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100歲做客現代文學館:我們的文字改革有勞有功

筆按:驚悉剛於昨天過完自己112歲生日、享有「漢語拼音之父」美譽的周有光先生溘然長逝,悲從中來。令我欽敬、並感動不已的是,這位可愛的老人在百歲之後,思想仍不時閃耀睿智、犀利的光芒。但我也時由周老痛心地感到,怎麼會有那麼多年輕的後學晚生,思想卻仍是處在蒙昧未開的蠻荒境地。

「要從世界看中國」,周老的這句話我銘刻在心,永誌不忘。

周老,祝福您在天堂永享安息。

回首往事,2004年12月25日,我曾有幸將即將迎來百歲華誕的周老,請來文學館,並主持了他的演講「介紹一門新學科——比較文字學」。於此分享,緬懷、敬悼。

傅光明謹記

主持人: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文學館聽講座。今天文學館有史以來第一次請來了一位特別高齡的主講人,他就是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大家歡迎。(掌聲)再過十九天,2005年的1月13號,周老將滿百歲。他對自己有一個「三不政策」,不寫自傳,不過生日,不立遺囑,特別是不過生日。我想文學館借今天這樣一個機會,在這裡我們不是給周老過生日,是請周老來演講,算是周老自己給自己過生日。藉此機會我提議,我們在這裡先祝周老生日快樂。(掌聲)周老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青果巷,所以在演講過程中大家能聽出來周老還有一點脫不掉的常州鄉音。他在1955年五十歲的時候,應邀出席「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後調到新成立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任研究員、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語言文字應用委員會研究員,直到離休。今天我們就請周老講他特別擅長、特別拿手的、可能我們聽起來甚至有點古奧難懂的一門新學科:比較文字學。大家歡迎。(掌聲)

周有光

謝謝。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我首先要請各位原諒我,我的耳朵是聾的。今天是聖誕節,各位不到娛樂場所去找尋快樂,跑到這個地方來聽聾子講話,我非常感動。(掌聲)今天我想談的一個問題是個很冷僻的問題,就是一門新的學科,叫做「比較文字學」。我是五十年代開始研究這一門學問的,到九十年代我寫了一本書,叫做《比較文字學初探》。就是這一本書。這一個題目我在清華大學講過一次,現在是第二次。這是一門新的學科,是沒有很成熟的一門學問,所以一定有許多錯誤要請各位指正。我們現在就開始談一談。

我先談第一部分,小引。文字學是中國首先創造的。在公元100年的時候,古代有一位學者叫許慎,他寫了一部書叫做《說文解字》。這本書就是全世界文字學當中的第一部書,開創了這一門學問。在古代認為文字學是幫助小孩學文字的,所以叫做「小學」;到了清朝末年,這個名稱改了,叫做「文字學」;到了五十年代,這個名稱又改了,叫做「漢字學」;到了八十年代,從漢字學裡面分出一個分支,叫做「現代漢字學」。後來把漢族的漢字和漢族以外的許多民族漢字形式的文字放在一起研究,叫做「廣義漢字學」;那麼把全世界的文字放在一起研究,叫做「人類文字學」。從人類文字學再分出的一個分支,就是「比較文字學」,也是我們今天要簡單談一談的問題。

現在我們談第二部分,兩個觀點。我們造房子要用一塊大的石頭放在房角的地方,叫做「奠基石」。建設一門學問也需要奠基石。建設「比較文字學」要兩個奠基石,就是兩個觀點。第一個觀點叫做「系統觀」,系統觀就是說所有人類的文字是一個大的系統。從前人家都以為我們用漢字、別的國家用字母,兩者是毫無關係的,或者說我們有我們的系統,他們有他們的系統,相互沒有關係的。現在看法改變了,認為我們的系統和他們的系統都屬於一個大系統。這好比在生物學裡,本來上帝創造的人就是人、上帝創造的狗就是狗,人跟狗是沒有關係的,後來生物學進步了,知道人跟狗屬於同一個系統,什麼系統呢?動物,我們都是動物,所以狗跟人不是沒有關係的,有了關係了。

第二個觀點叫做「發展觀」,文字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可是有時候變化得非常慢,甚至幾百年也看不出有多大的變化,但是你從整個歷史來看,文字是不斷變化的,這個變化不是亂七八糟的,而是有規律的,有規律的變化就是發展。從前,中國有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文字是孔夫子創造的,它是不會變化的,不能動一筆的,一點一划都是天經地義的;還有的宗教也是認為他們的文字是不能改變的,有的宗教說我們的文字改一個字母就會天翻地覆。現在這個觀點改變了,文字是不斷改變的,也可以用人的力量按照客觀規律來加以改造,所以概念都不一樣了。這個就叫做「發展觀」。這兩個觀念是兩塊奠基石,我就簡單講這麼幾句。

下面我們講第三部分,兩項分析。一項分析是按照歷史的分期。人類的文字從成熟到現在,大概有5500年以上。這麼長的一個歷史怎麼分期呢?如果把最早沒有成熟的文字都算進去有一萬年,這一萬年怎麼分時期呢?這個問題好像很簡單,其實並不簡單。許多研究的人,中國人、外國人的分期方法到今天還沒有一致。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這個整個文字的歷史分成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叫做「原始文字時期」,第二個時期叫做「古典文字時期」,第三個時期叫做「字母文字時期」。當然每一個時期還可以分成小的段落,我們在此就不談了。原始文字時期裡面有許多種文字,這些文字的共同特點是沒有成熟,什麼叫成熟呢?成熟的標準就是能夠把語言無遺漏地寫下來。假如一種文字不能把語言統統寫出來,只能寫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寫不出來,要用人的來記憶來補充,這樣的文字就不是成熟的文字。

我們把所有不成熟的文字都歸到原始文字裡面去。而原始文字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段落。第一個段落叫「刻符」,刻符是什麼呢?就是在一樣東西上面去畫一個符號,中國現在發現的刻符主要是在古代的陶器上面,我們發現六千年前的陶器上面有刻符,可是一個陶器上面只有一個刻符,不是幾個符號連接起來的,所以它表示什麼意思就很難知道。

第二個段落叫「岩畫」,古代人住在山洞裡面,他們空的時候就在山洞的石頭上面刻許多符號、畫許多圖畫,這種就叫「岩畫」,這比刻符進了一步了,他們把馬就畫成一個馬,把狗就畫成一個狗,這樣的圖畫後來就慢慢變成文字了。第三個段落叫「文字畫」,文字畫就是一幅圖畫,可是它有文字的作用。我們在此舉了一個例子,就是一個青年的女子寫了一封情書給她的男朋友,那個時候還沒有成熟的文字,她就畫了一幅圖畫,這幅圖畫裡面畫了幾條線代表路,畫了幾個圈代表湖,還有三角形代表房子,幾個十字架代表基督教徒。我把它的意思翻譯成中文:「熊妹問狗哥,狗哥幾時閑?」為什麼是熊妹呢?這個女孩的部落是拿熊做圖騰的,也可以說她是姓熊,狗哥是表明那個男孩部落的圖騰是狗,也可以說那個男孩是姓狗的,熊妹寫信給狗哥,問他什麼時候有空。「我家三姐妹,妹屋在西邊。」我們三姐妹的房子,我的在西邊,你來的時候不要走錯了。「推窗見大湖,招手喚孤帆。」裡面畫一個手,表示招呼他來。「小徑可通幽,勿誤兩相歡。」這是一封用圖畫寫成的情書。我想畫這樣的情書比今天在電腦網上寫情書要好玩的多。

比這個文字畫再高一步就是圖畫字,那就越來越接近文字了,文字是從圖畫分化出來的。原始的圖畫後來分化成兩樣東西,一樣東西就是真正的圖畫藝術,另外一樣東西就是文字技術,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第二個時期是古典文字時期,這個時期文字就成熟了。比如中國的甲骨文,許多人認為它們看起來好像是不成熟,可是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它是成熟的文字,它能完備地寫下人的語言,不僅能夠寫實詞,也能寫虛詞,所以是成熟的文字。古典文字有好多種,當中最重要的是四種。一種叫做「丁頭字」,一種叫做「聖書字」,這兩種文字都是在5500年之前就成熟了,丁頭字是在兩河流域產生的,就是今天的伊拉克,聖書字是在非洲東北尼羅河三角洲一代成熟的。

這兩種文字之後就是漢字了,漢字是屬於古典文字之一種。漢字的產生比丁頭字、聖書字要晚兩千年,所以漢字不是最早的文字,可是漢字在東亞是最早的。再接下來就是馬亞字,它是在美洲墨西哥今天的地方產生的,比漢字要晚一千年,到今天大概是兩千年左右。這四種古典文字是最有特色、最重要的,當然還有其他的古典文字。這個丁頭字特別奇怪,它的筆劃跟我們寫字的筆劃完全不一樣,它像一個釘子,有一個丁頭,所以叫做丁頭字,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因為他們沒有紙張,把字寫在泥板上面的,這個泥板像一塊大的方磚一樣,可是是軟的,他們用的筆有點像鉛筆,一頭是圓的,一頭且呈三角形,寫字的時候不是畫的而是壓的,一壓出來像一個丁頭一樣,這種丁頭字我們可以用幼兒園的橡皮泥來代替泥板,用小鉛筆來壓,壓出來的字就像它一樣。我們有文房四寶,紙墨筆硯;他們沒有,他們只有文房兩寶,一個寶就是一塊泥板,另外一個寶就是一支筆。這個泥板是軟的,壓了字以後就在太陽下面晒乾,或者在火里烤,一烤就變成了陶器,放一萬年也不會變樣子,所以今天從地下發掘出來的丁頭字的泥板很多。這個泥板當然是很笨很重,可是有一點方便,到處有泥板,到處可以做泥板用來寫字。像這樣笨重的書寫方法在古代用了三千年,時間非常悠久,它代表了古代一個非常發達的文化。所以每一種古典文字都有其特點,它的「文房四寶」是不一樣的。

第三個時期是字母文字,這是很容易了解的,不再細講了。可是我想在此地提出一個觀點,許多人認為字母一定是很晚才產生的,可是研究歷史的結果說明字母產生的時期跟甲骨文一樣,甚至比甲骨文要稍稍早一點,許多人都不相信。怎麼在那麼早的時候會創造字母呢?研究一下歷史就知道並不稀奇,因為字母發明的地方就在丁頭字和聖書字兩種文字發源地當中的走廊地帶,叫做「文化走廊」。在這個地方,他們用丁頭字,又用聖書字,用了兩千年。丁頭字和聖書字當中表音的符號慢慢地簡化、慢慢地規範化變成一套字母,這個過程非常慢,經過了兩千年才成功的,並不是很快。這個故事要仔細講是很有意思的,我們今天就簡單地講這麼幾句。歷史是按照這樣三個時期來分的,今天研究的人,中國人外國人多數同意這個分期,可是也有人不同意的。

下面就談文字分類。文字分類更複雜,差不多每一個研究文字的人都提出一種分類的方法,所以今天我們面對眾多的分類方法,要想辦法把它們歸併起來。想要有一種大家都承認的、統一的分類方法是不容易的,還要進一步研究。我提出一種想法。我認為為什麼大家的分類方法不一樣呢,因為許多分類方法不夠客觀,有主觀的成分摻進去了,假如我們把主觀的成分去掉,大家考慮客觀的條件,就慢慢可以統一文字分類法。在外國,有的人把文字分類法叫做「文字分類學」。怎麼樣才可以做到客觀呢?我想要認真考慮文字的特徵。

文字的特徵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看它符號的圖形,圖形可以像圖畫一樣,也可以不像圖畫了。比如說我們要寫一個「太陽」,怎麼寫呢?可以畫一個圈,當中點一個點就是太陽了,這是圖形的。可是後來太陽的寫法改變了,因為畫圈點點不方便,就寫成一個長方框了,太陽是沒有長方的,這樣就變成「字元」了。後來這個字元不代表太陽了,只代表一種聲音了,比如說地名「日內瓦」,這個「日」不代表太陽了,只代表一個聲音了。像這樣的字元就慢慢地變成了字母。

第二個方面的特徵,是文字的符號代表語言的段落有多長,因為一個符號可以代表一長串的講話,也可以代表一小段,也可以代表更短的一段,例如句子。它所代表的語言段落越短越進步,可以分成長語段和短語段。現在成熟的文字都是短語段,長語段都是不成熟的文字。短語段裡面又可以分,最長的就代表一個詞,就是英文裡面的一個word,再縮短就代表一個音節,一個syllable,再縮短代表一個音素,在語音學上叫「音位」,比如一個a,或者一個b,文字的單位所代表的語言的長度有長有短,而且越來越短。拿漢字來講,也是這樣變化的。比如《論語》上面有一句話,叫做「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在孔夫子的《論語》時代,其中的每一個字都代表一個詞,或者叫「語詞」;可是今天不一樣了,今天「學」還是一個詞,「習」就不是詞了,我們只能說「學習」、「練習」、「習慣」,單字「習」不能代表一個詞了,我們今天的語言裡面沒有這個詞了。「習」這個字在今天來看,是代表了一個音節,已經不是一個詞了,這種變化表面看不出來,可是它的功能已經改變了。

文字的特徵還有第三個方面,就是看它是如何表達的,也就是它表達的方法,這裡主要有三種。一種就是剛才講過的「表形」,太陽是圓的就畫一個圓圈;第二種也是剛才講過的,太陽的「日」字變成長方形了,它不再表形了,需要大家記好,這個長方形就代表太陽。所以今天寫的「日」字,從它的來源講起來,它還是一個象形字,從它的功能來講,它是「表意」的,不表形了,因為沒有長方的太陽的。第三是「表音」,剛才也舉了一個例子,「日內瓦」中的「日」字已經什麼都不表示了,只表示一個聲音,它本身沒有自己的意義了。我的初步想法,就是要研究文字的客觀特徵,把它們總結歸納起來,做成一個表,這裡面包括各種的可能性,這種分類法叫做「三相分類法」,相就是一個方面。這種想法不能說已經成熟,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同意這種想法,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的。以上我很簡單地講了歷史的分期和文字的分類問題。

第四部分我們講一下「比較舉例」,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文字體式的比較」,大家都知道,文字有字體,漢字中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都是文字的體式,字體在變化,字體是不一樣的。可是這許多種的字體在從前沒有歸類,沒有歸類就不容易跟其它的文字相比,所以「比較文字學」在把許多種文字的體式歸類以後相比,就把文字的體式分成三大類。

第一種叫做「圖形體」,第二種叫做「筆劃體」,第三種叫做「流線體」。漢字裡面的甲骨文、大篆、小篆都是圖形體,可是它的圖形性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像圖形,可還是屬於圖形體。第二類的筆劃體,如隸書和楷書是筆劃體,這兩種都歸到筆劃體裡面。第三類叫流線體,如草書、行書都是流線體。為什麼要這樣歸類呢?因為這樣歸類就容易跟別的文字作比較。比較以後看到,這個丁頭字是在發明了泥板和那種特殊的筆之後才有丁頭的,早先也是那種畫圖的樣子,所以這個丁頭字的早期也是圖形體,後來用了泥板和筆就變成筆劃體了。

可是丁頭字沒有流線體,為什麼呢?因為在泥板上面寫草書是不方便的,所以沒有流線體。我們的文字有三類,他們只有兩類。聖書字也是很有趣味的,聖書字有碑名體、僧侶體和人民題。碑銘體是用來刻在石碑上的一種體,這種體跟圖畫一樣,許多人叫它「象形文字」,其實講錯了,它的樣子像圖畫,實際上跟圖畫完全沒有關係了,它已經失去了象形的作用了,它是圖形體;僧侶體和人民體都是流線體,都像中國的草書和行書,它們的區別是僧侶體比較複雜,人民體是簡化字。聖書字也少了一類,它只有圖形體和流線體兩類,它就沒有筆劃體。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寫字的紙張是用天然的草來做的,寫筆劃體容易劃破,所以他們也只有兩類。在把文字的筆劃分成三類以後,拿許多種文字來做比較很有趣味,而且從當中發現了許多問題。這是拿文字的外形來比較,外形的比較不僅是體式的問題,還有其他的問題。

下面我們要講文字結構的比較。文字結構的比較是最重要的,因為文字的外形固然重要,可是它的內部結構更重要。關於文字的結構,中國的傳統有「六書」說,各位或許知道,六書在中國許慎的時代就提出來了,許慎的書上講,在他以前就有六書,所以說中國提出六書的概念是非常早的,到了許慎的時候六書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高度,六書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這叫六書。中國把這個字是如何造的、如何用的分析以後,歸納成為六書。外國則不同,他們只有「三書」,所以中國有「六書說」,而外國只有「三書說」。「三書」是什麼呢?他們把符號分成三類,一類叫做「意符」,是表示意思的;第二類叫做「音符」,是表示聲音的;第三類叫做「定符」,定符是將外國話翻成中文的,在中國來看,可以說是一種記號,它什麼都不是,既不表意也不表音,就是作為一個記號。起初我們以為六書是分析漢字的一個方法,也可以說是一個原則,不能應用到外國文字上面去的,可是比較文字學發現,六書不僅能夠用在漢字上,還能用在其他文字上,所以六書有普遍適用性。西洋的三書說也有普遍性,特別是古典文字,所有的古典文字都可以用三書來加以分析,也都可以用六書來加以分析,這是比較文字學的重要發現。

我在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看奴婢的「婢」,這是「婢女」的婢,就是「丫頭」的意思。這個字在漢字裡面寫成一個形聲字,左邊一個「女」旁是部首,代表丫頭是女孩,右邊一個「卑」字,是代表聲音的,一半部首是代表意思,一半聲旁是代表聲音,這個叫做「形聲字」,「女」字這一半是代表樣子代表形狀的,是「形」,另一半沒有意義,只是代表聲音。「卑」在古代讀的聲音跟現在不一樣了,所以許多形聲字的聲旁,現在的表音已經不準確了,因為歷史變化了,我們的語音變化了。這個「婢」字再漢字里是形聲字,是容易理解的。我們在丁頭字裡面找「婢」字怎麼寫,我們找到了,丁頭字裡面的「婢」字不是形聲字,而是一個會意字。怎麼會意的呢?很有趣味,他們畫一個符號代表女人或女孩,另外一個符號代表山,三個饅頭的樣子,就是三個山峰,像中國的「山」一樣,一個「女」和一個「山」放在一起,表示「婢女」「丫頭」是山區來的女孩子,山區就是鄉下,鄉下來的女孩子做「婢女」,這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表示方法。實際上面中國也是這樣的,中國的婢女許多也是從鄉下來的,一樣的道理。不同的是,他們是用會意字來寫「婢」字,我們用形聲字來寫「婢」字。丁頭字裡面以前圖形體的「女」字很容易理解,「山」字也容易理解,後來筆劃改了,改成丁頭體了,許多個丁子放在一起,就看不出來了。可是假如熟悉了丁頭字,還是能夠認識這個字。我們再來看同樣一個「婢」字,聖書體是怎麼寫的?他們用一個符號代表女孩子,代表女性,他們畫一個人的樣子,怎麼區分男人女人呢?男人沒有頭髮,女人跟今天許多女孩一樣,掛了一綹頭在後面,跟中國的「女」字旁的部首功能一樣的。怎麼念呢?他們畫兩個符號,這兩個符號只代表聲音,是相當於中國形聲字的一個聲旁。所以一個「婢」字在聖書字裡面是形聲字,在漢字裡面是形聲字,在丁頭字裡面是會意字。雖然有的用會意字的方法來寫,有的用形聲字的方法來寫,假如你認識以後,你會知道外表完全不相同的文字,它們的內在結構是一樣的,這是比較文字學所發現的重要規律。雖然外形很不一樣,可是內部的結構卻是一樣的,所以同樣都是古典文字。

我這裡附了一些材料,可是印得太少了,好多位沒有拿到,很抱歉。

這種古典文字,現在有新的發現,就是發現了彝文,中國少數民族的彝族文字,這種文字也有古典文字,彝族的文字現在研究的人慢慢地多起來了。好多省都有彝族,今天這個彝族的文字都在用,可是它們的發展水平不一樣。在四川彝文的發展大部分都表音了,成為一種音節文字,它的符號幾乎不表示意義了,都是表示音節,可是不規則。近年來,語言學家文字學家幫助他們把這種文字規範化,發展成為「四川規範彝文」,這是一種新的音節文字。可是雲南不接受這種辦法,雲南的彝文有一部分符號完全是表意不表音,另一部分的符號是表音不表意,所以它的內容比四川複雜得多。既有表音的又有表意的,是一種合起來的意音文字,叫做「雲南規範彝文」,也是一種古典文字。所以彝文裡面的古典文字可以說是新發現的古典文字的一個新成員。

還有一種文字是納西族的文字,叫做「東巴文」,東巴文的研究現在引起了國內國外的極大興趣。研究發現東巴文的內容很複雜,它也是一種既表音又表意的文字,可是還沒有完全成熟,因為它還不能完全無遺漏地把語言寫出來,可是它已經非常接近成熟的文字了,雖然它的外表都是圖形的樣子。還有一個有趣味的事情,東巴文的內部包含了一種新的發展,這種發展就是符號變成音節符號,是一種新的音節文字,這種新的音節文字還在剛剛開始。研究東巴文的內容使我們了解古代聖書字、丁頭字都經過相同的發展過程,這個新發現是非常有意思的。第四部分比較的舉例,我想就講這麼一點。

最後我講幾句結束語。這是一門新的科學,是很冷僻的,可是它跟中國有很特別的關係,因為我們研究的漢字在人類文字史上究竟佔據一個什麼地位呢?這是要經過比較文字學來科學地進行研究,用感情來說明它是沒有意義的。另外一方面,在外國研究文字學比在中國困難,為什麼呢?外國都用拼音文字,他們把古代的文字都消滅掉了,而在中國許多少數民族保留了許多種不同發展水平的文字,這可以算是一個全世界少見的文字博物館,中國有研究文字學的傳統,文字學是首先在中國開創起來的,而中國今天自己有許多種文字可以來進行研究,所以這個文字學應當在中國進行研究,也最有意義了。許多人今天提倡要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認為這是很好的。而弘揚傳統文化必須加以研究,而研究一定要用科學的方法。我今天就這樣簡單地講,有許多地方沒有仔細說,請各位原諒。

現在我的講話告一段落,休息十分鐘,然後我們進行討論,諸位可以來反對我的意思,我歡迎反對。也可以提問題,因為我的耳朵聾,聽不清楚,諸位要提問題,請寫一個條子。謝謝諸位。(掌聲)

主持人:讓周老多休息五分鐘,大家也放鬆一下,十五分鐘以後再回來。(以下是提問環節。)

周有光:

謝謝諸位。剛才主持人要我講講自己的情況,我很高興。但是我先談談各位提的問題,再講自己的情況。

有一個問題說:這一門科學的價值在什麼地方?比較的結論是什麼?怎樣理解東、西文字的差異?怎樣解釋中國文化的衰落?這裡面包括了好多個問題,可是都非常重要。我首先講比較文字學的價值是什麼。語言學是怎麼樣發展起來的,語言學發展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比較,這叫「比較語言學」。這個比較語言學已經是一門老的科學了,現在學語言學的學生沒有一個不是先學比較語言學。可是比較文字學還很幼稚,還不發達,所以要進行研究。現在是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基礎是什麼呢?信息的基礎就是我們講話、寫文字,所以語言文字是信息化的基礎,語言學今天越來越重要。可是文字學跟不上,所以要提倡文字學,特別要提倡比較文字學,不通過比較,一門科學是很難發展的。

生物學也是這樣,生物學早期——當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生物學最重要的就是比較、分類,現在當然更進一步發展了,所以比較、分類是任何學問、任何學術要走上軌道的必由之路,所以比較文字學在文字學裡面很重要。怎樣理解東、西文字的差異?現在新的研究認為文化不是分東、西的,我們習慣把文化文字按照東、西來分,這叫「東西兩分法」。東西兩分法現在已經被否定了,現在研究知道,拿文化來講,有四個大的傳統,就是東亞文化、南亞文化,西亞文化、西歐文化。西歐的文化後來傳到美洲,就叫「歐美文化」,歐美文化又叫「西方文化」,而東方包括三大塊,西亞、南亞、東亞。所以中國是東亞的一個部分,中國不是東亞的全部,中國不能代表整個東方,所以現在的看法跟從前有不一樣。東、西的文字差別很大,為什麼有這個差別,這個差別究竟是什麼,這個要科學地來研究,現在發現了許多問題。首先一個大問題,就是我剛才講的,漢字是不是本身一個系統,字母是不是本身一個系統,這兩個系統是不是沒有關係的?從前認為是沒有關係的。從前認為人跟狗是沒有關係的,現在知道人跟狗都是動物,人跟狗做了「親戚」了。

同樣的道理,現在知道字母文字屬於字母文字時期,漢字屬於古典文字時期,它們是一個系統的兩個階段,這一個概念的改變影響很大,這是科學的新的結論。下面還有一個問題,怎樣解釋中國文化的衰落。中國文化的衰落,有些人不承認是衰落,有些人認為是衰落了。我看衰落是有的,可是古代文化的內涵還是非常豐富。那麼為什麼衰落呢?以前很多人辯論,中國的文化長期停滯不前是什麼道理,這是一個大問題,現在新的看法提出了一個新的論證,當中一個論證就是說,遼、金、元、明、清這五代的一千年,都是外族打進中國來加以統治的。其中遼、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明朝是不是外族呢?以前都說明朝是中國,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所以這一千年由外族來統治漢族,沒有辦法發展文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原因。

漢族常常說,我們的文化了不起,外族來了,他們沒有文化,我們很快把他們同化了,這是的確的事實。但是要知道,這個同化是很慢的,元朝的蒙古人不承認漢族人跟他們是平等的,北方的漢人是第三等人民,南方的漢人是第四等人民,不是平等的。清朝也不是平等的,在電視上我們看到,見到滿洲人,漢人都自稱「奴才」,所以滿洲人能夠跟漢人今天平等相處非常友好,那是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的,不是短時間的。所以外族長期統治中國,妨礙中國的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從前沒有重視的原因,現在這個原因被許多學者提出來研究,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提出來,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

另外一個聽眾問:比較文字學對中學教學有何具體的指導意義?這個比較文字學是一門專門的東西,也是冷僻的東西,它不是中學生的課程,恐怕在大學裡面也不容易開這個課,這個是研究生的課程。我曾經在清華講了一次,清華有一個小組在研究這個問題。在外國,這個課也是研究生的課程,不是大學的課程。還有一點不一樣,在外國一般把這個比較文字學放在考古學裡面的,而我把它放在文字學裡面,我認為放在文字學裡面是合理的。

另外一個問題:我國文字改革是否勞而無功?你是如何看待的?我覺得我們的文字改革不是勞而無功,應當說是勞而有功,為什麼呢?中國人長期以來講話都是講方言,兩個中國人碰在一起不能講話,沒有共同語。共同語是到了清朝末年才提出來,叫做「國語」。國語的提倡是在辛亥革命以後,才逐步得到重視,到今天還沒有做到全國人民都講國語,國語現在叫「普通話」。可是在西歐國家,他們在300年之前,就有統一的國語普及了;在日本100年之前國語就普及了。在共同語的普及上,我們落後於別的國家。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我們的發展比較快。假如沒有一種共同語,那麼打電話看電視都會有困難,聽報告也有困難,我們今天在此開會,假如你講廣東話,我講上海話,那就困難了。所以提倡、普及普通話,這是文字改革的項目之一。中國叫「文字改革」,外國叫「語言計劃」,語言計劃裡面有文字,文字改革裡面有語言,這是廣義的。至於文字,我們現在定一個拼音方案來給漢字注音,這件事情看起來是很小的一件事情,而且拼音是小孩子學的,叫「小兒科」,我的好幾個朋友就跟我講,你不要搞這個了,你搞什麼小兒科呵?它是小兒科,但是很重要,今天如果沒有漢語拼音方案,你出國去想印一張名片也發生困難。所以拼音方案的制定推廣是文字改革的項目之一,這個應當說是成功的,現在全世界都採取漢語拼音。文字改革內容還有其他的,我們就不仔細講了。比如此地是叫「現代文學館」,現代文學用的是白話,不是文言,把文言改成白話,這就是文字改革的重要項目之一,那麼假如沒有文字改革,沒有白話文,這個文學館也就沒有意義了,可見文字改革還是有作用的,所以我的看法不是勞而無功。

有一個問題是:請講講拼音文字的誕生經過。拼音文字如何開始的就是說字母是如何開始的,這件事情許多人不了解,在中國的書上的介紹也是很少的。大概在我們創造甲骨文的時候,地中海東岸這個地區,古代叫做敘利亞、巴勒斯坦,這個地區的北面就是丁頭字文化區,西南面是聖書字文化區,這兩個文化區的文化發展得很早,一早就達到很高的水平。可是這個地方的人懶得學這種文字,因為學這種文字真的是要「十年窗下」,困難的不得了。這個地方的人,我們後來叫他們「腓尼基人」,他們是做生意的,他們也不想學那種很深奧的文學,可是他們又需要記賬,他們就用聖書字當中表音的符號——就像我們形聲字的聲旁一樣的符號,還有丁頭字裡面也有表音的符號——拿來記賬。他們的記賬只要把商品的名字寫清楚、數目寫清楚,自己看得懂就算了,不要傳出去的,這樣慢慢就變成字母了,這個經過是很慢的。拼音文字就是字母文字,它的開始有兩個條件,一個條件就是當文字發展到後來表音是必然的,這是一個必然的條件;另外一個條件是偶然的,就是這個地方的人是做生意的,他們就利用這種簡單的東西來記賬。那些有學問的人花十年、二十年去學丁頭字、聖書字,是根本看不起他們的,覺得他們這根本不是文字,後來就慢慢地變成了文字了,這是一個很慢的過程,我在一本書裡面介紹了這個過程。

有一個條子上說:西方人重視理性,所以用拼音;中國人重視感性,所以用象形文字。這個講法很流行,還有更流行的講法,說是漢語是一個一個音節分明的,所以用方塊字,漢語的詞沒有尾巴,英文的詞有尾巴,有尾巴寫方塊字就不方便了,所以外國用字母文字。這一種講法在文字學上面叫做「語言的特點決定文字的特點」,這種講法很流行,不僅中國流行,外國都很流行。可是科學家否定這種講法,科學家認為決定文字類型,不是語言的特點而是文化的傳播。比如說,漢字是中國創造的,跟漢語很適合,可是後來漢字傳到朝鮮,又從朝鮮傳到日本,朝鮮話、日本話跟我們的語言完全不相同,不是一個系統的,可是他們也用漢字,他們用漢字很不方便,可是沒有辦法,由於文化的關係,他們不能不用。這也是證明了語言的特點不能決定文字的特點,而他們的語言跟我們的不一樣,但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了。另外一方面,有人說中文的特點就是單音節的、沒有尾巴的,還有一種語言是西藏語,藏語跟漢語是非常接近的,所以在語言學的分類上面叫做「漢藏語系」,這兩種語言的特點相同,可使用的文字不一樣,我們用方塊漢字,他們用字母。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文化是從印度來的,不是中國去的,這又證明語言的特點相同而文字不相同,語言特點決定文字特點的這一理論,在文字學裡面是被否定的。

還有一個條子說:我們現在的青年不認識繁體字,我們祖宗的古代的書都沒有人看了,這是一種誤會。為什麼呢?如果文化要一路傳下來,孔夫子的話是不能改的,可是孔夫子的書在改,它的書從前是用魯國的古代文字來寫的,這種文字到了漢朝沒有人認識了,幾乎絕跡了。所以孔夫子的書到了秦始皇的時候、到了漢朝的時候就改用漢朝的文字來寫,變化很大。所以到了漢朝,在魯國發現的孔夫子的書沒有人認得,可是內容傳下來了,孔夫子的道理都傳下來了。雖然文字在改變,文化傳下來了。漢朝的文字今天又不認識了。

解放前我們都用繁體字,這種繁體方塊字我們叫它「宋體字」,日本人叫它「明體字」,我看這個明體字講法是科學的。文字改得很不一樣,但是文化都傳下來了,所以文化的傳播跟文字的改變沒有多大關係。今天用簡化字,簡化字不是解放後創造的,分析一下這些簡化字,有百分之一是解放後創造的,其它都是解放前早已有的,有的存在了幾百年,上千年了,所以這些簡化字本來在流行的,解放後的漢字簡化方案就是把原來用的簡化字、不規範的字改變過來,作為規範的字,把繁體字作為慢慢要淘汰的字,這個變化不是解放後提出來的,清朝末年就有人要求了,所以簡化字運動是清朝末年開始的。文字的簡化是一個自然趨勢,英文也在簡化,ABC的B,大寫是繁體,小寫就少了半筆了,這就是簡化了。研究文字學可以看到,所有的文字都是一步一步簡化的,沒有例外。簡化是為了方便,當然簡化裡面問題也比較複雜。

有一個問題說: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優略如何,哪一個好哪一個壞?哪一個好哪一個壞,你在電腦上用哪一個方便就是好。

有的人提出現在青年不認識繁體字,的確有這個問題。可是青年的水平會慢慢提高,慢慢接觸一些古代的書,要從簡化字學繁體字不是很難的。為什麼呢?有些簡化字本身就是繁體字的一部分,比如聲音的「聲」,本來有三個部分,現在剩了一個部分了,要從一個部分去認三個部分,有共同之處,不是很難認的,當然要花些時間。我想今天的青年看古書比從前要困難一點,因為從前都是用繁體字,而且從前讀書都是用方言來讀的。我能背古書,可是我背古書不會用普通話,我只能用我本鄉的土話來背,那就不方便了,因為我背書你聽不懂,我講話你也聽不懂。這是一個社會發展,一個國家需要共同語,這個事情中國一早就提出來了,可是在古代共同語只有少數的人需要,做官的人要用,做官的人出去要打官話,不會打官話出去就不方便,還有就是做生意,做大生意的人要會普通話,所以「普通話」這三個字就是做生意的人講出來的。從前有一條從南方到北方的運河,在運河裡往來的都是南北做大生意的商人,他們常常對人家說,我不會講國語,我只能講普通話,普通話就是普普通通、勉強能過聽得懂話。跟我的話一樣,我提倡普通話,可是我的普通話沒有講好,要請各位原諒。共同語的需要、共同語的標準,這些都是到了近代才有的。在歐洲也是一樣,在歐洲是工業化以後才提出來的,工業化以後共同語規範制變成教育的基礎,這是近代的需要。

有一位聽眾提出:丁頭字是楔形字、楔形文,這是對的,好多書上都叫它「楔形字」。我為什麼叫它丁頭字呢?有兩個原因。好多年我就碰到有人說「楔形字」這幾個字人家不容易認識,丁頭字三個字很容易認識,這是其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丁頭字這個名稱最早是阿拉伯人起的,他們很早就知道丁頭字是一種文字,由於它像丁頭,就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丁頭字。可是隔了五百年以後,西歐的學者又重新發現了這一種文字,就給它起了一個古里古怪的名字叫「楔形字」,中國把它翻譯過來,更不容易懂。我就採取比較通俗、容易懂得的一種講法,叫它「丁頭字」。

有一位聽眾提出:中國是不是要走世界文字拼音化的道路?這個問題不是中國的問題,今天我們國家規定用的是漢字,可是漢字需要新的規範。簡化字在我們今天用的七千個通用漢字中只佔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字沒有簡化問題,所以看古書不會完全看不懂,只有一小部分有問題。

還有些問題太複雜,我在這裡就沒有時間講了。

有些聽眾要問我健康長壽的秘訣是什麼,養身之道是什麼。還有半個月我就要進入一百歲,這個一點也不稀奇,現在醫學科學越來越進步,以後諸位每一個人都能活到一百歲、一百歲以上。至於養身之道,很多人問我。我從前不常生病,也不常到醫院,有一次到醫院去檢查身體,當時我是93歲,要填一個表,我寫了93歲,護士給我改了73歲,她說我一定是寫錯了,我說我沒有寫錯,她很奇怪,她問我長壽之道,我說長壽之道要問醫生,怎麼問我呢?因為問我這個問題的人太多了,我以前沒有考慮過,後來想想可能跟我的健康有關係,就是不抽煙不喝酒,朋友來要喝酒,我就陪著喝一點啤酒。我家裡從前都準備很好的煙請朋友抽的,現在我不備了,因為備了煙請朋友抽對朋友的健康不好。還有一點,我的生活比較有規律,大概就是這麼一點道理。真正的長壽之道就是醫學進步,諸位肯定每個人都能活到一百歲以上。

還有聽眾要我講一講,我原來搞經濟學,後來怎麼搞到語言文字學了。其實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我對語言學就感到興趣,語言學一直是我業餘的一種愛好。我在二、三十年代就參加當時的新語文的活動,還寫了一些很幼稚的文章。由於這些原因,1955年在北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要我來參加,當時我在上海復旦大學教經濟學,我不是搞語言學文字學的。我來參加了這個會,會議結束後我急於要回去,北京方面的領導要把我留下來,說你不要回去了,你就留在此地工作。我說對於語言學文字學我是外行,留下來做工作恐怕不合適。領導對我說,這是一件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我就不好再說什麼了。那個時候提倡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那麼我就留下了該行了,我的改行是非常偶然的。

我的孫女兒在小學的時候就對我講:爺爺你虧了,你搞經濟半途而廢,你搞語文半路出家,兩個半圓合起來是一個零。我說一點都不錯,我就是這麼一回事。不過來了以後,我是奉行既來之則安之,既然做了這個工作,我就要認認真真地做,這樣一直做到今天,做了五十年,經過就是這樣。同時由於做了文字語言的工作,我覺得這個語言文字的工作非常重要,信息化離不開語言文字,語言就是最早的、最基本的信息化。動物不會講話,動物是很吃虧的,它們要進化就很困難了。人的特點就是會講話。美國的心理學家把剛出生的孩子和一個剛出生的黑猩猩一起養,開頭的半年黑猩猩發展得很快,人跟不上。可是過了半年情況變了,小孩慢慢地在學語言,黑猩猩不能學語言,就落在後面了。到了第二年黑猩猩就很落後,小孩的智力發展得很快。根據外國的研究,黑猩猩的智慧相當於五歲的孩子,可是在動物當中已經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了。人跟動物不一樣,人會講話,語言的作用非常大,語言能夠幫助我們記憶,能夠把零星的知識貫穿起來、組織起來,變成有系統的知識,幫助我們發展理智。所以我常說:語言使人類別於禽獸,文字使文明別於野蠻,教育使先進別與落後。這三句話在教育界裡面,他們覺得是有點用處的。

我值得談的東西太少了,非常抱歉,讓各位今天犧牲娛樂的時間來聽一個聾子講枯燥的話。(掌聲)

主持人:比較文字學是一門新學科,是一門新學問。周老給我們講的,聽上去我們沒有覺得枯燥。但是如果我們要深入研究這門學問,恐怕就要有板凳坐得三十年冷的功夫。周老研究文字學、語言學也是花了很多年的功夫,今天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面,也可以說是積幾十年的功力,給我們深入簡出地講解,讓我們聽上去一點不枯燥,而且還覺得有點好玩兒,讓我們對中國的文字的起源、流變多少有了一些了解。如果我們對文字學感興趣,還想更多地去了解,周老還有很多本著作,我們可以找來看。周老已經出的書有《漢字改革概論》、《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中國語文縱橫談》、《世界文字發展史》、《比較文字學初探》、《現代文化的衝擊波》、《周有光語文論集》、《21世紀的華語和華文》、《周有光耄耋文存》等等。

聽了周老的演講,我還有一個感慨,我在這裡不止一次地說過,我對我們目前的文化生態是不太滿意的,並且可以說是書生氣地時有抨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只知道有周杰倫,不知道有周有光。周杰倫在用母語、用漢語唱歌,迷倒了一大批青少年。但是對文字學那麼多年傾入了孜孜不倦的功力的真正的文化明星、學者明星,我們的年輕人卻不太了解,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可悲。現在的文化市場,大家想一想、看一看,充斥其中的,媒體、電視上全是影視明星,好像我們的文化完全是被這些人所替代了。當然,文化是多元的,他們只代表某一類文化,並不能夠代表文化的全部。我們真正的文化明星、學者明星應該是坐在這裡的周有光老先生,而不是那些人。(掌聲)所以我在這裡也代表文學館十分感謝,就像剛開始講的時候周老所講的,大家沒有在聖誕節去娛樂、享受西方的聖誕,而是在這裡恭聽一位我們中國的聖誕老人給我們講學問。讓我們珍愛我們的母語,讓我們珍惜中國的漢字。最後讓我們感謝周有光老先生及他的家人,為準備這次演講所付出的勞動,謝謝!(掌聲)

最後讓咱們共同祝願周老健康長壽!(掌聲)


推薦閱讀:

現代知識分子的隱式生活:與社會保持適當距離
辛丑條約:近現代中國最喪權辱國的一次談判
朱大可:做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正直者
現代著名的20個茶莊
軟裝裝飾:現代經典中國元素家居軟裝配色方案

TAG:文學 | 改革 | 現代 | 文字 | 現代文學 | 文字改革 | 周有光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