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食」不吃飯,原來是這樣!

孩子「厭食」 父母有責

文/生物學博士 羅勤 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

經常遇到因孩子不愛吃飯而來諮詢的父母。他們的述說也大體一樣:我的孩子吃飯時非常挑剔、麻煩,常常要媽媽、奶奶甚至爸爸、爺爺圍著、哄著,變著花樣勸他,才能勉強吃一點東西……

目前,這樣的「厭食」孩子越來越多。這些孩子當中,真正由於疾病導致的微乎其微,能稱得上「厭食症」的更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是由於父母餵養方法不當所致。

吃與不吃,孩子做主

孩子從哇哇墜地那一刻起就具有吃的能力。餓了找奶頭,飽了停止吮吸,這是兒童的本能。而為何孩子,尤其是三四歲的孩子,總是要大人「哄」呢?

「不愛吃飯」的孩子如果身高、體重、運動能力正常,精神、睡眠都很好,通常是因為家長對孩子吃飯過度關心造成的。研究表明,孩子10個月起就能辨別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情緒狀態,並會根據母親的情緒調整自己的行為,如微笑或啼哭,安靜或活動。

父母常因孩子不吃飯或吃的量沒有「達標」而焦慮,對孩子的吃飯問題過分敏感;而三四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到處試探自己的控制範圍和活動區間。如果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吃飯問題能夠控制父母,他們就會利用吃飯問題使自己成為注意的中心,並且樂此不疲。

糾正孩子不愛吃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隨」他吃,不管他。當孩子不吃時,父母千萬不要把它當個問題,不可勉強他或哄他。飯後要正常收拾起碗筷,讓孩子感覺到他在正常時間沒吃飯是正常的。如果收拾完後孩子要求吃飯,家長可平靜地予以拒絕。下一餐吃飯時,如果孩子還是不吃,還是同樣處之。

如此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如果你要吃,那麼就在就餐時間吃;不吃,表明你不餓。讓孩子懂得,吃飯是他自己的問題,吃或不吃,餓與不餓,是他自己的選擇;但他必須為自已行為承擔後果。如果我們以哄騙的行為來換取兒童按時吃飯,就等於告訴他吃飯不是個人的事,暗示他沒有自己吃飯的能力,這也會使兒童產生挫折感。

「愛」的理智,收穫更多

小孩子餓一兩餐不會出什麼毛病,故父母不要心存內疚,不要責備或懲罰孩子,也不要用糖果點心來賄賂孩子,更不能在這期間冷落孩子,要如同往常一樣對孩子的其他行為充滿關心。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主動發問:「為什麼你們都不管我吃飯了?」父母這時一定要平靜地對孩子說:「好孩子為什麼要讓別人管呢?你能讓自己吃好飯,不是嗎?」

在這種個過程中,最忌諱的是家長主動去跟孩子討論吃飯這件事。如果家長忍不住告訴孩子「乖孩子,快點吃啊,要不然你會餓的,而且下一餐飯前也不許吃東西」,則無異於告訴孩子父母非常關心他的吃飯問題,並且不相信他會老老實實吃飯;孩子更能看出父母非常擔心自已挨餓,因此他會故意不吃,讓父母難受,從而使自己回到家庭中心地位,由父母圍著自己、哄著自己吃,體驗控制父母的快樂。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孩子年齡大小,都應視為與我們平等的人。一旦確認兒童已具有了某種行為選擇的能力,我們就沒有權力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選擇,而應引導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他選擇不吃飯,那就不要在他有能力控制和選擇的行為上打擾他,讓他餓著吧。但要繼續關心那些他現在還沒有能力進行選擇的行為,如像平常那樣給他讀讀書、講講故事等只有父母充滿愛心、耐心和理智,孩子就能吃得津津有味,在身體和心靈上「長大成人」。

推薦閱讀:

初秋請注意肌膚進入「厭食期」
寶寶不愛吃飯且容易吐-厭食
四招解決狗狗厭食
治療小兒厭食中醫有妙招,快來試試小兒推拿!
【小兒厭食

TAG:孩子 | 吃飯 | 厭食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