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培養成學習的天才

父母對孩子的每一點欣賞、誇獎和鼓勵,都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欣賞、誇獎、鼓勵、榜樣】

中國孩子成功法的第三個方法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欣賞、誇獎、鼓勵、榜樣。

善於尋找孩子被誇獎、被欣賞的理由,是家庭教育特別高的藝術。

總結人生,朋友們會發現,不僅孩子,全世界所有的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需要欣賞,被欣賞,需要誇獎,被誇獎,需要鼓勵,被鼓勵,需要榜樣。

當你戀愛的時候,如果得不到對方的欣賞,有什麼戀愛的幸福感可言?

如果勞動得不到誇獎:妻子辛辛苦苦做好一桌飯,得不到誇獎,還有做飯的熱情嗎?丈夫為家裡掙了錢,辦了事,得不到妻子的誇獎,還有幸福感嗎?還有再創造的熱情嗎?

如果藝術家們創作的作品沒有觀眾和讀者的欣賞和誇獎,哪有他們的創造熱情?

你把工作做好了,沒人欣賞,沒有同事上級的誇獎,你還有工作上那種高度的責任感和熱情嗎?

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面向社會的,欣賞和誇獎原本是人類相互理解的最積極表現。什麼叫相互理解?不用講得太抽象。理解對方的痛苦是一種理解,理解對方的困難是一種理解;在這個社會上最積極的一種理解,就是了解對方的優點和長處,能夠欣賞和誇獎對方。

沒有這種理解,人類就沒有生活的熱情,創造者沒有創造的願望。

一個足球運動員射門了,沒有人給他喝彩,全場觀眾麻木不仁,還有足球運動員嗎?沒有了。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全世界的觀眾,無論是球場的觀眾還是電視觀眾,對一切進球都保持沉默,還有球賽嗎?沒有了。欣賞和誇獎在球場上就表現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

對藝術家和明星表現出來的就是鮮花和讚美。

對創造天才表現出來的就是崇拜和讚揚。

對各種各樣的創造表示欣賞和誇獎就是種種獎勵和宣傳。

總結那些成功的人,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哪怕他的生活道路有再多的挫折和曲折,但在他的人生中總有人在欣賞他、誇獎他,或者在鼓勵他,或者說他有榜樣。

很多人成功,可能就因為從小母親對他的欣賞和誇獎,或者成年後愛人對他的欣賞和誇獎,或者同伴和朋友對他的欣賞和誇獎。

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經常有一些在老師看來奇怪的想法和做法。在他上小學時,老師認為他弱智,並讓母親把他領回家去。

愛迪生的母親沒有文化,但她相信和理解自己的孩子,說:我的孩子並不弱智,他是個天才,只是你們不懂。

母親持續不斷地欣賞、誇獎和鼓勵,使愛迪生成功地走上了發明創造的道路。

所以,成功者一個特別的財富和幸運,就是他在人生的某些關口,受到了人們更多的、更及時的、更到位的積極意義上的理解,即欣賞和誇獎。

父母對孩子的每一點欣賞、誇獎、鼓勵和榜樣,都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這樣你就能明白,丈夫的成功往往有妻子欣賞和誇獎的功勞。如果妻子只知道照顧丈夫的生活,可是每天還說一句話:你這人真沒用!這個妻子根本不是好妻子。妻子也可能很忙,沒有時間過多照顧丈夫,但是她每天見到丈夫,都能欣賞丈夫的創造,都能誇獎他,丈夫會由此得到無窮的力量。反過來,妻子得到丈夫的欣賞和誇獎,效果也是同樣的。

對大人尚且如此,對孩子更是如此。

如果你有一天沒有對孩子表現出欣賞和誇獎,作為家長,你在這一天失職了。

懂得了欣賞和誇獎,那麼鼓勵是什麼呢?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沒有達到最佳狀態的時候,欣賞和誇獎就轉化為鼓勵。對孩子說:你明天一定會做得更好的。

這就是用欣賞、誇獎他明天的方法來鼓勵他。

鼓勵在本質上就是對他明天的欣賞和誇獎,是對他欣賞和誇獎的一種預支的方式。

什麼叫榜樣?榜樣就是給孩子一個努力的目標,讓他沿著榜樣的方向塑造自己,更多地得到欣賞和誇獎。

智力方面,對孩子的學習、智力、創造性的任何一點優長之處,都要欣賞、誇獎。

欣賞、誇獎才能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很多成才的人從小家長並不管他具體的學習。

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就講過,從小父母不管我,讓我自由發展,結果他成了大科學家。很多成功者終生感激父母從小造就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只有實施欣賞和誇獎才能使孩子真正有學習的興趣,有向上的積極性。

在學習方面讓孩子有興趣,就要用欣賞和誇獎的方法:這個字寫得好,這個畫畫得好,這篇作文寫得漂亮,這個數學題解得好,這個課外知識掌握得好。

欣賞、誇獎必須到位。

在心理素質方面也可以這樣,你要誇獎孩子的任何勇敢、大方、有耐受力的表現。

不要說三歲、十三歲、十五歲的孩子需要誇獎,需要欣賞;連家長本人,無論是二十多歲,還是三十多歲、四十多歲,都需要欣賞、誇獎。

所以,對孩子一切心理素質好的表現要有不遺漏的欣賞和誇獎。

這個欣賞和誇獎是很有意味的,要真心欣賞,真心誇獎。就好像誇一個人,這篇小說寫得真精彩,這個策劃做得真漂亮,這個創意真天才。誇孩子也是一樣,這個孩子真聰明,這個孩子身體真健康,這個孩子心理素質真好,真大方,跟人交往的時候一點都不怯生。

如果孩子今天這個做法真好,要真正欣賞他,真正誇獎他,從而給孩子無窮的力量。

對於孩子的道德表現也要這樣。

你看,這個孩子真能夠體諒人,看見爸爸累了,知道給爸爸倒杯水。

這叫對孩子的道德水準和關心別人的行為進行欣賞和誇獎。

對孩子的健康狀態也要欣賞和誇獎。

我的孩子身體好,抵抗力強,很少生病;生病後很快就能康復,一點都不嬌氣。

我的孩子以健康為榮。

對孩子的自在狀態要欣賞和誇獎。

具體內容包括:孩子喜歡學習,自覺學習,興趣廣泛;孩子有上進心;

孩子喜歡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從不讓家長操心。

在智力、心理、道德、健康、自在五個方面,都要實施欣賞和誇獎。

當孩子做得不足時,用他明天有可能得到的欣賞和誇獎作為鼓勵。

家長的天才全在於此。

一個好家長每天都需要問一下自己:

今天對孩子的智力方面有過欣賞和誇獎嗎?

今天對孩子的強者心理素質有過欣賞和誇獎嗎?

今天對孩子的道德狀況有過欣賞和誇獎嗎?

今天對孩子的健康狀況有過欣賞和誇獎嗎?

今天對孩子的自在狀態有過欣賞和誇獎嗎?

那麼,是不是什麼都欣賞,連缺點也一塊兒欣賞嗎?不對。

欣賞和誇獎是有原則的,欣賞和誇獎的原則是兩句話:該誇獎的、該欣賞的,要誇獎、要欣賞;不該誇獎的,不該欣賞的,不要欣賞,不要誇獎。

不該欣賞、不該誇獎的,你欣賞、誇獎了,就是鼓勵孩子犯錯誤。

還有一個錯誤是,該欣賞、該誇獎的你沒做。

這個錯誤我們家長犯的可就太多了。

所以,該誇則誇,該欣賞則欣賞。不該欣賞、不該誇獎的,就不要欣賞,不要誇獎。

這是第一個原則。

可是,我的孩子現在沒有什麼可讓我欣賞和誇獎的地方怎麼辦?

我想欣賞他,想誇獎他,可是他最近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表現怎麼辦?

不可無緣無故地欣賞孩子和無緣無故地誇獎孩子。

但是要找到誇獎、欣賞孩子的理由。

這是第二個原則。

比如,孩子不愛學習,這是不能欣賞也不能誇獎的。

那怎麼辦呢?這時候,要製造孩子被欣賞、被誇獎的機會。

再不愛學習的孩子總會有一點點愛學習的表現。例如孩子不太喜歡數學,可是他今天做出了一道難題。雖然這是他非常個別的一個表現,但是作為家長,要趕緊捕捉住,不要失去誇獎欣賞孩子的機會:喲,大寶其實在數學方面很有天才。

又比如,孩子因為從小嬌生慣養,不喜歡家務勞動,不關心父母,更不關心爺爺奶奶。你現在想改變他,可是他在這方面又沒有值得欣賞、誇獎的地方。這時候就要製造一個理由,讓孩子稍微得到一點表現的機會。哪怕他一開始並不十分情願。

比如你說:媽媽今天有點不舒服,這個碗你幫著洗了吧。他可能嘟嘟囔囔不太情願,可還是洗了。洗了,你就找到了欣賞和誇獎他的一個理由,這時候就要欣賞和誇獎他。特別是家裡來了客人,一看小孩子在洗碗呢,你就說:我的孩子特別愛家務勞動,特別關心大人。

這個欣賞和誇獎孩子聽了會被感動,因為他從來沒有聽到過這種誇獎。

孩子可能在興奮之餘還稍有慚愧,他以後就會向這個方向努力。

尋找孩子被欣賞、被誇獎的理由,是家長應當掌握的一門藝術。

這個藝術其實對所有的孩子都特別靈。

嬌生慣養的孩子跌倒了就哭,改變這種習慣也要找到一個誇獎的理由。

例如孩子某次稍微拌了一下,不是那麼痛,所以他沒有哭。此時作為家長的你應該趕快抓住機會:你看,我的孩子真堅強,摔倒了都不哭,別的孩子有時候就不那麼堅強,一摔就哭。這叫尋找欣賞和誇獎的機會。

一個孩子,上幼兒園後經常生病。

家長通過家教學習才搞明白,孩子生病與自己對孩子的錯誤態度有關。過去孩子一病,總是趕緊上醫院,全家人圍著孩子轉。每病一次,孩子都能得到很多「好處」,於是,孩子經常以生病來逃避自己不願做的事情,比如病了就可以不上幼兒園。接受新健康觀念以後,家長有意當著孩子的面對別人說:我的孩子身體特別好,一點都不嬌氣,即使生病也是一休息就好了。慢慢地,孩子樹立了健康光榮的新觀念,發燒感冒的次數明顯減少。

一個小學生,習慣於由媽媽陪著學習、做作業。

媽媽一天工作下來,再加上輔導孩子、做家務,常常感到非常疲勞。

有一段時間,姥姥生病了,媽媽要到醫院照顧姥姥,爸爸工作非常繁忙,孩子只好自己完成作業,連聽寫也是通過錄音機獨立完成的。媽媽回來以後,得知孩子這段時間的表現,非常受觸動。這位母親很聰明,當即誇獎了孩子自覺學習的表現,而且不止一次地對孩子和外人講:我的孩子長大了,學習特別自覺,再也不用我操心了。

慢慢地,孩子真的養成了自己管理自己學習的習慣。

既解除了母親「陪讀之苦」,又鍛煉了孩子。

所以,善於製造孩子被欣賞、被誇獎的機會和理由,是運用八字方針的一個奧秘。

如果家長能夠靈活運用這八個字,在引導孩子成才方面沒有什麼障礙不可超越。

(—摘自《中國孩子成功法》作者:柯雲路 春風文藝出版社)


推薦閱讀:

如何幫助孩子學會與老師溝通
為什麼要帶孩子去看畫展?
董進宇博士揭秘孩子學習不好的七大原因
你的不以為然,孩子卻窒息其中
孩子愛說謊的真正原因竟然是……給所有父母上了一課

TAG:孩子 | 學習 | 天才 | 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