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華人:中國人學外語 壞在「認真」二字
【僑報網訊】入冬了,溫哥華的天陰晴不定。天很早就黑,聽說這樣的「黑暗時代」大概每年有10個星期。 我們來加拿大的時候,空運了7大箱的書來,剩下的就「吐血」送人了,運費非常貴。 很多人都說我們傻,說:第一,這麼多錢都可以重新再買更多的書了;第二,你們去加拿大應該多看英語書才對,你兒子要趕快學英語。 我兒子聽了這些話,氣得直翻白眼,悄悄跟我說:「這些人一定是不愛看書的。自己看過的書跟買一本新的不一樣。他們一點都不明白。」 現在,我們帶來的這些書陪伴著我們度過「黑暗時代」的黑暗長夜。兒子的英語可以慢慢學,需要擔心的是他有忘記中文的可能才對,現在他說話已經開始不小心蹦出一些鳥語了。 反倒是我,發現自己使用鳥語的機會比在國內工作時還少。在溫哥華生活,講中文太方便了。還有的人,乾脆高喊「爭取中文成為加拿大的第三官方語言」,要求中小學校常年開設中文課。 在這邊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學英語,別擔心孩子,還是擔心大人自己吧。」我發現,中國人在國外學外語,進步比想像中的慢(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聽不懂)。 別說在唐人街生活了幾十年都不懂英語的台山阿姆阿伯了,就算是一些在中國的時候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移民,也有來了多年還是沒學好英語的。
據我觀察,中國人學外語,有時候就是壞在「認真」二字。你要是去ESL課堂看看那些學英語的成年人,一般都是人手一本電子詞典,太認真了,一直不停地在那裡查單詞。可是這種「認真」,卻妨礙了他們進入另外一種語言思維。 學習一個外語單詞,關鍵是學習它在那個語言環境里是如何使用的。它的中文意思到底是什麼其實沒那麼重要。 孩子們從小學講話是沒有在身上帶一本詞典的,一般都是開始聽懂一些單字,跟著牙牙學語,然後就是學會短句、長句、然後是結構複雜的句子。不會認字的人卻會聽會講——所以說詞典可以是研究某種語言的可選工具,卻不是學習語言的必須工具。 我的懶人意見是,學外語,把詞典扔掉比捧在手上學得更快。如果每次碰到不懂的詞就查中文,學習者就要不斷地在母語和外語兩種語言思維之間轉換,這樣當然事倍功半。學習一種語言,就要學會使用那種語言作為思考和言語溝通的工具,如果總是先把它轉換成自己的母語來理解和思考,就很難學得好。 另外,還有一個懶辦法,就是聽別人講外語,也不要太用勁去聽,放鬆,像聽音樂,聽歌詞大意就行了(你聽別人講漢語也沒有逐個字去聽的)。只要你能聽懂別人的意思,你就能跟別人溝通。只要你能跟別人溝通,你的外語就很快學好了。不要希望捕捉每一個詞,這樣你會下意識地去逐字翻譯成中文,除非你的腦袋瓜比別人轉得快幾倍,否則沒可能跟得上人家講話的速度。 可是懶人也會碰到不懂的詞啊,如果那個詞很關鍵,怎麼辦?不要問詞典,直接問老師,問對話的人——這個就別懶了。我們中國人上課,老師在上面拚命問有沒有問題,底下卻鴉雀無聲,可是人人都在使勁按詞典。老師很灰心,以為大家上課不用心。其實是大家學得太認真了。
推薦閱讀:
※認真的生活
※漫長歲月換來的人生感悟:人生如戲,你認真就輸了!*
※吵架不要太認真
※越減肥腿越粗怎麼破?拉伸這件事你要認真做!
※有的人幹活態度認真、精進,為何反而沒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