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變易誘發心腦血管病

氣溫驟變易誘發心腦血管病 2010年12月28日 16:43 文匯報 【大 中 小】【列印】 共有評論0條

由於老年人、身體虛弱者及抵抗力差的人調節功能差,適應不了氣溫的驟變,因此,在本市醫院門急診中,一些與心腦血管疾病相關的就診病人開始增多。以長海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為例,氣溫驟降後,該中心每天心腦血管相關疾病的就診量達到400多人。據了解,在這些病人中,有的是清晨出外鍛煉,突然感到心臟不適;有的是在車站上等車,被冷風一吹,就發生肢體麻木無力,突然說不出話;有的不肯及時添加衣服,結果腦梗複發。此外,還有因氣溫驟降而出現血壓升高的、因寒冷而發生「眼中風」的……為此,本刊特邀有關專家來談談氣溫驟變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係。

氣候變化是誘發因素

不同氣候和季節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有很大影響。心腦血管病人在寒冷季節和氣候轉換時期病情常加重,尤其是已有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紊亂等疾病的老年人,他們的預防機制比較脆弱,他們的血管多數已發生硬化,有的還有粥樣斑塊,無法一下適應氣候冷暖交替的變化。從大量資料來看,在日最低氣溫為0℃以下的寒冷天氣,心腦血管發病人數明顯增加,死亡率也顯著升高。氣象醫學研究的結果表明,半數冠心病病人遇冷發生心絞痛,有七成心肌梗死病人發病與寒冷相關。

醫學檢驗表明,當驟然吸入5-10℃的冷空氣時,冠心病病人的心電圖會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改變。由於寒冷的刺激,心肌耗氧指數增加,交感神經興奮,末梢血管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室負荷加重,而使心肌缺氧。另外,突然受寒還可以激發心腦血管痙攣。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當氣溫驟降時,人們的活動減少,包括腦、心肌、內臟血液灌流量也減少,而人體的耗氧量卻劇增。為維持正常的體溫,需要改變心率和增加血壓,這時外周的血管會收縮,造成血管阻力和血壓的上升。由於寒冷而顫抖,身體只能消耗能量來產生熱量,心肌需氧指數也相應增高,心肌缺氧現象自然就要加重,心臟的負荷也會增加,甚至激發心腦血管痙攣,在血小板聚集後形成血栓,導致腦中風和心肌梗死的發生。這種現象,表面上看似與「冷」直接相關,但細分析,是與氣溫的變化密切關聯。

2、秋冬季節因排汗減少,水也喝得少,尤其是老年人口渴的感覺差,經常飲水不足,還有的怕上廁所,故意少喝水。因此,這些人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和血壓上升,血栓也容易形成,從而增加了腦梗死和心肌梗死發作的機會。

3、秋冬季容易罹患的呼吸系統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都會加重原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病情。

可見氣溫驟降是心腦血管病的氣象警報。老年人、抵抗力差的人和已有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紊亂等疾病的人都應該關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注意保暖,避免溫差變化過大。這些人在氣溫驟降和天冷時還應該戴一頂帽子,以防人體熱量從頭部散發。據確實顯示:氣溫15℃左右時,人體約三分之一的熱量從頭部散發;氣溫在4℃左右時,約一半的熱量從頭部散發;而氣溫在零下10℃左右時,竟會有四分之三的熱量從頭部 「跑掉」。為避免引起的心腦血管病,應根據個人身體的具體情況,每天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和適應能力,但一定要等太陽出來,氣溫上升時鍛煉;要多飲水;避免情緒激動;防止過度勞累。對於已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紊亂等疾病的患者,要堅持吃藥,一旦突然出現一些異常變化,如肢體麻木無力、突然說不出話、聽不懂別人的話,或者突然頭暈、頭疼,應引起注意,這些都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前兆,應及時就醫。

早防早治 遠離複發

隨著氣溫的聚降,腦卒中(俗稱「中風」)開始進入了高發期。腦卒中發病率往往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急劇上升,中國是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因此腦卒中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中風造成的死亡率也在不斷攀升,而且首發腦卒中後的複發率也仍居高不下。據調查統計顯示,腦卒中患者在7天內複發的風險為8%-12%,90天內的複發風險則高達20%。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形成性卒中患者30天的複發率最高為18.5%。

氣候變化雖然是誘發腦卒中的重要因素,但其根子還在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據一項歷時4年全球最大的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疾病登記研究(REACH研究)顯示,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應作為「全身性疾病」對待,而不是僅涉及某個血管床的獨立疾病。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發生在腦部,就引起了缺血性卒中或小中風;發生在心臟,就會出現心肌梗死或心絞痛。有過卒中史的患者在3年隨訪後再次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比率相比,隨訪1年時的數據增加近2倍,說明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的風險長期持續存在。卒中再次複發後,死亡率和殘疾率往往要比第一次更為嚴重,其中更有25%的比例因再次卒中而導致死亡。因此對於已經有卒中癥狀或發生卒中的患者來說,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是預防再次卒中的關鍵。

二級預防就是對有過卒中的患者進行有效的預防干預以防止複發。首先要重視危險因素的控制。引起卒中複發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心臟病、房顫、血脂異常、糖尿病、持續吸煙等。卒中的二級預防策略主要包括調整行為危險因素,包括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戒煙、限酒;還要控制血管危險因素,比如嚴格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改善血脂等。

除了控制危險因素外,還需根據卒中發生的原因積極採取預防措施。對於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患者,需要抗血小板藥物來預防血栓形成,避免卒中再發。在抗血小板藥物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維)等是常用的口服藥物。對於有過卒中史的患者,氯吡格雷相較於阿司匹林使患者的獲益更多,是預防卒中複發的必備用藥。

視力突然喪失要警惕

對急性腦血管疾病我們稱為腦中風,眼球其實也可以因為其血管的急性病患導致視力突然喪失而發生「眼中風」。視網膜是眼球的神經層,我們要看見東西主要要靠視網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來實現。視網膜動脈阻塞並不罕見,視網膜上大部分供血來自視網膜動脈,一旦發生阻塞就影響血液循環供給,導致視力下降和視野缺損。尤其中央動脈完全阻塞時,視力即刻於幾分鐘內完全喪失。當然部分患者會有先兆癥狀,可在反覆發作數次後突然視力急劇且嚴重下降。更甚者會造成永久性失明。

目前已進入冬季,50歲以上,尤其是有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半夜時分起床活動發現一眼的視力突然喪失,很有可能是本病。因為睡眠後,血流變緩慢,栓子容易導致屬於終末血管的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

易造成此病的原因有多種,首先是由於各種外因和內因造成的栓塞,動脈硬化以及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導致動脈阻塞。其次是血管痙攣,由於血管舒縮神經的興奮異常造成反射性痙攣(年輕人及高血壓和腎臟病患者的老年人可能較多見)。當然,動脈壁損傷和變性的改變與血栓形成同樣影響血液的正常循環。最後各種外傷、手術、寄生蟲和腫瘤都有可能是此病的病因。

視網膜動脈阻塞往往發病急,阻塞時間短暫時視力和視野的缺損可以恢復,但切勿以為視力「暫時」喪失都可以恢復,正確措施是立即到就近的醫院看急診或自我急救。發病起初的70-90分鐘對視力恢復至關重要,可謂分秒必爭,因為視網膜動脈阻塞會導致視網膜的缺血和壞死,視力的暫時喪失和永久喪失可能就在一念之間。最好在家裡備幾片硝酸甘油片,特別是一眼已經確診是因為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而失明者,如果另一眼又發現視力驟然喪失時,應該即刻予以硝酸甘油0.3-0.6毫克舌下含服,當然服藥後要注意體位性低血壓。並且要到醫院急診進行治療。

冬季來臨預防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刻不容緩。首先,要規律作息,控制吸煙和飲酒。其次要注意保暖,避免反射性血管收縮刺激等誘發因素和毒素,如流感和痢疾。還要注意先兆癥狀,如間歇性的黑蒙或視力下降。對於高危者,除加強原發病的治療外,定期服用腸溶阿司匹林對預防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的發病也有利。

(作者為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心胸外科主任、教授)


推薦閱讀:

保護心腦血管有訣竅
心腦血管及三高
2016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擷粹——抗血小板治療新進展
軟化血管吃它、降血壓要吃它、降血脂還要吃它,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更要吃它!(一定要看)
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

TAG:氣溫 | 血管 | 腦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