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廈門極簡史之鼓浪嶼》

20世紀20年代,鼓浪嶼就以富人最密集、財富最集中而聞名世界,當時世界只知鼓浪嶼(kuloosu),而不知廈門(amoy)。——《鼓浪嶼,故人與往事》

八歲那年,我第一次去鼓浪嶼,大姨大手一揮花8塊錢給我買了一串漂亮的貝殼項鏈,那串項鏈成了我童年裡一束閃耀的亮光。那是我第一次出「遠門」。

沒想到長大之後,我來到了廈門這座城市,並且長久地住了下來。也便有了往後一次次,在擁擠的人群里,帶著滿滿的期待與滿腹牢騷乘船上島,然後看一個個年輕遊客,努力擺好身體姿勢,在每一個售賣「情懷」的門口,摁下快門。

兒時對鼓浪嶼的記憶是:鄭成功雕像、日光岩,還有紅磚朱瓦加碧樹,如今的印象則是人來人往的蘇小糖、黃遠堂、各種手工皂、明信片店鋪……以及千人一面的婚紗照。

除了魚貫的人群讓人有些暴躁,一切似乎特別完美,無可挑剔。

不同主題的精緻商鋪讓人流連

*圖片來自攝影師張揚

然而,這些「文藝小清新」的商業符號就能代表鼓浪嶼嗎?如果是的話,是否稍顯單薄了些?看起來熱鬧精緻的鼓浪嶼,其實遠比你想像的要美得多。

它真實的韻味,也並不只是明信片里,那股甩不掉的文藝清新味兒。這座在地圖上細小得如一粒沙子的島嶼,其實承載著的是你我未曾探尋過的複雜文化。

你可曾思索過:

最初,鼓浪嶼的先民如何來到這座島上?

鼓浪嶼為什麼會被稱作琴島?

鼓浪嶼的萬國建築是怎麼形成?

歪果仁又給這座小島帶來了多大的影響 ?

鼓浪嶼是怎樣從一個門可羅雀之地到舉世風靡的景點?

本期《廈門極簡史之鼓浪嶼》,小魚君同你游一回好清純好不做作的鼓浪嶼。

鼓浪嶼是怎麼來的?

一起回到那個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

相比各種歷史悠久的老牌古都,鼓浪嶼這座小島的歷史其實並不算長,800年前它還是一個荒島。

故事是醬紫開始的……

宋末元初時期,活動在嵩嶼、東嶼一帶姓李的漁民們,在海上捕魚時遭遇風雨。為了避雨,他們來到鼓浪嶼西部雞母山向北的一條小河河畔,在這裡修建房屋,並定居了下來。

(鼓浪嶼傳統民居,閩南四落大厝)

當時,他們住的地方也叫李厝澳,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內厝澳啦。當然,那時候的鼓浪嶼也不叫不鼓浪嶼,而叫「圓沙洲」,明代才開始稱鼓浪嶼。

為什麼會由「圓沙洲」改名鼓浪嶼?

因為島的西南海邊,有一塊大岩石,長年累月被海潮拍擊,中間沖刷出一個大洞,每逢潮漲,海浪扑打岩洞,發出如擂鼓的聲響,人們叫它「鼓浪石」,所以鼓浪嶼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名字就這麼誕生了!

辣摸,鼓浪嶼這個漁耕聚落,是如何「升級」的呢?得從明朝說起!

明初,廈門設立「中左守御千戶所」,鼓浪嶼開始設立汛口,建有墩台,派兵防守。嘉靖間,參將玉麟在鼓浪嶼海面抗擊倭寇。到了萬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上題「鼓浪洞天」四個大字,這是鼓浪嶼正式得名。明代中期,鼓浪嶼發展為一個略顯繁盛的集鎮。

明末,咱們的抗風天使鄭成功在鼓浪嶼屯兵,訓練水師,建有「龍頭寨」,寨門如今還在。

清初,又設鼓浪嶼澳,這是廈門五大澳之一!由提標前營管轄,派澳甲管理商船、漁船、渡船。等到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廈門設立閩海關正口,鼓浪嶼設青單小口。這時的鼓浪嶼,已相當繁榮了。

優秀的鼓浪嶼顯示出它的潛力後,一大波歪果仁……前仆後繼趕來了!!!!

1841年8月,英軍強行霸佔鼓浪嶼,前後達5年之久。1843年11月,英國在鼓浪嶼設立了「領事事務所」,首任領事就是欺負咱大廈門的英國海軍艦長。

接著,一大波外國人紛紛湧入鼓浪嶼:德國、美國、法國、日本、荷蘭、西班牙、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挪威、葡萄牙、瑞典……13個國家競相在島上設立領事館,領事們還策劃成立了「工部局」,這個時期,鼓浪嶼淪為「公共地界」(租界)。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鼓浪嶼就被日本佔領了,一直持續到我國抗戰勝利,1949年10月17日,鼓浪嶼回歸祖國懷抱。

到了2003年,鼓浪嶼被撤銷行政區,歸屬於廈門市思明區,區劃調整後,「鼓浪嶼—萬石植物園風景名勝區」,將管轄10個著名風景區,陸地和海域面積達到245平方公里。

鼓浪嶼的多元文化如何形成?

從門可羅雀的海上小島到舉世聞名的島嶼

鼓浪嶼文化可以說是閩南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僑鄉文化的多元融合。

站在歷史角度上,洋人殖民鼓浪嶼似乎是一段屈辱史,但實際上,也是這段「屈辱史」塑造了多元的鼓浪嶼。接著,咱們來談談,鼓浪嶼多元的文化是怎樣形成的。

(圖片來源:白樺,島上的華人、僑民、洋人)

鼓浪嶼西方文化

進入大航海時代後,西方人萌生了到中國做生意的想法!

所以開始有一批洋人來到鼓浪嶼,先是以傳教之名,後來各種名目入駐的人越來越多。洋人進來後,鼓浪嶼的道路、醫院、學校、樹木都有了更為合理的規劃,女子跟幼兒教育尤其具有先進性。

從1903年鼓浪嶼工部局正式成立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間的這一階段,我們可以稱之為鼓浪嶼的工部局時期,也是鼓浪嶼島上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融合與互鑒最為廣泛而深入的時期,也是鼓浪嶼發展完善並達到高峰的時期。

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的時期,銀行、洋行、電報局紛紛開在這裡,包括英國人創辦的滙豐銀行、華僑辦的中南銀行以及丹麥的大北電報公司。這些機構曾將鼓浪嶼打造成耀眼的經濟區域。

然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殺進來了!日本人佔領了鼓浪嶼,改組工部局,驅逐其他國家外籍人士,並在鼓浪嶼強制推行日語與日式教育,單一的文化形態結束了鼓浪嶼長期多元文化交融發展的階段。

鼓浪嶼僑鄉文化

在工部局期間鼓浪嶼的建設成果,構成了當前島上社區文化遺產的主體部分。這一階段,鼓浪嶼開始從由西方人主導,轉向由還鄉華僑主導的模式轉變。

此前數十年間,大批閩南地區居民越過南中國海,移民東南亞,大規模的持續的海外移民,逐漸建構起一張由移民網路、商貿網路、金融網路等一系列網路構成的複合網路,形成了一個跨國跨界的社會空間。

而鼓浪嶼所在的廈門地區恰好是這一時期閩南移民出入口岸、消費市場和投資場所。相對穩定、寬鬆的社會環境,良好的社區服務及基礎設施,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大量閩南移民返鄉後選擇入住鼓浪嶼!

尤其19世紀20年至30年代,受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波及,東南亞社會經濟遭受重創,東南亞的閩南移民紛紛入住鼓浪嶼,更使鼓浪嶼的近代化歷程進入一個黃金期。鼓浪嶼工部局期間,華人人口數量急劇增多,並遠遠超過外國人數量。

1911年鼓浪嶼的人口就增加到12000人,外國居民大約300人。到1930年,鼓浪嶼各國外僑為567人(其中日本369人),但中國居民已達20465人。僅1920年至1930年間,島上由華僑組織建造的住宅就達1200多棟。

鼓浪嶼工部局時期,富於特色的建築、公共設施、城市街區,在建造質量和服務水平方面是當時罕見的!

鼓浪嶼的特色風情是什麼?

迷人的音樂、建築、足球、租界、學校……

說完鼓浪嶼特別的多元文化,咱們來說說構成鼓浪嶼迷人風情的幾大元素。畢竟鼓浪嶼之所是鼓浪嶼,主要看氣質!

氣質一:優雅起范兒的鋼琴之島

音樂,是鼓浪嶼一道特別絢麗的風景線。漫步在各個角落小道上,就會不時聽到悅耳的鋼琴聲。

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湧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培養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傑出的音樂家。

(迷醉在音樂之島上的小貓咪)

因此,鼓浪嶼有一個出名的封號,琴島!鼓浪嶼上有許多鋼琴世家,有音樂學校、音樂廳、交響樂團、鋼琴博物館。這座"鋼琴之島"有鋼琴600台,密度是全國最高的!

氣質二:最早足球起源地

很多人都不知道,鼓浪嶼是全國最早引進足球文化的!

1898年2月28日,當英國牧師山雅各在鼓浪嶼創辦英華書院的時候,將足球帶到了鼓浪嶼。事實上,如果不是英華書院的誕生,足球進入福建可能還要等上個把年頭。

據英華老校友邱玉崐老先生回憶,英華書院成立的當天,英華足球隊也同時成立了。其實即便在中國歷史上,鼓浪嶼也是最早有中國人踢足球的地方之一。

氣質三:教派林立的教會文化

雖然鼓浪嶼以鋼琴聞名,然而,鼓浪嶼上響起的第一聲琴聲不是鋼琴聲,而是風琴聲,這也是教會到來的聲音。

鼓浪嶼的教會文化呈多元化,在這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先後有新教各宗派、基督教青年會、羅馬天主教及各華人自立教會等登陸宣教。在如此之小的地區,卻有眾多基督教派並存,在非基督教文明地區是非常少見的。

教會文化對鼓浪嶼影響非常大,在鼓期間,教會創辦了不少學校、醫院,島上的音樂、體育等活動的開展亦和教會的推動分不開。

此外,教會興建的一座座莊嚴雄偉的教堂,也是「萬國建築博物館的珍貴藏品」。

氣質四:最美名片之萬國建築

提起鼓浪嶼,最最不可忽略的自然是牛哄哄的建築!即使隨著時間推移,很多文化產物已經難覓其跡,建築卻依然能夠直觀地呈現在你我面前。

據說,過去生活在鼓浪嶼的小孩,跟父母提到別人家孩子的時候,會先提他們家的建築名稱。可見,建築在每個居民心中是位置何等重要。

1841年,尤其是廈門成為通商口岸後,因為它優越的地理、氣候、風景等宜居條件,前來廈門的外國人把它作為定居或暫居的首選之地,島上才開始出現異國風情的各種建築。

有人說,「這個僅僅1.87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竟薈萃了風格各異、中西合璧的上千座建築,是完全有資格令人嘆為觀止並被贊成「萬國建築博物館」的。

據報道,「鼓浪嶼現存的建築,有70%左右卻是20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其中95%是僑房。」那個時候,擁有較為先進的教育、醫療條件,鼓浪嶼成了人們心目中的「伊甸園」!

吸引著東南亞一帶大批事業有成的華僑前來。短短20多年時間,華僑僑眷在島上興建的別墅就超過1100幢。

經典建築

黃家花園

由中樓、南樓與北樓組成,有「中國第一別墅」之稱。它的建造者黃奕住原籍泉州南安,是印尼爪哇四大糖王之一,1919年,黃奕住攜款定居鼓浪嶼並開始在廈門、上海等地廣泛投資。

海天堂構

(海天堂構建築模型)

由五幢各具特色的建築組建而成,堪稱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範之作。

海天堂構的建造者是晉江籍菲律賓華僑黃秀悢及其同鄉好友。黃秀悢出生於中國傳統的耕讀世家,自幼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頗深,在1921年建造海天堂構之前,他已在海外奮鬥了20年。

亞細亞火油公司

這一建築是一座兩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680平方米,該建築採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清水紅磚牆及哥特式尖券拱窗,人稱為貓頭鷹樓。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位於中華路21號,建於20世紀10至20年代, 原系住宅建築。1903年7月於倫敦成立的亞細亞火油公司,曾壟斷亞洲特別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銷售市場。1937年原設在廈門海後灘的公司辦事處,遷來鼓浪嶼該建築的二層辦理業務。

現在,亞細亞火油公司搖身一變,已經是一家漂亮的書店。

鼓浪嶼列賓美術館

廈門勤業銀行

廣積善

(以上圖片是小魚君朋友近期拍攝,篇幅有限,就不將全部建築照片放出了。)

氣質五:鼓浪嶼上的學校

在近代鼓浪嶼,西方宣教士十分注重教學工作。他們為了更好地傳播福音,消除當地人對信仰的誤解,紛紛開設學校。從1844年英國倫敦會的施敦力在鼓浪嶼開辦福音小學開始,教會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在鼓浪嶼建立。

國內最早的女校:毓德女學

國內最早的女學校——毓德女學校不僅是廈門二中的前身,更是鼓浪嶼甚至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先驅,曾經培養了中國現代第一位女聲樂教育家周淑安、中國第一位女性牧師何恩及、中國現代婦產科學奠基人林巧稚等。

(資料圖)

在女性解放運動中,毓德女學校起到重要作用。當時除了教讀經和識字,女學還教授如地理、算術、縫紉、家務等常識課。儘管這些女學其實並不能算真正的現代教育,但在那個年代,無疑是顛覆性且極其進步的。

英華書院

1898年2月,英國倫敦會宣教士山雅各與英國長老會在鼓浪嶼創辦英華書院(又稱中西學堂),學校以基督信仰的博愛精神為宗旨,校訓為「誠與智」,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群四育。

除了這兩所較為出名的學校之外,鼓浪嶼上曾辦過不少教會學校。(拉動下文即可查看。)

鹿礁小學(養元小學)

學校專收男生,不收女生。教育內容神學與國學並重,教授《聖經》、四書五經。此外,還有天文、地理、算術、生物等課程(課本為白話文,算術沒有課本靠教師口授)。私塾改學校後,採用商務印書館的新式課本,除原有課程外,還增設修身、歷史等課。此時,養元小學還建起了自己的校舍(在田尾),開始招收漳、泉一帶及廈門郊區的寄宿生。

福民小學

1844年,英國倫敦會宣教士施敦力夫婦來到鼓浪嶼。他們在和記崎一帶建起三座二層樓房。除作為禮拜堂、牧師宿舍外,還創辦了福音小學(鼓浪嶼最早的學校)。學校由中國人擔任教師,起初有學生2、30人左右,此為鼓浪嶼最早的西式學校。

尋源中學

1881年,英國長老會和美國歸正會創辦澄碧中學於鼓浪嶼。後美國歸正會於鼓浪嶼的東山仔頂創辦尋源書院,後改為尋源中學,並建新校舍。1907年澄碧中學歸併於尋源書院。初由三公會管理。主理畢腓力,校長黃植庭。1910年,黃成為新街堂牧師,由盧鑄英繼任。20年代該院遷往漳州,校址轉為毓德女中。

懷德幼稚園

英國長老會牧師娘韋愛莉創辦於1898年2月,為中國最早的幼兒園之一,開全國學前教育之先河。教學以西式教育為主,採用福祿培爾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模式,發展兒童的感覺器官,學習數學、自然科學、語言文學、繪畫、手工、唱歌及宗教教育等,林巧稚、殷承宗、許斐平等人都在此接受啟蒙教育。此外,為了提高師資水平,幼兒園還開辦了福建最早的幼師班。

懷仁女學

學校由英國長老會創辦,建於1877年,原址在鼓浪嶼的烏棣角,稱「烏棣女學」。後遷到現在的人民小學。1900年仁歷女士將其命名為「懷仁女中」並開設師範班。五十年代合併到廈門二中。小學部為現在的人民小學。

教孺園

由尋源中學的廈門校友會創辦於1920年,取義「孺子可教也」,為幼稚師範的附屬幼兒園。校址曾三遷,先是租用民房。最後在泉州路和中華路交叉口(今泉州路56號)。董事長任希元,園長吳菁華。廈門淪陷前夕停辦。

難童學校

1938年5月廈門淪陷,大量難民湧入鼓浪嶼,難民中有很多孩童因此而失學。為了幫助失學兒童,國際救濟會在黃家渡難民所開辦了一所簡陋的難童學校,委派美國宣教士卜顯理和毓德女中主理福懿慕姑娘、英國宣教士李樂白等人負責校務。教師由逃難到鼓浪嶼的小學教師和中學生擔任,學生近500名。太平洋戰爭後,日寇據鼓浪嶼,學校遂停辦。

鼓浪嶼怎樣成為一個熱門景區?

鼓浪嶼的兩次歷史性搬遷潮及商業化進程

這麼多的學校後來為什麼難覓蹤影?鼓浪嶼又是如何從居民社區搖身一變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還要追溯到兩次搬遷潮。

老鼓浪嶼人記憶中的鼓浪嶼,是個熱鬧的地方。有工廠、有洋房、有熙熙攘攘的遊客,常住人口保持在兩三萬人。

令人遺憾的是,這20多年來,鼓浪嶼出乎意料地經歷兩波集中的搬遷潮。搬遷潮的結果是鼓浪嶼人文社區的衰落和人文精神的枯萎。

(遊客世界的鼓浪嶼)

第一波搬遷潮,在上世紀90年代初。1993年初,廈門出台《廈門市城市人口管理暫行規定》,按「只准出、不準進」原則嚴控鼓浪嶼人口。這便是後來經常被提起的「人口減法」政策。一大批本地人搬出了鼓浪嶼。

學校沒了,醫院沒了,生活難引發第二波搬遷潮。留守的居民,繼續外遷。「人口縮減—單位搬離、學校縮減、醫療機構搬遷—人口縮減」,如此惡性循環。

鼓浪嶼島上常住人口銳減,接踵而至的是大量的遊客。2014年的春節假期,鼓浪嶼再次經受考驗——初一至初七,鼓浪嶼遊客接待總量超52萬人次,單日遊客接待量最高12萬人次。

2014年,鼓浪嶼出台了調控方案,將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分流到不同碼頭進島。這一方案執行頗見成效,和三年前相比,現在鼓浪嶼的客流有了明顯的減少。

如今的鼓浪嶼,非節假日的時候去,已經沒了那種緊張感。隨著鼓浪嶼申遺之路的進展,如今的鼓浪嶼正在逐步恢復以及塑造新的文化氣質,近期,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開館,展示了不少過去未曾出現在人們面前的珍藏。

遇見鼓浪嶼人

鼓浪嶼的故人與往事

2017年5月21日,小魚君有幸參加了一場名為「元山裡子與友人細說鼓浪嶼」的活動,在老鼓浪嶼人的回憶中,重新認識了這座島嶼。

作家元山裡子和她的鼓浪嶼:

作家元山裡子的父親是地地道道的鼓浪嶼人,母親是日本人。她在鼓浪嶼上生活多年,後來移居日本。她說,鼓浪嶼對她而言就像是一個世外桃源,更是避風港。雖身處在外,思想根基都在鼓浪嶼。

新鼓浪嶼人詹朝霞,從西藏到鼓浪嶼

她從世界屋脊西藏到北京,又從北京到海平面上的鼓浪嶼,在鼓浪嶼一住二十多年。她說,過去走在這座島上,感覺跟這座島嶼是疏離的,2007年是一個界線,因為寫文章深入了解各個建築,置身其中,才跟這座島嶼發生關係。作為鼓浪嶼新居民,在島上最初的幾年,經常在路上遇到舒婷老師,說幾句話後,各自回家,後來機緣巧合,遇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朋友。

「鼓浪嶼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情,過去如果有人問我是哪兒人,我會說我是西藏人,如今,若有人再問起,我會說,我的家園是鼓浪嶼。」她說。

老廈門人鄭啟五先生,鼓浪嶼是個避難所

鄭啟五老先生是老廈門人,他經歷過金門的炮火,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對他而言,鼓浪嶼是一個避難所。「不要小看一條小小的鷺江,它能隔開的政治風浪遠比人們想像的要大得多。日軍佔領廈門的時候,3萬廈門人跑到島上避難,沒有一個被餓死。」他說,鼓浪嶼是一座有血有肉的島嶼,有屈辱史、也有文明史。

老鼓浪嶼人陳峰先生

陳峰先生認為,鼓浪嶼既是中華文化的繼承,也是一個重要分支,跟主流文化是有區別的,比如獨特的鋼琴文化、建築文化,此外,租界文化、僑鄉文化、足球文化……都非常與眾不同。而鼓浪嶼的僑鄉文化,也有別於泉州僑鄉,鼓浪嶼上大部分都不是原住民,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使得這些歸僑定居於此,有人長期定居,有人作為僑客,在這裡建房置業。家人幾代生活在島上,他在自家老別墅開家庭旅館,他推崇深度旅遊,希望人們可以傳播鼓浪嶼文化。

人總習慣把眼前看到的替代全部。對於鼓浪嶼而言,那些精細的商業物件成了最為直接的標籤,就像是水面上漂浮的青萍,看的人總以為,這便是它全部的樣子。實際上,真正使得這潭水活起來的,是底下遊動的魚。

所以,鼓浪嶼迷人的地方,其實是鼓浪嶼人,以及鼓浪嶼人創造的鼓浪嶼文化。即使我們走過鼓浪嶼千回萬次,也永遠只是它的過客,希望我們旅程是從文化底蘊中開始的,因為只有走了心,它才與你發生關聯。

*感謝攝影師張揚提供部分照片

文末備註:都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以上內容如與您所見不同,歡迎留言探討哦

┃內容來源:小魚原創,參考資料:《鼓浪嶼故人與往事》、台海網、鼓浪嶼歷史文化、廈門市導遊協會、海峽導報


推薦閱讀:

鼓浪嶼歸來,海島風情十足!(附美圖)
廈門鼓浪嶼——許家園
廈門鼓浪嶼[13P]
廈門旅遊景點 | 你不能錯過的鼓浪嶼曾厝垵廈大
廈門行之鼓浪嶼

TAG:廈門 | 鼓浪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