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個「鄰里點」助力居家養老

淮海中路社區60歲以上戶籍老人佔總人口比重達26.33% 85個「鄰里點」助力居家養老日期:2011-08-24 作者:徐晶卉 來源:文匯報

圖片作者: 圖片作者: 圖片作者: 圖片作者:
退休老人張力生每天的生活充滿了精氣神。他特別喜歡詩詞,每周一次,都會去復三居民區的一個鄰里點和其他20名愛好古詩詞的老人一起學習唐詩宋詞,以詩詞會友——這個讀書班已經開辦了6年有餘,2009年發展成為社區學校的古詩詞鑒賞班,深深影響著石庫門裡老人們的生活。這樣的鄰里點,在淮海中路社區共有85個,築起一道道獨特的石庫門風景。淮海中路社區共有60歲以上戶籍老人25663人,佔總人口的26.33%;80歲以上高齡老人有3286人,100歲以上高齡老人達20人;而純老家庭達1659戶2607人,獨居老人為1121人。如何幫助他們安享晚年?近年來,淮海中路社區黨工委、辦事處從解決老年人「三最」問題出發,大力推進鄰里點建設,並在鄰里點發展過程中推動居家養老的拓展與延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老人幸福指數淮海中路社區的第一個鄰里互助活動點是居民自己籌建的。2005年9月25日,復四居民區80歲高齡的戴恩秀倡導並建立「夕陽紅」學習小組。成立這個小組目的很簡單,就是將小區獨居老人聚集在一起,聊聊心裡話,減少孤獨感。沒想到,「家門口的聚會點」,廣受老人們歡迎,學習小組從最初的4個人迅速發展到15人,內容涉及時事、養身保健等多個方面。這一做法很快引起了淮海中路街道的重視。彼時,淮海中路街道的老齡化已經突破「警戒線」,如何更好地服務老年人群的需求,街道意識到,建設鄰里點的做法或許是一個突破口。為此,街道領導帶隊開展調研,調研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與子女分居,老人們的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不斷增長,而鄰里點正好可以填補了這一空白,具有肥沃的成長土壤和極強的生命力。此後,在老人中開展鬆散型的鄰里互動活動,建設受老人歡迎的鄰里點,成為了淮海中路街道著力推進的民心工程。圍繞老人的需求,街道還引導各居委會針對老人的群體構成、文化層次、興趣需求等豐富鄰里點設置。數量最多時,鄰里點達到110個,按活動內容區分有聊天型、學習型、興趣型、文體型等多種樣式,參加人數800餘人。在這些鄰里點中,每周開展活動不少於1次的有80個,佔94%,基本每天開展活動的鄰里點達到38個。漸漸地,老人們開始從家裡走了出來,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喝杯茶聊聊天,而各個鄰里點也從老人們的興趣點出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復三居民區針對小區內醫學專家教授較多的情況,組建了醫學服務鄰里點,定期開展醫療諮詢、測量血壓和巡診活動;復興居民區從老人關心時事的特點出發,定期舉辦政策學習、時政報告會……這些活動,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他們的幸福指數。植入居家養老服務鄰里點就像一顆顆星星,串起了石庫門老人生活的燦爛星空。而這85個鄰里點組成的「星譜」,正勾勒出石庫門老人的生活,何不用現成的「星譜網路」為老人提供多元化、多樣化的養老服務呢?淮海中路街道看準了這一點,在積極扶持推動鄰里點健康發展的同時,植入了居家養老服務,統籌協調、分類指導,將把鄰里點作為居家養老的重要載體和有益補充,默默地支撐著這片星空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發組建的鄰里點難免遇到「風波」。2005年由戴恩秀建立起來的「夕陽紅」讀書小組,6年後,成立初期的核心層老了,有的去了敬老院,有的走了,還有2人已是96歲和89歲了,組織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如何繼續做好「夕陽紅」小組,讓老人分享快樂?街道想出了個「小主意」:居委會黨組織從支部里再抽調1名黨員進行人員充實,以保證「夕陽紅」學習小組開展活動;另一方面,學習小組還主動聯繫獨居在家的老鄰居參加學習小組,以培養後備力量。此舉成功凝聚了大家的心。老年人活動需要場地、經費等各種支持,老人們卻從來沒有擔心過這個問題。原來,街道在背後默默地扶持著。為了保證鄰里點的軟硬體條件滿足需求,街道每年投入資金,為每個鄰里點提供活動經費,並幫助協調活動場地、添置硬體設施,對夏季家庭鄰里點進行空調電費補貼,並就專項活動撥出專款,確保各鄰里點有錢辦事。除了「老有所樂」,還需「老有所養」。街道巧妙將鄰里點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採用每名黨員聯絡鄰里點內的2至3名老人的方式,因地制宜地為老人們開展各種活動。無論誰家有困難,黨小組或打電話或登門拜訪;無論誰生病了,大家也會千方百計出主意幫助治療,讓老年人真正感受到融融暖意。本報記者徐晶卉

推薦閱讀:

世界紅十字日:人人享有尊嚴
老年題材電影觀後感( 膽小鬼,是過不好晚年的)
我們輸送的不是阿姨,是家庭成員!
打遊戲聊天、專車接送:「空巢」父母「托老所」了解一下
「銀髮產業」崛起 日本式養老在中國尋找商機

TAG:養老 | 居家養老 | 鄰里 | 居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