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石:抗戰時期中國與美、蘇、英三大國的關係

  抗日戰爭爆發前,日本是強大的、統一的現代工業國家,中國是落後的、分裂的農業國家。日本的年工業總產值高達60億美元,中國僅為13.6億美元,不到日本的1/4;日本鋼產量169萬噸,中國4萬噸,僅為日本的1/42;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而中國尚不能生產一架飛機,一門大口徑火炮,一輛坦克或汽車。這種國力、軍力的巨大懸殊,決定了中國不能輕易地、匆促地與日作戰,必須長期準備,儘可能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國內,組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各民族、各階級、階層、黨派、團體的愛國統一戰線;在國際上,聯絡美、蘇、英三大國,並最終組成以美、蘇、中、英為主體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中國政府為中華民族而戰,並非受「英美主子」指使

  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蔣介石和國民政府是英、美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政治代表,其抗戰是由於「日寇的侵略直接傷害其英、美主子的利益」,受「主子」指使,才被迫應戰的。這種說法,既厚誣前人,又嚴重背離歷史事實。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政府首先爭取的是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援助。1929年「中東路事件」後,中蘇兩國斷交。1932年,中國政府派老資格的外交家顏惠慶與蘇聯外長談判,恢復邦交。蔣介石日記云:「與俄復交,足使倭人膽怯。」他把這一外交轉變視為對日本的「第一打擊」。又云:「敵之所畏懼者,即我之所最上者。」1933年5月,中蘇兩國開始談判,商訂名為「互不侵犯」而實為向中國提供軍援的雙邊條約。至1937年,雙方約成,蘇聯成為最早援助中國抗戰的世界大國。

  英國在華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英國在很長時期內不僅不支持中國抗戰,反而害怕日本,對日採取妥協、綏靖政策。1939年7月,英國駐日大使克萊琪與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在東京談判。在談判開始之前,蔣介石就在重慶發表講話,提醒英國「任何對於日本之讓步,必將妨害中國」,「無異於幫助日本侵略」,「英國何能背信蔑義,甘與侵略國相附而放棄其對華久遠之誼」。四天之後,該講話在倫敦《新聞紀事報》發表,蔣介石要求英國立即停止與日本之談判。

  美國長期標榜孤立主義、中立主義,但美國壟斷資產階級卻大量向日本銷售鋼鐵、汽油、銅、錫、鉛、機床等各種戰略物資,助長日本侵華實力。為此,中國政府向美國政府提出交涉,美國政府一度對日本採取經濟封鎖和制裁政策。但是,在1941年的美日談判中,羅斯福和美國國務卿赫爾卻提出《臨時過渡辦法》,企圖放鬆對日本的經濟封鎖和制裁。蔣介石得悉,極為憤怒,通過駐美大使胡適提出抗議,他要求胡適轉告赫爾「切不可對經濟封鎖有絲毫之放鬆,中(正)亦不信美國政府至今日對日本尚有如此之想像也」。在中國政府的抗議和交涉之下,羅斯福承認考慮不周,決定放棄「蠢事」,改取對日強硬政策。日本政府惱羞成怒,譴責美國已墮落為重慶國民政府的代言人,悍然發動珍珠港事變,美、英隨即對日宣戰。

  可見,不是「英美主子」要求中國政府抗戰,而是中國政府為中華民族而戰,批判、譴責了英、美對日本的妥協、綏靖政策,才促成了美、英兩國政府對日政策的轉變。

  中國政府聯絡美、蘇、英三大國的外交方針

  1937年淞滬戰役失敗後,南京局勢告急。國民政府準備遷渝之際,蔣介石就曾表示:「現在侵略國家的對面,一定會產生一個英、美、法、蘇的聯合陣線來,可以說,國際形勢已被我英勇抗戰所改造了,如果我們繼續努力抗戰下去,一定可以達到各國在遠東敵視日本、包圍日本的目的,一定使日本陷於絕對的孤立。這個目的是不遠的,是很容易達到的。」這篇講話可以看作是中國政府對抗日外交政策的表述,是對於組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呼籲和期待。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爆發,蔣介石立即代表中國政府表示:將「竭其全力與美、英、蘇聯及其他諸友邦共同作戰,以促成日本及其同盟國家之完全失敗」。他建議,「成立軍事同盟」,「推美國為領導」。羅斯福贊同蔣介石的意見,於同年12月16日複電,建議蔣介石在重慶召集聯合軍事會議,產生永久機構,設計及指揮我等共同之努力。12月23日,中、美、英三國代表在重慶召開軍事會議,通過遠東聯合軍事計劃。次日,蔣介石致電羅斯福,提議在華盛頓組織最高聯合軍事機構,制定作戰計劃,指定宋子文為最高軍事會議的中國代表。同年12月31日,羅斯福在華盛頓約見宋子文、丘吉爾及蘇聯代表,同時簽字。次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發表《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成立。

  可以看出,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最早和最積極的倡議者。這一聯盟的成立,團結了當時世界上的主要進步力量,最大限度地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醞釀和運作過程中,中國政府以道義為重,始終維護並忠誠於自己的外交路線和同盟國家。

  1940年6月,英、法聯軍在比利時抗擊德軍,德軍大勝,聯軍大敗。同年,日本政府逼迫法國、英國關閉滇越鐵路、滇緬公路以及香港、廣東之間的邊界。中國政府中的孫科、白崇禧等許多人都主張改變外交方針,「絕英,疏美,聯德,聯意」,蔣介石卻堅決主張外交方針不變。他在國民黨五屆七中全會上說:「我國現行之外交政策,大致仍遵一貫之抗戰到底方針,友好各邦,以對暴日。」又說:「我們一本立國仁厚的精神,英法雖敗,我們可能範圍內還要幫助他,不能因為他敗,我們便兇狠起來。」當時,美國和蘇聯尚未捲入戰爭,因此,五屆七中全會決議:「美與蘇均超然歐戰之外,我自當本一貫之方針加緊努力,增進相互間之合作;對於英、法,儘力維持固有之關係。」

  1941年11月7日是蘇聯十月革命24周年紀念日。當時,德軍正重兵圍攻莫斯科,蘇聯處於危殆狀態,但蔣介石仍然代表中國政府前往蘇聯駐重慶大使館,致以節日祝賀,設宴款待蘇聯援華軍事顧問,演劇助興。其日記云:「我國於其被侵略失敗之時,不惟不計較其既往,而且報之以道義,此為中華不畏、不侮立國之精神,不能使之喪失。至於對方之如何感想與能否感召,則非余之所計也。」1943年,蔣介石派傅秉常出任駐蘇大使,特別叮囑他「現在及戰後,與蘇聯均應友好合作」,為了合作,蔣介石甚至主張:以「克己」為原則,「經濟利便,我可與他,例如羊毛公司、伊寧鐵礦等」。

  中國雖然是弱國,但人口眾多,幅員廣大,因此,法西斯陣營多次拉攏中國政府加入自己的營壘。日本政府和軍方曾12次派人與中國政府談判,企圖締結「和約」,或實現「蔣汪合作」,均遭中國政府拒絕。德國政府也曾多次派人出面,企圖在日中之間進行調停,也均遭中國政府拒絕。1942年,德國第二把手戈林曾派親信到瑞士,會見中國政府駐歐代表桂永清,企圖締結《中德軍事密約》,「背盟突攻印度,與德合作」,「期與日本會師波斯灣」,被蔣介石嚴令拒絕。

  正是因為中國政府堅定地聯絡美、蘇、英三大國,積極倡議組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才能獲得三大國的援助,使中國抗戰勝利得到最大保證。

  三大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與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

  中國與美、蘇、英三大國結盟,參加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由此得到巨大援助。據不完全統計,三大國對中國的援助概況如下:

  蘇聯自1937年9月至1941年6月,援助中國飛機1235架,大炮1600門,機槍1.4萬挺,步槍5萬支,子彈1.8億發。同期,蘇聯向中國提供貸款1.73億美元。志願空軍進入中國領空作戰,連同蘇聯軍事顧問、專家、技術人員共達5000人左右。

  美國從1941年5月至戰爭結束,援華的租借物資及勞務總計約為8.46億美元,其中槍炮、彈藥、飛機、坦克、車輛、船艦及各種軍用裝備價值為5.17億美元。中國向美國購買或租賃的飛機即達1394架。另,經濟貸款6.98億美元。至於人員援助,陳納德的飛虎隊在開闢駝峰航線,對抗日機,幫助中國掌握制空權的作用已經盡人皆知。總計至抗日戰爭結束,飛虎隊及其後身第十四航空隊,共擊落日機2600架,擊沉或重創223萬噸敵船、44艘軍艦、1.3萬艘100噸以下的內河船隻,擊斃日軍官兵6.67萬名。美國在中國領空犧牲的飛行員高達1579名。

  英國忙於在歐洲戰場上對德作戰,但是也曾經分4次共向中國提供貸款1800萬英鎊。1942年2月,英國政府宣布給予中國5000萬英鎊貸款。1943年5月顧維鈞與英國外相艾登在倫敦簽訂《中英財政協助協定》,確認此項貸款。但實際上直到二戰結束,英國並未撥付分文。

  上述援助,除英國的5000萬英鎊貸款屬於望梅止渴外,其他則基本到位,對於彌補中日兩國在經濟力、戰鬥力方面的巨大差距,支持中國抗戰顯然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

  同樣,中國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眾所周知,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從1937年冬到1940年冬,日本在中國的陸軍占其陸軍總數的78%,最高時達94%。二戰的戰區是2200萬平方公里,中國戰區是600萬平方公里。德、日、意的法西斯軍隊是1100萬人,中國抗擊了其中的240萬人。由於中國戰場困住了日軍主力,才阻礙了日軍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得以加強歐洲戰場,避免兩面作戰,專心致志對付希特勒的部隊。從1941年春到1944年秋,蘇聯先後從遠東地區調集了54萬人,5000門大炮,3.3萬多輛坦克到歐洲。這對於保衛蘇聯的歐洲國土,以及最後反攻,擊潰德軍起了重要作用。同樣,由於中國戰場的存在,對於延緩日軍南進,為英美贏得時間,為美國空軍轟炸日本提供基地,阻撓德、日兩軍在印度洋會師等方面,也有不容抹煞的功績。所以斯大林曾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中國)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丘吉爾也說:「如果日本進取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關於中國戰場的作用,羅斯福對小羅斯福的一段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他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們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戰場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並且一直衝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反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開,吞併埃及,斬斷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羅斯福的話描繪了一幅德日法西斯會師的可怕局面。之所以沒有出現這種局面,自然由於中國戰場的存在,以及當時蔣介石堅決制止了桂永清和德國戈林的親信之間的談判。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之所以取得近代以來對外戰爭中的完全勝利,其原因在於國內和國際兩個同盟的存在。兩個同盟互相配合,相輔相成。沒有國內的愛國統一戰線,中國的抗日戰爭不可能堅持八年之久;沒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國單獨對日作戰,雖然最終也會勝利,但時間會漫長,困難會很大。


推薦閱讀:

情人關係,是靠這三種接觸建立起來了,尤其是最後那個!
男女之間, 如果有這4種表現, 關係肯定有貓膩!
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後又反叛,跟陳圓圓到底有多大的關係?
孔子傳《易》與作《春秋》的關係新論(姚曼波)
多囧都沒關係,笑醉了就好

TAG:中國 | 關係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