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全文及譯文26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無事:無私心雜念,不主觀妄為,心靜如水。「無事」則有德。就治身而言,只有魂誠於靈,靈才能獲得自由。魂靜靈動,魂則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因為,「天下」是屬於眾靈的。就治國而言,「取天下」的動機應當自始至終是為了百姓的平等和自由,統治者心誠於民,才可以取得天下。如果取天下的目的是為了霸佔天下,奴役人民,用人民的血汗來澆鑄自己以及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那麼他就不具備足以取得天下的正確思想,即使取得了天下,也不會江山永固。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歷朝統治者無不用事實說明了這一歷史規律。
這一章的中心是「為道」的問題。如果說「為學」涉及的是科學技術知識,是外在的學問,那麼「為道」涉及的則是哲學,是追求內在智慧的學問。欲追求智慧必先正德,正德的過程就是「損」的過程,德正則「無事」,「無事」才可以進入道的境界,獲得大智大慧。「認識你自己」,這是哲學的根本目的。然而如何能夠真正地認識自己,這是人類所處的困境。人類處於困境之中,是因為傳統哲學處於困境之中。能夠解脫人類困境的是哲學,而能夠解脫傳統哲學困境的是老子的《道德經》。
四十四章 立法與變法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聖人:神聖法律的代言人。無常心:無永久不變之心。聖人無常心,則法無不變之法。以法治國,聖人之心就是治國之法。治國之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革,變革的依據就是「百姓之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法律才能始終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以百姓之心為心」,說明憲法的立法權屬於人民,聖人的職責就是利用憲法所賦予的權力為人民謀福利。「以百姓之心為心」,是老子發自肺腑的正義的呼喚,蘊涵的是民主法治思想,專制統治者決不會「以百姓之心為心」。綜觀歷史上政治家的名言,皆莫能超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善者:有道德知識的人。善之:友好地對待他們。信者:信譽高、有知名度的人。信之: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前一句的意思是說,對於那些有道德知識的人,要善意相待,對於那些沒有道德知識的人,同樣要善意相待,這種善才是合乎道德的。句中體現了老子的人人平等思想。後一句的意思是說,對於那些知名度高的專家、學者,要誠懇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對於沒有社會地位的平民百姓,也要誠懇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善於聽取不同的聲音才是合乎道德的。這是老子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辨證思想,其潛音就是言論自由。人人平等,言論自由,是民主思想的主要標誌。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上一句是就聖人的修道治身而言。聖人在沒有被推舉為統治者的時候,不停地探尋大道,修養自我,以待時機。歙歙焉:心斂意欲使真息運轉,體現了聖人追求渾然忘我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下一句是就聖人的行道治國而言。聖人治身渾心於道,治國則渾心於民,和百姓心連心,體現了聖人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其:指代聖人。耳目:指代國家公務員。孩之: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他們。這一句的含義是,統治者要加強監督機制,把各級政府官員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對待政府官員要像家長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嚴格要求,只有用不斷完善的法律法規去制約他們,才是真正地關心和愛護他們。「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沒有法律制約的官員,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就再所難免。政府官員產生腐敗,雖然有他們的自身因素,但是,作為一國的統治者就像一家之長一樣,家中的子女出了問題,作家長的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至於出現集體腐敗,則是人事制度不健全的標誌,最高統治者應付主要責任。
本章集中體現了老子的民主立法、人人平等、言論自由以及民主監督思想。這些都是健全法治的主要保障。
四十五章 攝生之道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生入死」,是養生之道,明白了養生之道,則健康長壽,否則,生命早逝。徒,指同種類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是就人類壽命的自然現象而言,即屬於長壽的佔總數的十分之三,屬於短壽的佔總數的十分之三。不言而喻,屬於中等壽命的佔總數的十分之四。「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是說人的自然壽命(應不包括天災人禍死亡的)因「動之死地」,即不懂得養生之道而縮短了十分之三。按照這一說法來衡量世界人口的壽命,現在,全世界人口平均壽命約為七十歲,倘若世界人民都懂得養生之道,那麼,在當今生活條件下,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應為100歲左右。老子的壽命一說是160多歲,一說是200多歲。但不管哪一說,都向世人證實了養生之道的科學性。人的自然壽命為什麼會縮短了十分之三呢?原因就在於人們太慣養生命、厚待生命了。生生:前一個「生」是動詞,慣養的意思。後一個「生」是名詞即生命。所謂慣養生命,就是放縱慾望而不懂得加以克制。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蓋:承接上文申說怎樣做才不至於使人的壽命縮短十分之三。攝生:攝取精氣以保養生命。兕:雌的犀牛。「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是說通過練功,自我已經達到有情無欲的境界,故不需採取迴避措施。兕虎雖猛,我無欲於她,我怎會受傷害呢?我以慈悲為懷,無「樂殺人」之心,與人和平相處,自然不為其傷害。兕角雖凶卻無投向之所,虎爪雖猛卻無撲捉目標,兵刃雖利卻無行刺對象,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我沒有了「死地」。這一節用比喻的方式,說明了「善攝生者」的修養境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