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國時期的宜昌報業(上)

記載宜昌歷史的林林總總

宜昌日報

宜昌快報

工商日報

川鄂日報

大公報

  編者按:百年前開啟的民國歷史,是一段動蕩、抗爭的中華民族苦痛史。晚清落幕、軍閥混戰、民國初創、八年抗戰、大軍南渡……作為一段中國歷史上極為複雜的時期,報紙,這一當時的新興傳播工具,承擔起了歷史責任,記載了近半個世紀宜昌歷史的林林總總,從中可看到上層的爭鬥、民眾的無奈、民族的不幸、百姓的哀苦。在舉國為實現「中國夢」眾志成城、宜昌也為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全民努力的今天,回望這段歷史,哀當時國之不幸、民之不幸,激勵今人奮發圖強,尤為必要。

  基於此,三峽日報記者詳查歷史檔案,採訪倖存之見證人,從當時宜昌報業發展、報人生存、報紙觀點、報內軼聞等方面著手,儘可能向讀者展現那段歷史的方方面面,彌補檔案資料之不足,共記今日發展之不易。

  宜昌報業早期史

  宜昌報紙出現得較早,報業發展也較繁榮。這與宜昌較早成為通商口岸,作為沿江重要開放城市有關。

  民國時期宜昌城區有軍人辦報、商會辦報、私人辦報、國民黨宜昌縣黨政機關辦報,也有中共地下黨組織創辦的報紙等。另外還有日本侵略軍佔領宜昌時期的報紙。報紙種類繁雜、名目眾多,據《宜昌市志》記載,從民國十一年(1922年)第一張報紙問世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7年間,宜昌城區先後出現過40多種報刊名稱。

  宜昌最早的報紙,據記載出現在晚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宜昌政學報館主編的《宜昌政學報》創刊,此報為宜昌最早的一份報紙,每月出版一冊,按季度訂閱發行。

  《宜昌政學報》採用活字油印,用十行紙直排,每行20個字,每面200個字,沒有標點符號斷句。目前,該報僅在浙江圖書館古籍部藏有唯一的第二冊。當期刊有宜昌府署設求治館手告、練兵處咨行各省測繪行軍地圖、湖北省廳州縣糧命盜詞訟禁、湖北各府廳州縣農業考察概略、除煙害說、宜昌口岸華洋貿易情形論略等24篇文章,共58頁116面,約13200字。每頁中縫均印有政務公版、宜昌政學報館字樣。

  民國初年,宜昌城區發行過什麼報紙,史料並沒有相關的記載。2004年4月,本報記者劉洪進曾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館長劉志敏家中見到了一張出版於「中華民國五年一月三十一日」(公元1916年)的《宜昌日報》。

  這張民國舊報被粘貼在一個長方形的土家族蓋籃內,因此得以保存至今。盒蓋上的報紙基本完好無損,盒底部的報紙已經殘缺,報頭文字由右向左排列,正文文字為從右至左豎行排列。報紙呈現在外的一面未見報頭,但從文字內容看應為一版,開設有「消息世界」、「鄂西新聞」、「論壇」和廣告欄目。消息中有「本埠將成立國民黨支部」、「日清德陽丸遇險續聞」等。其中一則廣告內容中提及宜昌城區二馬路。

  據劉志敏介紹,這張報紙是他於當年4月3日在長陽都鎮灣鎮十五溪村八組劉永珍家中發現的。當時,劉志敏等在十五溪進行民間故事村調查,發現時年70歲的劉永珍婆婆家廂房樓頂放有一隻土家禮品盒——蓋籃,眾人掃去蓋籃上的積塵後,竟發現了這張民國時期的舊報紙。據劉永珍老人回憶,這隻蓋籃還是她的公婆劉淑玲解放前出嫁時從庄溪孫家坪帶來的。

  由於這只是一張殘缺的舊報,我們無法確定報紙的主辦單位和發行人,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

  根據《宜昌市志》記載,民國十一年(1922年)秋,四川軍閥楊森攻佔宜昌。其後,楊森部屬軍佐(軍隊文職人員)范嘯野以宜昌缺少新聞傳播工具為由,創辦鉛印對開二版的《宜昌日報》,報人全系軍人。兩個月後,川軍撤退,報紙就由川軍幕僚張遺珠接辦,社址由宜昌城區璞寶路遷至致祥路。

  由於無法考證該報的樣式和欄目設置,我們只能從有記載的幾張當時軍人在宜昌創辦的報紙上獲得一些參考。創刊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的《抗建日報》,由國民政府軍92軍政治部主辦,為四開石印直排,發行人羅惹坪、忻宣印。該報第一版專載國內外和92軍新聞;第二版分為二欄,一為論著、抗建論文、戰區通訊、偉人介紹,二為士兵園地。同年11月,該報發行至174期時,改為《樊城版》。

  另一份在宜昌出現過的軍隊報紙,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10日創刊的《新軍旬刊》,由國民黨陸軍整編第60旅新軍旬刊社主辦。李亦煒為發行人兼社長,聶理堂任發行人兼副社長,主編余維克。此刊以特寫、笑話、文藝等反映戰事和軍人生活,辦有專欄「動力」。

  亂世報人穆子斌

  民國十五年(1926年),從日本留學歸宜的穆子斌接辦由川軍所辦的《宜昌日報》。

  穆子斌,生於1892年,名全運,以號行。湖北宜昌縣穆家店人。其父穆達宏,曾任地主武裝「團總」。民國初年,穆達宏經營穆恆發(大號)商店,擁有資金20萬銀元。

  穆子斌早年就讀於六一書院、夷陵中學,1916年入武昌法政學堂,後轉入北京朝陽大學學法律。1921年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法政學堂深造。1925年結業回國,在北京謀得川東巫溪縣長的職務。不料,在赴任途中遭遇強盜,財物被劫,隨行人員被砍死,穆子斌躲在船艙內僥倖逃過一劫,倉皇逃回宜昌。從此,穆達宏不再讓他出去做官。

  四川軍閥楊森部進駐宜昌後,穆子斌出任該部參議,接辦川軍幕僚張遺珠所辦的《宜昌日報》並自任社長,利用報紙為四川軍閥和川軍捧場。

  進軍報業的穆子斌十分圓滑,從他隨時更改報名可見一斑。穆子斌自任社長的第二年即1926年,北伐軍賀龍師、何健師進駐宜昌,穆子斌馬上將《宜昌日報》更名為《正心報》,轉而抨擊北洋軍閥和川軍,獲得北伐軍支持。1928年,穆家店糧食、布匹漲價,激怒宜昌與長陽交界地的農民。當地農民集中四五百人,燒毀穆家店,穆子斌請求當地駐軍派兵鎮壓,打死農民近百人。

  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趙鐵公出任宜昌縣長。穆子斌停辦《正心報》,改辦《宜昌公報》,取趙鐵公名字中「公」為報名。為了對趙鐵公歌功頌德,當時該報刊登的宜昌律師公會寫給該報創刊號的祝詞中就有「公正不阿」等語。報紙中在記錄趙鐵公開挖桃花嶺斜坡填南湖、修建環城路等事項時,專門發表了題為「昔日愚公移山,今日鐵公移嶺」的文章,並在穆子斌的授意下,《宜昌公報》將宜昌城區當時的天官橋改稱為「大公橋」,一馬路到天官橋溪口一段馬路稱作「大公路」。

  民國十九年(1930年),趙鐵公離任,穆子斌又將《宜昌公報》改名為《宜昌快報》;兩年後,再將《宜昌快報》更名為《國民日報》,鼓吹「攘外必先安內」。藉此報人穆子斌涉足政壇。

  1936年5月,國民政府出台《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並公布《國民大會組織法》和《國民大會選舉法》,嗣後舉國競選國大代表,旨在「民主」通過「憲法」。由於局勢有變,國大延期,而翌年抗戰又爆發,國大仍無法召開。直到抗戰勝利後,才於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在南京召開。這次大會的重要任務是制定憲法,故稱「制憲國大」。

  當時的國大選舉並未醞釀提名,以得票最多者當選,規定宜昌縣應選一名國大代表。當年8月競選者名單產生,有黃能元、穆子斌、屈少卿等6人。其中,黃能元是縣城人,湖北官立法政學堂畢業,曾當過湖北高等法院(審判廳)推事、宜都縣政府的司法承審,後為宜昌的掛牌律師,並任宜昌縣律師公會主席、縣參議會議員等職,且積資甚巨,有富戶律師之稱,這次競選實力最雄厚。而有過北上求學、留洋深造經歷的穆子斌時任《國民日報》社長,在宜昌辦報多年,手中掌握著輿論工具,加上其家族人多勢眾,也擁有強大的競爭實力。其他幾位均各有聲名。

  榮祜所寫的《宜昌競選國大代表的鬧劇》中寫道:「國大代表選舉一開始,忙壞了各地的官僚政客、富商大賈。他們紛紛利用關係到處拉選票、說人情,許願於民眾。請客酬情,更是大張旗鼓,一時茶樓酒肆生意興隆,利市十倍。」

  競選活動一開始,黃能元尤其極盡所能,為擊敗最大的勁敵穆子斌,想方設法地拉其他候選人的選票。再用現金收買了穆子功之後,又在法院檔案中找到一份屈少卿曾受過刑事處分的判決書大作文章,將屈少卿打壓下去。

  黃能元在軟硬兼施除去障礙的同時,又用各種手段拉攏控制城鄉的聯保主任,要各聯保主任布置各保保長收集公民證,藉以換取選票。北東鎮聯保主任羅馨伯手下有個叫曹寶珊的保長,受命挨門挨戶強收公民證,與環城東路祜記油店店主榮祜發生爭執,結果兩人鬧到公安二分局。

  穆子斌、鄧銓甫等人得到消息後,立即向湖北省高等法院宜昌第一分院控告羅馨伯等人選舉舞弊。黃能元利用宜昌縣律師公會主席、縣參議會議員的身份早已打好招呼,致使一張訴狀在省高等法院宜昌第一分院與地方法院兩家之間推來推去。同時黃能元派人各方疏通,並親自到競選對手面前鞠躬作揖,並承諾對各競選者予以相關的補償。

  最終,黃能元如願以償地當選為國大代表,可笑的是國大會議延期舉行,等到抗戰勝利後才召開,黃能元沒能等到這天,就因病去世,宜昌的國大代表名額由時年54歲的穆子斌頂替。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宜昌警備司令蔡繼倫將《國民日報》與《三戶日報》合併,改為《建國日報》,由周曼雲任社長。穆子斌從此離開報界。

  國民黨在宜辦報

  據民國十五年(1926年)《東方雜誌》第六期記載,當時宜昌報紙「新聞程度之幼稚,實在極點,既無各處之專電,又無外埠之訪稿,材料缺乏,消息遲鈍。蓋武漢報紙,多抄京滬新聞,而宜昌報紙又抄武漢新聞,輾轉抄發非十日不能見諸宜昌報端。去冬由石印改為鉛印,然鉛字不全,雜以書寫,且多抄寫錯誤,印刷模糊,不堪入目,其議論膚淺,尤令人發笑。」

  由此可見,當時宜昌報界的辦報水平落後,新聞滯後,報紙印刷質量不高。直至20世紀30年代後期,有省級報紙《武漢日報(宜昌版)》等出刊,宜昌的新聞報紙才有較大改觀。新聞稿源有電台收發的國民黨中央社新聞稿,雜以地方新聞,副刊有鸚鵡洲寫作會供稿件,辟有廣告專欄,版面緊湊,層次有序。但是仍因為報紙所用紙張粗糙,加上印刷質量不佳,影響了報紙版面的美觀。《武漢日報》為國民黨中宣部創辦,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10日創刊,發行人宋漱石,登記證中字909字1235號。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南京失守,武漢局勢緊張,國民黨黨政機關紛紛遷入內地。《武漢日報》派宋漱石和段公爽攜帶一套印刷機件來到宜昌,創辦四開宜昌版。該報社宜昌分社設在宜昌城區南門外正街,中華郵政特種挂號立卷,定為郵包寄遞特種優益報紙。

  出報18個月後,宜昌淪陷,報社人員遷往恩施。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抗戰勝利,宜昌光復。《武漢日報(宜昌版)》在宜昌復刊,出對開四版,社長為張昭麟,經理謝道經,主筆吳雪停,總編輯王莊,編輯主任吳劍飛,採訪主任兼記者張業文。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因社長張昭麟貪污腐化,造成報社經濟困難,只好將報紙由對開改為四開,並大量裁人,仍不能維持正常開支,工資不能按月發放。報社同仁聯名向漢口總社請求救濟和換人,於是總社派湛仲人接任社長,再改為對開報紙,人事上改用陶效侃為總編輯,胡承先為採訪主任,王慶生為廣告主任,章子英為編輯主任。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初,川鄂綏靖公署強令報社遷往四川萬縣。《宜昌日報》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1日再度創刊,對開直排二版,發行人邱鼎、鄭平五,社址設在宜昌縣三斗坪溪灣,刊頭旁有內政部登記警字第8446號和中華郵政特許認可新聞紙類。

  在此期間,宜昌還出現過另外一張背景深厚的報紙——《大晚報》,該報由曾任蔣介石高級參謀的陶鉤在上海主辦。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陶鉤的夫人將報館遷至宜昌,更名為《大晚》在宜昌出版,半年後遷往重慶。《川鄂日報》創刊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元旦,發行人任子卿,經理鄧廣志,社長張業文,總編輯王莊,為八開二版。該報以地方報名義向工商界集資興辦。3月20日改為四開二版,內政部登記證京警字第262號。自辦印刷廠,僱工10名。該報自創辦之日起至同年7月13日,以反共宣傳為主,國內和國際新聞用國民黨中央社稿件,同時報道地方軍、政、商各界地方新聞。

  同年7月29日,中共宜昌市委派遣共產黨員余野率編輯彭流雲、記者於元盛前往《川鄂日報》,宣布中共宜昌市軍管會命令,將《川鄂日報》報社予以接管。至此,宜昌報業發展進入了新的篇章。

  進步報紙生存狀

  在國民黨統治、日軍佔領宜昌期間,在新文化思潮的啟迪下,宜昌的一批知識分子積極響應,紛紛辦報宣傳進步思想。較早有張清夫、劉梅生等人在印發反帝愛國傳單的基礎上發起創辦的《警刊》,該刊為石印油光紙四開,不定期非賣品,以刊登揭露軍閥罪行的文章為主。

  民國十二年(1923年),商界的張清夫、劉梅生獲得了宜昌商會的支持,創辦《商報》,張清夫出任社長,劉梅生為經理,該報每日出刊,為四開鉛印。《商報》延續了張清夫等人創辦《警刊》時的風格,並不依附於政黨和軍閥,思想開放,敢於褒貶時弊。

  出版3個月後,《商報》刊登了報社編輯張任夫所寫的《罪不容誅的張芳》一文,影射當局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矛頭直指當時的宜昌知事張春芳。張春芳看到報紙後大怒,第二天便派人將《商報》查封,並將張任夫拘捕。此後,原《商報》社長張清夫心不平,又在《商報》的基礎上重建報館,將報紙改名為《益世報》繼續出版。民國十五年(1926年)底,《益世報》再次觸怒當局,被北洋軍閥第八師旅長兼軍警督查處長張福臣查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宜昌商會的支持下《工商日報》創刊,社長但紹芳,此前因撰文開罪官員入獄的張任夫出任該報主編。該報每天出對開二版,但是卻一直沒有拿到登記證號,報紙出到第261期的時候,報頭仍刊有「本報業已向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申請,國民政府內務部申請登記證尚未發下」的字樣。最初,報館的一切開銷由商會負擔,但是由於辦報事務人員多、開支大,商會漸漸負擔不起,於是改由但紹芳、張任夫自負盈虧接辦,商會每月補貼500元。該報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春停刊。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期間,宜昌梅安里話劇組創辦人冷善遠(又名鍾紀元)組織猛醒社,自費刊印《猛醒》三日刊,宣傳抗日救國,至民國二十一年,該刊被國民黨縣黨部迫令停刊。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在「一二九」學生運動激勵下,冷善遠在通惠路(今解放路)開辦黎明書店,秘密建立「馬列主義讀書會」,並創辦《海燕》半月刊,傳播抗日救亡思想,不久即被國民黨當局查禁。

  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宜昌白話報》創刊,系中共宜昌縣委所辦。內容有時評、緊要新聞、小白話、工人畫報等五個專欄,半月刊,期發200份,由縣委宣傳科發行。除發給城區和各區以及特支外,還發至江陵、松滋、長陽、當陽、遠安、秭歸、興山、巴東等地。

  民國十八年(1929年),中共宜昌縣委在創辦《宜昌白話報》的同時,創辦了黨內小報《黨的生活》半月刊。該小報注重刊發政治分析、理論和策略的討論、各地實際工作,性質是對黨內同志的訓練。期發60份,發行範圍與《宜昌白話報》相同。

  《峽盧報》由中共宜昌特支委張一之負責主辦,八開油印報,民國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937-1939年)在宜昌秘密出版發行。總編張一之,彙編張其思,撰稿張卓吾。主要內容是宣傳黨的抗日統一戰線,傳播艾思奇大眾哲學知識,揭露日本侵略軍的侵華罪行,組織發動抗日宣傳活動。發行範圍主要在宜昌、武昌、施南一帶,在宜昌城區孔廟內發行3期,在武昌發行3期。

  《救中國(周刊)》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在宜昌發行,十六開八版鉛印。主編胡繩,發行人史略。發行所為救中國社(設宜昌學院街)。今南京圖書館存有第九號(民國二十七年11月1日)。

  民國三十年(1941年),路庸愚利用宜昌縣聯運抗日前線糧襪和彈藥之便,秘密主辦了《嘯聲》季刊,六裁紙開版,油印,共發行18期。總編輯路庸愚系中共宜昌縣委和湘鄂西黨委派遣潛伏國民黨宜昌縣政府搜集軍政情報的組長。

  對新聞輿論主陣地的爭取,即使在國民黨時期、日軍統治宜昌期間,中國共產黨人從未放棄過。


推薦閱讀:

武漢市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 暫行實施細則 長江日報報業集團
日本福島核電站再次爆炸 7人失蹤3人受傷(圖)--南方報業網
[媒體專欄]報業絕唱:5家喉舌報頭版一模一樣
暴恐面前,更堅信融合的歷史大勢 長江日報報業集團
芮記者跨界當代表,業餘了!--南方報業網

TAG:宜昌 | 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