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德佔時期的巴黎,一座「失去了自我」的城市

▍按:瑞典當地時間12月7日,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亞諾與妻子多米尼克拜訪了瑞典學院,在諾獎頒獎禮上作了演講。從他的演講詞中可以看到,出生於1945年的莫迪亞諾,其寫作內容深受那段法國人不堪回首的德佔時期所遺留下來的陰影影響:「後來,當他們的孩子問起當年的歷史,他們的回答也是閃爍其詞。要不然,他們就避而不答,好像希望能把那段黑暗的時光從記憶中抹去,還有就是隱瞞一些事情,不讓孩子知道。可是面對我們父母的沉默我們明白了一切,彷彿我們自己也親歷過。」今天與大家分享莫迪亞諾演講詞中關於德佔時期的部份內容。同時,微信君搗鼓了半天,作了一個自認為還過得去的小玩意(因為還不確定應該怎麼叫它),將莫爺爺演講中的一些精彩文字展示給大家,還請賞臉戳下文末「閱讀原文」觀賞以及轉發吧。歡迎提供反饋建議。


德佔時期的巴黎,一座「失去了自我」的城市

翻譯:黃雅琴

聲明:如需轉載請先私信聯繫

德佔時期的巴黎,奇怪的城市。表面上看,生活繼續,「一切照舊」:劇院、電影院、音樂廳、飯店都開門迎客。廣播電台在播放歌曲。劇院和電影院內的觀眾甚至比戰前還多,那裡似乎成了避難所,人們依偎在一起,互相給予慰藉。然而,某些異常的細節還是表明巴黎不再是先前的巴黎。街上沒有車,巴黎變得沉默了——透過沉默,我們能聽到樹葉的婆娑聲,馬蹄的滴嗒聲,林蔭大道上的腳步聲,還有說話的喧嘩聲。死寂的街道,還有冬夜每晚5點開始的燈火管制,任何一扇窗戶都禁止露出一點燈光,這座城市似乎失去了自我——「雙眼無神的城市」,誠如納粹佔領者所言。成人和孩子隨時可能消失,沒留下一星半點的痕迹,即使是朋友之間的交談,大家也是語焉不詳,從不會開誠布公,因為眾人能感受到盤桓在空中的威脅。

這是噩夢般的巴黎,人人都擔著被告發的風險,一走出地鐵站就會遭到搜捕,和平時期從不會有交集的兩人會遭逢危險的相遇,脆弱的愛情在宵禁的暗影下滋生,誰也無法確定往後的日子是否還能見到彼此。沒有明天的邂逅,有時甚至是錯誤的相逢,留下了一批兒童。因此,在我看來,德佔時期的巴黎如同初夜。沒有它,也沒有我的降生。這個巴黎一直糾纏住我,它迷濛的燈光偶然會灑向我的作品。

這同樣也證明了出生時間和出生年代會在一個作家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儘管他沒有直接參与到政治活動中去,儘管他讓人覺得遺世獨立,蝸居在所謂的「象牙塔」中。如果他做詩,那些詩就是他生活時代的寫照,那些詩不可能是為其他時代而寫的。

21世紀的作家偶爾會感到自己是時代的囚徒,閱讀19世紀偉大作家的作品——巴爾扎克、狄更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令他泛起懷舊之情。在那個時代,時間比現在流逝得更為緩慢,這種緩慢恰巧和小說家的工作相得益彰,因為他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此後,時間加快了腳步,疾馳而奔,這也解釋了文學作品的差異,過去是恢宏龐大的故事,如同構建大教堂,現在是斷斷續續、零敲碎打的小品。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屬於轉承啟合的一代,我也好奇,我們的後輩,那些伴著網路、手機、電子郵件、推特而生的人會如何運用文學來表達他們的世界,其中的每個人永遠處於「在線狀態」,「社會關係」侵犯了私隱和秘密,而直到最近,秘密仍是我們的個人財產——秘密賦予了個體以深度,它還是小說的重要題材。不過,關於文學的未來,我願意持樂觀態度,我相信明日的作家會接過交接棒,從荷馬開始,每代作家都是如此……

我一直認為,面對湮沒在日常生活中的個體,面對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詩人和小說家能賦予它們神秘感——只要努力觀察它們,用近乎催眠的方式。在他們的目光之下,日常生活最終會蒙上一層迷雲,並閃爍出幽幽磷光,這是初看之下不會察覺的,它隱藏在深處。詩人和小說家的責任即在於此,畫家也是,揭開每個人深處的秘密和磷光。我想起了遠房表親——畫家莫迪利亞尼,他的畫作最讓人動容之處就是他會挑選一些無名氏做模特,街頭頑童和女孩、女僕、農村小孩、年輕的學徒。他用尖銳的筆觸刻畫這些人物,令人聯想起托斯卡納的偉大傳統、波提切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他還賦予了他們——或者說,彰顯出——隱藏在卑微外表之下的優雅和高貴。小說家的工作也是同樣的意義。他的想像力並非歪曲現實,而是潛入現實的深處,將其顯現,如同紅外線和紫外線一般發現隱藏在表象之下的東西。我差不多認為,最佳情況下,小說家就是通靈者,甚至是預言家。如同地震儀,隨時記錄最細微的脈動。

在閱讀我喜愛的作家的傳記之前,我總是猶猶豫豫。傳記有時過於專註細節,那些並不精確的記述,令人困惑或失望的性格刻畫,這一切讓我想到了收音機里傳出的雜音,它會干擾電台節目的播送,模糊了音樂或聲音。只有閱讀他們的小說能讓我們走進作家的隱秘,這才是最好的他,他會低聲向我們訴說,而他的聲音也不會受到任何噪音的干擾。

不過,讀了作家的傳記,我們有時會發現童年時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會是他今後小說的雛形,而他本人卻不會清醒地意識到這點,標誌性的事件一次次回來,幻化成不同的樣子,縈繞在他的書中。現在,我想到了希區柯克,他不是作家,但他的電影具備小說的張力和內核。在希區柯克5歲時,父親讓他送封信給他的朋友,一個警察分局局長。孩子把信交給了局長,而後者把他關進牢房,那裡晚上是用來關押各種輕罪犯人的。孩子怕得要死,他等了一小時,局長才把他放出來,並對他說:「如果你行為不端,你知道等著你的是什麼了。」警察局長教育孩子的方式著實古怪,或許就是這個誘因促成了我們之後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感受到的懸疑不安的氛圍。


Tips

戳文末「閱讀原文」,收看與莫迪亞諾諾獎頒獎禮上的演講詞精選。


────────

地平線

────────

作者: [法]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譯者:徐和瑾

ISBN: 978-7-5327-5563-9

出版: 2012年6月

定價: 26元

年已古稀的博斯曼斯開始回憶過往的生活,他習慣在筆記本上記下偶然想起的一些記憶碎片、一個人名、一個電話號碼。偶然的一天,他想到了在40年前曾經交往過的一個女孩,她叫瑪格麗特·勒科茲。那段時間,兩人經常出雙入對,因為兩人有共同的經歷,都被人跟蹤。瑪格麗特是被一個名叫布亞瓦爾的男人,而博斯曼斯是被他的母親和繼父。瑪格麗特是在一家咖啡館內認識布亞瓦爾的,後者開始對她死纏爛打。為了擺脫這個人,瑪格麗特去過瑞士,又輾轉來到巴黎,就是在那裡她認識了博斯曼斯。瑪格麗特的工作是當保姆,她的僱主是個有點神秘的男醫生,他過去似乎和一些邪教團體有關聯。後來,男醫生被捕,瑪格麗特再次選擇逃亡,渺無音訊。

40年後的現在,博斯曼斯決定重新找到瑪格麗特,於是他前往柏林,再次找尋這個神秘的女人……


────────

緩刑

────────

作者: [法]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譯者:嚴勝男

ISBN: 978-7-5327-6470-9

出版: 2014年8月

定價: 30元

這是一座二層樓的房子,正面的牆上爬滿了常春藤。英國人稱作「凸肚窗」的一扇凸起的窗戶延伸了客廳的長度。在花園的一座平台的深處,吉約坦醫生的墳墓掩映在鐵線蓮之中。他曾經在這裡改進他的斷頭台嗎?

年少的「我」和弟弟寄居在這棟屬於三個女人的別墅里。周遭的成人世界充滿了謎題:房子為什麼沒有男主人?阿妮為什麼整夜哭泣?洛里斯通街的那伙人在幹什麼買賣?科薩德侯爵是否會在半夜回到城堡?「我」在看,「我」在聽,「我」在想,到底發生了什麼嚴重的事?及至人去樓空,再無蹤影?

但「我」知道發生了非常嚴重的事,因為警察來了。


推薦閱讀:

零件的自我修養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柳如是:一代名妓的自我修養
「自我重複」的莫言是了不起的
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

TAG:城市 | 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