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劉禹錫竹枝詞的儒家人格精神
劉禹錫竹枝詞的儒家人格精神
武漢竹枝詞學會沙月
竹枝詞是一種民歌,一種文人創作的地方民歌。創作竹枝詞的詩人,目光向下,先憂後樂,如實記錄百姓民生,承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儒家人格精神。這種承續,極大豐富了各地的文化特質,並在新時期,獲得了更大發展空間,表現出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了解這種竹枝詞現象,讓我們追蹤溯源,從竹枝詞流派創始人劉禹錫開始說起。
一、劉禹錫的竹枝詞
劉禹錫是中唐最傑出的文學家之一,人稱「詩豪」,更是開竹枝詞先河的一代大師。因為政治原因,經歷了長達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涯。在貶謫期間他學習創作民歌體詩作,提升了民歌的地位,使其由「俚」趨「雅」,擴大了其傳播的範圍,在詩歌王朝的唐代開闢了一條成功之路,即一條文人詩歌創作與民歌相結合的道路。這一條道路因為接地氣,聚民心,在後世發揚光大,薪火相繼,綿綿不絕,成為中華詩歌形象持續獨立於世界文學殿堂的中國符號。
劉禹錫所開創的這條道路叫作「竹枝詞」。夔地民歌「花兒」「竹枝」等敘事詠俗,將那農事、土俗、民情等,只管一一唱將出來,明快上口,唱的時候,用竹笛、鼙鼓伴奏,邊唱邊舞。如至今依然在當地流傳的一首花兒,是歌詠家政服務的,這樣唱道:「北京人雇河間婦,南京人佣大腳三。西蜀省招蠻二姐,花纏細辮態多憨。」還有一首情歌,「江邊楊柳一排排,砍根楊柳做船來,千人萬人我不渡,單渡情哥到花台」。這種今天在詩歌圈內只能稱作是順口溜或打油詩的民歌,到了劉禹錫手上,就用唐代格律詩歌體裁進行了改造,即在不改變取材方向的前提下,用佩文韻府的106部平水韻,用三平韻七絕格律的兩種體式來製作民歌,號曰「竹枝詞,人稱「有韻的方誌」,以詩紀實,以詩記史,活潑樸素,生動清新。需要強調的是,從音樂美的角度出發,劉禹錫在竹枝詞的韻律上又作了一些改進。一是押平聲韻,改變了部分竹枝民歌原先的仄聲韻,使曲子更加輕快悠揚。二是注意平仄的搭配。平仄變化,使曲子如行雲流水,陰陽上去,抑揚頓挫,又似澎湃的海濤,如原生態民歌一樣動人心弦。
到了明清時期,竹枝詞創作趨向高潮的同時,其創作格律規範也約定成俗地走向了成熟。我們現在所能看到海內外各種竹枝詞作品,都在竹枝詞創作規範承傳上作了有歷史意義的努力。如郁達夫有《日本竹枝詞》、郭則沄有《江戶竹枝詞》、潘飛聲《柏林竹枝詞》,還有《倫敦竹枝詞》、《海外竹枝詞》等。如清代中後期大陸出現的中華四大竹枝詞「三峽竹枝詞」、「嶺南竹枝詞」、「上海竹枝詞」「漢口竹枝詞」等。
劉禹錫所作的十一首《竹枝詞》,每首的前兩句主要吸取了七絕聲律諧婉的特點,後兩句又保持了民間傳唱的《竹枝詞》在曲調上凄涼怨慕的特點,兼有兩者之長,並採用諧聲雙關、重迭迴環等藝術手法,使之韻律自然。如「紅花」、「花紅」,既造成了結構上的迴環之美,加強了言情的效果,又造成了音韻上的流宕圓轉之美。口語「郎」、「儂」的運用,也使《竹枝詞》帶有儷歌色彩,顯得生動活潑,如同天然的民歌一樣動人心弦。據記載,他一共
創作了標題為竹枝詞的作品兩組共十一首,還有為大家所熟悉的兩首桃花詩。這些作品成為後人研讀劉禹錫的珍貴史料。
竹枝詞九首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憑寄狂夫書一紙,信在成都萬里橋。
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
城西門前灧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斕。
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個裡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
竹枝詞二首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桃花詩兩首
戲贈看花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二、劉禹錫竹枝詞作品中體現的儒家人格精神
儒家人格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內核,自古以來由中華優秀知識分子群體所承載,所傳告。儒家人格精神突出表達為入世有為兼善天下的儒家風範,弘毅致遠自強不息的儒家風骨。劉禹錫所開創的竹枝詞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鮮明文化符號,所展示的正是這種儒家人格精神。
1、入世有為兼善天下的儒家風範
孔子說:「養其身以有為也」(《禮記·儒行》);孟子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舜即舜帝,上古賢人。我孟子是什麼人都不重要,只要有為,亦可以學堯舜。泛泛而說,只要我們做到見賢思齊,那麼就可以人人皆堯舜。「入世有為」對儒家來說,就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在於有所作為。第一,是自覺的使命意識。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以天下為己任」的一種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第二,是兼善天下有所作為的擔當情懷,有浩然正氣。對國家、對人民、對人類有所奉獻。在國家、民族危難的時候,要敢於挺身而出,不怕犧牲。
劉禹錫鐵肩擔道義,他將民族危亡命運繫於一身,敢為天下先,積極投身政治改革,在遭到排擠打擊失敗,經歷政治傾覆命運之時,仍然積極關注民生,關注民間疾苦,以百姓情懷喜樂百姓民生。前後兩組竹枝詞取材自夔州百姓日常生活,如第一組竹枝詞細緻到當地土俗是「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戴著銀釧金釵的女人們下山來背水準備做飯料理家政;佩帶長刀、頭頂短笠的男人們前去開墾荒地,種植莊稼養家糊口。第二組竹枝詞則以一份生命的喜悅,妙筆生花,再現了青年男女在熱戀中的炙熱心理。「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江邊垂柳,綠意盎然;江中流水,平如鏡面。突然她聽到了江上傳來的熟悉歌聲。哎,我心中的人兒啊,就像這晴雨不定的天氣,說是晴天,西邊卻下著雨,說是雨天,東邊卻還掛著太陽。他對我像是無情卻又像是有情,真讓心中惦念掛懷呀。這一首竹枝詞,不僅在劉禹錫特定人生際遇中成為他君子風範的註腳,而且已然成為後世竹枝詞創作的圭臬。經過歷代詩人錘鍊,竹枝詞到了元明清時期,民國時期,漸次在體裁格律上、題材領域上、表達風格上形成了成熟規範,與這一首竹枝詞的示範作用是分不開的。
劉禹錫主張「功利存乎人民」,正道直行,「憂國不謀身」,守正立世。即便身遭厄運,歷經窮鄉僻壤,依然達變,淡定,並不因為什麼意外而改變初衷。在劉禹錫那裡,儒家人格精神在堅守,匡時救世不放棄,進或退,出或處,通權達變,毫不固執,所以,厄運之於劉禹錫,就是一段經歷而已。我們絕不會看到抑鬱症的劉禹錫,更不會看到頹唐崩潰的劉禹錫。歷史上的劉禹錫,就是一個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大丈夫!被貶謫的二十三年里,在夔州任上,他重土愛民,興教重學,深得人民愛戴。在同州任上,劉禹錫開倉賑災,救千萬百姓與大旱塗炭之中。在蘇州任上,劉禹錫賑濟水患,減賦免稅,與流亡災民直接對話。一城百姓皆念其生民福德,專修祠堂以示紀念。眾多竹枝詞詩人,大多秉承了劉禹錫入世有為的儒家風範,無論遠在江湖,或是身居廟堂,都一樣以民族國家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民生敘民情,干文化實事,做文化建設人,也是今天竹枝詞文化志願者們的真實寫照。
2、弘毅致遠自強不息的儒家風骨
《易傳》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意思是說,有德的君子要以日月經天為象徵,代寫論文剛健有為,永遠向前。在儒家思想的理想設定中,自強不息是所有修養良好、道德高尚的人都必須具有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孔子認為仁人君子一定要具備一往無前的勇敢精神,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品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正是孔子身體力行自強不息精神的獨白。荀子也一再倡言「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通過一代代的傳承,融入了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激勵國人不斷進取。
劉禹錫堅守儒家人格的精神操守與意志力量,將儒家聖賢君子的」內王外聖「理想人格內化到個體的意識和行為中,勇敢面對現實挑戰,壓倒一切困難,不斷開拓進取,亢奮而不狂躁,悲憤而不沉淪,洒脫而不放浪,執著而不拘泥,是離現實人生最近的詩人。劉禹錫人生態度最少偏執,既不高蹈出塵,又不哀傷消沉;既保持積極進取的銳氣,又保持著相對開朗豁達的心態。二十三年一貶再貶,但他絕不沉溺於困厄的泥潭,而是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豁達樂觀的情懷,豪勁堅忍的氣質,通脫圓融的態度,超然自適的心靈,來面對多舛的命運,克服憂患,自我拯救,從而看到了生命中更多的美麗,開創了竹枝詞這一清新勁健的嶄新民歌,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劉禹錫的竹枝詞創新,正是向外界呈現著一種源於苦難現實並對現實苦難有所超越的精神,它體現了詩人對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生命力的堅韌不屈,從而也展現了歷史重壓下人性的頑強。
在這個意義上,劉禹錫是一個鬥士。貶官十年後他被召回長安,在游玄都觀欣賞桃花時,寫了首詩《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這桃花詩的眼前景,句句寫實,卻又飽含諷喻。詩中用「桃千樹」、「去後栽」之句影射當朝執政權貴,由於「語涉譏諷,執政權貴見而惡之」(《舊唐書》),就又被貶往連州。這一貶時間更長,過了整整十四年才返回長安。詩人又一次來到玄都觀,可滿園的桃花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片荒草苔蘚。劉禹錫目睹玄都觀今昔盛衰變化,思量當年「桃花」雖紅極一時,但隨著「種桃道士」的離去,如今是「蕩然無復一樹,唯菟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劉詩引文),「桃花凈盡」矣——那被喻為「桃花」的執政權貴全都銷聲匿跡。他感慨萬千,內心波瀾不平,那股鬥士激情又上來了,又寫下了一首《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首桃花詩詩是十四年前那一首的續寫,曾經滿園盛開的桃花,現在被一片荒草替代了,我這個當年被貶斥的劉郎,今天不是又回來嗎?詩歌用寫實明寫玄都觀桃花荒蕪之實,暗寫現實鬥爭之實,充滿了屢遭打擊始終不屈的意志。
他還鳴出《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並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儒家人格精神。他說:「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謁柱山會禪師》)。這種「感慨」不僅增加了其詩耐人涵詠的韻味,而且極大地豐富了他的詩歌作品的深度和力度。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楊柳枝詞九首》其一),在劉禹錫的詩句里,你是否可以領悟到了儒家人格精神的一種傲視憂患、獨立不移的英雄氣慨和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擔當情懷,一種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和棄舊圖新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一種堅毅高潔的儒家人格內蘊呢?
【此文於2014年8月15日在「鍾祥第二屆湖北國學論壇」上發表,反響熱烈。】
推薦閱讀:
※生什麼病,忌什麼口?這張表太齊全了,為家人轉起來~
※家長欠你的錢該不該還?
※趕緊學幾道拿手菜,做年夜菜時露一手,讓全家人吃上你做的一道菜
※人脈關係課:尊重家人,互相協作
※「陽宅首重大門」,如何才能為家人打造「福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