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過敏性皮炎百般發難,中醫一方制宜!
過敏性皮炎,血熱毒蘊、肝腎虧虛證,治以涼血解毒、補益肝腎。
毛某,女,45歲。2016年5月11日初診。
面生紅斑反覆發作5年。
初診:5年前突然面部始生紅斑,上有粟粒狀丘疹,互不融合,瘙癢、脫屑,入夜尤甚,時輕時重,反覆發作。近日因煩勞而加重,面部癥狀同前,軀幹部、四肢亦發現紅斑及粟粒樣丘疹,稀疏散在,瘙癢夜重,不得安卧,抓破出血,心煩易怒。經某醫院診斷為過敏性皮炎,未檢查過敏原,經靜脈點滴葡萄糖酸鈣及甘利欣(甘草酸二銨注射液),口服抗過敏葯等,療效不佳,轉而向中醫治療,遂來求診。來診時除上述皮膚癥狀外,尚感乏力,腰背疼痛,勞累後加重,且腰痛尤甚。舌淡暗,苔白潤,脈弦數。
中醫診斷:血風瘡,屬血熱毒蘊、肝腎虧虛證(西醫診斷:過敏性皮炎)。熱毒蘊於血分,發於肌膚,不得越泄而成斑疹瘙癢;肝腎虧虛無力托毒外出,故反覆發作,煩勞加重,且伴腰背疼痛,舌淡暗,脈弦之症。治以涼血解毒、補益肝腎。
處方:當歸15g,川芎15g,赤芍15g,砂仁15g,生地黃40g,藿香15g,川續斷20g,狗脊20g,大腹皮20g,金銀花20g,甘草10g。水煎服,1日半1劑,早晚2次溫服,連服4劑。
二診(2016年5月18日):服藥後諸症明顯減輕,軀幹、四肢的紅斑丘疹減少,面部尚有稀疏之紅斑丘疹,瘙癢減輕,仍感腰背疼痛,睡眠欠佳,且視物不清。舌淡有齒痕,脈沉弦。大法不變,依症加減。擬方:當歸15g,川芎10g,香附15g,白花蛇舌草20g,丹參15g,山楂20g,砂仁15g,蘇梗20g,枸杞子20g,合歡花15g,夜交藤20g。水煎服,1日半1劑,早晚2次溫服,連服4劑。
三診(2016年5月25日):服藥後癥狀明顯好轉,面部紅斑消退,粟粒樣丘疹減少,皮色漸淡,瘙癢明顯減輕,面部微脫屑,軀幹、四肢皮疹盡褪,睡眠好轉,尚感腰背酸痛,乏力身重。遵循上法,處方:藿香15g,佩蘭20g,砂仁15g,白蔻仁15g,生地黃40g,丹皮10g,薏苡仁20g,烏葯20g,蒲公英20g,香附15g,竹茹20g。水煎服,1日半1劑,早晚2次溫服,連服4劑。
療效:調整治療近1個月,諸症除,斑疹消。
按:過敏性皮炎是臨床多發病,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是機體受抗原性物質(也稱過敏原)刺激皮膚後,引起的皮膚炎症,屬於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表現為接觸或飲食異物則發病,且經久不愈,反覆發作,以皮膚局部泛發紅斑、丘疹、瘙癢、脫屑、滲出,甚則糜爛為主要臨床癥狀。
濕疹的中醫外治方劑用啥葯?【編者按】濕疹的中醫外治方法有濕敷法、外洗法、塗擦法、熏洗坐浴法、葯浴浸泡法、中藥外洗加外搽法、中藥熏洗加外撒藥粉法、中藥外搽加外撒藥粉法等。本研究採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體,分析《中醫方劑大辭典》中收載的治療濕疹的外用方劑的組方規律,值得臨床借鑒和參考。
研究者收集《中醫方劑大辭典》中主治濕疹的外用方劑,錄入中醫傳承輔助系統,採用軟體集成的數據挖掘方法,對篩選出的170個濕疹外用方劑進行分析,確定方劑中藥物出現的頻次,演化得到核心組合43個、新處方7個,為濕疹外用新葯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分析結果表明,濕疹外用方劑中最常用的前10味中藥為黃柏、輕粉、冰片、白礬、松香、黃連、鉛丹、雄黃、青黛、煅石膏,是濕疹外用方劑中的最核心藥物。進一步運用關聯規則的挖掘方法進行分析,得到43個常用的固有葯對及藥物組合,這些濕疹外用方劑的固有組合,如冰片配伍黃柏、黃連、青黛等具有清熱燥濕止癢之功效,是皮膚疾病外用藥物中常見的配伍葯對。在常見的藥物組合中,如大黃、黃連、黃柏的配伍組合,是三黃丹、四黃散、五黃膏的主要藥物組成。進一步從網路展示圖得到各藥物之間的關聯關係,其中,黃柏、輕粉、冰片、青黛、蛤粉、煅石膏、雄黃、枯礬、黃連聯繫最為緊密,並且以黃柏、輕粉、冰片為核心,是濕疹外用新葯開發最應關注的候選中藥。
應用複雜系統熵聚類和熵層次聚類方法分析得到濕疹中醫外治方劑的常用組合和新處方,這些組合和新處方是根據所收集的方劑中藥物之間關聯性進一步計算得到的,是藥物組合的隱性的發現,多數為濕疹外用方劑的潛在組合。有的組合在已有的方劑中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但是由於藥物之間間接的關聯關係,表現出一定的強相關性,如青黛、煅石膏、滑石的組合,是濕疹外用方清涼散的主要組成藥物,在此基礎上,根據信息的關聯性,計算衍化後,再加赤石脂一味,就構成了不同於已經收集的170首方劑的組成。赤石脂外用具有收濕斂瘡、止血、生肌的作用,常用於潰瘍不斂、濕疹的治療。雖然熵方法聚類挖掘出的隱性知識及新處方的臨床價值,需要進一步通過溯源、臨床醫生的判讀、試驗驗證等進一步評判,然而此方法分析得到的結果也為濕疹外用新葯研發的處方來源提供了有益的線索。
(原文發表於《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2012年19期)
歡迎加道兒君個人微信號:ysd31415926
你還沒關注「杏林醫術道」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