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考證

彭躍東  縣試、鄉試、會試、殿試縣試:是由各府、州、縣地方官主持的,3年考試2次。由府、州召集所轄各縣及各縣召集本縣凡讀書能作文章的人士,只要是本縣籍貫,均得報名應試。應試者從十幾歲以至六、七歲的,報考的均稱為童生,考中的稱為秀才,亦稱附生。鄉試:各省鄉試3年舉行一次,每逢子、卯、午、酉元年,就是鄉試之年,謂之正考。朝廷如有喜慶大事恩賜增加一科,謂之「恩科」。各省在省城設有考試場所,謂之「貢院」。全省各縣無論廩、增、附生以及五貢均可應試,考中的統稱舉人,末名稱解元。會試:是在鄉試第二年三月在首都舉行的(俗稱春闈),各省舉人均可應試。應試的人都是舉人,俗稱舉子,經過會試,榜上有名的統稱進士。全國考中進士名額,規定為360名,每省應得幾名,雖無明文規定,大致系按省份大小、人口多寡為標準,平均分配,榜列第一名的俗稱會元。殿試:會試發榜以後,所有取中進士的,一律隨即參加殿試,經過殿試,才能分出甲第,大概都是在保和殿舉行,故名為殿試。殿試之後.經過御覽點定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均是賜「進士及第」,其餘是賜「進士出身」。各級考試機構設置教官衙門:府、州、縣均設有教官衙門,教官有學正、教諭、訓導等名稱,專管進學的生員。提督學院:省設機構,官員是朝廷在舊翰林考學差及格人員及指定的新翰林4人中每省簡派1人主持其事,名為提學使(俗稱學台),兼掛提督銜,並得奏參不法的文官武吏、3年一任。其主要任務除鄉試外,還有拔貢(科考、歲考)、補廩的任務。會試:由朝廷欽命「知貢舉」4人(由大臣中選派),並調京官由進士出身的人員12人為「同考官」,入圍主持。殿試:有閱卷大臣、監視大臣,都是尚書、軍機和王公等分擔。書院:府、州、縣均設,為童生和生員學習舉業的地方,由地方官聘請科第中素有文名的人掌院,名為「山長」,每月考課一次,由知府、知州、知縣主持。廩生、增生、附生、拔貢廩生:是從秀才中選拔出來的,各縣均有定額,一經補廩,就可食廩餼(每年折銀數兩),故稱廩生。省里進行院考時有老生場,3年之中分為「科考」(有科舉的年分)、「歲考」(應出歲貢的年分謂之歲考)兩種。科、歲兩考,學台還要考試舊日在學的廩、增、附生一次。每次歲考,廩生名次在前的,可以出貢.名為歲貢,也稱「歲進士」。歲貢得應一次朝考,考中的給以教官等職。增生:是秀才參加院考時,考列一等的附生可補增生,增生可補廩生,系秀才學位之一等。附生:縣裡考秀才,定案發榜,榜列第一名的,謂之「案首」,將來提學使來考,一定可以進學,即被取為附生,前10名的都坐堂家號,由提學使面試,容易進學,謂之附生。拔貢:學台到各府、州考試,每12年考試一次拔貢,凡各縣所有的廩、增、附生均可應試,每縣各考取拔貢1名,全省共考取優貢4名。拔貢、優貢均要經過朝考,一等的給以七品小京官和知縣之職,分部分省補用。二等的給以學正、教諭、訓導之職,註冊候選。恩貢:(恩科的歲貢)、拔貢、優貢、副貢(即副榜)、歲貢,謂之五貢,都算出了學,不歸教官所管了。人說恩貢是恩賜出學,拔貢、優貢是跳躍出學,副貢是安步出學,歲貢是爬行出學。院考和大挑院考:由提學使輪赴各府、州(直隸州)定期召集府、州所轄各縣應過縣考的童生,到知府、知州所在地聽候考試。考試分為兩場,第一場為初試,預選的人數,按照各縣應取的附生約加半數,經過複試,只作短文一篇,按照規定名額錄取,就成為附生了,也就是新的秀才。科、歲兩考,學台還要考試舊}了在學的廩、增、附生一次,謂之老生場。考列一等的附生可補增生,增生可補廩生。大挑:舉人經過三次會試,未得考中進士的,朝廷就舉行大挑,欽派4名大臣主持其事。凡參加大挑的各省舉人,均須期前報名,在大挑的前一天先在禮部演禮一次。舉行大挑與普通面試不同,欽差大臣在午朝門內房邊的門樓下,盤腿坐在藍色鋪墊上面,應挑的人每班10人,跪在當院地下,每人自報姓名、籍貫,欽差大臣就將10人中相容魁梧或清秀的,先挑出二三人,就是知縣,可以分省候補,再挑二三人,就是教官(學正、教諭、訓導),註冊候選,其餘都算落選了。考試科目縣考:考試共分5場(淘汰方式),第一場全縣童生一律入場.各作八股文兩篇,五言六韻詩一首(俗稱試貼詩),命題均出自「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成年童生作已冠題,20歲以下作未冠題,五更點名入場,日入前繳卷。第一場被錄取的,才能人第二場,作四書文兩篇。第三場作四書文一篇,第四場作「五經」(詩、書、易、禮、春秋)文一篇。每考一場,發榜都有棄取,第五場只作短文一篇,入場的人數很少,繳卷後,縣官設有飯席款待(俗稱吃獎賞),五場已完,就定案發榜。院考:初試(預選)作八股文一篇,試帖詩一首。複試:只作短文一篇。戊戌變法後的第五年,光緒壬寅年,改試經義、策論了。省考(鄉試):第一場作八股文5篇,以「四書」命題。第二場作八股文5篇,以「五經」命題。第三場是策問3篇,題目範圍廣,不怕雷同。發榜後,監臨設宴款待新中舉人,謂之「鹿嗚宴」。朝考(會試):考試3場,歷史論、詩事策、經義論,考取第一名的為會元,其餘都是進士。殿試:只作策問一道,時間一天。試卷經閱卷大臣核閱後,挑選寫作具佳的10本,呈現請「御覽」.經御筆點定三鼎甲,由傳臚依次唱名(鴻臚初唱第一聲),第一名是狀元(鄉、會、殿試都是第一名的,謂之連中三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秋闈、春闈闈:指貢院周圍牆頭上都鎮壓些棗刺,以防偷越,故也稱「棘闈」。秋闈:鄉試規定在八月舉行,故稱「秋闈」。考試分為3場,每場3天,八月初八日進第一場,八月十一進第二場,八月十四進第三場。按規定第三場也是3天,十六日才能完場,因為十五日是中秋節,特准預十五日下午出場,以便應試人回去過節,並賞賜月餅一個,鹹肉一方。春闈:會試是在每科鄉試第二年三月在首都舉行,故俗稱「春闈」。膏火、火牌膏火:考取了秀才(生員)謂之進學,每月考課一次。由知府、知州、知縣出題主持的,謂之正課;由教官出題主持的,謂之副課。童生錄取分為上取、中取、次取;生員錄取分為特等、一等、二等.,經甄別考取上取特等的,經常每月獎給制錢一千多文或數百文,謂之膏火,即助學金。火牌:凡趕考的舉子,每人發給一件執照,稱為「火牌」,沿途各站,驗了「火牌」即火速發車,不得稍有遲誤,故名「火牌」,火牌車叫「北上公車」。監生監生:是國子監的學生,國子懿是從前的大學。從明朝景泰帝開生員納粟納馬人監以後,捐監之風越來越盛,捐監生的人除了向吏部交一筆錢,領取一張「護照」外,再向國子監交錢領「監照」——就是大學畢業證書,就是監生。據傳清豐縣的監生大部是用錢捐的,清末縣城東北孟家村有個舉人教了國子監,稱為監員。
推薦閱讀:

左宗棠柳庄風水——楊國金考證左公陽宅(足跡二)
湖北荊州出土青銅劍為考證吳越兵器提供新線索
關於明朝思想家袁了凡的考證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二級)12月開考,你準備好了嗎?
唐懷素大草、小草【千字文】深度考證

TAG:科舉制度 | 制度 | 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