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華:學無止境 藝海無涯(歷史目的與任務)

劉宗華:學無止境 藝海無涯 作者:劉宗華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1874 更新時間:2006-8-4 三、目的與任務  新編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教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進行國情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著重要作用。」這說明歷史教學的重要性和巨大的社會功能。  馬克思、恩格斯告訴我們,他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教育對於國家民族的興衰、革命的成敗和個人的成長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國近代啟蒙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向黨的六屆六中全會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我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李大釗說:「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吾信歷史中有我們的人生,有我們的世界,有我們自己」。可見知史、學史、歷史教育與教學的重要性。很難設想,一個國家、民族不了解自己的歷史將怎樣生存,不知其所由來,也不知向何處去,不是太可悲了嗎?  我國有重視歷史教育的優良傳統。早在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就以魯國的歷史為本,編修《春秋》,用以教育學生「勸善懲惡」、「褒貶損抑」,匡救時弊。所以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秦亡漢興,漢初統治者重視總結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賈誼的《過秦論》、陸賈的《新語》,都是為此而作。漢初統治者認識到不能「濫用民力」,必須「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們討論隋朝覆亡的教訓,討論施政的利弊得失而成《貞觀政要》。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更是直接為統治者提供治理國家的歷史借鑒。對青少年一代重視進行歷史教育,為蒙童編寫的各種《蒙求》、《三字經》、《千字文》 等都把歷史作為重要內容。不但進行知識教育,更著重於道德品質和民族氣節的培養。  我國進人民主革命時期以後,革命領導人孫中山、李大釗、毛澤東等無一不重視歷史教育。毛澤東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還與著名史學家范文瀾等一起編寫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作為革命歷史教材,對幹部進行教育。建國以後,歷史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的泛濫,否定歷史、否定傳統,鼓吹民族虛無主義,使歷史教育備受摧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恢復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撥亂反正,歷史教學重新走上正軌。  針對著這種情況,1983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出關於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通知,列出了70多位歷史人物作為進行教育的重點。1986年中共中央又作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要幫助廣大幹部和群眾,特別是青年逐步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理解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和革命傳統,理解百多年來我們民族的深重災難和反帝反封建的英勇鬥爭,理解當代世界的進步、矛盾和人類的前途,以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理想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1987年2月,鄧小平同志說:「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中國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澤民總書記於1991年3月9日發出指示,要求對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加強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和國情教育。  考察了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優良傳統以及黨和國家的要求之後,再來討論歷史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會胸有全局、高屋建瓴、不致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我們不能只就歷史來談歷史。它不僅是個理論問題,更主要的是一個實踐問題。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時代、形勢和任務的變化而發展變化的。當1953年國家開始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時候,急需建設人才,歷史教學就著重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1958年國家提出「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歷史教學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著重進行勞動觀點、階級觀點、群眾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強調培養適應形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歷史教學又著重進行能力的培養。經過多年的實踐,有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我們今天對歷史教學的目的任務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這就是全面完成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不是孤立割裂的。在三項任務中,傳授知識是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便成了「空中樓閣」。俗話說無知便無能。歷史是生活的教師,學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增長閱歷和才幹。但是,這個基礎知識又必須是在正確的思想觀點統率下經過整理的科學系統的有層次結構的知識,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九分無用一分被歪曲了的知識」。也就是必須做到思想性與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寓教於史」,「史論結合」。能力培養也是在知識的基礎上,在正確的思想觀點的指導下進行的。就「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來說,知識、思想觀點和能力三者是重合的、統一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既是基礎的理論知識,又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還是培養能力的主要要求。總之,作為歷史教師一定要對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作全面的統一的理解,不可片面割裂,更不可偏廢。  關於歷史教學的目的任務,新編九年義務教育教學大綱作了明確的規定,不但有總的要求,還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現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內容,分別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總的要求和三部分的具體要求都是按基礎知識、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三方面分別敘述的,非常明確。這也是新教學大綱較之過去的教學大綱改進的地方。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要很好地學習和領會,並把它貫徹到一章一節一堂課的教學之中去。怎樣貫徹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呢?下面我想談談一些想法和做法。(一)關於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  教學大綱規定「初中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即了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首先,需要明確什麼是歷史的基礎知識。有人說中小學是基礎教育階段,這個時期所學的內容都是基礎知識,也就是說凡是教學大綱所列的教科書所寫的都是基礎知識。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相對於高等教育來說,中小學是基礎教育,它所學的知識應當是基礎知識。這就為中小學劃定了一個總的知識範圍。但是,這不等於說中小學課本里所寫的都是基礎知識,都應當讓學生掌握。以初中《中國歷史》課本為例,四本書共約80萬字,不可能要求學生全部掌握。要求學生掌握的只是重要的歷史事件(包括時間、地點、前因、後果、性質、意義等)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既然是重要的,不是次要的和一般的,那就要把知識加以區分,看看哪些是必須讓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不要不加區別的讓學生去背課本。  歷史的基礎知識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史實性的知識,例如時間、地點、人物事迹、事件的發展過程等,另一部分是理論性的知識,例如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內在聯繫和規律,歷史概念、理論觀點等。我們教學中不能只重視第一部分,忽視第二部分。當然,第二部分教與學都比較困難,唯其困難,更需要下功夫。不管是第一部分還是第二部分,都有一個掌握適度的問題。第一部分如「商鞅變法」、「貞觀之治」,肯定是基礎知識,但要求學生掌握到什麼程度,是掌握內容的二點、三點、四點?還是深一些、淺一些?這都需要斟酌。第二部分如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社會發展規律的知識,肯定也是基礎知識。教學大綱只要求學生初步了解、掌握和運用。但是,怎樣才算初步?怎樣才能達到初步?仍是頗費腦筋的問題。所以,明確什麼是歷史的基礎知識,並不是輕而易舉的。  其次,歷史的基礎知識也不是凝固不變的,我們要在動態中去把握它。隨著國家形勢的發展變化,歷史考古與歷史研究的不斷進展,以及學生情況的變化,歷史基礎知識也在不斷變化。建國初期,我們講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只能講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根本不知道半坡、河姆渡和大泣口,而現在這些都成了基礎知識。改革開放以前,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國兩制」和「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現在,這些都成了基礎知識。以前,我們曾把「井田制」、「農村公社」列為基礎知識,經過多年教學實踐證明,這些內容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現在不再列入基礎知識的範圍。我們還要考慮到民族的差別、沿海與內地的差別、文化發展程度的差別,等等。不能把基礎知識凝固在一個標準上。所以,現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編寫,既要有統一的要求,又要具有一定的彈性。第三,怎樣進行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下列幾個方面。  1.心中有數。一堂課要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點,哪些是重要的、基礎的,哪些是次要的,一般的;哪些是重點掌握的,哪些是一般了解的;哪些是需要深入理解的,哪些只是略知一二的。教師上課前都要心中有數。這個數來自於對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鑽研理解,也來自於對學生狀況的深入了解。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第二冊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為例,這一課五個子目:晉陽起兵、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女皇帝武則天和開元盛世。前兩個子目只是交待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奪權,雖然故事性強,但不是重點。只需要讓學生知道: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長安,經「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奪取政權,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就可以了。後面三個子目是講唐朝前期的政治狀況。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是開基業,打基礎,武則天是承前啟後,到開元時達到全盛時期,因此最重要的基礎知識是「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次要的是「女皇帝武則天」,而前兩個子目一般了解即可。  「 貞觀之治」作為最重要的基礎知識需要讓學生掌握哪些內容呢?教學大綱沒有具體規定,各套新編教材寫法不一。人教版最簡明,只寫了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廣東版最複雜,又加寫了均田制、租庸調和府兵制。四川版與北京師範大學版則居中,除了府兵制外都寫了。說明教學大綱和教材具有較大的彈性。教師在處理上就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水平而靈活掌握了。  2.激發興趣,從感性到理性。歷史知識都是過去的人和事,學生首先碰到的障礙是「陳年老帳」「與己無關」。怎樣幫助學生克服這個障礙,讓他們感到歷史與現實有關,學習歷史對自己的成長很重要,就成為基礎知識教學的首要問題。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從現實生活講起,從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講起,由近及遠,由淺入深。比如我們的衣食住行、香港回歸、巴以和談、中日交流等等問題,我們要善於抓住這些問題,啟發引導,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是具體的、豐富多彩的,只有類似的、而沒有完全相同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學習認識歷史就要認識這些具體的事件、人物和現象,也即事物的特殊性。所以,基礎知識的教學,應當通過語言、直觀教具、聲像資料等手段再現歷史的畫面,形成歷史的表象。只有形象鮮明,印象深刻,才便於記憶和鞏固。  學習基礎知識又不能停留在感覺和表象的階段,必須在具體的史實中,經過科學的抽象,升華出理性的認識。這是更重要的基礎知識。我們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接受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古鑒今,指導實踐,提高我們觀察分析歷史問題與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認識論來說,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解才解決本質問題。「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它。」①  3.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在實踐活動中掌握基礎知識。歷史的基礎知識中有許多的年代、人物和事件,怎樣幫助學生去掌握它呢?經多年的教學實踐積累了一些方法,比如記憶歷史年代,就有理解記憶、形象記憶、系統記憶、對比記憶、聯繫記憶等等,不管用什麼方法,關鍵還是勤學苦練,熟能生巧。不背是不行的。必須熟練地記住那些最重要的事件的年代,如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840年、1919年、1921年等等,以它們為歷史坐標軸的基點,然後按歷史發展的前後聯繫,不斷擴展應記憶的年代,記憶得越多越好。特別對低年級學生,更應當強調這一點。要向前輩學者陳寅恪、陳垣等學習,對史實倒背如流。如果什麼都要靠查辭典、工具書,那就很難有什麼成就。  再比如對歷史事件,就要告訴學生歷史事件的發生有其客觀必然性,也有偶然的因素。掌握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就要分析時代背景與客觀條件,也就是根本原因(客觀必然性)。同時還要分析具體的偶發因素,也就是導火索。掌握歷史事件發展的經過,一般要抓住開始、發展和結束幾個階段,主要是找出事件發展過程的關鍵點或里程碑。掌握事件的結果,就要看得失成敗、經驗教訓、影響意義等。對歷史人物、經濟發展、政治制度等問題,也可以總結出一些掌握的方法和一般思路。我們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摸索積累和總結。  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不是單靠聽老師講課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因老師教給了一些學習方法就能實現的。學生要掌握基礎知識歸根結蒂還要靠在老師指導下的自己的學習實踐活動。這是因為從學習理解(認識)歷史問題,到掌握運用(實踐)還有很大的距離,還要經過艱苦的努力才能完成這次飛躍。這是要靠學習認識的主體來完成的,是一個不斷加深與提高的過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不是很多的,教師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盡量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比如讓學生簡單複述學習的內容,就事論事發表點看法,透過現象看本質,發表些議論和觀點,如果再能聯繫現實問題發表些議論,那就更好了。例如,講完西漢初期的休養生息政策,就可以讓學生議論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政策,為什麼「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這裡有沒有普遍的規律性,等等。因為課時緊,不可能每堂課都這樣作。但教師只要具有這樣的教育思想和觀點,就可 以有意識地選擇若干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學生。再和課外教學活動結合起來,日久必見功效。(二)關於思想政治教育  歷史課是社會科學的基礎課,是思想性、政治性很強的課。通過歷史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之一,也可以說歷史課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歷史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歷史課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1991年,為貫徹江澤民總書記關於加強中國近代、現代史教育和國情教育的指示,國家教育委員會制訂了《總體綱要》,要求歷史課「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主線,引導學生逐步樹立勞動觀點、群眾觀點、階級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為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奠定基礎,使他們成為21世紀祖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正如國家教委的通知中所指出的:「這是關係我國世世代代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大問題,是學校教育面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緊迫任務。」  思想政治教育根據國家教委的要求和歷史教學大綱的規定,應當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政治方向教育,讓學生熱愛具有悠久歷史與光輝燦爛文化的偉大祖國。一百多年來由於中國政權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我國落後了。中國人民具有反對侵略、支持正義、不畏強暴、維護自由的革命傳統,許多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抵禦外侮、尋求真理、捍衛中華,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站立起來,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要堅定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二是思想觀點教育。要教育學生初步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觀點,要能初步站穩腳跟,當各種錯誤的思想觀點思潮襲來的時候,能夠初步分辨、抵禦和批判。三是道德品質教育。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先進人物、志士仁人、英雄豪傑,是我們民族的楷模。他們的嘉言懿行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是我們進行道德品質修養教育的好教材。我們要從歷史中學習怎樣做人,做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怎樣進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呢?  1.以知識為基礎,寓教於史。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基礎知識,不能脫離史實來進行,脫離了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變成空洞的說教,因而也就蒼白無力了。歷史課不同於政治課和語文課,它必須通過豐富具體的史實進行教育,這是它的特點和優點之一。唯其如此,它才最生動感人,最有說服力。所以,我們用不著採取「穿鞋」、「戴帽」、貼標籤的方法,只需要深入地鑽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就可以了。比如講埃及奴隸制國家的形成,王權神聖,人們必須服從法老的統治。有經驗的老師講這個問題時,用了這樣幾句話「上埃及與下埃及兩個國王都是奴隸主頭子,都殘酷地剝削壓迫奴隸和農民。上埃及國王頭上戴著白帽子,上面蹲著一頭鷹;下埃及國王頭上戴著紅帽子,上面盤著一條蛇。」通過這樣的知識,典型的材料,把奴隸主頭子的凶暴本質,形象鮮明地表現出來,很有感染力。  再比如講中國原始社會的解體,夏王朝的建立,課本說「禹死後,他的兒子啟,殺死伯益,繼承禹的位置,開始了『家天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北京165中學已故特級歷史教師時宗本,講完了這段史實後就提問學生,夏啟破壞禪讓制,建立起「家天下」,是歷史的進步呢?還是倒退呢?是有功呢?還是有過呢?一下子引起學生的興趣,議論紛紛,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認識到:從個人的角度看問題,夏啟殺死伯益、打敗有扈氏,實行世襲制,好像是個人專制,是歷史的倒退。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夏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奴隸制對原始社會來說,是歷史的巨大進步,儘管這種進步是建立在殘酷的階級壓迫與剝削的基礎之上的。這就對學生進行了初步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教育。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少教師喜歡用比較、對比的方法,古今對比、中外比較。例如講「鄭和下西洋」就與「哥倫布的遠航」對比,從船隊規模、時間先後等方面進行比較,說明鄭和比哥倫布遠航時間早、規模大,表明直到明代前期我國的科學技術仍然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以此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樣做不是不可以,但有簡單化的毛病。哥倫布的遠航正處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資本積累」時期,到東方尋金成為遠航的直接動機。新航路開闢後,西方殖民者大批東來,使東方逐步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改變了東西方歷史的發展道路。而鄭和的遠航雖然時間早、規模大,但從背景和影響來看,卻遠不如西方新航路的開闢。當然,這些問題需待學習世界史後才能聯繫。我在這裡只想說明,採用簡單類比的方法容易出毛病,教師要慎重從事,留有餘地,不可絕對化、簡單化。2.聯繫實際。實際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現實生活,二是學生的思想認識。  歷史與現實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續,是正在譜寫著的歷史。講授歷史只有聯繫現實生活,才能把歷史講話,才能使人感到有用,才能發揮它的資治育人的功能,否則,脫離社會現實生活,它就成了陳年老帳、故紙堆,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李大釗說「歷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與時俱化的。」這就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為今天的現實生活服務。例如,講明末李自成起義,講他進北京推翻明朝,以及他的領導集團迅速腐化而失敗的歷史教訓,就可以聯繫1944年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郭老當時寫此文是針對國民黨的,用明朝的腐敗走向滅亡,影射國民黨的黑暗腐朽統治也將走向垮台。所以,此文剛一發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立即組織御用文人寫文章反駁。延安《解放日報》轉載了郭沫若的文章,毛澤東慧眼識珠,立即將此文作為整風學習文件轉發全黨學習。他是想借鑒李自成驕傲失敗的歷史教訓,告誡全黨力戒驕傲。所以,直到1949年3月,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進北京的前夕,還念念不忘地說:「我們要進京趕考,我們要考試合格,不學李自成。」  1994年是李自成進北京失敗350周年,也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發表50周年,中國史學會、炎黃文化研究會等學術團體,不久前開學術座談會紀念此事,是為了借鑒歷史聯繫現實,防止驕傲、反對腐敗,把我國的幹部隊伍建設好,使政權鞏固。這件事非常典型地說明歷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與時俱化的。我們應從中受到啟發、講授歷史應密切聯繫社會現實生活。但這種聯繫必須經過縝密思考,精心設計,不能漫無目的,信手拈來,更不能生拉硬扯,牽強附會。還必須堅持以課本、教材、知識為基礎,適當聯繫現實問題。比如講鴉片戰爭就可以聯繫《南京條約》割讓香港,100多年來我們受列強欺凌宰割,貧困落後。建國40多年來,我們祖國蒸蒸日上,日漸強盛,將於1997年收回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我們要把祖國建設好,沒有強大的祖國作後盾,一切都無從談起。落後是要挨打的。  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聯繫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收到實效。改革開放以來,學生的思想很活躍,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有認識問題,也有思想問題。比如,對香港的發展問題,認為英國100多年的殖民統治反倒使香港發展起來。有的甚至提出抗美援朝還不如志願軍不過鴨綠江,不過江也許發展得更快。總之有一種崇尚西方的思想,認為西方民主、自由,經濟文化發展等等。還有一類追求個人的自我發展,搞自我設計,實現自身的價值。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認為雷鋒、焦裕祿、王進喜是傻子,認為大學生張華因救一個農民而犧牲是不值得的。更有甚者就是赤裸裸的拜金主義,有人落水呼救,先得講好價錢才能救人……等等。這些問題的產生有一定的時代背景,是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在商品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出現的,解決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我認為不能視而不見,畏難而返,要面對現實,知難而上,幫助青年解決這些思想認識問題,負起歷史教師的歷史責任。  我們可以結合歷史教材,通過史實說明西方民主的發展進程和局限性,可以結合史實分析香港、台灣發展的條件和特殊性,通過史實向學生說明個人發展與集體、國家發展的關係,個人作用與群眾創造歷史的關係……等等。這種說明一定要實事求是,要一分為二,要使人信服,不可假大空。當然,我們不可以「包打天下」,要與政治、語文、社會等學科結合起來一起進行。也不可就事論事,學生有一個什麼具體問題,就解決什麼具體問題。而是要抓根本,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認識歷史問題和社會現實問題。  3.言傳身教。歷史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的,教師的言傳身教就起著關鍵的決定性的作用。一是言行一致,教師講的也應當是自己做到的或努力追求的。二是為人師表,起示範作用。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學習的楷模。沒有這兩條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難有實效。像特級歷史教師時宗本、陳毓秀,他們不但有淵博的知識,而且有高尚的師德,是公認的德高望重的老教師。他們講的《文藝復興》《土爾扈特的回歸》等課給人以美的感受,發人深思,催人奮進。我個人也有這樣的體會,我飽含激情地講授「三·一八」、「一二·九」等運動和紅軍長征,往往使學生動情甚至淚下。有些歷史教師聽我講授這些課題後,往往請我到他們所在的學校,為全體學生講課,也收到好的效果。但我們有些教師,平時鬆鬆垮垮,放蕩不羈,上課時講授井岡山紅軍戰士的艱苦生活,聯繫現在學生的怕艱苦、圖享樂,教師講得不嚴肅,學生聽了一笑了之,根本起不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同樣的內容,同樣的道理,不同的教師講授,效果大不一樣。我們育人要先律己,要在各方面成為學生的表率。可以說在學生面前無小事,不能不拘小節。(三)關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歷史教學大綱》規定:「初中歷史教學,要求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裡既包括一般的能力要求,如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也包括學習歷史的特殊能力。歷史學科有它自己的特點,它學習的內容是過去了的事物,不能再現,不能直接觀察,只能憑藉前人留下的文字、文物、資料、遺址等進行間接觀察。歷史活動是通過具體的時間、空間、人物和事件表現出來的具體的事物,學習觀察歷史就必須把它放到特定的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歷史的發展是前後相繼不能割斷的,學習觀察歷史就必須把具體的歷史問題,放入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找到它所處的位置和歷史坐標,理清發展的脈絡和前因後果,也就是縱的考察。歷史包羅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方面,經濟、政治、文化,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與階級鬥爭,等等,學習觀察歷史,就不能簡單化,要考慮它的複雜性,分析諸多因素之間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約,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規律性。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歷史雖然是客觀的存在,但是學習觀察者卻是一個個主體,不同時代、不同階級、具有不同立場、觀點、方法的人,觀察認識歷史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唯心主義者胡適,把歷史比喻為可以由人任意打扮的女孩子,歷史完全成了主觀隨意的 東西。馬克思、恩格斯總結人類認識史,吸收合理的成果,創造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在人類認識史上起了革命。只有運用這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正確的觀察分析社會歷史問題,才能「見微知著」、「一葉知秋」。否則,只能「坐井觀天」、「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歷史上這樣的事例是很多的,正反兩面都有。我們要接受歷史的經驗教訓,堅持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教育,培養他們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分析社會歷史問題的能力。
推薦閱讀:

林慈信:當代正統神學的任務系列 (九)
俠盜飛車罪惡都市街頭任務有什麼秘籍嗎?
阿蘭·巴丟:哲學任務——成為佩索阿所代表時代的人
不就是一塊石頭么,看我把它推回去! ——回顧NASA胎死腹中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務
蔡康永:辯手的任務,不是替自己說話

TAG:歷史 | 目的 | 任務 | 學無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