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9座資源型城市患「荷蘭病」 亟待城市轉型
城市轉型:挑戰「荷蘭病」
在中國,有著很多有著因資源而興起的城市,比如石油之城大慶、煤炭之城大同。歷史上,這些資源型城市雖然由小到大、走向繁榮,但由於過於依賴資源優勢,造成經濟構成單一,當資源由多變少,甚至枯竭時,危機也開始產生。
上世紀中國著名的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礦夜間生產的畫面,火紅的挖掘場景,曾經感動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人,作為著名的煤電之城,那高高揚起的挖煤的電鎬,也被印上了1960年版的5元人民幣。但2005年,曾經日夜趕工生產的海州礦,在生產了24億噸煤炭後,卻停了下來,原因就是煤已經被采完了。更為緊迫的是,2000年前後,煤炭資源逐漸枯竭的阜新市已經有幾十對礦井相繼關停。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告訴我們,幾大煤礦基本上,都已經破產,大量的產業工人,面臨失業煤碳資源逐漸枯竭,讓阜新這座煤電之城產生了不小的困惑。據統計,當時阜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工業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15.6萬產業工人相繼下崗,這一數字佔到了職工總數的36.7%;從全市來看,共有19.8萬人處於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此外阜新還面臨著棚戶區擁擠成片,採空區不斷沉陷的尷尬處境。
阜新有市民告訴記者,好多人心裡很不理解,老的下崗了,小的還在上學,學費交不起,沒有一點辦法,那時候是最艱難的。
事實上,這種資源型城市如今面臨的困境並非阜新所獨有。在20世紀60年代,歐洲國家荷蘭發現天然氣,通過大規模天然氣開採,荷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蓬勃發展的天然氣也打擊了本該發展的其它工業,當荷蘭的天然氣逐漸枯竭時,荷蘭陷入經濟下滑的困局,荷蘭的遭遇在國際上通稱為「荷蘭病」。而在阜新患上「荷蘭病」之前,英國、挪威、澳大利亞、墨西哥和其他一些國家也曾出現過不同形式的「荷蘭病」。那麼阜新又該怎麼辦呢?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告訴記者,城市的出路在哪裡,這麼多下崗職工待就業,社會保障不十分完善,工業結構又不合理,既單一又少,實力還不強,這個城市的出路在哪?
阜新能否治癒「荷蘭病」,對全國同類城市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因為中國一共有118座資源型城市,隨著資源的持續開採,先後有一些城市逐漸出現了資源枯竭的現象。2008年,國家發改委確定了阜新、大興安嶺、盤錦、焦作等12個城市為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僅僅過了一年,國家發改委又公布山東棗莊、遼寧撫順、內蒙阿爾山、江西景德鎮等全國32個城市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而2年後,2011年,這個名單又增加了25個城市,如今總數已高達69個。
中國共有118座資源型城市,其中有69座都患上了「荷蘭病」,而受到傷害的是69座城市的百姓,幾千萬個家庭。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得了重病就要抓緊治,否則後患無窮。那麼,得了「荷蘭病」的城市,該怎麼治療?遼寧省阜新市已經開始挑戰「荷蘭病」。
阜新面臨的困境,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遼寧省在調查後做出的結論是:阜新遇到的困難,靠自身很難解決。因為在2001年,阜新的財政收入只有4.5億元,而當時的城市人口為70多萬人,這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就達到15.6萬人,即使把財政收入全部分給下崗人員,每人也只能分到2800多元。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下崗失業了15.6萬人,這整個佔整體產業工人的大約是40%。
面對阜新的困境,黨中央、國務院將阜新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試點市,對當時最為急迫的採空區地表下沉,居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問題。為此,國家一方面撥出巨額款項異地建設安置小區,另一方面,還幫助阜新進行經濟轉型。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表示,轉型當時還是解決老百姓的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
雖然阜新煤炭資源越來越少,但在減少產量的情況下,還能維持開採三四十年。為此,阜新市採取每年控制開採1000萬噸,用其利潤為轉型保駕護航的策略。另一方面,阜新也希望通過開發擁有的其它資源,解決急迫的就業問題。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行動,因為幾乎沒有積蓄的15.6萬下崗工人等不了太久。為此阜新首先打出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就是協調其它城市,轉移勞動力。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還說,我們的城鄉勞務輸出,最高的時候,每年在20萬。
第二板斧則是就是就地發揮城市的功能,盡量為失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告訴記者,當時有一些人力車,還有其它一些,各種私營的一些小企業近多地容納都給予扶持。
阜新的第三板斧則是,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快速發展投資小、見效快的現代農業。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阜新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人均耕地大約是,通常講人均耕地6畝。
依靠人均耕地較多的優勢,阜新先後引進了雙匯、魯花、六合、等一批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在這些企業強大市場銷售能力的帶動下,當地農民搞起了養殖、種起了花生,不僅增加了就業崗位,也促進了貧困農民的增收。入駐的企業中,雙匯就提供了1000多個工作崗位,每年納稅一億多元。而為保障魯花的原材料供應,阜新僅花生就種植了270萬畝。而通過十年發展,阜新農林牧魚總產值已經達到21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7000多元。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這也帶來了一些其它的產業,物流還有其它一些,附屬產品包裝業,給這個企業,形成了一個真正的產業鏈條
通過三板斧初步解決失業人員就業問題後,阜新重新審視了自身擁有的資源,除煤炭以外,阜新還擁有液壓、瑪瑙、陽光、風、氟等其它各類資源,而且儲量豐富。由於以往只是兩眼死盯著煤炭,所以造成了其它產業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成長。如今,阜新又該如何通過多種途徑,開發這些資源的優勢,把當地經濟做大做強呢?他們的首選目標是:發展以液壓產業為引擎的裝備製造業。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還表示,液壓產業圍繞我們,或者叫煤炭開採的,一些設備,圍繞瀋陽,東北老工業基地,配套的一些產業比較多。
在阜新,記者也看到了這個第一批生產液壓產品的國營企業,由於體制和經營的問題,現在已經冷冷清清。但從這家企業走出來的一個個掌握設計、製造、研發的技術人員,在政府的扶持下,雨後春筍般地在阜新創辦了大批紅紅火火的民營液壓企業。比如這家德爾機械製造廠,他們生產的汽車轉向泵提供國內80%的國產車,副總經理告訴記者,去年他們的產值就已經超過5億元,利稅超過1億元,今年他們的訂單也排的非常滿,工人需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任務。
德爾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瑞說,他們的產品覆蓋面比較廣從乘用車到商用車都覆蓋了,比如轎車,SUV還有麵包車輕卡,重卡,整個的汽車面都已經覆蓋上。
為了增強阜新液壓產業的競爭能力,在遼寧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阜新市通過政策吸引,打通了液壓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大批液壓企業的富集也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研發水平,目前阜新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液壓產品基地。2011年,阜新液壓產業基地不僅實現了205億元的產值,同時也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在阜新,記者還看到了新打造的瑪瑙產業。瑪瑙工藝美術師曹志濤告訴記者:阜新瑪瑙的產量和儲量佔全國一半以上,瑪瑙工藝品的生產也有1000多年的歷史,原本阜新能夠形成巨大的瑪瑙產業,但由於上世紀過分注重煤炭的開採,國營體制下的瑪瑙產業一蹶不振。
玉石雕刻藝術師曹志濤告訴記者,當時的國有企業在這方面,每個產供銷的銜接,就不是很好,加上產品的設計,比較俗氣 老套,沒有一點創新的意識。
1982年,曹志濤等一批師兄弟離開原來的國營企業,南下深圳、香港等地闖市場。經過多年打拚、創業,曹志濤在南方已經很有名氣。2000年,阜新開始經濟轉型、要打造瑪瑙之都時,政府首先想到了他。
中國玉石雕刻藝術師曹志濤說,政府找到他,請他吃飯,喝茶,勸他們現在已經是,不愁吃 不愁穿了,何必還要跟家人兩地分居,談的是感情,另外又把光明的前景,展示給他們
考慮到阜新擁有全國最大的瑪瑙資源,曹志濤和師兄弟相繼回歸家鄉創業,他們不僅帶回了國際最新的雕刻技術和理念,同時也帶回了與國際接軌的銷路,在他們的努力和政府的推動下,阜新瑪瑙的名氣一天比一天大。今年上半年,阜新的瑪瑙產業產值就達到6.5億元,阜新市也規劃未來5年,瑪瑙產業要達到300億元的目標。
11萬9千這個,像這樣一個作品,如果賣到北京,或者香港,或者其它地區,如果在那些地區,最起碼要翻三到五倍。
為了幫助阜新順利轉型,國家還批准大唐國際在阜新投資240多億元,建設了煤化工循環經濟園,利用內蒙運來的低熱值的褐煤來加工煤制天然氣,這一工程全部建成後,每年4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就能產生120億元的銷售收入。
阜新有許多的副產品,比如焦油,中油,石腦油 還有硫黃 ,六胺這些副產品,如果進行加工,它的產值大概,跟主產品加起來,初步算 不是很准,大概加起來300多億。
目前,阜新市也做出規劃,要圍繞煤化工副產品打造一個煤化工園區,對煤化工的副產品和主產品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加工。
假如這個園區,全部建成,它的產值會很就大,是要以千億的單位來計算的。
此外,阜新也擁有220萬噸的螢石礦資源,阜新市也圍繞它打造了氟化工產業集群,從以往的低端產品生產,轉向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爭取實現未來5年,實現年產值1000億元的目標。
越在前端消耗的,能源動力就越多,成本這個利潤的水平越低,越到後端,能耗不一定提高,但是它的附加值在提高
如今的阜新經濟逐漸做大做強,調查時記者還發現,越來越多的外地企業也看中了阜新的資源優勢和後發優勢。比如這家來自山東的企業,看中了阜新的牛皮資源和交通優勢,在這裡設立了皮革廠,僅僅一期工程就解決了四五百個就業崗位。
阜新德裕製革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馬世存告訴記者,他們有很多銷路,你比如說百麗 康奈,有很多很多鞋廠,有箱包,這沙發革,有很多銷路。
此外,阜新由於勞動力價格較低,目前製鞋、箱包等產業已經開始逐漸向這裡轉移。這家從大連來此設廠的企業負責人也告訴記者,搬遷到阜新後,一雙鞋的成本能降低30多元。
斯美汀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子有說,這邊的平均工資,普通員工,是一千五六百兩千塊錢,在大連那個地區,不可能這個水平,至少得兩千五,到三千。
通過十年轉型,目前阜新已經建起裝備製造、煤化工、瑪瑙、現代農業等十大產業集群。10年里,煤炭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從33.4%下降到22.2%,裝備製造業占工業比重從3%提升到27.8%。地區生產總值從70億元上升到47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4.5億元增加到50億元。人均gdp從3391元上升到2589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327元增加到14994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從1122元增加到7615元。實現了國家對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的初步目標。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告訴記者,現在的就業,每年實名制就業,都在56000人左右,實際阜新市現在有的企業,已經感受到招工比較難。
阜新勵精圖治,扭轉了一心向煤看的傳統思維,放開眼界,通過10年的經濟轉型,建起了十大產業集群,成功抵禦「荷蘭病」。這也為其它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提供了借鑒。其實在遼寧,並非阜新一個城市在這樣思考未來,鋼鐵之城本溪,在資源還尚未枯竭之時,就已經提前進行轉型,展現出未雨綢繆的城市發展理念。
今年十一,遼寧省的本溪市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全市動員,騰房子。
遼寧省本溪市市長高宏彬告訴記者,有的住在老百姓家,甚至機關幹部,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保證這個期間住(的需求),之所以一房難求,是因為本溪擁有無論品種上、面積上都遠遠超過北京香山的楓樹資源,本溪市通過多年打造山水休閑、地下溶洞等旅遊產業,在今年獲得了巨大成功。7天時間裡竟吸引了384萬遊客,同比增長近50%,實現31億元的旅遊收入,黃金周期間旅遊收入增長了66.6%。大量遊客湧入本溪,不僅自駕出遊的汽車塞滿了停車場,同時遊客的密集度也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導致住宿供不應求。
遼寧省本溪市市長高宏彬告訴記者,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最受益的是老百姓,鄉村游,農家樂,老百姓增收了,他們都很高興。
根據統計,2011年,本溪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0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52億元。而本溪旅遊產業的迅速崛起,就是城市經濟轉型的結果。而鋼鐵之城本溪之所以轉型,是因為4年前就聞到了危機的味道。
遼寧省本溪市市長高宏彬告訴記者,作為整個鋼鐵的產能,大家都清楚,國內大概是9億噸左右。目前的市場需求,在6億噸左右,這種過剩的情況下,實際上在幾年前,就已經預判到了。
本溪擁有非常優質的鐵礦,煉出的鋼鐵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因此也被稱為人蔘鐵、人蔘鋼。以往鋼鐵經濟佔了本溪90%以上,甚至本溪鋼鐵的職工和家屬也佔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單一的經濟結構,也造成鋼價大漲,大家的日子就好過;但鋼價暴跌,整個城市就得勒緊褲袋過日子。以往鋼鐵價格大幅跳水,本鋼也曾3個月發不出工資。
遼寧省本溪市市長高宏彬時說,本鋼在市場環境中遇到困難,收入下降了,那麼涉及到大概,40萬的職工和家屬,在這個城市,這個城市的購買力,馬上下來,社保也會下來,所以對這個城市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
如果一個城市的命運,和鋼材市場撲朔迷離的風險緊緊捆綁在一起,顯然是對城市發展的不負責任。為此,四年前,本溪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城市轉型,鋼鐵之城要根據自身資源,轉型為「鋼都」、「葯都」和「楓都」,通過新的城市生命體的打造,避免在資源枯竭時患上「荷蘭病」。
遼寧省本溪市市長高宏彬告訴記者,所以在2010年,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實現了兩鋼的重組,以鋼鐵為主,同時發展多元產業。
為重建新的城市生命體,本溪首先從現有的鋼鐵支柱產業入手,2010年實現了當地兩大鋼鐵集團的重組,避免了它們的無序競爭。在此基礎上,開始全力推進鋼鐵行業的全面產品升級,增強鋼鐵企業的生存能力。4年來,本鋼投入370多億元引進了東北最大的4747立方米的高爐,拓展了集裝箱班、汽車板、管線鋼、冷軋硅鋼等精品工程,此外,還引進的全球軋幅最寬、水平最高的2300毫米熱軋機組,經它熱軋出的鋼板80%以上打入國際市場。
本鋼集團板材熱連軋廠三熱軋分廠軋鋼作業區副主任時速德說,世界經濟狀態,在這樣不好的情況下,生產線的滿負荷生產,而且目前為止,還完不成,所需要的訂單,每月能欠訂單2%到3%左右
通過精品工程,今年上半年,在鋼鐵行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本鋼實現了銷售收入450億元、利潤1。39億元,並連續三年保持出口第一的成績。另外,本溪市也認為,鋼鐵行業要進一步抵禦風險,加速發展,必須延伸產業鏈。為此,本溪也划出了35平方公里的本溪鋼鐵深加工產業園,生產加工高附加值的鑄件、汽車零部件、傳動裝置等產業集群,目前,這一園區落地項目已經達到141個,本溪的目標是:十二五末, 鋼鐵產能超過3000萬噸,銷售收入超2000億元。
本鋼集團科技管理部產品研發處處長黃健告訴記者,如果不轉型,本鋼堅持不到今天,如果不轉型,目前可能本鋼十幾萬的職工的生活,著落會有問題,高附加值的產品,從原來的十年前,已經不足20%,到現在的80%以上,這是非常大的一個飛躍。
雖然本溪通過精品工程、拉伸產業鏈,增強了鋼鐵行業的抗風險能力,但這並不能完全規避鋼鐵行業的周期性風險。2008年,本溪希望通過中國葯都的打造,力圖實現本溪城市經濟結構的長治久安。但一個鋼鐵之城,要發展醫藥產業,談何容易。
遼寧省本溪市市長高宏彬告訴我們,大家也覺得沒有這方面的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另外這個產業,在准入門檻上,以葯為例,需要出品種做臨床,GIP認證,周期一般在五年左右
智者需要借力而行。為打造醫藥產業,本溪考察了全國的醫藥產業園後,發現這些園區整體規模偏小,沒有產生醫藥全產業鏈富集後應有的效應。看到這一市場縫隙後,本溪在主城和瀋陽之間規划了205平方公里的沈本新城,首先邀請了包括瀋陽藥科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在內的6所大學入駐,這些大學的到來,不僅解決了醫藥產業的研發力量,同時也具備了充足的人才優勢。
遼寧省本溪市市長高宏彬告訴記者,考慮到這個產業,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形成具備,產業發展的相關要素,所以堅定不移地,下了巨大的功夫,把這個大型的研發撿起來。
當醫藥產業的基本要素具備之後,本溪又開始邀請國內外的著名醫藥企業、醫藥人才入駐產業園區。
遼寧開普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兆昌告訴記者,孵化中心它所有的,房租包括水電,都是由政府來提供的,物業費都是政府來提供的,這樣的話,既初創了企業,又節省了資金,又加快了研發的速度。
隨著入駐的企業越來越多,富集效應帶來的低成本、高競爭力開始顯現,大批醫藥企業開始主動聚集。目前引進各類項目226個,已經有80家企業研發機構投產運營。已經實現投資總額983億元,積蓄產能980億元。
遼寧省本溪市市長高宏彬告訴記者,大學已經開學了,研發中心運轉得也很好,先來的幾戶企業已經掙錢,投產的債券的企業如火如荼,又吸引一批企業主動到這兒來考察,主動要把這種要素集聚效應釋放出來的能力,要主動接受這種輻射,來實現企業增產增效,
目前,通過4年轉型,本溪增強了鋼鐵產業的競爭能力,產值達到900多億元,從無到有打造了千億規模的醫藥產業,培養了每年250多億的旅遊產業,並且這些產業還在快速增長。從目前看,本溪的轉型不僅克服了資源枯竭型城市可能面臨的「荷蘭病」,同時,十一五期間還投入40多億元,上馬了100多個環保項目,森林覆蓋率達到75%,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溪的旅遊產業沒有修建院牆,政府獨享資源,而是採取了發展農家樂,與民共富的方式,實現了人人愛護環境,環境造福每個人的和諧發展。而對本溪各種產業百花齊放、人民生活欣欣向榮的未來願景,市長高洪斌也這樣描述。
央視-經濟半小時
123 |
推薦閱讀:
※荷蘭獎學金介紹之橙色鬱金香獎學金(OTS)& 獲獎者背景分享
※荷蘭校獎介紹之阿姆斯特丹大學獎學金(AES & AMS)
※荷蘭L型護衛艦
※荷蘭之旅
※荷蘭郵票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