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學的差異

中西醫學的差異 發表者:許蘭萍 (訪問人次:1651)

一位48歲的女患者來看門診。她問我:六年前您給我看過病。您還記得我不?」我看看她,說:「好像有點兒印象。是最近又不舒服了嗎?」「當時治療挺好的。就是後來聽人家說吃西藥會上癮,去不了根兒,就改吃中藥了。可吃了幾十付中藥還是犯病。又聽我一親戚說東北老家有「跳大神」的,管用。就去東北住了一個多月,請「大神」給治病,還是沒見好。我來回一想,就是當初在您這兒治療時情況還挺好的。這回又找您來了。這幾年斷斷續續走了不少彎路,本來就下崗了,東挪西借花了四萬五千塊錢也沒根治了這個病。花錢還不說,沒少挨折騰。您快給我看看吧,別讓我受這個罪了。」 對「跳大神」的事,我對她這個年齡還缺乏科學態度做了善意批評。但由此,勾起我這個很信奉中醫的西醫醫生對中西醫學的再次比較思考。首先,中西科學文化思維的差異。 什麼是科學?「科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植根於特定的文化土壤,其理論創造和事業發展深受文化環境的制約。科學不是無前提無偏見的,而有其特定的 『旨趣』。科學與人類其他文化如哲學、宗教、藝術等的對話與交流,就不是可有可無的外部要求,而是科學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的文化土壤產生了用陰陽、五行來描述人體功能的「中醫」文化,西方的文化土壤產生了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西醫」文化。因此,真正的科學精神是以懷疑、平等、多元、開放、互動為特徵。「科學是一個『三無』世界—無偶像,無禁區,無頂峰。」 什麼是文化?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將「文化」解釋為「人為,為人」。中醫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表現為人文主導型;西醫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表現為科技主導型。中西醫結合意味著兩種文化的互補與整合,在認識論層次上就是對人的生命與健康的完整、系統、綜合的把握。 中西醫學整體來說是文化、是科學、是技術。但在歷史發展中均有糟粕。西醫治病,中醫治人。西醫找致病因子細菌、病毒,中醫以葯的偏性糾正人體偏性。中醫講順四時、節飲食、調情志、慎用藥,西醫講循證醫學,支離無體系。 中國醫學善於採用整體的、全息的、系統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如中醫療法,頭疼可能醫腳(足穴)、醫耳(耳穴)、醫全身(針灸);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構成一個相生相剋的整體,對應於人體的「肝、腎、脾、心、肺」的系統、整體;中醫認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個人體的信息,此符合宇宙中任何一點即包含整個宇宙信息的全息理論。在中國人眼裡,人與大自然、社會是一個整體,不可分的。此即「天人合一」集體主義的思想基礎。整體觀、系統觀當然很好,但我們還應學會局部的、解剖的、微觀的、嚴謹的、分析的方法。

古羅馬、古印度、古埃及都有燦爛的文化,但是五千年來,到現在為止,唯一沒有斷層的文化是中華文化。一個民族的衰落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戰爭,一是瘟疫。中國戰爭、瘟疫經歷過無數次,是中醫學保護了民族的發展繁衍。 胡星斗教授說,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以直覺、體驗、類比、象徵取代了理性、邏輯;感性強,理性弱。譬如我們的古人記錄了哈雷彗星40來次,但沒人總結它的運行規律,最終讓英國人哈雷獲得了此項發現權;我們早就有類似於血液循環的看法,但沒有上升為理論,最終是英國人哈維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們的老祖宗擅長於比喻、暗示、象徵的表達方法。比喻即以外物間接地表達自己或其他事物,特別是隱喻內心。《易經》中之陰陽八卦以及後來的五行思想是中國式象徵主義的典型代表——以陰陽二爻、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類推萬事萬物。我們有中醫、針灸,但停留在經驗或五行的範圍內,沒有科學性。難怪愛因斯坦說:西方的科學是以邏輯推理和實驗驗證為基礎的,而中國卻不是走這樣的路。 的確,有別於西方智慧的邏輯型、思辨型、實證型,中國的智慧是記錄型、描述型的,我們有許多彗星、新星、太陽黑子的記錄,我們有無數的實用技術發明,但永遠處於捕捉現象的階段,成果永遠處於初級發展水平。難怪法國大作家雨果形象地說:「中國是個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的「道」,不是永恆的「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人的「真理」是無法說出來的,只能是「玄」。 莊子說:「得意而忘言」,「言有盡而意無窮」,孔子說:「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禪宗訓誡有:「不立文字」。可見,對中國人來說,道理盡在不言中。 可是,科學道理卻要求「可道」的,是需要用文字數字元號精確表達的。整體觀、系統觀固然很好,但我們還應學會局部的、解剖的、微觀的、嚴謹的、分析的方法。我們有許多「國粹」,如圍棋,它典型地反映了中華民族性。譬如,圍棋重視境界、感覺、定式、整體性,崇尚以柔克剛、審時度勢、放達超逸,具有「大道至簡」之特徵。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西方人幾乎完全不同,我們是簡潔少言的方式。漢語文約義豐,充滿了隨意性、不確定性、模糊性、暗示性,同時也引人遐想,趣味無窮。中國的哲學書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斷彙集,語句之間沒有多少聯繫,如《道德經》皆似名言雋語,雖深刻但不系統;如《論語》也是往往以寥寥數語闡述哲學觀點,雖簡約但不規範。中國人的思考即是含糊不清的非概念思維、非邏輯推理的方式,學哲學的目的不是做西方式的「學者」、「科學家」、「思想家」,而是鑄就有修養的「人」,只有簡潔,哲學才能在民間推廣,達到熏陶每個人的目標。 其次,看中西醫學的哲學理念。 醫學模式即對醫學的意識形態的探討,屬於哲學範疇,是對醫學的總體認識,是為醫學觀。臨床與預防等作為醫學的實施,屬於應用科學。醫學模式指導醫學實踐。 西方醫學模式為回顧性認識。隨醫療實踐狀況而改變。十五世紀進入生物醫學模式,十九世紀發現該模式有缺陷,二十世紀更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面貌一新;現代醫學模式源於疾病譜的演變,疾病譜的演變有賴於人類活動時空的改變。醫學模式曾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轉變: 之一、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古代原始社會人生病被認為是神靈懲罰和惡魔作祟,由巫師採取祈禱或驅鬼避邪的方法致病,生死聽命於天。醫學便是在與迷信和巫術不斷鬥爭中誕生和成長的。這種模式現在還有人相信。像前面所提的「跳大神」。 之二、生物醫學模式。從公元十四、五世紀起,西方工業化革命和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自然科學發展。西方醫學擺脫了宗教禁錮,對有生命的生物體進行試驗研究,如哈維的實驗生理學、莫爾迦尼的疾病器官定位、巴斯特的微生物學、科赫的細菌學以及魏爾嘯的細胞病理學等,奠定了現代醫學的基礎,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這種模式在我國醫院普遍存在。看病全盤西化,一切依照檢查結果,專科分得越來越細,一個整體的人被割裂開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之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從當代心身醫學的觀點來看,人類的任何疾病在病因、臨床表現、病程、預後和康復等方面都會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於心身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除了軀體因素之外,必須對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予足夠的重視,也就是說,不應偏離「生物-心 理 -社會」 醫學模式的綜合要求 。 中醫學模式為前瞻性認識,指導實踐已經兩千多年,中醫的醫學模式受我國古代諸子百家的哲學影響非常明顯。中國的中醫藥學幾千年來得以傳承和發展,是因其具有理論的完整性和治療的有效性。黃帝《內經》,就足見我們祖先的智慧。其組成為「時-空-社會-心理-生物」等因素(整體醫學模式),更高一層,《內經》「醫道」中詳述了時令、季節、風雨、明晦、晨昏、晝夜、歲月、星辰、方位、地域等各種自然界的環境和其當時、既往及未來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與疾病的關係,如射線、磁場、航天醫學、潛水醫學、生物鐘、時區病等都包含其中。大量外延有待發展。 我們所說的整體醫學模式,就是「生物-心理-社會-環境-文化」,綜合、結合、混合、全息、全方位,融合成一體。「天人合一」、「心身合一」形成中醫的整體觀,其間聯繫由經絡完成,宇宙間事物的屬性都由「陰陽」這一對立統一的矛盾體統率。陽包含興奮,陰包含抑制,「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由於陰陽的多少,人分為五種類型,最佳者為陰陽和平型。如中醫對睡眠和神經症的機理的認識:「陽盡則寐,陰盡則寤」,「陰陽倒錯,變即由生」。 中醫的保護性醫療,不僅施行於病人,而且非常重視預防:「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已病,下醫治末病」。至於醫療體育,《內經》中敘述不乏見,最具代表性的是「五禽戲」。俄國巴甫洛夫所論述觀點與我國中醫學見解的一致性,不能不令人驚異,然而中醫早於巴甫洛夫2000多年,巴甫洛夫是對此給與科學驗證。 整體醫學模式的要求是:整體優化。即診治過程中堅持病人與生態環境的整體觀、病人個體的整體觀、疾病的整體觀,主張對疾病的診治要從活生生的病人出發,充分考慮致病的綜合因素,治療的綜合手段,影響的綜合效果,力求診治的整體優化。整體醫學模式的性質是:為患者併兼顧社會公益為指導,以最小代價求得最佳效果。 所謂 「求最大善果」,即在各種無負性效果的醫療方案中,選擇最佳方案。其具體目標是療效最佳、康復最快、痛苦最小、危險最少、費用最低;所謂求「最小惡果」,即在損害不可避免時,把這種負性後果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和程度,當損害涉及病人、他人、社會多方面利益時,力求以優先考慮病人併兼顧社會公益為指導,以最小代價求得最佳效果。 再者,看中西醫學的契合點。 不能否認中西醫的對立,學術上各走一條路。在中西醫結合方面成就斐然的醫學前輩薛崇成先生指出:「若從前者,則中醫若有長處,好像只在藥物方面;若從後者,則西醫的工作表現支離無體系,不像中醫對各方面因素考慮的周詳。學習了巴甫洛夫學說後,體會到只有以之為橋樑與準則,才能使中西醫匯合溝通。」——巴甫洛夫學說是生理學劃時代的成就。它宣稱人體是整體,各部分是整體的一部分,整體沒有這一部分,便是病態;部分離開整體,也無作用。人與其周圍自然和社會環境也是一個整體,人要適應和改變環境,以保持生存和健康。整體的聯繫,由神經系統完成,由高級神經部分主導。 中醫的整體觀念、機體整體性原則,同於巴甫洛夫學說機體與周圍環境統一性原則與神經三大原則。機體各部分是整體的一部分,絕不能把它孤立起來看待,各部分脫離整體將不起作用。但整體若缺少某一部分,也將受到很大影響,甚至喪失生命。機體對周圍環境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如動物的進化,是在不斷對環境的適應力的改變而得到發展的,低等動物只有單純的接觸自然環境直接刺激時,才做出趨吉避凶反應;高等動物則在刺激到來之前,因與這些刺激有關的一些信號的出現,有了預見性,即先行趨避。機體本身各部分間的密切聯繫與機體和周圍環境的密切聯繫,有賴於神經系統的活動,特別依靠神經系統的高級部分的作用,即是在大腦皮層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的。若取消了大腦皮層,這些聯繫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神經系統的構造與功能不斷發展,這些聯繫也越來越完善。這就是巴甫洛夫的神經論原則。 最後,中西醫療的選擇。 西醫是主流醫學:危急重症的監護搶救、介入治療、大器官移植、美容整形、幹細胞移植……西醫從宏觀到微觀的研究越來越細。西醫的特點是治療時更具針對性,傾向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我們醫學界有句行話,「西醫認門,中醫認人」。中醫的傳統的「望、聞、問、切」,講究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注重的是整體。中醫治病的機理是「糾偏求平」,「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偏」有多樣:陰陽、氣血、水火、臟腑、經絡等,糾偏以達平衡。「陰平陽秘」,就把病治好了。其優勢適宜:一、大量亞健康狀態、功能失調性疾病。二、某些西醫雖然診斷明確但療效不好的疾病,如糖尿病併發症、心腦血管病、膠原血管性結締組織病、肺間質纖維化、、肝硬化、晚期腫瘤等某些合併症。三、病毒感染性疾病:流感、乙腦、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腮腺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帶狀皰疹、艾滋病等。中醫的獨特之處在於對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進行調理。像針灸、按摩等都不是一種對抗性的療法,而是通過調理來調動人體自身的防病機制,使人體的狀態調整到比較好的水平。兩千年前《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所謂的「中藥是純天然的,無毒、副作用,有病治病,無病健身」是片面的,不可輕信。 中醫理論有兩大部分:醫學理論及哲學思想。中醫藥工作者以前者作為重點進行深入系統的科學研究,哲學思想部分或與哲學家為主合作研究。最終目的是用理論指導現代醫學。 許多人認為中藥的毒、副作用小,甚至認為沒有毒副作用。其實中藥和其它藥物一樣,有些是含有毒性成分的。「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是葯三分毒」。古人在尋找食物過程中,誤食一些有毒的中草藥,卻治好了病痛,就此發現了中藥。毒性是中藥的一般屬性。一是常見的「龍膽瀉肝丸」含關木通、廣防己、馬兜鈴均含有馬兜鈴酸,會造成腎功能衰竭;含蟾酥的中成藥吃多了會損害心臟和心律失常;含馬錢子的中成藥,使用過量會引起神經系統損害。《中國藥典》中列出有毒性成分的中藥材就72種。有不少中藥的毒性成分就是它的有效成分,如治療白血病的砷製劑。有效性和毒性是絕大多數藥物同時具有的雙重特性,趨利避害是藥物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更衣丸主要成分是蘆薈和硃砂,功效是瀉火通便,適用於心肝火旺的煩躁、不眠和便秘,其中硃砂是礦物質,適量服用可鎮靜催眠,量大則適得其反。還有,中成藥含西藥成分,如消渴丸含優降糖,大劑量服用可導致低血糖。中藥配伍講究「君臣佐使」、「相使相須相畏相反」、「七情和合」、「十八反」、「十九畏」,都是古人的總結。含烏頭的中成藥與含貝母、半夏的中成藥會出現「烏頭反半夏、貝母」的配伍禁忌。國家科技計劃已組織實施140種中藥材的現代質量標準研究,74種中藥注射劑指紋圖譜研究,70種中藥的有機氯(六六六、五氯硝基苯)和鉛、汞、砷、鎘四種有害因素的研究。 中藥還有禁忌:妊娠禁用活血葯,青光眼禁用麻黃,高血壓、冠心病、前列腺肥大慎用麻黃,濕熱等實證慎用復方烏雞膠囊,常山忌蔥,何首烏忌蔥、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等。服某些藥物時,不可同食某些食物,忌生冷、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 中醫症:即癥狀、病症。是指疾病的表面現象,是病人主觀上的異常和反應,如頭痛、咳嗽、嘔吐等。「證」:即癥候、證型。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處於某一階段的各種癥狀,反映了疾病的病因機制、病性病位以及疾病的發展趨勢,還反映了機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機體與外周環境的關係。不管內涵還是外延,「證」比「症」內容要廣,「證」在認識疾病上比「症」更加具體、深刻、也更能揭示疾病的本質。對「證」下藥是中醫的經典,是治本;對「症」下藥是中醫的輔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臨床之時不可偏廢,宜權衡輕與重、主與次。《醫述》講:「凡醫人用藥,須先認證,認證須先審脈。審脈明,斯認證真;認證真,斯用藥當。」「診斷不明,葯證不符,」「熱證」用「熱葯」,「寒證」用「寒葯」,無異於火上加油,加重病情。目前治療腦血管病的輸液治療多是葛根素、川芎嗪、醒腦靜、血栓通、血塞通舒血寧等中藥,而應用中藥需辯證施治。如血栓通成分是「三七」,藥性屬溫熱性。如患者脈象屬熱,面部潮紅、口乾氣促、舌苔黃膩,大便乾燥,若以熱治熱,偏離了中醫的基本要求。應用的是安宮牛黃。——中醫之難在於此,中醫之貴也在於此。 恕我直言,現在確難尋找到能認真辯證,施治看病的中醫。實際是,在中醫學校里若不學西醫,畢業就難找工作;臨床上,中醫得不到像西醫的重視,甚至用西醫標準管理、評價中醫;科研上,全盤學習西醫種種。中醫學術日漸萎縮,中醫信仰呈現危機,中醫面臨退化、僵局。據資料顯示:我國著名的中醫人數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5000餘名驟減至不足500餘名。民國初期,我國有中醫80萬人,1949年50萬人,現在只有27萬人。現有的中醫只有10%開湯藥處方,真正用中醫思路看病的不過3萬人。這期間,我國人口從4億增加到13億,而中醫從80萬銳減到3萬人;而西醫從1949年的8.7萬人發展到今天的175萬人。目前國際上中醫藥從業人員大約有30-50萬人,超過我國國內的中醫藥從業人員。目前世界植物葯市場年銷售額超過160億美元,其中日本的漢方葯佔世界銷量的80%,韓國的韓葯佔世界銷量的15%,中國雖是中草藥的發源地,卻只佔世界草藥市場銷售的3-5%。日本漢方醫學界德高望眾的權威人士大塚敬節在彌留之際,囑其弟子:現在我們向中國人學中醫,10年後讓中國人向我們學習。由於我們自身的原因,大塚敬節的預言已成為了現實。這令我們崇尚祖國文化的人深感痛心。 中醫學植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隨著西方文化和科技的衝擊,現在許多人忽視甚至拒絕中國傳統的東西。可是如果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持,中醫就是無源之木、無木之本。重要的是,只要中醫臨床保持特色、療效好,就會得到人們的尊重。中醫藥學的科學定位源於歷史證明的臨床價值,是靠實踐傳承得到民眾的信賴。這是文化的余脈,珍惜與保護比簡單的否定更重要。 在回歸自然的生活理念下,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使用植物葯。全世界已有12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各種類型的中醫藥機構。美國替代/互補醫學(CAM)的原則是:關懷健康應致力於綜合方法和循證兩方面。無論西方醫學或互補醫學,均應按同樣原則和標準接受檢驗,通過嚴格的科學方法,探索和研究CAM的療效,包括CAM的選擇、設計和指導。 具有3000多年實踐經驗的中醫學要獲得國際標準認可尚須時日。 李政道教授展望21世紀時指出,有人認為找到最基本的粒子就知道最大的構造,其實不然。比如對真空的研究就必須在微觀的粒子與宏觀的真空兩個層面同時進行。生命科學也一樣,僅是基因不能揭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如果說20世紀的文明是宏觀的,那麼21世紀應是微觀與宏觀結合成一體。 醫學專家秦伯益院士談及當前我國醫學科研存在著四大誤區,之一是基礎醫學在進步,而醫學模式在倒退。目前部分研究者言不離分子,話不離基因,放鬆了對宏觀層面醫學科學的研究,導致小問題越做越深,大問題越做越少。目前醫學院眾口一詞齊念「基因經」,共擠「幹細胞」的獨木橋。從審批的科研項目便可窺出「重微觀輕宏觀,重基礎輕臨床」來。從微觀走向宏觀。目的在於回答基因的功能是什麼?從微觀引入宏觀—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生理學中的應用。要用微觀世界中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結果來闡明完整機體的各種生命活動,甚至糾正各種異常活動或病理過程。要用中醫的模式、西醫的方法,把不同水平的研究結果互相比較、互相聯繫,最後才能對整體生理功能得到更加全面完整的科學認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品牌的才是最好的。我國的醫院事業發展必須適應國情、民情和科學規律,必須走民族化、特色化和中西結合的發展道路。國際資本登陸中國醫療市場,大型綜合醫院不是對手,具有中醫特色的醫院才不可忽視。

發表於:2008-08-20 10:46
推薦閱讀:

中美文化對比下數學教育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差異
佛教天堂與耶穌教天堂的差異?
還原真相:三國五虎將在演義與正史間的差異
█《大念處經》中入出息念修法的四個階段與其它經論中十六個階段有何差異?█
sit in還是on a chair?其差異是什麼?

TAG:醫學 | 差異 | 西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