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研究》課題方案

《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研究》課題方案

溫州市賴聯群名班主任工作室學員 項延唐 鄭秀麗

一、背景意義

1、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校園育環境,使中小學成為弘揚正氣,團結友愛,生動活潑,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基地。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建設校園文化,創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約束力的區域文化氛圍,來影響和熏陶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班級是學校的細胞,是學校教育活動的最基本、最穩定的基層組織,也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基層集體。班級文化是學校文化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最基本支點和抓手,應成為班主任工作的重點。如今各種傳媒及網路的腐朽文化侵蝕著校園,學校這塊凈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給學生的素質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然而,現實中我們接觸到的班級文化幾乎千篇一律,給學生造成審美疲勞,無法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2、班級自身成長的需要。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文化素養,樹立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開拓意識不容忽視。班級文化建設的探索研究,有利於創設一種班級生態文化,有利於創設和諧的育人氛圍,能促成良好的班風建設,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使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健康、向上的風氣中接受持久而穩定的熏陶,共同成長。

3、學生人格塑造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世界教育的主題。作為培養學生人格的陣地——班級文化,它對學生人格的影響可能持續一生。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班風裡,同學之間相互信任、關係和諧,班級成員情緒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較強,呈現出一種既相互競爭又團結協作的歡樂氣氛。在這種氣氛里,優秀的學生感到自豪,落後的學生奮起直追,每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讚揚和保護,主體性得到充分弘揚。在專制型的班風裡,成員之間互不信任,關係緊張,學生之間產生煩悶、恐懼、厭惡的情感態度與彼此攻擊的行為模式,學生自信心、自尊感與上進心不強。因此,合理運用班級文化這一無形的教育資源,能在實際的班級生活中有效地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基於上面的認識,我們提出了《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研究》課題,以期從實踐的層面積極探索班級文化建設,構建新型的班級管理模式,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與可持續的發展。

二、理論依據

馬克思文化哲學理論認為,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製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狀態、道德準則等都受到集體文化氛圍的影響和制約。班級文化是學校所特有的文化現象,是指學校內有關教學及其他一切活動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形態(顧明遠,《教育大辭典6》,1992)。從外部形態來看,它表現為全體同學「在這兒做事的方式」(楊全印,《學校文化研究》,2005)。從產生的過程來看,學校文化是基於預設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產生制度,並進而約束行為(肖川、倪曉玉,《創造積極的學校文化》,2008)儘管有點難以捉摸,但班級文化經常會以強有力而又微妙的方式影響全班同學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並以特有的群體反應方式支配著日常學習生活,從而直接決定了教育的效果。

1、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班級是學生在校生活的主場所,營造健康和諧、優雅的班級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力。

2、《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進素質教育中有重要地位。現代教育正在由單純的學科教學向學科教學與人文熏陶相互滲透的綜合化的方向發展。現代管理正在由過去外顯的行政管理向內隱的文化驅動方向轉變。文化影響力已成為班級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是班級管理的首要任務和最高境界。

3、心理學家班圖拉認為:人的行為和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個相互作用,相互決定的過程,環境影響決定了那些潛在行為傾向可成為實際的行為。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為有效的途徑。因此,建設一塊文化陣地,營造濃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圍,是發展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德育實效的有效手段。

4、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適應性」原則,他認為人的自然本性的發展必然受到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影響,教育要適應社會文化的要求,要善於選用生活的真、善、美,引導人的各種天賦能力的發展。

5、現代教育學認為人的整體素質是由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組成的有機整體,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合金」,其中環境影響和制約個人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水平。我們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優美和諧的班級人文環境與自然物質環境,挖掘蘊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響,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6、美學理論依據。Freuid曾說:「我房子里的每一件東西都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作為整體存在的環境它同樣能代表主體意識,以及影響身處其中的人的意識,班級文化環境也是如此。創造一個優美的班級環境,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培養感受美、欣賞美、鑒別美的能力,並以此自覺的維護美、創造美。從而,在美的環境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樹立崇高的道德美。

7、班級社會學理論。現代學校是以班級授課製為基本模式的,班級社會學將班級作為一個社會體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門科學。班級作為一個微型教育社會,它具有促進學生社會化與個性化兩大基本功能,是一個社會文化傳播媒體,是一個選擇傳遞和聚合社會文化的實體。

8、文化涵育原理。學生總是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創造自我,集體正是通過文化影響學生個體的。個體也正是通過參與班級文化的創新,發展自己的創造個性。通過班級文化環境、制度和各種文化活動的創新過程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從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三、研究現狀

班級文化建設作為學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深化教育改革,優化育人環境的重要課題。美國版《班級的群體化過程》在談到如何促進學生交流、如何解決學生衝突及如何形成班級規範等方面作了詳細描述,並提出了改善各類氣氛的行動觀點。最終目標是形成一種具有較強協作精神、共同價值取向及行為方式的班級精神文化,但對班級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很少涉及。  

國內對班級文化的研究,在課程改革以前多體現在與學科相結合,比如在教室環境布置比較注重精緻與美觀,傳統的精神文化建設多以正面引導為主,注重榜樣的作用。這些做法大多以教師的主觀意識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1、蘇州市教科所開展的《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讓集體本身成為一種最有效的德育課程資源》提出的「在新課程時代的班級管理中,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集體本身可以成為一種最有效的德育課程資源,讓集體的能量溫馨地輻射每一個個體,最終走上教是為了不教的良性循環」。  

2、一本來自一線教師原創的新書《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成長》成為了教育類的暢銷書。該書作者對班級文化作了如下詮釋:以往我們強調班級管理,一味地對學生說教,往往作用不大。現在我們強調用文化育人,尋求一種思想上的碰撞,改變學生的精神實質,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動上來。班級文化建設是班級的生命力所在,培養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

3、上海北郊高級中學是較早開始全面建設班級文化的學校,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班級文化為主體的德育陶冶模式,具體表現為:以文化的創造性活動為中心,形成了各具個性與風格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是由班集體共同創造的體現本班個性風格的班風,班級文化決定目標、內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級活動又凸顯了班級文化的特徵,促進了班級文化的形成與創新。  

4、寧波市鎮海學校開展的《新課程條件下創建個性化班級文化的探索》提出「通過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個性化管理制度的擬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級活動的開展,形成具有創造精神的班風,使學生的個性與潛能在和諧的班級生態中獲得充分發展。」  

5、蘇霍姆林斯基在《全面發展個性的培養問題》中寫道:「學校作為擁有高度教養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體的多樣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議的,個性缺乏豐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議的。」由此可見,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靈魂,它對於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促進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以致學生的理想、世界觀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先行者的成功經驗將給我們的研究指明方面,打好理論基礎,我們將借鑒他們的寶貴經驗,結合班級,在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

四、概念界定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製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等。

班級文化,是指依託並通過班級這個載體來反映和傳播的文化現象,是精神(風氣、氛圍)、制度、關係和環境的綜合存在,是團體的每日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共同的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共有規劃。作為社會群體的班級,它是所有成員或部分成員所共有的信息、價值觀、態度的總稱。班級文化是一種氛圍,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組織文化,滲透到班級的管理理念、管理體系以及班級活動等各個方面。班級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以班級為主要活動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班級物質環境、價值觀念和心理傾向等為主要特徵的群體文化,有著自己的外延和內涵。首先,它是一種個性文化,代表著班級的形象,體現了班級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級全體師生共同創造的財富,是全體師生共同勞動的結晶。班級文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系統工程,它的主體是學生。班級文化可分為硬文化和軟文化。所謂硬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可以摸得著、看得見的環境文化,也就是物質文化;而軟文化,則是一種隱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和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種班級規約,觀念文化則是關於班級、學生、社會、人生、世界、價值的種種觀念,這些觀念瀰漫在班級的各個角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制度和觀念等引發出來,從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和精神面貌,則是行為文化。

班級文化建設,指班級成員利用和創設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關係等來熏陶和培育集體成員創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響活動,它是班級成員在多種文化相互作用、發展過程中,創造一種比較穩定的有利於發展的文化過程。以個性化的班規、班歌、班名、班級活動等為載體,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創設自我教育環境,激活學生的潛能,啟動學生持久的教育內需,培育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思想道德修養和自主創新的精神的班級文化。

五、目標假設

1、遵循教育科學規律,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實效,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班主任的工作壓力,探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班級文化。

2、深化對班級文化建設內涵的理解,探索班級管理有效模式,促進班主任自身專業成長。班級文化建設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載體,能從班級實際出發,可操作性強。通過班級文化建設,探索班級個性化文化建設的內涵,探索班級工作實踐活動的新途徑,建成一個個有創新力、有凝聚力、有濃厚文化氣息的班級集體。  

3、通過班級文化建設,在班集體中樹立起積極的輿論導向,塑造學生主體性文化人格。充分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文化活動,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會合作、會創造,健康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4、通過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過程,提升班級集體建設的創新能力,建成文化氣息濃郁、個性特徵鮮明的班級集體。探索出班級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設成一個具有積極向上獨特精神風貌的班級。

六、研究內容

(一)創設充滿激勵的班級環境

1、品牌班級的創建。確立班級的總目標,制定目標的過程就是品牌班級的創建。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命名好適合併能凸顯本班特色的班級名稱。制訂本班的各階段奮鬥目標、班徽、班級名言、班歌、班訓、班級文學社等,定期和不定期的開展個人或者是團體來校互動。

2、堅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學生,猶如春雨對學生有「潤物細無聲」之妙。可以從立志、學習、求實、奮鬥、人生等幾個方面抄些名言警句,製成條幅掛在教室四面牆壁,同時還在黑板一角開闢「名言園地」,定期摘抄名言警句。學習一則警句,一句名言,對學生的思想變化或許不能立即奏效,但是每天堅持不懈,必然會對學生思想的變化,世界觀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實踐證明,健康和諧,文明優雅的班級文化,對學生具有枯燥呆板的說教所無法奏效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

3、充分利用空間,在教室的牆壁上開闢一塊園地。利用這個陣地,可以結合節日文化、吳文化,不定期地展示不同專題、不同形式的園地專欄,如時而展示班級活動剪影,時而粘貼學生日記佳作,時而展出學生獲獎作品,時而刊出豐富精當的剪報,諸如此類的活動作品展示,給學生營造班級精神文化氛圍。

(二)構建和諧奮進的班級氛圍

1、加強班級制度文化建設。良好的班風、學風的形成,離不開制度文化的建設,班級制度文化包括班級的文明習慣、規章制度、道德規範、人際交往方式、娛樂活動方式、學習風氣等,是班級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的著眼點是競爭機制,主要通過評比各種先進等並形成制度。這保證了學生的文化學習、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的有序性、穩定性及持續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成長意識,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格,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完善提高自我素質的自覺性。

2、創立健康向上的班級精神。班級精神是指班級全體學生學習、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種觀念匯聚而成的群體意識。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對學生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無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響。在班主任接班後都應及時和學生商討、確定班級的共同奮鬥目標,這是良好班集體的必要前提。而班級精神的具體體現是班訓。形成班訓,才能使每個學生有奔頭,讓學生感到他們的明天是絢麗多彩的、是快樂的。組織全班同學討論,形成班訓,然後把它醒目地標榜在教室中,用目標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常把自己的言行同目標對照,反省自己。

3、培養自強意識,彰顯班級特色。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廈,那麼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就是撐起成功的柱石。只有自尊自強的人,才可能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要創設學生自我教育的氛圍,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面對挑戰、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

4、形成良好的班風和正確的輿論,經過不懈努力想達到的最理想的班集體形式。三人成虎,眾志成城,輿論、班風的作用是巨大的。事實證明,集體的輿論越正確,班風越良好,就越能激促集體成員的責任感、榮譽感。班主任應不隨意地批評某一個同學,每一件事情都力求調查清楚,正確地批評、表揚,樹典型;讓學生參與班風評比,讓學生自己對一些錯事,發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學生的認識,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輿論、良好的班風。

(三)開展富有意義的班級活動

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個性化的班級活動,是建設班級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促進學生髮展的有效手段。如調查研究、參觀與訪談、班級環境布置、主題班會、互動和各種競賽活動。如設計書香校園、節約校園、安全校園等的宣傳標語口號,感動人物演講比賽、講故事、繪畫比賽,班級之星評比,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提升學生精神追求的品位。

七、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對班級文化的分析與研究,結合新課程新理念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開展實踐,並在實施計劃中不斷改進研究工作,主要環節包括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2、調查法。通過調查班級文化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在計劃實施的再調查,又為後續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實具體的材料,便於評估研究成果,通過訪談、問卷、測試等方法,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3、文獻研究法。查閱相關資料,摸索新課程與班級文化建設的關係,並恰當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4、經驗總結法。對某一成功經驗進行思維加工,以探討其普通意義。

八、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搜集資料,確定實施的設計方案,形成開題報告。

2、實施階段(2010年5月—2012年3月):進行班級環境布置,班級命名,參觀、展示活動,聽取工作室專家意見,對課題研究方案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進行階段自查,調整和改進研究工作,舉辦論壇活動,撰寫課題研究心得體會,推進課題研究。

3、結題階段 (2012年3月—2012年5月):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論文結集,接受工作室的終期評估鑒定。

九、預期成果

1、《班級管理制度彙編》(文本)

2、《班級文化建設研究文集》(文本)

3、 圖片、視頻

4、《課題研究實驗總結報告》(文本)

十、參考書目

1、《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張萬祥主編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到中小學去研究教育》 陳桂生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班級社會學概論》 吳立德 四川大學出版社   

4、《班主任工作心理學》 李健民 學苑出版社  

5、《班主任100個怎麼辦?》 楊玉厚 知識出版社  

6、《教育社會學》 魯 傑 人民教育出版社  

7、《班級管理科學與藝術》 丁榕 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薦閱讀:

知友們你們對於文身怎麼看?
千載蜀魂:濃縮古蜀都邑宗教文化的金沙文物
絲路考古丨甘肅齊家文化:史前文明的最後一座巔峰
韓國有哪些值得推薦的作家及其代表作?
申論該如何寫作得到高分?

TAG:文化 | 方案 | 實踐 | 班級 | 建設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