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談教牧未來模式

談教牧未來模式作者: 吳子平 [信仰之門/www.GODoor.net]

  「你我的孩子將要生活在一個改變速度比現在的學校快四倍的世界。」美國領導與教育國際中心主任DR. WILLARD DAGGETT  「讓學習過程增快五至廿倍,是絕對可能的。」美國快速學習學者CHARLES SCHMID  《學習革命》作者討論獲得知識的速度,例如普通人在一天閱讀四本書。THE LEARNING REVOLUTION, JEANNETTE VOS & GORDEN DRYDEN

一、未來的變遷  正如過去任何一個時代一樣,21世紀的教會將面對未來新世界的無情衝擊,無論是我們的信仰、宗教生活、價值觀、教育、教會聖工和聖職人員都將面對空前的挑戰和影響。因為21世紀將是一個傳達高密度信息,學習掌握的時代。今天只需要一條如頭髮般粗細的光纖電纜,就可以把大英百科全書的全部內容,從新加坡傳送到日本,歷時只需要1秒。現今,計算機網際網路的信息越趨豐富,下一個世紀的基督徒將可以從網路上獲得更多、更豐富、更準確、更實時的信仰信息。  從現在到進入21世紀不到三年,到那個時候,你認為今天的教牧模式會繼續保持不變嗎?我們有需要探討這樣的一個課題嗎?還是,可以等待到進入21世紀之後,才開始響應有關的課題。或者,我們可以先談論一些現有的狀況,再留意我們前頭當跑的路。

二、今天的狀況

1、  今天教會的狀況例子  要談論教牧的狀況,就必須連同教會的狀況一同討論。因為從許多角度,教會與教牧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期待從對教會狀況的了解,幫助我們去思考揣摩未來教牧可能的模式。

  A、  教會的教育體制  「借著教會教育制度的現況,察看教會對環境的敏感度和危機意識。」  今天教會的教育體制有需要重新檢討,以應對時代的快速變遷。我們面對教材的缺乏。我們面對簡,繁體的困擾,受到不同區域華文程度所導致的理解困難。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十年如一日的用同一本主日學教材,仍舊採用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課書。  第二個困難,是我們非常陳舊的教學方式。教育非常注重教導與學習。身為教導者,我們是否有勇氣接受批評和再學習;身為學習者,我們是否一再檢討,繼續尋求學習的最佳模式;還是,繼續進行填鴨式的教導。若真的如此,從教育教導的角度而言,我們似乎已經忽略學習的對象的學習實況。他們將在最嶄新的教學法中受教育,在最有學習趣味的環境中學習創意思考。教會的教育事工將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另一個更大的困擾是各個區域的華文水平。因為華文的水平在中國、台灣、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方都不相同的。所以,主日學教材的內容和材料一直都是教會面對的困難。  因為「西方經濟文化」的大環境,英語和西方文化將會進一步的擴大它原有的範圍。至少,這是在新加坡將逐漸形成的環境。或許必須等到你開始察覺,你的主日學學生正面對著聖經的華文語言和現代教育華文的差異衝突時,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又或者當你開始醒悟英語乃是真正的學術語言,而華語不過是屬於溝通的工具,或僅為一種被保留的文化語言時,你才會開始有危機的意識。

  B、  教會的行政管理  「從教會的行政管理,看教會反應遲緩的運作現象。」  因為城市教會開始富裕,越來越多教會開始有能力聘請超過一位的傳道同工。但是,這卻不等於說教會也同時掌握「團隊服侍」的觀念。實際的情況是,同工的增加只有在形體的增加,而沒有清楚架構的設立。這樣,只有使教會越來越胖,卻沒有使教會越來越強壯。70年代的教會與21世紀的教會一定會有所不同;50人,100人,200人,300人的教會架構也不同。教會甚至需要考慮多元的牧養方式,要求專業的行政態度。因為我們實在無法採用50人和六十年代的模式來牧養今日和未來的教會。  我們應該不會詫異,不少有「團隊架構」的教會和機構,事實上卻還是屬於60年代家、春、秋,大家長的作風。我們應該都聽見不少教會、機構的負責人是何等的令人感嘆失望。我們似乎還是在角色身份上產生混濁,無論是主席與主任的身份,或者是同工之間的配搭。其中,常常令我們泄氣的,更有不少在傳統和真理的課題爭論。如果說傳統是各別時代表達真理的方式,那麼,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差異。就好比旗袍和晚禮服的分別,今天的人應該不會堅持固執華人都應該穿旗袍,但華人應該都會借著旗袍,珍惜和保留其背後的傳統精神。  這些的狀況都說明了教會往往在面對時代的衝擊時,總是在許多方面呈現並沒有預備好,一再表現出遲緩的現象。

  C、  教會的社區意識  「從教會的社會參與,看教會角色失重的情況。」  在新加坡,當你問教會附近的鄰里﹕「倘若你附近的教會被拆除了,請問你有什麼感覺?」他的感覺,大概不會比拆除附近的兒童樂園或者一棟購物中心來得強烈吧!  教會與社區的關係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今天的情況是,社區不認識教會,教會也不知道社區。這與福音派早期的態度很不一樣,你應該曉得,早期在靈恩和新派問題之前,福音派與社會的關係是密切的。  現在的教會對社會陌生的,包括在文化上,信息上,政治上,經濟上,生活上等都是如此。甚至我們自己也因此產生了兩種的角色,可以在社區和教會之間往來。  如何建立一個不與社區分割的教會?如何讓教會可以被社區接納。今天一些開始社區關懷的教會,是以封閉的心思和有動機性的來接觸社區、社會。至少,我們可否擺脫「得」的動機;轉換成為「愛」的動機。「愛」不是要得,乃是要給。

  D、  教會的聯合觀念  「從聯合的現況,看教會未能成熟的肢體架構。」  教會不能聯合是今天越發嚴重的問題。不能聯合併不是說沒有聯合,而是說我們在實踐上已經無法真實的聯合。因此,聯合的工作是產生更多問題的工作。我們對聯合的工作中所包涵的行政觀念,定義,運作;坦白說都還是處於非常原始的階段。漏洞百出的架構,模糊的檢討程序,非專業的作業與態度等。  其中較為明顯的因素包括行政和人為的困難。行政乃是指組織,宣傳,推動,日期設定,初信跟進等工作。人為的困難,乃是那些令人反感的舊華人惡習,仍舊的如影子一般的寸步不移。所以,人不接受聯合,因為他們看見一部分的問題,完全不願意平衡的了解聯合的影響和力量。  因此,我們至今都還沒有發展出像《葛培理佈道團》這般巨大架構的事奉團體,華人教會和牧者也並不都是有這樣的胸懷和容量可以配合,不少情況都帶有保留的態度。我不是討論架構,而是架構背後的聯合精神。  在宣教的角度而言,不少宣教事奉和宣教點,就有如一盤散沙。我們擁有越來越多的獨立宣教點,獨立宣教點的好處是大家可以各自為政,自由活動。不但省去了許多行政的束縛,甚至不需要有嚴謹的報告和跟進。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宣教模式背後沒有一張宣教策略的總策劃藍圖。但是,這樣子隨意的設立宣教點也許將帶來日後更多的宣教矛盾、重複、資源浪費和事奉上的困難。  許多同工寧願自己做,或許,他們經歷了不少挫折;或許,自己做總可以享受那種浪漫的使命成就感,那種在宣教工場獲得的驕傲感覺。然而,在天國的服侍裡面,我們必須認識到眾教會的聯合是神的心意,肢體的聯合是合乎真理的。不是我們感覺如何,而是天國的事奉成就多少。也許,我們可否進一步的來擊破一些事奉上的迷信,就是那些不談、不懂效率(沒有忠心),不講也不會架構(缺乏見識),只固執自己的熱心(假良善)的迷信事奉。  你認為我們的上帝是一位混亂沒有組織的上帝嗎?新約教會給予我們的印象是混亂沒有規矩的嗎?請留意我個人的意見,我們乃是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環境,在沒有逼迫,沒有貧窮,知識充足和豐富資源的時代,過去傳統的問題卻容易成為我們今天的借口。  以上的一些例子多少幫助我們去明白,面對21世紀的世界和教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至少,我們要有能夠明白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人。

2、  今日教牧的狀況例子  讓我們討論今天教會牧者的一些狀況。  在今天的教會中,我們都可以輕易的知道牧者的在恩賜、性格和素質上的狀況。

  A、在恩賜上  在恩賜上,我們總會覺的有些人是被誤放在一些位子上。不認識自己有什麼恩賜,不接受自己是屬於什麼崗位,渾濁了身份、位置和恩賜等,都是今天明顯的狀況。也是專業和架構的問題,錯誤的人被放在錯誤的地方。  今天的教牧需要有多元的專業事奉,而不是多重的事奉責任。意思是,我們的教牧應該可以各自不同的角色發展。那時,我們可以有專做研究的教牧,可以有專作行政的牧師傳道,可以有專牧養教會群體的教牧同工。

  B、在性格上  在性格上問題仍然嚴重的,重複的影響著教會機構許多年日。教牧的恩怨曲卷不清,固執的心病歷久不衰。我們不禁要問,到了那個年齡或坐上那個位子之後,自己是否會重複同樣的教牧性格問題嗎?  一位馬來西亞衛理公會的資深長牧周隆捷牧師曾說,教會中普遍出現教牧性格的嚴重問題,形成了神學院畢業生多選擇福音機構,而不願擔任教牧聖職的趨勢。  今日華人教會和教牧,還是有著濃厚的華人民族性格負面色彩。像典型的華人權利鬥爭,權力不是倒向執事會就是被死抓在主任教牧的手上。像華人模稜兩可的關係身份,執事會和牧者之間的職責似乎永遠講不清楚。  但是,似乎只有華人教會的架構最難突破瓶頸的問題。而其它民族,其它文化卻好象都能夠突破自身的局限,一再發展下去。在新加坡的華人教會,似乎只有已經轉型為英語教會的,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才能突破自身文化的束縛。否則,華人教會和牧者都有典型的,類似同樣的性格問題。

  C、在素質上  在素質上,教牧是可能忽略了素質的重要性,以至他們未能更新、不再繼續學習、無法突破自己和停止學習。  台灣教會的現象似乎可以殘酷的說明這一點。台灣有一些典型的教會名領導人,是沒有經過一般神學訓練的專業基督徒。這樣的背景,多少表達了某些對教牧素質的失望。有位學者甚至公開的認為,不少教牧是不學無術,考不上高中大學的人云雲。無論如何,這樣的話表達了一些教牧的素質情況。  在這裡,有一些觀念和態度我必須交待清楚,面對以上種種的問題,看見不少同工的情況。我的態度仍然是保留著最基本和嚴肅的尊重,而不是輕浮鄙視。這是基於本質,架構和身份的緣故。雖然我不一定贊同你的動作,然而,我卻是因為對人性,對教會和對上帝的僕人,給予最基本和嚴肅的尊重。  我的禱告是﹕「主啊!憐憫我們可以不重複問題;可以不成為問題。」

三、結論~創造明日

  我們要怎麼樣回應這些情況?這個時代?  是的!教會和教牧必須響應這樣的一個時代!但回應是不足夠的。從狹義而言,響應可能帶著負面的和被動的意思。就好比是準備考試的學生,準備在考卷的空白處填上適合的答案。  在教會進入廿一世紀之時,我們可否有一個主動的期待。是要裝備教會教牧去回應下一個世紀呢?還是要裝備教會教牧去建立下一個世紀?就好比英雄和時勢的概念。倘若神允許,我卻是非常樂意兩者採用。一方面我們是時勢造教會,也同時是教會造時勢。這裡的意見是,我們不一定都擁有最好的事奉環境,但是,我們卻可以為以後來的同工、為下一代,一同來槊造未來的事奉環境,進步我們的事奉環境。至少,我們自己不要成為那個阻攔。  明天的教會將是怎麼樣的?未來教牧模式又是如何的?你認為,我們可以期待怎麼樣的教牧模式?例如﹕

  A、更清楚的專職事奉  這意味著教牧的事奉將更有規範,在規範中包括有清楚的團隊架構和個別的職責。這樣的架構並非複雜化或是束縛性的,反而,它容許更多更小但卻更自由自主的來發揮其功能。  這裡指的專職事奉,與專業事奉是同樣意義。專職事奉強調清楚的事奉定義、事奉實質。就是我知道我在做什麼?而不是一種一再重複的宗教動作。雖然,不少的宗教禮儀是重複性質的,當它的本質應該是活的!就好比一個主持聖餐的教牧同工,在每一次的聖餐主持過程中,注入他對聖餐的生命感受和信仰響應。  倘若我們充滿恩典的真實信仰變成死亡的宗教動作,那是可悲的。

  B、更多元的教牧服侍  神學院畢業生可以出來擔任專職的事奉,在教會中他們可以專職於佈道、教育、牧養、行政、社區、青年、兒童和差傳。他們甚至可以是在哲學界、文學界、教育界、廣播界、藝術界和輔導界等等區域,擔任專人的工作。  新加坡神學院陳世協教授更提出一點,神學討論不能局限在神學院或者教會範圍裡面。好比當我們討論倫理的時候,我們需要對當地的法律,政治和文化等背景有相當的了解,否則,我們就無法正確的響應神學的立場。如此,我們就需要專業的意見和認識。像邀請基督徒律師、基督徒政治家或者社會學家等來進行一些討論和對話,都已經是不可避免,必須的未來模式了。  教牧的事奉將是多元的,而不是模糊重迭的責任。多元的服侍不單只是屬於教會內的,多元的服侍也可以是教會之間的,宗派之間的,更是不同專業之間的精密配搭。  這更加說明我們需要團隊事奉,包括教會之間,教會與機構之間,機構與機構之間的配搭,專業之間。這將也迫使我們去重新定義,教會的定義是什麼?機構的定義是什麼?聯合的定義是什麼?這樣的事奉將也要求我們必須有策略性的事奉,有大圖畫藍圖的概念。這是我們期望的。

  C、更成熟的教牧性格  我們應該可以輕易的從今天的事奉環境中,從現今的教牧同工中,確實的知道教牧的性格是一個現實的困難。假使華人民族性格的負面影響真是華人教會教牧的阻攔,我們可以期待著把救恩也實踐在我們民族性格之內,期待我們的教會、教牧、華人基督徒都可以有生命的成熟。然而,我們更期待個人自己能夠有所改變。  如果說,上帝除了培育一個做大事的人,更是要裝備一個能夠做大事的肢體。那麼,今天教會的趨勢就是,無論福音派或者靈恩派、屬教牧的或者是屬執事的,有過分強調個人的雄心和負擔之嫌,並失去對教會肢體應有的胸懷或實踐概念。  我們應該明白,個人的培育是為了建立肢體,肢體的建立是為了培育個人,不是榮耀個人。

  D、高素質的教牧人材  高素質的人材可以是指多方面的。它可以包括道德上、生命上、屬靈上、知識上的。  在高速發展的城市裡,教會教牧素質的提高將是一個迫切的需要。在一些國際教育討論中認為,「終身學習」將逐漸取代現有城市階段性的教育模式,無法繼續學習的人將面對被排擠和淘汰的壓力。  我們的顧慮不是多餘的,因為我們當中確實出現學習態度不是因為對真理知識本身的熱忱,而是知識所帶來的榮耀。我們需要說明,從教牧的事奉工作特質而言,教牧對知識的熱誠、學問的方法、準確的掌握信息,都需要被視為基要的學習。  教牧事奉因為工作的特徵,所牽涉的範圍相當廣泛。至少,教牧對「歷史的進程」、「哲學思潮的演變」和「文化藝術」的掌握,都應該有相當的認知程度。這些都是與信仰切切相關的。  我們已經擁有不少工作人,現在,我們需要更多神學人。讀神學的人都應該知道,所有在學習神學思考的道路上繼續奔跑的人,就是神學人。若非如此,信仰是非常容易變成宗教動作。  這實在不是苛刻的要求。在過去的修道院,沒有十一、二年不能畢業。看過去的屬靈偉人,他們不少都是經過非常努力學習的人物。起碼,我們也期待自己是一個不停止學習的人。    對我自己而言,以上一點例子都是屬靈生命範圍裡面的事,是理所當然,而不是分割出來的。我們繼續有純撲紮實的真理,繼續倚靠輕省溫柔的能力.聖靈的能力。在面對著過去,現在,將來的衝擊,我們嚴然是要堅持真理不變,卻不是全然的固執於傳遞真理的傳統。  我們都知道神僕人的條件是良善,是忠心。但除了熱心以外,我們需要尋回神僕人的見識。有知識而沒有屬靈的生命是危險的,有屬靈的熱心沒有知識也可能是盲目,驕傲和懶惰的。

上網時間: 2003-06-03

推薦閱讀:

志書古今 啟迪未來(大家手筆)
從歷史走向未來-中國轉型的挑戰、路徑和前景(一)
香港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我們的未來和國家的未來分不開
聊聊你想像中的虛擬現實世界(留言互動)

TAG:未來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