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西伯利亞」就是「鮮卑利亞」
學淵先生,
從谷歌上了解您的經歷,得知我們是我們是同齡人。讀過您在中華出版的《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收穫良多。我不懂外語,有些問題向您請教。
例如,戰國之前,許多人名特別古怪,特別是《左傳》《論語》中出現的名字,其姓氏、結構都與漢代和漢代以後不同,如州吁、潁考叔、共叔段……到了戰國時期,就與漢代差不多了,其命名方法必有很大改變。
我曾就此問題請教過,通古文字學的李零先生,他似乎也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另外我曾寫過一篇小文,名為《說大哥》,言哥哥之稱呼必來自鮮卑語,苦無證據,不知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拙文隨函奉寄。專此
王學泰
王學泰先生簡介:一九四二年十二月生於北京,漢族。一九六四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著名中國遊民與流民文化問題研究專家。退休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清詞麗句細評量》《中國人的飲食世界》《中國流民》《華夏飲食文化》《幽默中的人世百態》《中國人的幽默》《燕譚集》《多夢樓隨筆》《偷閑雜說》《水滸與江湖》《重讀江湖》《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中國飲食文化史》等。偏重於文學史與文化史的交叉研究,目前關注通俗小說及通俗戲曲在民間的影響。
再說《中原古代人名的戎狄特徵》
——朱學淵答王學泰教授
學泰先生,收到來信已有多日,遲復為歉。上古中原人名的確與漢代以後的中原姓氏人名有巨大差別,先秦時代連「張王李趙」都沒有。造成這種差別的根本原因是:黃河流域先民是北方民族祖先的同類。以現代人類學分類來看,北方民族主要是女真、蒙古、突厥三大語族,其祖先是從中原出走的,但是他們不僅保留了中原祖先的語言,而且保留使用中原古人的人名。今世北方民族語言的多元性,也可以想及上古中原曾經是一個多語的社會。反之,留在中原的人類改用了新興而統一的語言「雅言」或「漢語」 ,這是「漢民族」的成因,而這種改變可能延續了幾千年才完成。漢語成功的原因是:單音節的漢語辭彙及其簡易的語法,使之易於傳播;但其優越也帶來弊端,即一音多義的辭彙必須用圖形符號來表意,又造成了其文字的複雜性。商代成型的甲骨文是為漢語設計的文字系統。因此我們至少可以斷言:商代中原漢語(官話)已經佔了優勢,或者已經成為多語的中原社會的溝通性語言。但是姓氏是人類血緣的語音標識,人名又是一種習慣傳承,人們不願意隨意改變,這就是中原姓名比語言的漢化滯後了幾千年的原因。您指出了《左傳》人名是掉進書袋的三個人名而已,這樣的人名在《史記》里也比比皆是;再加上漢字之初同音別字的隨意通假,先秦人名幾乎成了萬花筒。因此,要認識上古中原人名,首先要把立場上從「字本位」轉到「音本位」上來,其次要拿北方民族的人名來比較認識,他們的人名幾乎就是上古中原人名的「冷藏庫」。
您提到「哥哥」是來自於鮮卑語,完全可能;但是更可能是鮮卑民族的祖先帶到北方去的。事實上,鮮卑(即「室韋」)是蒙古語民族,它的祖先出自中原,而且已經遍布歐亞大陸,不僅「西伯利亞」就是「鮮卑利亞」,原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塞爾比亞」也就是「鮮爾卑亞/室爾韋亞」,那裡有一個不小的現代城市 ?a?ag ,其名就是蒙古語的「花」字「其其格」,南斯拉夫姓氏中的北方民族族名更是不計其數。您提到的那三個人名都比較難斷,待我想成熟了再與您討論。北京大學李零教授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學者,以其智慧一定能理解我的觀點,但是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隨附拙著《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之第五篇「中原古代人名的戎狄特徵」,敬請賜教。朱學淵敬上朱學淵:中原古代人名的戎狄特徵漢語與北方民族(女真、蒙古、突厥)的語言表面上沒有共性,但上古中原卻有過一個「前漢語」或「非漢語」的時代,那時中原人名不同於後世「張三李四」式的漢族人名,本文要證明它們是北方民族的人名,並由此證明黃河流域曾經有過一個漫長的戎狄時期,其語言是戎狄的語言,其社會是戎狄形態的社會。《史記·匈奴列傳》說北方民族「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好似其特徵;但是該傳又說「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如果匈奴沒有姓氏,又何來這些「貴種」之姓呢?因此,北方民族不是沒有姓氏,只是不掛在嘴上而已,而「以族名為人名」又是北方民族人名的一個顯著特徵。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的十七世紀女真姓氏和人名都是例證,我們可以隨意舉出《卷三十六·訥殷地方富察氏》記載的:孟古慎郭和,鑲白旗人,世居訥殷地方,孔錫庫之孫,伊星阿之長子,孟古慎郭和同弟羅團莽吉圖將訥秦倭濟地方始開為路……這祖孫四人「孔錫庫」、「伊星阿」、「孟古慎郭和」、「羅團莽吉圖」的名字前面都沒有姓氏,但他們是姓「富察氏」的,姓氏「富察」就是族名「呼揭/赫哲」,實質是「兀者/月氏/烏茲」的變音。人名「伊星」就是族名「愛新/烏孫」,人名「孟古」則是族名「蒙古」。從匈奴到女真,上下幾千年,北方民族人名的語音很簡單,只是「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的漢字把它們攪得貌似複雜了。·秦始皇「姓金名金」
秦是「贏姓」部落,秦始皇則名「嬴政」,有人以為他「姓嬴名政」。其實雍正皇帝之名「胤禛」也是「嬴政」,但沒有人說他「姓胤名禛」。
說來「贏/胤」與「燕/顏」等字都是可以讀「英/安」的,「嬴政/胤禛」既可以讀「英政/英禛」,也可讀「安政/安禛」,實際就是蒙古和女真人名「按陳/按春」,也是金朝始祖部落名「按出虎/安車骨」的安化(-n)音。《金史·國語解 》說「金曰桉春」,因此「贏姓」即是「英姓/安姓」,實質是「金/桉春」的縮音,所以秦始皇是一個「姓金名金」的女真人。
·孔子上輩人名的戎狄形態孔子是最受尊敬的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代表人物,研究他的家族就特別有意義。《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孔子的祖先是「宋人」,而「宋/ Song」是「商/ Sang」的遺族,說孔子姓「商」或姓「宋」都可以,但他絕不姓「孔」,姓氏「孔」可能是人名「孔丘」中的一個音,他的後人就姓了這個字,但這隻能是沒有結論的猜測。研究孔子父祖兩輩之名「伯夏」和「叔梁紇」或許才有真正的意義,「伯夏」是北方民族族名「仆骨/仆和」的諧音,而「叔梁紇」又是蒙古語里朝鮮的國名「肅良合」。由此看來,孔子父祖還滯留在「以族名為人名」的戎狄形態。
·「河亶甲」和「微子啟」商朝是發明文字的朝代,它的歷史就很可靠,研究商族的人名就有特別的意義。《殷本紀》記載了先商酋長和商朝帝王四十四人,其中「河亶甲」最醒人眼目,它與漢族人名毫無共通之處,卻與《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人名「瑚騰額/赫東額/鄂通果/艾通阿/傅當阿」音脈諧通。而「河亶」還是戎狄族名「烏潭/烏丹/兀丹」或西域地名「于闐/和田」的轉音,它的語義應是《金史·國語解》解釋的「兀典,明星」,或是蒙古語的「星/ odan」。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是著名的賢人,《周本紀》說周公平定叛亂後,「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而「啟」就是「開」(廣東人最明白「啟」讀「開」了),孔子可能就是他的後代。因為「微/未」等字亦讀「末/墨/萬/ mo/ mi」等音,春秋名人「墨翟」即是「微子」,《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人名「萬濟喀/瑪濟根/瑪爾積哈」等即是「微子啟」,這些人名都是從族名「勿吉/篾里乞」演化來的。
·「芮良夫」和「伯陽甫」中原古人的名號常含有「夫」字,如「孔夫子/孟夫子」或「大丈夫」,人們將它理解為「男子」的意思。而「夫」實為蒙古語的「兒子/ huu」,匈牙利語的「兒子/ fiú」也是它的變音。現代蒙古名人「烏蘭夫/ Ulan-huu」是「紅色之子」的意思。周朝人名「芮良夫」實則是蒙古民族常見的人名「納蘭胡」,蒙古語「太陽」是「納蘭」,「納蘭胡」是「太陽之子」的意思。女真民族也有這個蒙古人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的是「納良阿/納郎阿」。先秦人名中的「父/甫」也是「夫」的異字,「父」非但不是「父親」反是「兒子」。內蒙古大學全福教授告訴我,他的名字 Chin-huu 中的 chin 是蒙古語「忠誠」,Chin-huu是「忠誠之子」的意思。我想,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惡名的「慶父」,實際是比「全福」音準更高的「忠誠之子」。「富有/富人」,滿蒙兩語是「伯顏/伯陽」,突厥語是「巴依」。上古中原名人「伯顏/伯陽/伯夷」者,實名為「富有的男人」。韓儒林先生說蒙古族名「伯岳吾」源自「伯顏」,而《周本紀》人名「伯陽甫」顯然是「伯岳吾」的轉音。
·「百里傒」即是「篾里乞」「百里傒」是秦國的外來賢臣,他又推薦宋人「蹇叔」事秦,兩人對繆公的事業有很大貢獻。《秦本紀》有載,百里傒的兒子叫「孟明視」,蹇叔的兒子叫「西乞術」和「白乙丙」,父子之間都沒有姓氏的貫聯,與北方民族人名也非常相似。人名「百里傒」實際是族名「蔑里乞」,法國學者伯希和指出「篾里乞」是「靺鞨」之別音。事實上,《遼史》部名「梅里急」,《南村輟耕錄》「蒙古七十二種」部名「滅里吉/木里乞」等,統統都是「蔑里乞/百里傒」。·「樗里疾」是「主兒扯」「樗里疾」是秦惠文君的庶母兄,戰國後期政治家,《戰國策·西周》有《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的故事,而《秦本紀》是將「樗里疾」記作「[木虖]里疾」的,許慎《說文》訓「[木虖],丑居切」,現代辭書《辭海》說「樗」讀「初」,因此「樗里疾」當讀「初里疾」,亦即是「女直」之真音「主兒扯」。這個叫「女直」的人名在中原早就消失,但元蒙時代還有叫「紐兒傑/鬼力赤」的蒙古人,今天歐洲還有姓 Gyuricza 的匈牙利人。
·「呂不韋」和「呂布」秦始皇的父親是庶出,幼時不受寵愛,在趙國當人質期間與商人呂不韋相識,呂不韋將已有身孕的愛妾贈給這位潦倒秦國王子,又玩弄手腕把他推上秦國王位,最終造就了秦始皇。因此呂不韋雖非趙國貴族,身後之名卻甚於一切趙人。一般認為他「姓呂名不韋」,而且是秦始皇生父,有俗書還說他是「呂氏」的始祖。但事情遠非如此簡單,《趙世家》說「趙氏之家,與秦共祖」,趙人之名「黑臀」、「吳娃」、「邯鄲午」、「范吉射」根本無法用漢語理喻,惟趙始於戎狄才能詮釋這些現象。我們還可以從人名「呂布」來洞察「呂不韋」不僅是戎狄人名,而且還是北方民族的族名。《三國志·魏書》說呂布是「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并州」。五原所在的河套陰山一帶,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的中心,漢代是匈奴的地方;而「并州」即「太原府」。因此可以泛說呂布是胡人,準確一點是匈奴人,現代說法則是在山西省服役的蒙古族軍人。叫「呂不韋」的還不止一人,努爾哈赤有個孫子叫「洛博會」。而《遼史·百官志》有部名「盧不姑」,將「姑」改讀「紇」,族名「盧不紇」就與人名「呂不韋/洛博會」一致了,而「呂布」就是「呂不/洛博/盧不」。·「公孫賀」和「烏孫賀」古代姓氏中的「公」字讀「烏」,因此「公孫」就是「烏孫/愛新」。公孫氏的名人很多,除黃帝是「公孫軒轅」外,春秋秦漢還有:公孫丑、公孫強、公孫度、公孫固、公孫賀、公孫敖、公孫鞅、公孫支、公孫昆邪、公孫無知、公孫有山……等數十人。
其中「公孫敖」是魯國的外交家,「公孫賀」和另一個「公孫敖」又是漢代名將。「敖/賀」同音 ghu,「一音多字」的漢字把他們區別開來。《漢書·公孫賀傳》說「公孫賀字子叔,北地義渠人也。賀祖父昆邪,景帝時為隴西守」。所謂「義渠」即是「月氏」,公孫賀是來自西北戎狄的將領。因此「公孫賀/公孫敖」就是簡單的戎狄人名,而不是姓「公孫」名「賀/敖」的。與「公孫賀/公孫敖」可比的人名,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有幾百個,如:「阿星阿/伊星阿/武星額/艾星阿/鄂星阿/額盛額/衛生額/胡星阿/瓦星阿」等。《魏書·蠕蠕傳》說「大檀者,……號牟汗紇升蓋可汗」,《鐵弗劉虎傳》說「鐵弗劉虎……虎父誥升爰代領部落」,此中「紇升蓋/誥升爰」也都是「公孫賀/公孫敖」的別寫。·結束語中國文字「一音多字」足以把中國歷史變成「萬花筒」;再加上語音的變化,如母音游移引起的人名「阿星/伊星/武星/艾星/鄂星」的多樣化,更叫人眼花繚亂。而傳統學術重字不重音,大凡認為異字同音,沒有很多相關意義,沒有人會去歸納「呂布/呂不」之間的關係。而中國文字還是圖形文字,字字都是「花」,中國學術更是「霧裡看花」,搞了幾千年連中華民族的血緣線索也看不明白。本書是將中國歷史語言研究實證化的一個努力,本文是將一些上古中原人名與北方民族人名進行比較,談不上是完備的語言理論,只是一些對比的數據而已。二○○七年十二月十六日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修改二○一四年三月二日再修改
推薦閱讀:
※蘇聯解體後逐漸被荒廢的西伯利亞「人工城市」 - 照片中國 - 歷史論壇
※俄媒: 中國商人紛紛到西伯利亞找新娘
※1980,新西伯利亞
※狂野西伯利亞之旅(結束篇)
※沙俄政府為何積極興建西伯利亞鐵路(《中俄密約》研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