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銀行家、藏家攜古董移民香港,如今這裡已成了...

香港佳士得春拍雖來的有些晚,

卻依然會再創最高奇蹟!

你看,中國宮廷御制專場,

就冒出兩件估價待詢和

一個估價4000萬的明永樂梅瓶。

左:明永樂 青花瑞果紋梅瓶 估價:HKD30,000,000-40,000,000 徐展堂舊藏

右上:董滄門刻恭親王龍鳳田黃對章 估價待詢

右下:清雍正 仿木紋釉墨彩高士策杖圖筆筒 估價待詢

香港是富商巨賈聚集的城市,

也是蘇富比、佳士得兩大拍行

屢創最高拍價的古董聚集地。

對此,小編一直很好奇,

為何這個相比內陸少了點

文化底蘊的地域,

卻成為世界三大藝術

交易中心之一。

民國時的北京、上海是重要古董交易地,

可受到戰亂影響,

大多沒落貴族南移上海。

新中國成立前後,

由於時局動蕩和經濟管制,

不少達官貴人、收藏家

紛紛轉移資產定居海外或香港。

香港有得天獨厚的

自由貿易和稅收政策,

文物書畫從內地流散出去,

大多以香港為中轉地。

正是以上歷史條件和客觀因素下,

香港積聚了諸多知名收藏家,

同時還組成了敏求精舍收藏團體。

仇焱之的海量收藏逝世後部分藏品售於香港

仇焱之像 1940年攝於上海

仇焱之號稱最崇高的古董藏家之一,

他十三歲到上海隨晉古齋

古董商朱鶴亭學鑒賞文物。

青年時,經滬古董商介紹,

結識了多位世界頂級藏家,

包括英國大維德、瑞典國王等。

青年時的仇焱之

仇焱之因眼力極佳,

收藏了大量的明清瓷器和高古青銅器。

抗戰期間,他在北平收了

一隻宣德雪花藍大碗。

這隻大碗原為晚清一位鹽運使所有。

當時鹽運使曾家財萬貫,

買了不少古董,後來家境破落。

孫子成了大煙鬼,

這件古董讓子孫盛了二十多年的黃醬。

最後終以5元換了5隻煙泡。

左:仇焱之收藏的漢代獸紋綠釉陶壺

中:仇焱之舊藏明代釉里紅葫蘆瓶

右:明宣德款釉里紅三魚紋高足杯 2006年4月蘇富比香港春拍以1524萬港元成交

天津古玩鋪50元買下這隻碗,

北平陶廬齋又以500元得到了它。

最後轉到仇焱之時已賣到800元,

到1980年,香港蘇富比的仇焱之

瓷器專場中,它竟拍到了370萬港元!

仇焱之在把玩古董

仇焱之在收集明瓷器時,

除了建文年號,

將所有明朝年號都收齊了。

而建文皇帝又在位短,燒制瓷器有限,

他得知譚敬手中有一隻建文的瓷筆架。

不惜將全套明瓷器換了他的心愛至寶。

1946年,仇焱之在上海首度展出藏品,

取名為「抗希齋」,大量明瓷廣獲注目。

1947年,他舉家移居香港。

1967年香港暴動,

仇焱之為求得安全棲身之所,移民瑞士。

他繼續活躍於古董收藏界,

並為日本著名藏家安宅英擔任顧問。

明萬曆 青花五彩南極壽星坐像

仇焱之舊藏 售於香港蘇富比

1980年11月25日,拍品34號

估價:HKD1,200,000 – 1,800,000

香港佳士得-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會

2016年6月1日

1980年,仇焱之辭世,

生前將收藏托給朱湯生先生。

大批珍品分別售於香港和倫敦。

1980、1981年蘇富比為其舉辦了

三場「太倉仇氏抗希齋曾藏珍品」專場。

時至今日,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拍賣會

依然可見當年的拍品。

清雍正 鬥彩福壽萬代紋碗一對

日本私人珍藏,購自仇焱之,日內瓦

香港佳士得,2008年5月27日,拍品1768號

估價:HKD1,200,000 –2,800,000

香港佳士得-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會

2016年6月1日

張宗憲的收藏經自己花錢買一條出路

張宗憲的家裡是上海地道的古董商,

其父曾在外灘開設「聚珍齋」,

大古玩商仇焱之也得自稱晚輩,

常到他父親的店裡購貨。

張宗憲自幼就和古董打交道,

十幾歲常到北平古玩市場進貨。

當時搞古董的都是有錢的大家族,

紈絝子弟的他敗光家裡部分財產。

1949年,張宗憲20歲隻身闖香港,

想干一番大事,

但他初涉的確是服裝生意。

當時的香港駐紮了

大批舊王孫、金融世家、大藏家,

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場繁榮。

張宗憲審時度勢再次拾起祖輩產業,

開始他在香港的古玩業。

1951年,張宗憲正式開設自己

的古董店,名為「永元行」。

可是想要在香港站穩腳跟,

他和資深的古董家還差著遠呢,

為此沒怎麼上過學的他,

必須廣學古董鑒別知識。

他自己總結出:「我要多聽、多問、多買」。

1967年,台灣正處於經濟起飛期,

張宗憲發現了那裡的發展前景,

到台灣,結識了一批企業界人士,

為台灣成為民間收藏中國文物與

藝術品重鎮出了大力。

1968年,他參加了倫敦的一場拍賣會,

成為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

經過幾十年的歷練,

他對於文物,特別是瓷器的高鑒定能力,

使得他在世界各地藏家中

贏得了信賴和尊重。

張宗憲父親的朋友仇焱之常來他店裡買東西,

「暫得樓」主人胡仁牧、

「天民樓」主人葛士翹等都是常客。

張宗憲收藏的古董

除了自己店裡售出古董,

他也常到國際拍賣行參與競拍,

當時最好的、最貴的中國古董大多是

他從全世界買回來的。

所以在一段時間裡,張宗憲成為

大中華地區古董界的一大品牌。

他曾經力推佳士得、

蘇富比國際拍賣公司落戶香港,

使得香港成為中國古董的集散地,

以及全世界文物與藝術品的交流中心之一。

他曾經把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價格推向高端,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天價」。

明正德 珊瑚紅奓斗 雙圈六字款書款

紐約蘇富比,1989年5月31日,拍號76號

張宗憲舊藏

估計:HKD2,000,000 –3,000,000

香港佳士得-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會

2016年6月1日

敏求精舍收藏團體提高香港的藝術品市場地位

香港能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中佔據高位,

除了幾位大藏家的力促,

也離不開敏求精舍收藏團體的功勞。

各時期的團體成員都有一定的經濟地位,

有了這些大財團,

天價的古董在他們眼裡不在話下。

敏求精舍會員

1960年,敏求精舍成立,

主要由胡仁牧、利榮森和陳光甫發起,

他們都是在解放前後移居香港的,

其主要職業多數是大銀行家或世家出身。

如陳光甫和胡仁牧的父親

曾與宋子文等並稱「民國十大銀行家」,

他們的藏品多是高端古董文物為主。

1955年,45歲的胡仁牧

胡仁牧在敏求精舍連任8屆主席,

他來香港發展之前,

曾擔任故宮博物院陶瓷委員,

和上海文管會委員。

當年王獻之的《中秋貼》流入香港時,

正是在他的協助下才歸為北京故宮。

胡氏全家福

胡仁牧藏品於1985年交給蘇富比,

79件明清瓷器在紐約舉辦專題拍賣,

其中一件明嘉靖青花五彩魚藻紋蓋罐,

以110萬美元創中國瓷器成交記錄。

現在上海博物館的贊得樓瓷器展品

均為胡氏畢生所藏的捐獻。

在胡仁牧的帶領下,

敏求精舍的會員每月聚會兩次,

會員帶來個人收藏與大家討論交流,

這樣的觀摩和古董知識切磋,

對藏家來說大受裨益。

敏求精舍 香港收藏團體55周年展覽

此為罕見的青花人物故事盤(左)和青花嬰戲圖大碗(右)

進入到八十年代,

敏求精舍的重要會員不再是銀行家,

主要是醫生、律師和企業家,

他們雖收入較高,但資金有限,

多收集價位較低的品類。

如葉義醫生收藏犀角雕,

羅桂祥收藏紫砂壺和書畫。

傅抱石 井岡山 1965年作

羅桂祥舊藏

估價:HKD12,000,000-18,000,000

佳士得香港-中國近現代畫

2016年05月31日

清 陳鴻壽 行書七言聯

羅桂祥博士收藏

估價:HKD80,000 - 100,000

香港佳士得 -中國古代書畫 2016年5月30日

進入九十年代,

香港的收藏格局發生了新的轉變,

敏求精捨出現了大企業家風範,

他們資金雄厚,經常直接到拍賣行

以競買方式構成自己系統收藏。

比如白手起家的徐展堂便是佼佼者。

1950年,徐展堂隨父母從杭州移居香港,

16歲就進入商界,

起初從事餐飲、裝修等行業。

70年代初,香港經濟蕭條,

股市、樓市大跌,他大膽買進;

80年代,由於中英關於香港問題影響地產業,

他又大膽買入,兩次的大獲全勝,

為他日後的收藏儲備大量資金。

石雕佛陀坐像 宋代至明初 徐氏藝術基金捐贈

徐展堂一生共有5000餘件藏品,

包括陶瓷、青銅、石雕、傢具等類別。

1991年他創辦了徐氏藝術館,

是香港首家私人藝術館。

1995-1997年,他任敏求精舍會長。

清十八世紀 青花連托八寶紋龍耳方瓶

徐展堂舊藏

估計:HKD1,200,000 –1,800,000

香港佳士得-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會

2016年6月1日

他的收藏來源主要來自

蘇富比、佳士得,

因他有雄厚的資金,

另外他的時間、鑒定能力有限,

在拍賣會上可以從大藏家手中

獲取高端藏品,

這種方式有效又快速。

香港文化博物館設有徐展堂捐贈的中國藝術品展廳,內有瓷器、陶器、青銅器、玉器料器漆器、石雕等

他在世界各地捐建自己的中國藝術館,

被譽為世界十大藏家之一。

在中國,他曾出資100萬美元

幫助上海博物館建陶瓷館,

在香港除了自己的藝術館外,

他還為香港文化博物館

捐獻400餘件珍貴文物。

由於當時特定歷史條件,

大批有資、有寶人士移民香港,

造成了這裡古董交易的繁榮。

也正是因為這些藏家

和團體收藏隊伍的努力,

讓如今的香港古董業依舊熠熠生輝。

這兒可是大陸、香港春拍藏品最全的地方,不信你瞧


推薦閱讀:

老一輩留下來的寶貝,價值連城
十幾塊錢收來的廢鐵,拼接起來竟然是一件盔甲!
如果我從古代帶個古董回來。古董還是古董嗎?
那些街頭賣古董的,有可能有真貨么?
瓷器緒論(二)——陶器的起源和它的演進(上篇)

TAG:銀行 | 香港 | 移民 | 古董 | 銀行家 | 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