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就可以了解中國古代詩歌史!
中國古代詩歌與民眾、社會、國家息息相關,更多的時候,人民和士大夫用詩歌來記錄生活、情感、寄託理想和追求。
中國並沒有西方國家那樣的史詩,是因為,古中國民間幾乎人人會吟詩作詩,詩歌融合了一切,並不需要有專門的史詩來記敘某件重要事情歌頌某個重要人物,一個遍地都是詩歌的國度,其本身就是史詩。
一、古代詩歌的定義
古代詩歌指的是民國(不含)以前的各種詩歌體裁。
二、當代對古代詩歌的錯誤認識
因為當代人對古典文學的陌生和忽視,很多時候,古代詩歌都被錯誤的、簡單的稱為古詩詞:古體詩、近體詩(唐詩)、和詞(宋詞),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古體和近體區別。這樣的分法顯然是不夠全面的。
三、古代詩歌的正確分類
【一】古體。
1、詩經體。詩經又稱詩三百,以四言為主,雜以雜言,且字裡行間喜歡用疊音字和兮字,屬於用韻詩歌,但並無定式,嚴格的說,詩三百是遠古的歌謠,比較形式自由。因上古漢語音節與今日漢語不同,難以歸類整理。而多用比賦興手法,和倒裝句式,這是詩經難懂的最大原因。詩經是中國詩歌歷史的開始。
2、楚辭體。楚辭是楚國特色詩歌。其詩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一部分是以詩言志,一部分是宮廷祭祀詩歌,還有一部分是對於人生、世界的哲學思辨。楚辭是中國詩歌歷史裡里程碑式的詩歌總集。
3、民間歌謠。嚴格的說,詩經也是民間歌謠。但是之所以把民間歌謠分成獨立種類,是因為,中國的詩歌,起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興盛於民間,而其又與樂府的側重點不一樣,描繪的是世間百態,多有針砭時事,托物詠志、抑或是敘事詩。語言淳樸,朗朗上口。勞動人民大都不拘束于格律對仗,詩歌創作以古體詩居多。
4、樂府。商代開始,就有了樂府的雛形。樂府指的是,官方音樂舞蹈機構,它有專門的文人負責創作符合樂府演出需要的樂府詩歌。樂府詩極講究辭藻文雅,根據時代不同,側重點也不同,或要求典雅優美,節奏舒緩,或要求瑰麗大氣。直白的說,樂府是高雅的典範,引領詩歌風氣的走向。而民間,追求的是自由和浪漫。
5、歌行體。為南朝宋鮑照參照樂府所創。多以七言為主,輔以三、五、九言,是用韻類長篇幅的詩歌,中間可以換韻,無平仄要求。凡是以××歌、××行、×歌行命名的詩歌,都是歌行體。代表詩歌:《春江花月夜》《兵車行》《長恨歌》。
【二】格律詩
1、今體。
今體產生於南北朝。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句末押韻,是近體詩的雛形。代表作《玉樹後庭花》。
2、近體。
又稱格律詩、唐詩。對於格律、用韻有著非常嚴格而完整的規定,多用平聲入韻(也有少部分仄韻詩)。要求平仄、對仗,押韻唐時有唐韻,後世又有平水韻。因為唐朝頒布了唐韻,所以此後歷朝歷代官方都會頒布自己的標準音韻,上升到關乎於朝廷正統性的高度。
近體分類:律詩,分五言、七言和排律(二句一壓韻,一韻到底,除首句和尾句,要求粘對工整。排律句數都是偶數句。)。另外也有六句的小律。
絕句,又分古絕與律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
3、詞。
又稱長短句。起源於晚唐,詞最初並無詞譜,而只有曲譜,按曲填譜,曲譜取自於唐樂府大麴、套曲的精華片段,詞牌或是取自於曲牌名,或因具體事物而命名。詞的誕生是為了音樂的流通和傳唱。許多詞人,精通音律,如,柳永。詞屬於雜言詩類,格律詩歌類。是中國特有的,特殊的詩歌,相當於現在流行歌曲的歌詞,但文學價值審美價值遠遠高於歌詞。
韻表有《詞林正韻》,詞的聲韻為宋官方語言,通俗的說,是吳語。吳語為江南傳統語言,屬於漢藏語系漢語語族,是聯合國第十大獨立、完整(有書面語,有完全的體系)語種,使用人口近一億。
詞的特俗形式:按照押韻形式來分,有,獨木橋體(福唐體),全詞用同一字押韻。楚辭體,句中喜歡用"兮』字,句末押韻處用"些』字,些字前,再押上原來該押的韻。按音律分有,偷聲減字,轉調,犯調。還有一種,類似於唐詩的集句詩,把不同的詞牌的詞譜整合成新的詞牌名,如《江月晃重山》,《西江月》和《小重山》的詞譜合成的。
詞的流派:婉約詞和豪放詞。婉約詞代表人物:蔣捷、周邦彥,柳永,李煜、李清照、朱淑真。豪放詞代表: 范仲淹、蘇東坡、辛棄疾(領軍人物)、岳飛、李綱、陳與義,葉夢得、朱敦儒、張元干、張孝祥、陸遊、陳亮、劉過。
豪放派以愛國救國,民族大義為創作思路,為歷朝歷代大力學習推廣的流派。豪放詞是,由「伶工之詞」轉變為「士大夫之詞」,充滿了民族氣節和正義感,是詩歌體現華夏風貌的典型。
花間詞,起源於晚唐五代,後蜀趙崇祚選錄唐末五代詞人18家作品500首編成《花間集》(10卷),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外,其餘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
其中,溫庭筠、韋莊是代表性詞人。花間詞一直頗具爭議,因其多淫詞,描寫風花雪月,男女幽會等情色之事,而辭藻華美而細膩,描寫的事情來自於生活,反應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影響深淵,文學價值無法忽視。(編者按,讀了花間詞才知道風月雲雨事也能寫的這樣雅緻)
4、曲
始於元,繼承了詞對格律押韻等等的要求。
元的民族政策,歧視漢人尤其是南方漢人,元法律規定「八娼九儒十丐」,儒學和讀書人被貶低為社會賤民,當時的十戶一把菜刀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殺死一個漢人賠償一頭驢制度,蒙古人對漢人的初夜權制度,蒙古人政治專權,蓄意製造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
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正是元曲藝術魅力之所在。
曲分散曲和雜劇。又分,元散曲,元雜劇。明散曲、明雜劇。元曲代表有:竇娥冤。西廂記。明曲代表有:臨川四夢。清曲:《桃花扇》。代表劇作家: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代表散曲家:陳克明 劉時中、周德清、馬致遠,馮惟敏、王磐、黃娥、徐媛等。
關於元明散曲、雜劇的爭議:許多人不了解元曲誕生的背景和原因,不了解那個時代漢族的遭遇,一味的因為元曲大膽潑辣、語言直白、充滿戰鬥味而加以貶低,稱其粗鄙。
恰恰相反,元曲是高尚的,它是當時人民反抗元朝廷殘暴兇惡的歧視性統治的文學藝術宣傳工具,是當時書生和百姓直抒胸臆、反抗壓迫的見證。漢族幾乎面臨亡種的危機,正是這種鏗鏘的骨氣,才有了紅巾軍,農民起義,有了陳友諒、朱元璋。
元曲誕生於民族危難之中,當然不會和婉約詞,唐詩那樣靡靡之音而雍容旖旎。詩歌來自於民間和現實,詩歌維繫、表達著百姓的喜怒哀樂、社會百態,脫離民族大義和現實的詩歌,就會失去所有的價值。
元曲明曲用詞直白露骨,但是卻和西方讚美詩一樣,用的是「賦」的手法,誇張中見真性情。
欣賞元曲,更需深厚的文學藝術閱歷以及歷史知識。
推薦閱讀:
※你親愛的掉了,要撿起來嗎?——為什麼要了解性心理
※參觀考察物業項目,這些內容必須了解
※薦讀!婚前必須了解的20個問題!
※春風蕩漾浪里個浪?「拈花惹草」的後果了解一下?(上)
※心臟康復,您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