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淺心理學角度談人如何對抗抑鬱

最近在簡書上看到了幾篇描述抑鬱的文章,對我的觸動很大,因為我本身也有抑鬱傾向,又恰巧學了幾年心理學的知識,於是今天我想通過我自己的案例去理性的談一下如何對抗抑鬱,希望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

我最開始出現抑鬱情況應該是在高中末期,當時就會莫名的心情低落。上大學後,情緒低落癥狀出現頻率增多,但尚不嚴重。工作後,抑鬱情緒出現的頻率進一步增多,抑鬱來襲時,整個人會感到無比絕望,隨即就會覺得現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沒有意義,愛好與興趣一併喪失,言語功能和社交功能基本上等於零。平時喜歡做的所有事情,那個時候全都不想做,誰跟我說話,我都以「嗯」「啊」作答。那時候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整個人蜷縮在一個角落裡,然後靜靜的等死。

我想我的抑鬱應該因為從小我的好勝心太強、太過完美主義,但實際上混到現在,我卻混成了一個社會意義上標準的loser。高考失利,大學沒考上研究生,工作一事無成,沒有一技之長,喜歡寫寫文章,還寫得不好,喜歡做做手工,還是個手廢。每次一想到這些,我就會陷在抑鬱中無法自拔,未來怎麼辦?怎麼照顧好父母?一切都完了。

跟很多抑鬱症患者一樣,我也想過自殺,什麼上吊、割腕、跳樓、切腹、安眠藥,所有死法都想過,想過出家,想過吸毒,想過自殘。但與大部分抑鬱症患者不同的是,我從來沒有做過這些。不是因為我沒有勇氣,抑鬱症患者都知道,對於我們來說,最需要勇氣的就是活著,最不需要勇氣的就是死亡。我只是知道我不能,我不能做這些,我不能讓父母擔心、傷心。

我剛上大學的時候,被診斷出免疫性慢性疾病,需要終生服藥,且需要長期服用激素。我現在還記得,診斷結果出來那天,我媽媽的眼裡是泛著淚光的。她是一個堅強的女人,這輩子我沒見過她哭,但就是當時,她也沒有哭,她只是努力把眼淚含在眼睛裡,因為她害怕她哭了,我就會更加害怕。從那以後我就知道,我必須不能讓父母傷心、擔心。而且,我必須要承擔起這個家。

所以,不管我再怎麼痛苦,再怎麼想死,但我從來沒實施過自殺。我甚至都不能哭,因為父母看到我哭,他們會擔心。我不想吃飯的時候,也必須強迫自己吃,因為我不吃他們會擔心。有時我想喝個酩酊大醉,但我不能,我喝醉了,他們也會擔心。抑鬱的時候,我不能不工作,我必須工作,才能有生活來源。夜裡睡不著覺時,轉天想請假一天也不能,無緣由的請假,他們也會擔心。所以其實我痛苦的時候,最多也就是拚命攥拳、甚至咬手。

為了緩解我的情況,大學期間我輔修了心理學,畢業後一直沒有放棄學習心理學,並且系統學習了心理諮詢。不過學過以後才知道,抑鬱症患者找心理諮詢的意義其實並不是特別大,至少他不是你的救命稻草。心理諮詢師只會告訴你,什麼是合理的,你應該怎麼想。但你到底要不要這樣想,那真的就完全取決於自己了。一般抑鬱症患者在最痛苦的時候,他是完全陷在自己構想的恐怖世界中的,你跟他說什麼,都沒有用,說「應該」,更沒有用,他不會這麼去想,因為在他的思想世界中,任何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就包括「這麼想」這件事,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抑鬱症患者在最痛苦的時候,必須靠自己走出來,漸漸走出來一點後,你在告訴他「這麼想」,他會漸漸的接受,並且漸漸的改觀。

那麼上面所說的「這麼想」,其實就是心理諮詢中最常用的合理情緒療法。這篇文章不談理論,而且我也不是專業心理諮詢師,我只是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我們或許這麼做,會有用。合理情緒療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它包含ABC三個模塊,A就是刺激源,也就是引起你抑鬱情緒的事情,B就是你對這件事情的認知,C就是這件事情發生後你的情感和行為。ABC這三點,其實是互動的,如果哪個環節錯了,就會出現惡性循環,反之,就會出現良性循環。而抑鬱症患者,一般都是這三個環節中的某一個或幾個出現了問題,所以只要改變錯誤的環節,使其形成良性循環,抑鬱症患者就可以走出抑鬱。既然A刺激源,也就是說外界環境和現在的境況不好改變,那麼我們先改變B和C。

改變認知

抑鬱症患者大都有不合理的想法,而不合理的想法一般包括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以及糟糕至極,一般抑鬱症患者嘗嘗會陷在過分概括和糟糕至極中。比如,我們經常會想,「我完全沒有優點」、「所有的事情我都做不好」,這是過分概括,也叫以偏概全;「如果這次評不上職稱,我下次必然也評不上」、「如果我沒有任何長處,我這輩子一切就完了」,這是糟糕至極。

所以,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首先就是要把「完全」、「所有」、「必然」、「一切」這些絕對化的詞,從你的字典中永遠的刪掉。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完全」的,你覺得你一無是處,但人不可能沒有優點。就像辨證主義所說,事情都有兩面性,有缺點就肯定有優點,就像鏡子都有正反面,「絕對化」是你把世界一維化了,但世界實際上是三維的。

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什麼事情一定要用「必然」來說,學習不好就必然沒有好未來嗎?現在很多事實已經告訴我們這個社會不是這個規則。優點少就必然不能做成事情嗎?未必,哪怕你只有一個優點,抓住它,就可以把它變成你的未來。

接下來,就是把「如果」這個詞也刪掉。因為「如果」是指向未來的。心理學上講,焦慮都是指向未來的,但未來是最不具有確定性的,有可能你恐慌的未來還沒到來時,這個世界就毀滅了。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簡單一點說,就是生活永遠沒有你想像的糟。

好了,現在在看我上面那段有關「loser」的自述,就會發現它的「漏洞百出」。「一事無成」、「沒有一技之長」、「一切都完了」?這都是我自己認為的,事實或許並不是這樣的,至少是可以改變的,不是絕對且不變的。只要改變了這些錯誤認知,你就會發現你的感覺沒有那麼絕望了,甚至還有點小希望,不信你現在就嘗試想想你的不合理認知,然後找出它們的不合理性,現在是不是覺得好多了?

改變行為

情緒與行為都屬於模塊C,但是情緒不好改變,如果好改變,也就不叫抑鬱症了。那麼我們就來改變行為。

根據費斯廷格認知失調理論來說,人的認知與行為如果不一致的時候,人會發生不舒服的感覺,但是人有自愈系統,如果不舒服,人就會努力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或者改變自己的行為,而讓自己舒服。所以,一旦你的行為改變後,你的情緒甚至是認知也會隨之改變。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不愛吃胡蘿蔔,以前都不吃,但現在因為某些原因,你必須每天都要吃胡蘿蔔,你的認知和行為不一致,你感到了痛苦,為了緩解痛苦,你會告訴自己,哎,這胡蘿蔔其實也挺好吃的,你的認知跟隨行為發生了改變。

所以,當你抑鬱的時候,如果你先不願意改變認知,那就盡量去做些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我是說盡量,因為我知道這有多難,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去「逼迫」自己,一定不要讓自己的社會功能喪失,也就是說,再吃不下飯,也盡量吃點,再睡不著覺,哪怕躺著也行,再不想跟人說話,也至少打個招呼,再不想上班,也去,哪怕干點簡單的活。這就是為什麼我上面說,我多痛苦,也繼續我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方面是不讓父母擔心,一方面是我知道這對我有益。當你忙碌起來的時候,你會暫時忘記你的痛苦,當你忘記的時間足夠長,你的痛苦可能就會慢慢減輕。當你逼迫自己看一部非常搞笑的電影時,你可能真的會忍不住笑出來,當你笑出來以後,你會發現自己或許真的沒那麼痛苦,這就是認知和興趣,隨著行為改變了。

改變刺激源

上面說了改變認知與改變行為兩點,但我要說,這兩點都是治標不治本。因為我通通試用過。為什麼我明明知道方法,現在卻還陷在抑鬱中?我確實通過改變認知,多少次讓自己從抑鬱中恢復過來,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重新變得樂觀和自信。但認知能改變你的情緒、改變你的行為,卻改變不了你的生活。我會發現我從一個悲傷的loser變成了一個快樂的loser,最後我發現我還是一個loser,我就崩潰了。

但是上面兩個方法就沒用了嗎?相反,它們非常有用,因為它們發揮了作用,下面我們才可以改變刺激源,也就是真正讓自己從loser變成winner,不讓loser這個概念再去困擾你。當然這個winner不是絕對意義上的winner,是相對意義上的winner,你不能要求自己變成總統,這不現實,但你可以要求自己事業上有一定的進步,這對於現階段的你來說,就是winner。或者簡單一點,好好的快樂的生活,算不算是winner呢?也算!實際上,如果你能好好的快樂的生活,你已經比很多人成功很多了。

而且,當你已經可以好好的快樂的生活時,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你願意跟人交往了,願意接觸很多新鮮事物了,或許你在接觸的新事情里,發現了你以前從未發現的優點,或許你再接觸新朋友時,又獲得了更多走向社會的機會。你去旅遊了,然後發現世界原來那麼美,你看了很多新書,然後學習到更多知識,這些知識會讓你變得更淵博,你愛聽音樂了,然後發現自己的歌唱的還不錯,哎呦不錯哦,要不要編個曲子?你的生活會在你好好的快樂的生活基礎上,變得更加豐富,獲得更多的機會。當然,這個時候你可能還是會出現抑鬱的反覆,那是因為你又有了新的不合理認知,思考,找到它,與它辯論,最後消除它。

這個階段我只有一個建議,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害怕改變,不要總是想著我要去達成什麼目標,我們都知道,越想找到的東西就越找不到,越想做到的事情就越做不到。但也不要停滯不前,你的心理已經想讓你去多做點有意思的事情,但你不想做,你這是拉你自己的後腿。這兩點都會讓你之前做的努力全都白費。一切順其自然。

好了,我要說的就是這些,目前我處在改變刺激源的階段中。

另外我要說的是,這篇文章並不是針對不思進取只求心安的人說的,這隻會成為你們的阿Q精神法,會讓你們真的成為一個快樂loser。這篇文章送給所有處在抑鬱中的人,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擾的所有人。它不是一篇理論文章,只是源於一個抑鬱症患者的努力與分享。

最後,希望對抗抑鬱的路上能有人同行,希望大家都能好起來。


推薦閱讀:

遠離不良的情緒,孕媽媽接受快樂的洗禮吧
70%的孩子患有這病症,你家孩子中招了嗎?
科普 | 我該吃藥?還是該接受心理治療?
抑鬱症又不是精神病,為什麼要到精神病院去看?
原創 | 不是所有的抑鬱情緒都是抑鬱症

TAG:心理學 | 心理 | 抑鬱 | 對抗抑鬱 | 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