有費用為5億多美元。」施建農說。

但在我國的法律中,沒有專門針對「超常兒童」的相關條款。我國的特殊教育對象主要是盲、聾、啞、智力落後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兒童和青少年,並不包括「超常兒童」。

「超常兒童」教育沒有任何法律依據,也是造成當前各種亂象的重要原因。

「而且,這對『超常兒童』來說是一種不公平。」施建農說。

在這種情況下,「超常兒童」只能與普通兒童一起進行學習。

由於「超常兒童」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獨特特點,比如精力旺盛、好奇心強、喜歡提問等,在一個正常的課堂秩序下,他們可能用15分鐘時間就學完了45分鐘的課堂內容,剩下的時間裡他們的行為就有可能被認為是擾亂課堂秩序,打亂了教學計劃,而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智力超常也不能被擠壓

正因為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就給一些人提供了鑽空子的機會。

大多數培訓機構在忽悠家長時都打著「早期開發」的旗號,「『超常兒童』確實需要早期教育,但不是他們那種教育方法。」施建農說。

陳先生在一個機構有關「超常兒童」培訓的說明會上提了一個問題:「『育民』、『育才』『超常班』的孩子後來發展的怎麼樣?」說明會的演講者以這個問題「太敏感」而拒絕回答。

確實,這是一個諱莫如深的問題。

媒體上常常有小「神童」從大學退學的報道。仔細分析這些案例,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孩子都在很小的時候表現出了超人的智商,有的兩歲就能認幾百個字,有的6歲就能進行複雜計算,但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身邊的人太過重視他們「過人」的一面,有的甚至「除了學習什麼也不讓做」。

這是一種「擠壓」式的教育,似乎只有別人用十二年完成的學業他們用八年甚至更少時間完成,才能稱得上「神童」。

而一些學校進行的「超常兒童」教育實驗,也會採取壓縮學制的辦法。比如北京八中的少兒班要用4年完成8年的學業。

「『超常兒童』首先是一個生命體,他首先要身體健康,他還得是一個社會人。」施建農說。

幾年前,記者在北京八中採訪時了解到,少年班孩子的體育課比其他班孩子還要多,除此之外,還經常到戶外划船、游泳、爬山、溜冰,甚至還有自行車遠足。

中科院心理所在育才設立實驗班後,更是嘗試著不再縮短學制,而是充實這些孩子的課程。

除國家規定課程外,實驗班增添了開發孩子潛質的課程,如英語口語、書法、棋類等。同時,普通學校的學生每周上五天課,實驗班的學生上四天,每周專門設立了「綜合社會實踐課」, 課程包括爬山訓練、感受飢餓和勞累、體驗挫折等,把原來只限於課堂的課程更多地搬到自然中完成,讓學生在體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超常兒童』實驗班招收了那些非超常兒童,對這些孩子來說將是一種傷害,」施建農說,實驗班的課程完全是按照「超常兒童」的特點設計的,比如,四天完成普通學生五天的課程,普通孩子在這樣的學習中將會感到極大的壓力,同時也會有很強的挫敗感。這不僅不利於他們正常學習,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他們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

家長應調整心態選擇相信現實

雖然,「超常兒童」實驗班提供的是只適合「超常兒童」的教育,但是,越來越多的「超常班」的出現加劇了更多孩子的應試壓力,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其實,絕大多數家長並沒有真正分清「超常兒童」實驗班或「早培班」與其他實驗班的區別。似乎只要上了一個「實驗班」,孩子的將來就有了保障。

很多教育專家都指出,這種盲目狀態是家長自身焦慮的一種體現,是在社會生活中缺少安全感的體現:似乎只有出人頭地生活才有保障。

施建農認為,盲目追求名牌學校追求重點班的前提是:人人都是一樣的,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會選擇同一標準下的「好」學校和「好」班級。

施建農介紹,上世紀時,西方一些國家的學校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當時的學校里只強調學生在邏輯—數學和語文(主要是讀和寫)兩方面的發展,這使得很多在其他方面,比如空間智能、肢體智能比較優秀的孩子就會缺少成就感。而多元智能理論的產生,正好應對這樣的問題,讓教育發現不同孩子的不同長處,使每個孩子都能自信地成長。

「這樣的理論到中國來就變了,本來尋找長處的理論,變成了尋找短處的理論。」施建農說。不少家長由此找到為孩子「拾遺補缺」的依據,同時,一些機構也找到了繼續忽悠家長的工具。

「每個家長面前都擺著兩個東西:『事實』和『願望』。」施建農說,真正理解孩子之間是不同的,就會選擇相信「事實」,而那些不面對現實總是選擇相信自己內心愿望的家長就更容易被周圍環境所左右。因此,社會上出現的「考神童」熱,就是這種心態的表現,沒有「超常班」也會有其他的什麼班。

對於孩子的成長,不少教育專家會這樣說:「請注意,不要在春天的時候搖晃一棵蘋果樹。」對於天資聰穎的孩子來說,這句話同樣適用。


推薦閱讀:

現在的小孩的智力比20多年前有顯著提高嗎?
智力測試究竟都考些什麼
房間顏色可提高寶寶智力?
3-4歲親子智力遊戲1
打電子遊戲可增強大腦智力?

TAG:教育 | 中國 | 智力 | 中國式 | 神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