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好習慣伴陪孩子的一生
07-20
讓好習慣伴陪孩子的一生 -----北海學校李靜 現在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大家都有一種輸不起的感覺,我認為孩子好習慣的養成關鍵在小時候,越早越好,正與古語所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正像一位哲人說的「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下面我談三個方面的主題:孩子應該養成的哪些好習慣;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親子交流應掌握的技巧。一、孩子應該養成哪些好習慣(一)養成專心學習的習慣 有這樣一個家庭,家裡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倆從小就聰明伶俐,招人喜愛。父母為了讓兄弟倆得到優質的教育,將他們送到了一所非常有名的學校就讀。入學一段時間後,爸爸媽媽發現同樣的作業大兒子通常半小時就能完成,正確率很高,而小兒子……於是,父母開始關注他們做作業的過程。他們發現大兒子非常專心,很少受周圍事物的影響,通常一坐下就寫作業,……而小兒子每次做作業的時候,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撒尿,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跟媽媽說說話,一會兒到食品櫃找點東西吃…… 原因找到了,兩個兒子學習效果的不同,不是智力的原因,而是取決於他們是否具有專心仔細的學習習慣!人一旦養成一種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養成專心仔細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利於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更有助於孩子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一年級的孩子剛上學,到班上聽一節課,就知道哪些家庭沒有進行早期教育的,你會看到很多孩子坐不住,不會聽講、不會拿筆、不會看書,更可以想像在家裡的學習情況,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孩子還小,在學習壓力不是很大的時候,學習三心二意、粗枝大葉是很自然、正常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作業的增加,他沒時間分心,自然就好了,其實這種想法是很不科學的,我們應該明白早期教育花一分的氣力,後期教育花百倍努力的道理。12歲以前是孩子形成習慣的關鍵期,過了這一階段,要想讓孩子再形成什麼習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我們每一位家長必須要重視早期培養孩子專心仔細的習慣。對剛上學或習慣不好的的孩子需要家長督促並適時陪讀一段時間,據專家介紹持續的牽引,引導孩子做下去,堅持21天,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然後放手,這叫帶飛。21天養成好習慣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1~7天是開始階段,對於新的習慣你會覺得不適應,做起來有些不自然,不舒服,這就需要你時刻提醒自己刻意去做。 7~21天左右是一個過渡階段,通過第一個階段的堅持,對於新習慣你已經感覺比較適應,做起來比較自然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從前的壞習慣又會冒出來,因此,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堅持。 21~42天左右是養成階段,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和適合了這些新的習慣,變得習慣了,很自然地就表現出來了。將這些習慣延續到90天,這是習慣的穩定期。跨入此階段,這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地為你「效勞」。想要改變又需要一個刻意改變的90天循環。所以,你覺得有什麼壞習慣要改,好習慣要養成,那麼制定一個90天的計劃吧。為了您的孩子,希望您和孩子一起努力----堅持,以後您就不會為孩子的學習習慣而操心了培養孩子專心學習的習慣,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為家長支招)(1)要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進入思考狀態。孩子在寫作業之前就要把與學習無關的玩具撤掉,將喝水、上廁所這些瑣事都做完了,靜下心來學習。不能邊寫作業邊看電視,邊寫作業邊吃東西,邊寫作業邊玩。(2)為孩子創設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孩子做作業時,家長不要進進出出、大聲說話,也不要把電視、音響等聲音開得很大。孩子學習時父母最好也能靜下心來看書看報或做家務。(3)給予心理上的支持。有時孩子會說:「這麼多的作業煩死我了!」而你可能從心理上要壓一壓孩子的心煩,順口說出:多什麼多,又不是你一個人多。既然多,就趕緊做,還磨蹭什麼。如果你換一種說法:今天的作業確實有點多,一天學習下來也累了,要不你先休息一會兒再寫。這時孩子大多能安靜下來。因為孩子感到父母理解他,給予他心理上的支持。(4)給孩子安排好學習、休息、活動的時間。根據作業內容,規定完成作業時間,要求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省下的時間可自由支配。千萬不要孩子完成一項任務,覺得孩子沒事幹,就再布置一點任務,長此以往,孩子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反正完成後還有別的任務,我乾脆慢點寫,有很多孩子寫作業拖拉的毛病就是讓父母「逼」出來的,而且一旦形成很難改正。(5)幫助孩子養成做完作業細心檢查的習慣。不少孩子做作業時只顧趕速度,很少顧及一些細節的問題,在作業中常常出現差錯,不是寫了錯別字,就是看錯運算符號或者少做了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錯題本,避免二次犯錯。 另外,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學習,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家長一定忌諱說這樣的話,如,「趕快給我寫作業去」;「你給我考不好再說」……這些話常從家長口中流出,孩子就會認為他是為家長學的,「媽媽,我給你寫完作業了」、「爸爸,我的鉛筆斷了,你給我削削」,更有甚者,一些高年級學生還會拿學習要挾家長:「你給我做(買)…..,我就給你學……」、「你再……我,我就不給…….(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自2003年秋開始實施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小學生閱讀量不少於150萬字。國家教委以這樣的力度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這在我國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作為家長,從孩子一上學就要著力培養他和好書交朋友,建議每個家庭都能設立一個專門的書櫥或書架,讓孩子一睜眼就能聞到書的香味,一伸手就能取到愛看的圖書。孩子識字量小的時候,可以是家長讀,孩子聽;隨著孩子識字量的增長,可以家長和孩子一起讀,孩子會的字讓他讀;慢慢地孩子就能藉助拼音自己閱讀了。家長要經常和孩子交流看書的體會,激發孩子愛看書的興趣。同時也建議家長孩子生日、過年、六一兒童節都能用書作禮物,讓孩子真正和書成為最好的朋友。孩子的閱讀習慣養成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形成的,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將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有很大的益處。應如何指導孩子看課外書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1)父母要與孩子一起讀書學習。讀書要善於交流。家長及時與孩子分享讀書的樂趣,比如讓孩子給父母朗讀書中的精彩片段。俗話說:言教不如身教。天天學習的父母,是對孩子最大的「誘惑」。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父母先要對閱讀充滿興趣。以智慧引導孩子,智慧的來源——學習。孩子在父母的熏陶下,他無形中感到;父母在學習,我也應該學習,大家都在學習即營造了一種學習氛圍。所謂書香門第才子多,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家族讀書氛圍好。父母的言傳身教自然給孩子良好的影響。案例1: 人在書中,書在人旁我常常想:一架子書培養了一個大學生。由於女兒從小養成了喜歡讀書的好習慣,書成了她的最愛。記得她兩歲的時候,我外出開會回來,給她買了一包字母形的餅乾,一本童話書,同時拿出來給她,她選擇了那本書,而且還纏著你把這本書給她讀完,才肯吃那包餅乾。因此,買書、藏書、讀書成了我們家的特色。我們家床頭、沙發、桌子,甚至洗手間都能看到書。過去房子小是小書架,後來房子大了就換成大書架,女兒卧室的整個西牆是個大書櫥,幾次搬家,書櫥都佔有利「地形」。可以說女兒是在書中長大的,人在書中,書在人旁,書總是在她隨手可及的地方,為她創設了良好的讀書氛圍。女兒也不負所望,如饑似渴地讀書,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還建立了摘抄本,對書中好的段落,還摘錄一些,並做些點評,寫作水平不斷提高,高考取得了理想成績。 一本好書,就是一位良師益友,可以帶孩子駛向無限寬闊的知識海洋,不但能夠拓展孩子的閱讀面,更重要的是能夠陶冶孩子的情操,書中的人物故事可以轉化成潛移默化的動力,影響孩子真善美觀念的形成。 我常常看到很多朋友家,裝修得特別豪華,收拾得特別乾淨,就孩子學習的寫字檯也乾乾淨淨,很是羨慕。但反過來又想,家乾淨得沒有張紙、沒有本書,孩子會愛讀書嗎?孩子讀書需要誘導,就像商家誘導消費一樣,想想建超市之前,消費者會這樣瘋狂購物嗎?其中原因之一是開放式的貨架擺放,誘導了大眾的消費。(2)經常去書店和少兒圖書館。選書時考慮孩子的閱讀興趣。不強迫孩子讀他不感興趣的書,以避免造成他對書籍的反感。主動和孩子商量並帶孩子一起去買書。讓孩子挑選他所喜愛的,有助於他健康成長的書,家長可做參謀。(3)不要只給孩子買學習參考書,(一點通、課課練等)要讓孩子博覽群書,拓寬知識面,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語言,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不愛看的書,講一半,激起他的興趣,鼓勵他自己去看書,如《岳飛傳》、《水滸傳》、《抗日戰爭讀本》)案例2: 讀了三遍四大名著 女兒從小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中國的四大名著讀了三遍。在小學讀的是繪本的,圖文並茂,幫助她初步理解四大名著的內容;在初中讀的是改寫後的簡易版本,更深一步了解四大名著的內含;在高中讀了四大名著的原版著作。當時電視時逢播放《西遊記》、《紅樓夢》等電視劇,女兒看著電視劇讀原著,更有助於她理解書裡面的故事和情節。女兒讀書有兩個特點:一是很會利用時間。放學回家後,只要飯沒做好,就自覺地到書房看書。外出吃飯訪友,總是帶著課外書,當大人沒吃完飯或在聊天,她早就津津有味的享讀自己帶來的書了。二是很專註。讀起書來沒有時間觀念。姥姥做好飯總是叫她好幾遍吃飯。有一次她告訴姥姥以後吃飯叫一遍即可,否則會打斷她的思路的。 我在做學生成長諮詢和家長沙龍的時候,很多家長提出同一種問題:什麼什麼樣的書,孩子是不是不應該讀?我總是告訴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小時候,切記這也不許讀,那也不許讀,孩子逆反了再也不讀書了。說實在的話,我女兒在高中還讀過金庸的武打小說,武打小說屬於消遣類書,一方面可以緩解高考的壓力,另一方面金庸那豐厚的語言功底,生動的富有想像地描寫,讓女兒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當然家長應把握著,不能讓孩子迷戀武打小說。看到孩子喜歡什麼書,作為家長應該了解該書的大體內容,同孩子交流交流,關緊時候恰當引導。比如,女兒(4)每天要有固定的時間。如:每晚7:30分到8:00,提倡至少「一刻鐘」讀書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加時間,引導孩子讀書,督促孩子形成閱讀的好習慣。(5)孩子讀書中遇到的問題,鼓勵他自己解決,邊讀書邊動腦邊思考。高年級鼓勵孩子「不動筆墨不讀書」。 (6)良好"讀"姿、保護視力:養成只要閱讀,就端座於書桌前。讀書30分鐘後,眺望遠方5分鐘。(7)勤於記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個爛筆頭」。從小教給孩子建立好詞好句筆記本。為寫作打好基礎。 總之,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還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做到「四個一」,即: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一張高矮合適的桌椅,一盞光線適宜的檯燈,一台錄音機或復讀機。家長在行為上要做到「四少一多」。即孩子學習時,家長盡量少看電視、少玩遊戲、少玩牌、少聚會,多看一本書。特別是當孩子在學習時,你千萬不要在一邊悠閑自得地看電視,不要過多地在外應酬,不要頻繁地接待客人大聲接電話等。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孩子學習你在一旁看看書。 那對孩子的正面影響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們的家長在孩子面前才能有威信,才有說服力。家長的表率作用千萬不可忽視,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來的,家長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其實說到底,家庭教育實際上就是榜樣的教育,父母要做孩子學習的榜樣,做人的榜樣。(三)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孩子的「後勤部長」。許多事家長代替做了,孩子沒有鍛煉機會,失去了家庭任務角色。長期下去養成了孩子啥事都依賴家長,啥事都懶得去做,更談不上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要做好那種責任心。很多家長不理解,你做家長的替他做了,他還不領你的情。 例:每天早晨總能看到一些家長一手拎著書包,一手拎著水壺,嘴裡還不斷地說:「快走,到點了。」孩子在一邊你說你的,我做我的。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關懷過度使孩子養成了不良習慣,等到孩子大了,想糾正時已經晚了,因為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時期。家長要盡量做到:引導孩子(不是代替)做一些孩子該做的事;儘可能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放手讓孩子去鍛煉,不要怕孩子做的不盡人意,更不要抱怨孩子做了半天沒做好。讓孩子知道: 1、我不小、我能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早晚自己穿衣、洗漱、鋪床疊被 (2)用完的用具放回原位,桌面鋪位乾淨整潔。 (3)自己整理書包、書桌、書櫃、房間。 (4)自己的小件衣服自己洗 (5)幫助媽媽學做家務事 案例3: 做一半示範 留一半嘗試 有一次我跟一位初三學生家長交流,家長頗為自豪地說「早上為了讓孩子節省時間,每天都是孩子吃著飯,家長給系鞋帶」 , 我很詫異。我女兒小時候,剛剛能自理的時候,每次穿鞋襪時,只給她穿一隻,女兒很願意嘗試著穿另一隻,很快就學會了自立。 我想不為孩子包辦一切,而做一半留一半,給孩子提供實踐生活能力的機會。我做得那半是給孩子樹樣板、指明方向,是引導性的示範,留下的那半是培養孩子自立、勤勞的機會,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過程。這樣能巧妙利用孩子好奇的心理,加上家長的啟迪和示範,孩子不用強迫,高興得去嘗試,完成之後很有成就感。家長不動聲色的就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以此類方法,孩子不斷學會一些生活技巧:洗衣服、包餃子、縫口子之類的日常小事。 而我們周圍的很多獨生子女,父母從小就包辦一切家務勞動,確切地說剝奪了孩子一切勞動機會,使孩子錯過了培養服務意識和鍛煉自理能力的機會。等長大了家長又抱怨孩子這也不會幹,那也不會幹。整天嘮嘮叨叨,使孩子逆反、厭惡,家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由此看來,從小不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為家庭幸福和孩子一生負責,一劍雙鵰的好事。案例4: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為了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從很小的的時候就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吃飯開始,自己能抓飯吃,大人就不喂飯。自己能穿鞋,大人就不幫著系鞋帶。記得兩歲多的時候,自己就穿衣服,那是冬天的早晨,還是爺爺發現了並計時的,女兒穿衣服用了整整四十分鐘,爺爺對孫女的耐心和毅力大加讚賞。 記憶猶新的還有一件事:女兒在一年級下學期清明節前一天,學校老師布置做小白花,第二天去祭掃烈士陵墓。那時女兒剛六歲多,我就鼓勵女兒自己做,一會功夫女兒用餐巾紙折了四朵小花,第二天孩子信心十足地拿著自己親手製作的小花去獻給先烈。儘管花做得不算精美,我心裡很高興,表揚她比媽媽做的好得多,女兒也很快樂,以後做事更自信了。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是孩子們可以自己做的,只是由於身邊有可以依賴的人,他們就不做了。放棄了可以自己做的事,也就永遠得不到通過自己努力隨之而來的快樂。 現在有一些初中孩子的家長,早上為了不耽擱時間,還幫助孩子穿衣服和鞋子。表面上是節省了時間,而事實上是剝奪了孩子鍛煉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孩子的獨立能力是從小時開始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家長過分的保護孩子,使孩子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體驗成功的感受,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不但使孩子養成依賴心理,還剝奪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自立的機會。俗話說:懶娘養出勤快女兒,就是這個道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盡量讓孩子自己學著去做,孩子不會,家長可以做示範,這樣孩子長大了,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你都會放心。2、學會做事有條理。 我們經常說:某某人做事說話非常有條理,做事計劃性很強,這就體現出一個人的習慣,也體現一個人的能力與素質,家長教育孩子做事有條理:(1) 先幹什麼,後幹什麼,主次分明,計劃性強。(2)今天要做的事不推到明天去做。(3)做事有板有眼,不做則已,做就要做好 有一個孩子習慣很好,上小學六年中,從沒有因為忘了帶學具而影響上課,他有一個好習慣,在寫完作業後,看著課表準備第二天的學具。有一次,我特意接觸了這位孩子的家長,家長說:「我從來沒有因為孩子的作業催促過,孩子知道放學回來先寫作業,後干別的事。我也很少給孩子檢查作業,不是不管孩子的學習,而是讓他知道,那是他自己應該做的事。」(每天先寫作業,星期五晚上回來玩一會電腦,看一會電視;洗衣服;寫作業),現在好多孩子經常丟三落四,很多時間都花在找東西上,白白浪費時間;學慣用品總是由父母代替整理,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長期堅持下去就會養成嚴謹認真的好習慣。 3、學會文明禮儀、誠實守信 (1)誠實、守信、不說謊話,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2)尊敬師長、團結同學、不打架、不罵人 (3)與客人主動打招呼,多用禮貌用語 (4)遵守公共場所秩序,不大聲喧嘩、追逐打鬧(5)講究衛生、穿戴整潔、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二、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一)實施教育愛不是本能的愛 我常常想:愛孩子是所有動物的本能。母雞護小雞,成鳥喂雛鳥。動物界愛子之故事比比皆是。人是高級動物,愛孩子更是本能。但一定要走出溺愛的誤區,有條件的愛,有原則的愛。實施教育愛。 我常常見到身邊的朋友,孩子喜歡吃紅燒肉,她做一盤紅燒肉,就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自己吃;孩子喜歡吃炸雞,她買一支炸雞,大人一口不捨得吃,直到看著孩子吃完,自己還心滿意足,當然孩子只管自己埋頭的吃,久而久之,養成習慣,每頓飯凡是自己喜歡吃的,就把盤子拉到自己眼前享用,試想這樣的孩子,從小就知道好吃的自己吃,沒有養成分享的習慣,長大了,還會把好吃的讓給老人嗎?與人相處還能不自私嗎?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公益廣告:兒子吃香蕉,母親買了六隻香蕉,拿在手上,看著兒子一隻一隻吃了四隻。這期間兒子沒有問過一次母親要不要吃香蕉。剩下兩隻,母親以為兒子吃不下了:「總該叫我吃了吧?」兒子卻說:「你給我拿著,等一會我還要吃。」可能大家看了都覺著這孩子不懂事,我到覺著這位母親是不是應該反思:是否是自己親手教育導致的悲哀啊?案例5: 女兒一歲多的時候看過一本圖畫書,書名叫《紅臉蛋綠臉蛋》,大體意思是小孩好好吃飯不挑食,就變成紅臉蛋,漂亮可愛,不好好吃飯,不吃水果,不吃蔬菜,就變成綠臉蛋,當然又丑又不討人喜歡了。這就成為我家讓她好好吃飯的一張王牌,一旦不好好吃飯,就拿出來亮一亮,慢慢地引導著孩子養成了吃飯的好習慣。有的家長跟我訴說,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好好吃飯,邊吃邊玩,有時一家三代追著趕著也不吃。孩子的性格是在習慣中形成的,而習慣是培養出來的,可以說是養成教育,要循循善誘的進行引導,如果每頓飯都追著、趕著、喂著吃飯,孩子還以為你和他做遊戲了,好玩極了,有時還故意不好好吃飯,逼著你和他做這種遊戲。 美國變戲法尼亞州立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一致認為,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的最佳方法是讓他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食慾是一種人的本能需要,一個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一個不吃零食的人,都會有正常的食慾。 我看下面這個事例,是促使孩子主動用餐高招:有一獨生子小明,今年8歲了可看上去卻只有五六歲的樣子,細胳膊細腿,十分瘦弱。她的媽媽常抱怨道:「這孩子總是挑食,不喜歡的就一口不吃,寧願餓著。」醫生建議用:「行為療法」即如果孩子拒絕用餐,就將食物收走,不強迫他吃,也不給其他零食。通常這種辦法很見效,知道不吃就只有挨餓的孩子以後再也不敢輕易放棄眼前的食物了。小明的媽媽與家裡人一起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教子方案」:吃飯的時候,大家各吃各的,誰也不主動勸小明吃這吃那,更不許替他夾菜。如果小奇不吃飯,也不批評他,似乎他吃不吃飯並不是很重要。剛實施這個方案,小明坐在桌邊不肯吃,爸爸媽媽只埋頭吃飯,沒有理他。小明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奶奶,奶奶也是強忍著不去理會。小明憤憤離開飯桌等著奶奶上來哄他,可依然沒有動靜。小明一口飯也沒吃,上學去了。吃晚飯時,他又擺出絕食姿態,然而還是沒有任何反應。到了晚上9點鐘,小明終於忍不住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看著小明狼吞虎咽的樣子,一家人露出了會意的笑容。 其實家長不用擔心孩子吃不飽餓著,想一想為什麼孩子往往願吃別人家的飯,就是吃膩了自己家的飯,換換口味,不妨買上一本《大眾菜譜》提高一下自己的烹調技術,將每天的食譜多換換花樣,把孩子的零食剋扣或停止供應,再像五星級飯店,在飯桌中央添置一瓶鮮花與潔凈的餐具,菜肴的色香味交相輝映。有雅興的話,再放上一段優美的輕音樂,一家人沉浸在愉悅的氣氛之中何憂胃口不開。(二)把握獎懲有度的原則1、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案例6: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女兒從小到大,沒挨過打,只記得一次,忘了犯了什麼錯誤,被爸爸罰站了牆角。爺爺看見了,對兒子這種做法很不滿意,說從甜甜(女兒的乳名)身上很難找到缺點,希望不要對她過分嚴厲了,以免壓抑孩子的個性。從此,女兒就在我們民主和諧寬鬆的環境中長大,即使犯了一些小錯誤,也是先總結前面的優點加以肯定,再指出最近的不足,這樣她很容易接受,伴隨著親人的不斷肯定和讚揚,女兒一天天快樂健康的成長,成為老師、同學、鄰里眼中的好學生。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樣的話:你對孩子怎樣描述,他們就怎樣以你描述的那樣成長,你說他是個無賴,他就會慢慢變得像個無賴;你說他聰明,他就可能真的變得十分聰明。很多父母恨鐵不成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孩子有很多優點不表揚,往往只看到孩子的缺點,用自己的愛,更確切的說用自己的偏見一步步扼殺了孩子的美質,他們自己一點都不知道。 我曾經在《哈佛家訓》中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新澤州市一所學校里,由26個孩子被安排在教學樓最裡面的一間昏暗的教室里。他們中所有的人都有過不光彩的歷史:有人吸過毒、有人進過管教所、有一個女孩甚至在一年內墮過3次胎。家長拿他們沒辦法,老師和學校也幾乎放棄了他們。就在這時,有一位叫菲拉的老師接替了他們的班主任,菲拉沒有像以前的班主任那樣,首先對孩子訓斥一頓,給他們一個下馬威,而是為大家出了一道題:有3個候選人,他們分別是——A:篤信巫醫,有兩個情婦,有多年的吸煙史,而且嗜酒如命;B: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而且嗜酒如命;C:曾經是國家的戰鬥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習慣,熱愛藝術,偶爾喝點酒,年輕時從未做過違法的事。 請同學們回答:1、在這3個人中,有一位會成為眾人敬仰的偉人,你們認為會是誰?2、猜想一下,這3個人將來各自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毋容置疑,對第一個題孩子都選擇了C;對第2個題,大家的答案幾乎一致,要麼成為罪犯,要麼成為成為社會照顧的廢物,而C呢,一定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註定成為社會精英。 然而,老師的答案讓孩子們大吃一驚。「孩子們,你們的答案也許符合一般的判斷,但事實上,你們都錯了。這3個人大家都熟悉,他們是二戰時期3個著名的人物——A是弗蘭克林.羅斯福,他身殘志堅,連任四屆美國總統;B是溫斯頓.丘吉爾,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首相 。C是阿道夫.希特勒,一個奪取了幾千萬無辜生命的法西斯元首。」學生們都獃獃的瞅著老師,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 孩子們」老師接著說,「你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以往的過錯和恥辱只能代表過去,真正代表一個人一生的,是現在和將來的所作所為。每一個人不是完人,連偉人也犯錯誤。從過去的人影中走出來吧,從現在開始,努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們都將成為了不起的優秀人才。」 菲拉老師的這發話,改變了26個孩子一生的命運。如今這些孩子都已長大成人,他們中有做了心理醫生、有的做了法官、有的做了飛機駕駛員。就連當年最愛搗亂的學生,也成為華爾街上最年輕的基金經理人。 「原來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無可救藥,因為所有的人都這麼認為。是菲拉老師第一次讓我們知道過去並不重要,我們還可以把握現在和將來。」孩子們長大後回憶到。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大人的對孩子的確認太重要了,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因此,家長一定多誇誇自己的孩子。表揚和誇獎自己的孩子是家長每天都要做的事。2、適當的懲罰是必要的 懲罰教育就是讓孩子有一種責任感,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懲罰決不等於體罰,更不是傷害、心理虐待、歧視,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懲罰需要尊重與信任,特別要注意為對方著想,要顧及對方的承受力,尊嚴,不要讓對方難堪。 如對於做事磨蹭拖拉的孩子定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父母安排的事沒做完,作業沒完成,不許看電視、上網、也別想要吃肯德基、麥當勞之類好吃的。 有一位家長是這樣懲罰孩子丟三落四毛病的。我的孩子做事丟三落四,一做作業,書呀,本子呀,鋪得滿地都是。我提醒他注意點,他總是把我的話當耳旁風。好多時候,都是我看到他丟在床上的小物件,就趕緊給他送去。我暗想總是這樣也不是個辦法,就決定停止我的「雪中送炭「。一次我發現孩子又忘記戴紅領巾了,我沒有給他送去。孩子放學回來,眼淚汪汪地說:因為他沒有戴紅領巾,班上被扣了一分,同學們都怪他。我趁熱打鐵說:「以後你可得把該帶的東西整理好!」兒子若有所悟地點點頭。這以後,兒子晚上做完作業,總是認真地收拾書包,嘴裡還念念有詞「鋼筆、尺子、英語書、默寫本、紅領巾……」看來對於蜜罐里跑大的孩子,有時候小小的懲罰發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般來說,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讓他明白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銘心。當孩子犯了錯誤要懲罰他時,要明確指出他犯的錯誤,如你今天上學丟了東西,是因為自己拿東西不在乎,下次再要這樣東西,家長就要考慮了。目的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三)實施君子協定說話算數 每個家庭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家庭,平等的和孩子對話,不要總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其實孩子是可以講道理的。案例7: 和媽媽達成君子協定 從女兒上幼兒園開始到高業畢業,我們家從來沒有因為怕耽誤女兒學習而不看電視,包括高考前夕,(當然高考前夕是怕改變家庭環境給孩子造成緊張)這緣於我和女兒的「君子協定。」 小時候,怕孩子看電視時間長了,損害眼睛,和女兒商量:少兒節目時候,大人把電視讓給她,其它時間,大人看電視她不能搶也不能看,說話算數。在女兒高中以前,每當少兒節目播放時間,全家人都陪她看少兒節目,那個年代的《聰明的一休》、《貓和老鼠》、《葫蘆娃》等所有少兒節目,一家人和孩子一樣看得津津有味,其樂融融,尤其她爸爸會和孩子一起看得高興時笑得前仰後合。女兒有人陪著看電視,一起笑,一起樂,不懂的情節,爸爸還給講解,當然更高興。有時遇到不適合孩子看的鏡頭,馬上換台。 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兒不滿足只看少兒節目,我們又協議每周一至周五可以看半小時電視,周末可以看兩小時電視,內容是能增加知識、開闊視野的節目,如《幸運52》、《開心字典》、動物世界、科教節目等,女兒也有迷電視的慾望,我們就同她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並闡明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父母也經歷了學生時代走到今天,白天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看電視放鬆一下,不能因為怕影響你學習而犧牲了娛樂的時間,希望女兒能理解。 實踐證明孩子是可以講道理的。到了高中階段電腦逐漸走進家庭 ,孩子提出要上網,我們同樣提出上網的範圍和時間控制,只要遵守諾言就滿足的願望,這樣看電視和上網孩子就都可以有在一定條件下的自由,女兒開心,家長滿意,從來不進網吧。 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看電視,自己也從不看電視;為了阻止孩子迷電視,家裡電視天線也拔了;為了不讓孩子上網,電腦也不買,即使買了也不上網,其後果是把孩子逼向網吧了。 現在是聲光化電的影像時代 、網路時代,電視電腦都成了我們的老師,孩子們不但可以從中獲得快樂,還能豐富他們的知識,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事務,都能從電視電腦中看到、聽到。因此家長只能限制,不能禁止,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與孩子打成君子協定,決不能從小放縱,長大了怕耽誤學習再禁止,這樣的教育註定要失敗的。(四)樹立目標 培養信心 保護興趣 對剛進小學的孩子,樹立目標保護他對學習的興趣、信心和快樂感,是第一重要的。案例8: 一根油條兩個雞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從什麼途徑,在女兒幼小的心目中留下了「永恆不變的真理」,考試的早飯要吃一根油條兩個雞蛋,會得一百分。一根油條代表「1」,兩個雞蛋代表『00』。我猜是小學一年級上半學期小夥伴告她的,因為沒有一本書或一個大人會這麼幼稚的告訴她這麼一個道理。從小學一年級下半學期開始,每逢考試的早餐女兒總是點名要一根油條兩個雞蛋,一直到初中、高中,包括高考的早餐,本來我們家很少吃油條,因為油炸食品畢竟不是健康食品,但是考試的早餐我總是滿足女兒的願望,女兒也不多吃也不少吃,就是一根油條兩個雞蛋,我心裡感覺滑稽極了,甚至荒唐極了,但是我從來都不點破,從來都不笑話她,相反,裝模作樣、一本正經的和她一樣相信這個「真理」。這畢竟是她幼稚的、美好的、上進的的願望,是她追求的目標,要得100分,我就裝得同女兒一樣幼稚相信它,讓她帶著美好的願望,吉祥的信仰走進考場,還真靈驗,女兒還常常得一百分呢! 人的一生是需要目標引導的,目標和信念是通向成功的精神動力。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故事:美國億萬富翁約翰.富勒,從小家裡很窮,姊妹7個,他從5歲開始工作,9歲時會趕騾子,他有一位了不起的母親,她經常和兒子談到自己的夢想:「我們很窮,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你爸爸從未有過改變貧窮的慾望,家中每個人都胸無大志。」這些話深植富勒的心中,一心想躋身於富人之列,並開始努力追求財富,12年後,弗雷接受一家被拍賣的公司,並且還陸續收購7家公司。他談及成功地的秘訣,還是用多年前母親的話。弗雷的故事告訴我們:你的慾望有多強烈,就能爆發出多大的力量;當你有足夠強烈的慾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時候,所有的困難、挫折、阻撓都會為你讓路。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確定自己的目標、理想,不斷地鼓勵孩子朝著目標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五)建立家庭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其實孩子是很會看事的,從小就能看到大人之間的分歧,因此要形成家庭教育合力。案例9: 我媽媽不嘮叨 有一次放學的時間,女兒和她的同學在前面走,滔滔不絕的議論著,我緊跟其後,她們全然不知,只聽她同學一一數落母親天天嘮叨,令她特別反感和生氣,而我女兒很自豪的說我母親不嘮叨,聽得那位同學羨慕不已。 很多人說我不管孩子,反而孩子優秀。我總是說不管也是一種教育方法,天天嘮叨,看似天天管,其實同沒管一樣,教育孩子關鍵是恰當的引導。家庭教育一方面要有一致性,每次我批評孩子時,她爸爸總是說「你媽說的對!」,這樣孩子沒有保護傘,很聽話;另一方面不要當面袒護。切忌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父母管孩子,爺爺奶奶護著。即使批評錯了,甚至打錯了,其他人也不應當面干預,都要默契配合,表示支持,其實小孩子是很會看事的,不要讓孩子發現內部的分歧,有周旋的餘地。這樣才是真正愛孩子,否則,孩子白挨打了,白挨批了。 現在一般家庭都有「四二一綜合症,」即四個老人,一對父母共愛一個孩子,說不溺愛是假的,往往夫妻管教孩子,老人護著,甚至有的夫妻之間意見還不一致,所以孩子很難管。很多家長告訴我孩子只聽老師的話,不聽家長的話,閑家長嘮叨,作為家長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孩子到了初中有了自己判斷事務的標準,往往誰說的有理,聽誰的。三、親子交流掌握的技巧(一)鼓勵孩子自立 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親自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挫折和成就,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讓孩子依賴感降到最少,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鼓勵孩子自立的六個技巧: 1.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2.尊重孩子的努力 3.不要問太多問題 4.別急著告訴答案 5.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6.不要毀掉孩子的希望(二) 學會讚賞孩子 在家裡得到讚賞的孩子,更願意為自己設立較高的目標,讚賞需要謹慎,善意的讚賞有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拒絕,做父母的一個重要職責是學會如何及時稱讚孩子做對的事情。 讚賞孩子的三個技巧: 1.具體描述你所看見的 2.描述你的心裡感受3.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三)代替懲罰的方法 懲罰要有度,過分懲罰孩子,實際上剝奪了他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煩的製造者,要把他們當做解決問題的積极參与者。 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 1. 請孩子幫忙 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3.表明你的期望 4.提供選擇 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6.採取果斷的行動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嚴重後果 (四)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孩子不願意合作,是因為他們和我們在需求上存在矛盾,家長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尊重孩子是合作的開始。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的五個技巧: 1.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2.沒犯錯誤之前提示孩子 3.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4.說出你的感受5.寫便條給孩子 總之,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各國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已顯得越來越重要,你想培養一個讓你驕傲的孩子嗎?那你就做一個讓孩子驕傲的父母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