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成:太極拳名詞解析:「胯」
在太極拳的前輩們留下來的拳經拳論拳譜里,並沒有「胯」一詞,說的都是腰,而腰就包含了胯,對此不應有任何質疑,這是歷史認識的局限性所致。「胯」出現在太極拳的有關論述里,也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胯」顯得並不那麼重要,所以人們對「胯」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較差。但是習練太極拳的人們非常熟悉這個詞兒,因為它對練好太極拳至關重要,可以說起著決定性作用:
1,它是人體上盤與下盤連接的軸承,通過兩胯的交替松沉,可使上盤左旋右轉,從而帶動四肢。
2,勁力的傳遞。可通過松胯合襠將人體的自重下傳到腳底,使人體上輕下重,底盤穩固;又可將腿腳蹬地之力通過旋轉傳遞到腰。
3,摺疊,用以調整身體的高度。練拳時身法的高低,或平時的下蹲下坐,都是通過兩胯摺疊實現的。
4,力源的發動機。腿腳蹬地首先要通過「松胯下沉」或「旋轉下沉」來發動,並藉助地面的反彈力,再通過旋轉將勁力節節貫穿到手。
在太極拳範疇里,「胯」既不是筋骨關節,也不是肌肉,大腿骨與骨盆的髖骨連結的四周,統稱為「胯」,股骨的大轉子與髖臼的連結處稱為髖關節,又俗稱之為胯關節。太極拳里通常所說的「胯」,指的是髖關節周圍幾個不同的部位:
1,大腿根,會陰穴的兩側,又俗稱胯根。平時所說的「一胯為胯,兩胯為襠」,「兩胯內收內合」,向前頂胯,「前襠」,指的都是這個部位。只有這個部位的內收內合,身體的自重才能沉到腳底,由此顯得尤為重要。所謂「襠開一線」或「開後襠」,是過去老拳的說法,實指「屁股溝」,與胯無關。
2,腹股溝,大腿與小腹之間的接合部。比如:掖胯、抽胯、合胯、扣胯、咬胯、擰胯,指的都是這個部位。在虛實轉換和步伐移動時,擰裹腹股溝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方法,身法較低時,腹股溝的擰裹會使小腹貼實大腿。「命意源頭在腰隙」的「腰」,指的是肋下的軟組織,「隙」指的就是腹股溝,兩者緊緊相連。在腹股溝擰裹時,腰隙就成了一個整體,並帶動同側肩的下沉。
3,沿腹股溝往上,大腿正上方,股骨與髖骨的接合部。平時所說的松胯、沉胯、塌胯、落胯、送胯、兩胯摺疊,指的都是這個部位。這個部位對習練太極拳尤為重要,胸向的任何變化,都是這個部位的松沉引起的。
4,臀部左右兩側的股骨。平時所說的左右頂胯,指的就是這個部位。如果這個部位外頂或外凸,屁股就不在兩大腿中間了,丹田的核心地位就會遭到破壞。
所謂的「開胯」,無非是將髖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拉抻開,使襠胯活動起來更加靈活。在太極拳的有關論述里,有關「胯」的叫法較多,有些只是說法不同,弄清楚了這些概念,對習練太極拳應有一定的幫助。不妥之處,請拳友們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老拳譜太極拳對棚、抨、擠、按、的解說
※【陳雄聊太極拳 22】追求從「人練太極」到「太極練人」的境界
※太極夢百城千場太極公益大講堂啟動 慶賀「太極宗師陳正雷日」
※清朝帝王之清太宗(皇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