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工匠世家的弓箭情結:從光緒年間「走來」的牛角弓
圖為馬國財打磨弓胎。 李雋 攝
中新網西寧2月11日電 題:(新春見聞)青海工匠世家的弓箭情結:從光緒年間「走來」的牛角弓
作者李雋
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河東村,已過天命之年的馬國財是傳統牛角弓的製作工匠,他製作牛角弓的技藝在青海「弓」匠圈獨樹一幟。他不僅把製作牛角弓作為安身立命的主要依靠,更是把製作牛角弓這門獨門絕技傳承下來。
圖為馬國財和女兒馬蘇明挑選制弓用料。 李雋 攝
記者來到馬國財不大的工作室,幾乎滿眼都是弓和原材料。說起牛角弓,馬國財如數家珍:「做一套弓箭要20多種原材料,將近300道工序,7、8個月的時間,和100多年前我的太爺製作時一樣,耗費不少的人力物力。」
牛角弓是中國古代弓箭的巔峰之作,青海傳統牛角弓運用和製作的歷史悠久,曾名噪一時,一度因純手工製作、用料嚴謹、工藝繁雜、工序細膩、生產周期長等諸多因素影響,瀕臨失傳。
圖為馬國財試弓。 樊永濤 攝
馬國財家製作牛角弓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馬國財的太爺(曾祖父)馬尚有,在牛角弓手工製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到了20世紀初,爺爺馬秉福,又將牛角弓製作工藝發揚光大;父親馬建邦,從小在良好的氛圍里長大,成為牛角弓製作高手。馬國財就出生在這個「弓匠」世家。
父親告訴他,太爺馬尚有因造弓技藝嫻熟,被當地人譽為「弓一張」,在有著濃郁射箭風氣的樂都南山地區,可是個響噹噹的稱謂。「父親常說,我們要把牛角弓製作的獨門技藝發揚光大,要靠傳統手藝安身立命。」馬國財說,在祖輩們教導下,自己12歲就開始學習製作牛角弓,他牢記父親教誨,一點一滴的學,認認真真的練,到20歲已經能獨立完成傳統牛角弓的製作。
馬國財介紹,在以前,牛是重要的農耕用具,不可殺,待其正常死亡後,才可得牛角。一頭牛就兩個角,有了牛角,還要看運氣。如果這頭牛不是那麼好鬥,牛角在生長過程中沒有傷痕或裂紋,才是弓箭可用之物。而弓箭另一必需之物——牛筋,也只能取牛背上的那一綹。其餘的材料,也是天南海北,集合在一起,本身就不容易,何況是在古代。
圖為馬國財修繕的牛角弓。 李雋 攝
「做弓箭,先要對什麼樣的木材適合,有個深入研究,包括木之紋理、纖維、生長力等。紋理不對,就算是同種樹木也不能用。」馬國財告訴記者,雲木、榆木、毛竹需要在冬天準備好,春天鋸水牛角,夏天鋪牛筋絲,秋天再用秘制方法熬制的魚鰾膠黏合才能完工,最後,還要多次馴弓,才能彎弓射箭。
河東村黨支部書記劉顯春,是馬國財的老鄰居和老玩伴,說起馬國財,劉顯春豎起了大拇指,「要不是特別熱愛,沒人會堅持下去。」劉顯春告訴記者,製作牛角弓光是「鋪筋」這一項工藝就要用時80天,要把牛筋經過晾乾、砸平、分開、泡水後,鋪到弓箭坯子上,鋪8層,每一層要晾10天。「光是這道工藝,沒有超於常人的耐心和細心是不行的。看他製作,有時候我都沒耐心看下去,但經過他手做出的弓,只要保養好,用40多年都沒問題。」劉顯春說。
在青海,製作牛角弓的工匠寥寥無幾,作為家中牛角弓製作第四代傳承人,為了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馬國財這幾年先後收過6名學生。「現在的孩子面對的誘惑太多了。沒幾個年輕人願意學,這項技藝是個長久的活,很少有人耐心學下去了……」馬國財說。
馬國財的二女兒馬明蘇,從小受父親影響對牛角弓的製作頗感興趣,初中畢業後,14歲的她就跟著父親開始學習製作牛角弓工藝。
圖為製作牛角弓所需的牛角和牛筋. 樊永濤 攝
「剛開始學習是出於好奇,後來感覺這項技藝要傳承下去,不能在我這裡斷了。」馬明蘇告訴記者,學做牛角弓,必須師傅手把手地教,每道環節都是手工勞動,所用20多種天然材料也都是如今難找難買的。選材全靠用眼看、用手摸。製作過程既要會木工、漆工,還要懂畫工、皮具製造甚至針線活兒,樣樣講究。嘗足了其中滋味的馬明蘇說:「學習弓箭製作後,我精神上的變化太大了,一定要把家族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完)
推薦閱讀:
※無情帝王家:光緒與珍妃的凄美愛情
※可憐的光緒
※皇帝身後的老女人,漢武熬過她成了明君,光緒沒熬過成了悲劇
※慈禧天不怕地不怕,臨死前卻因聽到六個字,對光緒帝徹底動了殺心
※慈禧殺光緒,死因來自一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