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會考歷史要點

會考歷史要點

(依據高中會考考試說明)

(必修1)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政治制度,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稱為大宗,次子、庶子的後裔相對於大宗,稱為小宗。

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①皇帝制度的創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後,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以皇帝作為自己的名號,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首創了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的皇帝制度。

②秦代中央設置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奏章,下達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事。

③郡縣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並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漢初,在地方上,郡國二制並行。

元朝: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採用行省(行中書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漢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監察機構,後都演變成地方行政實體。

明朝: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創設,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自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二、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鴉片戰爭(1840~1842):戰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發起來反抗英國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內容規定: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協定關稅。影響: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洗劫焚燒了圓明園。1860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在此期間趁機先後共侵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甲午中日戰爭(1894):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英勇作戰,壯烈殉國。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規定: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台灣人民反割台鬥爭)、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白銀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6月,八國聯軍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動侵華戰爭。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內容規定:①賠款白銀4.5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④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鬥爭。影響: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抗日戰爭開始標誌: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

侵華日軍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後,屠殺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軍人30萬人。日軍還在中國成立了從事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

抗日戰爭:面對日軍侵華,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奮起抗戰。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抗戰前期,中國軍隊取得了平型關戰役(太原會戰)、台兒庄戰役(徐州會戰)的勝利。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這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抗戰勝利的歷史地位:①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鬥爭的完全勝利;②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佔領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國都。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作為建國綱領。進步性: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體現了平均主義思想,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實現。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鮮明資本主義色彩的治國方案《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迫於形勢未能實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標誌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辛亥革命: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並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同年春,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局限性: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運動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地點北京,運動主力為學生;從6月5日起轉入第二階段,地點上海,主力轉為工人。五四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運動的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舉行,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基礎,國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北伐戰爭:1926年7月開始,直接打擊的目標是北洋軍閥孫傳芳、吳佩孚和張作霖三派勢力。

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在南昌發動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同年10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長征:1934年10月,中央機關和紅軍八萬多人,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遵義會議:1935年1月長征途中,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內容:會議全力糾正了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中共中央連續發動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

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西柏坡召開,毛澤東指出將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並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①國內:標誌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和獨立統一的中國即將誕生;②國際:它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鬥爭的士氣。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1954年,一屆人大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49年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1954年憲法也規定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並成為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法制建設:1982年,全國人大修訂憲法,這部憲法對建國以來三十多年歷史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1999年,九屆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

祖國統一大業: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九二共識:1992年,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的提出標誌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日內瓦會議: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

萬隆會議:1955年4月,亞非29個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尼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會議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繫,會後,中國同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打開外交新局面: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上,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底,中美兩國發表《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兩國於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秋,田中角榮首相訪華,第二年,中日建交。

中美、中日建交的影響:符合三個國家的利益;有利於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1991年開始,中國外交部長每年都作為特邀貴賓出席東盟會議;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於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

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這一論斷成為新時期中國對外方針的出發點。

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於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對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發展:

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改革——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黃金時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構;陪審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首席將軍——執掌軍政大權。為鼓勵公民參政,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城邦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公元前5世紀中期,由貴族組成十人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鐫刻在十二塊銅表上發表,稱為《十二銅表法》。它標誌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被稱為公民法,具有明顯的狹隘性;在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法逐漸演變為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羅馬法的作用: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繫和穩定帝國統治;②羅馬法內容豐富,體系完善,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③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它的很多原則和制度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英國君主立憲制:

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權利。標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於18世紀前期開始形成。根據這一制度,英國首相身兼政府首腦、議會黨團領袖和多數黨領袖數職,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美國總統共和制:

美國1787年憲法:根據美國憲法,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國家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的國會;行政權歸於總統,他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並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政府各部門的權力是彼此制約和平衡的。

美國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法國的總統共和制: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定,行政權力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兩院議會。

德意志聯邦制的君主國家:

《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議會作為立法機構,但是任何法案必須經皇帝批准。

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八、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共產黨宣言》內容: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進一步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它的問世,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

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長期流亡國外的列寧回到彼得格勒,發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次日凌晨,革命工人和士兵完全佔領臨時政府的最後據點——冬宮,起義取得勝利。期間,通過了《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布政權轉歸蘇維埃。

十月革命勝利的意義: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它成功的將社會主義理論變成實踐;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為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提供了法律保證。

到1956年底,全國基本完成了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宣告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兩極世界的形成:

雅爾塔體制: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大國首腦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達成若干協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係新體系,即雅爾塔體制,奠定了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杜魯門主義——它的出台是「冷戰」開始的標誌,是「冷戰」在政治領域的表現。

馬歇爾計劃——「冷戰」在經濟領域的表現。

北約: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成立。

華約:1955年5月,蘇聯和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等八國政府首腦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正式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華約)。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誌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德國和朝鮮的分裂,以及古巴導彈危機,導致「冷戰」局面的加劇。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

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它在國際舞台發揮巨大作用,有力地衝擊了兩極格局。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世界兩極格局瓦解。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必修2)

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耕作方式的變革:

「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

其中,鐵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小農經濟: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冶金業——

青銅器:商周時代,進入繁榮時期。

鐵器: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戰國時期,鐵農具逐步推廣;東漢時期,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鍊鋼:春秋晚期,中國已能製造鋼劍。魏晉南北朝時期發明的灌鋼法,使鋼的產量和質量大大提高。16世紀以前,中國的鍊鋼技術一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制瓷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朝工匠燒制出了原始瓷器。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後來又燒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鎮瓷窯,到元代發展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器。明清時期,景德鎮是全國的「瓷都」,明代的官窯燒制的瓷器質量最好,尤以宣德年間的青花瓷最佳。明中後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多種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色彩鮮艷,效果如同油畫。

紡織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至少在五六千年前)。絲綢之路開通後,絲綢外銷的數量激增。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和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明清兩代都在那裡設有官局,專門生產供宮廷消費的絲織品。

古代商業的發展:

西漢「開關梁」後,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每個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官府設有專職官員市令或市長進行管理。

唐代長安城內有坊、市之分。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唐政府在這裡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那時還出現了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的櫃坊(我國最早銀行雛形)和類似後世的匯票的飛錢。唐代後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南宋時,海外貿易稅收成為國庫財富重要來源之一。

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商業大都會,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國旅行家譽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時期,在全國各地,湧現了許多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南方)和晉商(北方)。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明太祖、雍正帝也都強調該政策。

重農抑商的含義:重視農業,抑制工商業發展。

重農抑商的影響: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自然經濟。

「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影響:①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②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以發展生產力,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①自然經濟的解體;②外商企業的刺激;③洋務運動的誘導。自然經濟的解體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分布:東南沿海地區;代表: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朱其昂在天津經營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短暫春天:民國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商業,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其中,以紡織業和麵粉業的發展最快,著名的實業家有張謇、周學熙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一戰結束後,歐洲列強捲土重來,整個中國民族工業迅速蕭條。

曲折發展:從1927~1936年(南京政府建立到抗戰爆發前的十年),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後,淪陷區的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併;國統區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造成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的萎縮。

民族工業的萎縮:蔣介石為了取得美國的援助發動內戰,1946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此後,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官僚資本還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企業;此外,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民族工業陷入絕境。

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作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抱著實業救國的信念,奮力拚搏,但歷史證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實業救國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誌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中共八大內容:①在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②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③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內容:①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②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歷史意義:①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②成為我國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展,隨後全國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開始的地區:安徽、四川等省。

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管理體制方面,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所有制方面:實行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分配方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作用: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加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創辦經濟特區:1980年,中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誕生。同年,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3月,划出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

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開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區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開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屬於江蘇的有連雲港、南通。

開闢沿海經濟開發區:從1985年起,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這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誌。

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中共十四大上(1992):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中共十五大上(1997):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留美的幼童揭開「斷髮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提倡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

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主張「斷髮易服」「廢止纏足」,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

民國建立後,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在大城市裡,新一代知識分子,倡導婚姻自由。婚喪儀式也由鋪張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

輪船:鴉片戰爭後,輪船開始進入中國,但又被列強壟斷。洋務派創辦的輪船招商局成立後,打破了這一壟斷局面。

鐵路: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唐胥鐵路),標誌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汽車: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

飛機:1909年,旅美華僑馮如製成中國的第一架飛機,標誌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1920年,中國的首條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拉開了中國民航業的序幕。

電訊:福建巡撫在台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到甲午戰爭前夕,已形成四通八達的電訊網路;20世紀初,上海崇明開設無線電報局;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

大眾傳媒的變遷:

報刊: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最早在國內創辦的報刊。此後,戊戌變法時期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以及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新青年》等,發揮了重大的啟蒙作用。

報刊的誕生,是人類由信息封閉時代進入大眾傳播時代的標誌。

電影:1905年,國人自己攝製的《定軍山》首映成功,標誌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了中國無聲電影時代;《漁光曲》是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出自電影《風雲兒女》。

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開始試驗播出,標誌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得越來越密切,社會化程度大大加強。

五、新航路開闢,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開闢新航路: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終於到達美洲。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到達了印度;1519——1522年,麥哲倫率領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

開闢新航路的意義:①結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體,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②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荷蘭:17世紀,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在非洲、亞洲、美洲搶佔了廣大的殖民地,如:好望角、台灣、新尼德蘭等。

英國: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走上殖民擴張之路;17世紀頒布《航海條例》,引發三次英荷戰爭,荷蘭失去海上霸權和北美殖民地;18世紀通過「七年戰爭」最終打敗法國,奪得法屬北美殖民地,取得在印度的優勢,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號稱「日不落帝國」。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殖民掠奪。

兩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棉紡織業,被稱為「蒸汽時代」。

重要發明:哈格里夫斯――珍妮機,瓦特――改良蒸氣機,

富爾頓――汽船,史蒂芬孫――蒸汽機車。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資產階級依靠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世界範圍內拓展市場,搶佔原料,以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變,到19世紀中後期,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以後,科學研究的成果被應用於工業生產,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重要成就:電的廣泛使用,電報、電話、電燈、電車、電影等的發明;

內燃機的使用,帶動新的交通工具汽車、飛機的發明;

化工技術的發展,石油成為另一重要能源;

科技推動鋼鐵等工業的進步;

壟斷組織開始出現。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生產力的發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出現,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明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六、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時間:1929~1933年

特點:來勢特別猛、時間特別長、範圍特別廣、破壞性特彆強。

羅斯福新政背景:美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反危機措施的失敗。

新政主要內容:①整頓銀行與金融業,克服金融危機;②調整農業政策,恢復農業生產;③復興工業,保護工人權利;④實施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新政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經濟進行全面的干預。

羅斯福新政的作用:①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②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形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美國:

黃金時期:二戰後20年

滯脹時期:20世紀70年代

經濟復甦:20世紀80年代

經濟繁榮:20世紀90年代柯林頓當政時期

②聯邦德國:

進入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時期:20世紀50年代

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20世紀60年代初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出現的最重要的變化是——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一政策,是對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的變革。

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①實行餘糧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③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④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

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對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滿。時間:1921年。內容:①以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②允許私人投資中小企業,實行國家資本主義;③恢復自由貿易,廢除實物配給制;④實行按勞分配製。作用:促進經濟恢復,鞏固工農聯盟政權;是一條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斯大林模式」表現:政治上,高度集權,幹部終身制,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盛行;經濟上,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

赫魯曉夫改革:經濟上,以農業為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對工業管理體制也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爾巴喬夫改革:經濟上,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實際上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八、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布雷頓森林協定》。據此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此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的簽訂:創立於1947年,1948年正式實施。該協定的宗旨是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

歐洲聯盟(歐盟)成立:1967年,西歐六國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個機構合併為歐洲共同體(經濟實體)。1993年,歐盟(經濟政治實體)正式成立。

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正式成立,會員國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又稱「亞太經合組織「APEC):1989年問世,1991年大陸、中國台北和香港一起加入。2001年第九次會議在上海舉行。

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於1995年,前身是「關貿總協定」,是一個多邊貿易組織。其宗旨: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貿易自由化。它標誌著規範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的建立,有力推動了經濟全球化。中國於2001年12月加入。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它是一把雙刃劍,既加速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加劇了全球競爭的利益失衡。發達國家憑藉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對發展中國家則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必修3)

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學派的老子和莊子;儒家學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學派的墨子;法家學派的韓非子等。

孔子觀點:思想的核心是仁;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觀點:把孔子的「仁」發展成為更加系統的「仁政」思想;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主張「性本善」。

荀子觀點: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張「性本惡」。與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內容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西漢,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張:「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常」

為了推廣儒學,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此後,儒學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學:

北宋:程顥、程頤兄弟,觀點: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觀點:天理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其著述《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心學是理學的一個流派。

南宋:陸九淵,觀點: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

明朝:王陽明,把理學發展為「心」學,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觀點:「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離經叛道」的李贄,自稱「異端」,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觀點:反對君主專制獨裁,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批判繼承傳統儒學,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顧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還主張「經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智者學派:普羅泰格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認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識」,而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已有的美德。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其實質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文藝復興開始於義大利,首先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出來。文藝復興「文學三傑」:薄伽丘,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但丁,長詩《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

德意志的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拉開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思想:①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就可以得救;②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影響: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

法國:(領袖)伏爾泰——君主立憲、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盧梭——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啟蒙運動在法國達到高峰,之後,又傳播到其他國家。

德意志:康德——強調人的重要性、主權在民,自由平等是天賦人權、人要自律。

啟蒙思想的進步意義:①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衝擊了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②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三、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

造紙術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火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騎士階層日益衰落;指南針促成了新航路的開闢,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春秋時期,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奠定了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作出「楚辭」體,又稱「騷體」。他的代表作《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

漢代流行的文學體裁,稱為「賦」。西漢的司馬相如是當時著名的辭賦家,代表作有《子虛賦》和《上林賦》;東漢的張衡代表作《二京賦》,是漢賦中的佳作。

唐朝的詩歌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初唐詩人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陳子昂寫出了《登幽州台歌》等優秀作品。盛唐高適、岑參的邊塞詩,洋溢著豪邁悲壯的氣概;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富於詩情畫意。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被後人稱為「詩仙」,代表作有《早發白帝城》等;另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中唐的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的諷喻詩。

詞是宋代文學的主流形式。著名的詞作家有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等。「多情自古傷離別」出自柳永的《雨霖鈴》,「花自飄零水自流」出自李清照之手。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創者,辛棄疾的作品表達了恢復中原的雄心和壯志未酬的悲憤。

到元代,散曲的創作進入繁榮階段,因而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最高。

中國的小說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的短篇小說稱為傳奇;宋代說話藝術盛行,編出了許多話本,供說書人做底本;明清時期,小說進入蓬勃發展階段,在眾多的作品中,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四大名著)長篇小說最為著名。此外,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也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漢字:源於圖畫,至商代形成完整體系。演變脈絡: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中國的書法藝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魏晉以前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

楷書具有實用價值,名家群起。其中,魏晉的楷書具有定鼎之功,鍾繇、王羲之貢獻最大。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也各具特點。

草書具有審美價值,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等,都是草書大家。

行書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雅俗共賞。王羲之創作的《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明朝文徵明等人的行書,也備受世人喜愛。

到了元代,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成熟階段。

清朝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道光年間,又有湖北漢劇藝人進京,參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一個新劇種——京劇。同治、光緒年間,湧現出「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

四、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經典力學的建立:

奠基:17世紀初,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自由落體定律,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經典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標誌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建立: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發表了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書中提出了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個以實驗為基礎和以數學為表達形式(實驗和數學為該體系的兩大特點)的牛頓力學體系,即經典力學體系,標誌著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

相對論: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20世紀初,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兩者統稱為相對論。相對論的提出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論,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量子論: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宣告了量子論的誕生。愛因斯坦則進一步推動了量子論的發展。

它們的提出,不僅推動了物理學自身的進步,而且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方式。

進化論: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出版,標誌著生物進化論誕生。他認為,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生物界現存的物種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就是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學說。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瓦特對蒸汽機作了進一步改進,促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製奠定了理論基礎,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這一時期的發明有電燈、電話、電車、電影和電視。

1946年,美國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出於「冷戰」的需要,加緊對信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促進了互聯網的產生。20世紀90年代以後,它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信息網(WWW萬維網)。

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人類進入到「信息時代」。

五、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維新派代表: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共同主張:維新變法,君主立憲。康有為藉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其代表作有《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他的思想被稱作是「思想界之一大颶風」「火山大噴發」。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宣傳變法圖存的思想;嚴復嚴厲批判了君權論。

維新變法作用:①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②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更是一次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

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陳獨秀、蔡元培、胡適、魯迅、李大釗

新文化運動標誌: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發表《敬告青年》一文。

新文化運動口號:民主和科學。

新文化運動性質: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的舊文化。

新文化運動內容:①提倡民主,反對專制;②提倡科學,反對愚昧、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④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⑤十月革命後,先進的知識分子,宣傳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進入新時期。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②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得到弘揚;③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文化運動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片面性。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①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②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六、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思想,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思想。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924年國民黨一大上,孫中山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毛澤東思想內容:①土地革命時期,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②抗日戰爭時期,發表《新民主主義論》,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說明毛澤東思想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領導了社會主義建設。

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影響: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②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④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鄧小平理論: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根據鄧小平的意見,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1992年,「南方談話」標誌著鄧小平理論成熟並形成體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綱)。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①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②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③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以江澤民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創立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十六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

三個代表:①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②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③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七、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

1960年,中國仿製近程導彈成功。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5個發射衛星的國家,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1973年,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南優二號,在國際上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著宇航員楊利偉升上了太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1956年4月,毛澤東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雙百」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這是一個基本性的、長期性的方針。貫徹「雙百」方針後的出色作品:老舍《茶館》、郭沫若《蔡文姬》、楊沫《青春之歌》。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同時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在基礎教育方面,為保證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了《義務教育法》。

八、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浪漫主義文學:

法國:雨果——《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頂峰);

英國:雪萊——《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

德意志: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現實主義文學:

法國:巴爾扎克——小說集《人間喜劇》(堪稱資本主義的「社會百科全書」)

司湯達——《紅與黑》

莫泊桑——《項鏈》

英國: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

俄國: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

20世紀以來的西方現實主義優秀作品:

英國:蕭伯納——《蘋果車》

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現代主義文學:

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現代主義)

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現代主義荒誕派)

蘇聯文學:

高爾基——《母親》(奠定了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基礎)

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亞非拉文學:

印度:泰戈爾——《戈拉》

中國:魯迅——《吶喊》

哥倫比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浪漫主義美術:

法國: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現實主義美術:

法國:米勒——《播種者》、《拾穗者》

俄國: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印象畫派:

早期代表:法國:莫奈——《日出·印象》(印象畫派因此畫而得名)

後期代表:荷蘭:梵谷——《向日葵》(「撲向太陽的畫家」)

法國:塞尚——擅長靜物(「現代繪畫之父」)

現代主義美術:

西班牙:畢加索——《格爾尼卡》(最有影響的現代主義美術大師)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以德意志和奧地利為中心興起。

德意志:貝多芬——《英雄(第3)交響曲》(「樂聖」)

《命運(第5)交響曲》

《田園交響曲》

《合唱(第9)交響曲》

奧地利:約翰·施特勞斯——《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之王」)

俄國: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天鵝湖》

中共一大: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中共二大:最早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遵義會議:結束「左」傾錯誤、確立毛澤東的領導、黨的歷史上的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黨的工作中心由鄉村轉為城市

中共八大:社會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行改革開放

中共十二大: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

中共十六大:把「三個代表」寫進黨章

美國《1787年憲法》: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

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1982年的憲法:對建國三十多年的經驗教訓的總結

1999年九屆人大:把「依法治國」寫進憲法

新航路開闢: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

第一次工業革命:十九世紀中後期,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東南沿海原因:3點

短暫春天:民國初期原因: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群眾的反帝愛國運動,提倡國貨

曲折發展:1927~1936官僚資本膨脹,民族資本萎縮

民族工業的萎縮:1946~1949原因:3點

獲得新生:1956年底,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生產資料

由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推薦閱讀:

四年注會考試心得:細節決定成敗 - 學習資料 - 溫州招生網
生物會考複習資料
龍崗區龍崗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考評辦法
十八屆四中全會考點匯總

TAG:歷史 | 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