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田蘊章書法講座【049-北-論字因人貴(一)】

北,

也。從二人相背。凡北之屬皆從北。——《說文》北,違背。字形採用兩個相背的「人」會義。所有與北相關的字,都採用「北」作邊旁。——《象形字典》

古文字的北字,像兩個人相背而立的樣子,其本義為相背、違背。軍隊打了敗仗,士兵相背四散而逃,所以北字又有敗、敗逃之義。此外,北又多借用為方位名詞,指北方,與南方相對。北面:舊時君接見臣,尊長接見卑幼,皆南面而坐,臣子或卑幼者則北向而立,故以北面指向人稱臣。拜人為師也稱北面。另:【構造】會意字。甲骨文從二人相背,會背離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北。是「背」的本字。【本義】《說文·北部》:「北,乖也。從二人相背。」本義為背離。【演變】北,本義指①背離,違背:食人炊骨,士無反~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用作名詞,指②脊背:某頭左角刃痏(瘢痕)一所,~二所。追擊逃敵必從背後,故又讀běi,引申指③軍隊敗走:魯人從君戰,三戰三~|佯~勿從。用作名詞,指④敗逃者:追亡逐~。物性皆向陽,人們生活中也多面南背北,故又引申稱背向的一方為⑤北方: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為引申義所專用,脊背之義便又另加義符肉「月」寫作「背」來表示。【組字】北,如今既可單用,也可作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匕部。凡從北取義的字皆與脊背、北方等義有關。以北作義符的字有:冀。以北作聲兼義符的字有:背。以北作聲符的字有:邶。資料主要來源:①謝光輝主編《漢語字源字典(圖解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②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北,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象二人背靠背之形,本義讀bèi,背離、違背(是「背」的本字);又讀běi,引申為軍隊打了敗仗往回逃跑。北方是山的背陰的一面,故又引申為方位名(北方)。【辨析】①以「北」作音符構成的形聲字一般讀bèi:背、邶。②北/背 這兩個字音義相近,是同源字。資料主要來源:①魏勵《常用漢字源流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這個「北」字是個會意字。從甲骨文①的形體可以看得很清楚,是兩個人背靠背地站著,所以「北」字的本義是「背」。金文②和小篆③都可以看出是兩個人脊背相靠的樣子。④是楷書的形體,好像是兩個人背靠背地坐著似的。據上所述,「北」字本義是「背」或「相背」,所以《國策·齊策六》「士無反北之心」中的「北」字就是「背」的意思。古時作戰,打敗了仗,向後逃跑總是以背對敵,所以「北」亦有「敗」的意思(「北」與「敗」音亦近),如《孫子兵法·軍爭》:「佯北勿從。」意思是,敵人假裝敗回,則不能盲目追趕。所謂「敗北」,也是指打敗仗。在古代典籍中,經常見到「北面」一詞,是「面朝北」的意思。我們可不要拿今天的「北面」、「南面」去理解。古代的「北面」有兩個意思:第一是古代的學生敬師之禮。老師面朝南坐,學生則面朝北聆聽老師的教誨,如《漢書·於定國傳》:「北面,備弟子禮。」也就是說:面朝北行學生之禮。第二是指古代的君主南面而坐,臣子朝見君主時則面朝北,所以對人稱臣則為「北面」。「北面於燕」,也就是稱臣於燕國的意思。總之,「南面」為上,「北面」為下。——(左民安《細說漢字》)「人」與「人」的排列組合——「從」、「比」、「北」三字趣釋從古文字來看,「從」、「比」、「北」三字均從二「人」,只是由於二「人」的排列組合方式不同,因而構成了三個不同的字,其意義自然也相去甚遠。甲骨文的「從」寫作「

」、「

」,由兩個側立的「人」構成,一「人」在前,一「人」在後緊跟,二「人」的方向在甲骨文中均朝左。其意思是一人在前面走,一人在後面緊緊跟著,是會意字。「從」的金文形體,在甲骨文形體的基礎上增加「止」(即腳)和「彳」(表示行動)成為「

」,其實「彳」與「止」合寫成「辵」,即今之「辶」,從而加強了「從」字的「行」義。後來的繁體字「從」就是承金文而來。繁體的「從」寫起來實在太複雜,所以簡化時,人們又選擇了「從」的古字「從」。《說文解字·從部》:「從,隨行也。從辵、從,從亦聲。」徐灝注箋說得更明白:「從、從古今字。從,二人相隨,即從行之義。後加義符辵,隨行義遂為從字所專。」由此可以確定「從」的本義就是「跟隨」。如《左傳·庄公十年》:「可以一戰,戰則請從。」由於「跟隨」時,其中一人在前,一人在後,又像後邊的一個人在追趕前邊的一個人,所以「從」引申出「追趕」的意思。如《書·湯誓》:「夏師敗績,湯遂從之。」孔傳:「從,謂逐討之。」其意思是夏軍大敗,而商湯出兵追趕。又由於「跟隨」中,包含有順從、聽從的意思,所以「從」引申為「順從」、「聽從」的意思。如《荀子·子道》:「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其中的四個「從」均為順從的意思,即寧可順從道義,也不能順從君王父親。「從」字中的兩個側立的「人」本來是朝著左邊的,如果由於二「人」意見分歧,導致後邊的一個「人」不是跟著前邊的一個「人」,而是掉頭背對前一個「人」朝右邊走去,「從」字就變成「

」,為「北」字的甲骨文,「北」字的金文形體與此相同。故「北」字均由兩個側立的「人」組成,這兩人既不並列,也不相對,更不相隨,而是相違背,均是背對著背。「北」的小篆為「

」。《說文解字·北部》:「北,乖也,從二人,相背。」所謂「乖」,就是指兩人之間的關係不協調,有矛盾。其本義是「背對背」,即「違背」的意思。徐灝在《說文解字注箋》中說:「北、背古今字。」為何古書中稱打了敗仗也叫「北」或「敗北」呢?古代兩軍交戰之時,打了敗仗的一方要轉向後逃跑,逃跑時當然是敗軍的背對著打勝一方軍士的背,因而稱為「北」。如成語有「追亡逐北」,其意思是追擊敗逃的敵人。「北」後來假借為表示方向的「北」後,使用頻率很高,不再作「背」的意思。因而古人另造一字,即在「北」字下加一「月」(古「肉」字),便是「背」。「從」字中的兩個側立的「人」如果一起改變方向,均朝右,並肩站立,就成了「

」。這就是「比」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比」字形體與此相同,像兩個人並排站立著,比高低。《說文解字·比部》:「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許慎將「比」的意思訓釋為「密」,即「親密」的意思,顯然不是「比」的本義,而是「比」的引申義。兩人既然能站在一起,彼此之間當然有著親密的感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中的「比」就有親近的意思。因為「比」的本義是兩人並肩站在一起,比高低,所以引申為「比較」的意思。——吳東平《漢字文化趣釋》

——(陳政《字源談趣》)

——《王力古漢語字典》

【049-北-論字因人貴(一)】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6/06/23/001339744.shtml(北方網)

來源:互聯網。
推薦閱讀: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30集
風水講座:財來財去如何化解?
子平八字講座(翁向宏)之一
王元五老師愛心家庭講座(五)夫妻之道

TAG:書法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