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匯總】「業餘」邁向「專業」的10個要點[精英乒乓論壇--中國第一乒乓論壇歡迎您!]
說明:這段時間在我發這個連載貼的過程中,已經有朋友在批評我了,說我在「賣關子」,為啥不一次性把10個要點全發出來。情況是這樣的:前段時間我琢磨出來的10個「要點」只是個框架,根本就沒有底稿,我完全是「現寫現發」,本來是想全部寫完後作為一個帖子發出來,但是本著對各位朋友負責的態度,我每寫一個帖子幾乎都要耗費半個工作日的時間,更何況我是在利用上班時間偷偷干「地下工作」,所以就採取「寫一個發一個」的辦法。直到今天上午我才長嘆一口氣:總算把最後一個帖子寫完了!!!現在應各位朋友和版主的要求,我整理成一個帖子發出,此前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還希望各位朋友體諒
。
(再次重申我的這個連載帖子只是談及業餘選手迅速提高水平該注意的「要點」,限於篇幅及本人水平有限,具體的訓練方法就不詳述了。比如光就「步法」中的單步、跨步、並步、跳步和交叉步這五種基本步法而言,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何況有這方面的教學書籍及視頻以及此前各位高手也發表了不少很有借鑒價值的帖子。當然,有些我個人認為有用的小技巧我也會貫穿其中寫出來和大家共享。)
很多球友一直以來有這麼一個疑惑:為什麼我的球齡十多年甚至高達二三十年,即便每天練球打球,但是碰到經過「正規訓練」僅僅一年甚至半年的對手便輸得一敗塗地???而這同樣是我自己隨著打球時間越長就越感到困惑的地方。這一段時間我基本沒打球,而是像武俠小說中「閉關修鍊」一樣獨自一人冥思苦想,一個月時間下來通過反覆觀看比賽視頻、教學視頻,終於長嘯一聲「破關而出」:我想通了「業餘」邁向「專業」的十多個要點(為了便於闡述,我濃縮成10個要點)!!!昨天到球館打比賽(這是近一個月時間以來第一次正式打球),牛刀小試,結果發現雖然有段時間沒打球,但是自己的球技突然間上了個檔次,連贏幾個此前我想都沒想過能贏的球友。雖然是剛剛才「頓悟」,但是我有信心只要堅持按照這10個要點來要求自己,估計半年後邁入「業餘」一流水平或是半「專業」水平肯定是沒問題的。下面,我就將這10個要點逐一闡述,喜歡的朋友就幫忙捧個場:
1、握拍
看到這第一個要點,估計會有不少朋友不屑一顧:這誰不會呀!怎麼舒服怎麼握唄!很多高手也是這麼說的呀。其實不然,很多老球友之所以多年以來水平止步不前,恰恰是忽略了這一點,從而帶來以下弊端:手腕不固定,亂甩;發力不集中;動作隨心所欲,難以定型。看到這些弊端,再想想自己是否也是如此呢?估計有心的朋友應該有所領悟了吧。好吧,下面我就從「手指」和「手腕」兩方面具體說說如何「正確」握拍:
(1)手指
有這麼一句話很流行:「大臂打球小學生,用小臂打球初中生,用手腕打球大學生,用手打球專業隊,用手指打球國家隊」,也就是說打球的最高境界是用「手指」打球。但是「真正」理解這句話的人又有多少呢?我觀察了不少業餘選手握拍,有不少人是這樣握拍的: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1.jpg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2.jpg
說句不客氣的話:這種握法的「大拇指」和「食指」純粹就是個「擺設」!!!不知道用「大拇指」和「食指」來打球的人,他的球技永遠別想邁入「專業」水平!!!
再看看拍柄和拍面連接處的這個斜槽,請問各位朋友:你可曾想過它的作用?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3.jpg
如果你此前沒想過,沒關係,我來告訴你:它是便於大拇指摳住之後發力的!也就是說你的大拇指第一節要「彎下來」緊緊摳住斜槽(看看比賽視頻中專業運動員,他們的大拇指就是「彎下來」摳住斜槽的,而不是抻直了像個「擺設」):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4.jpg
除了大拇指外,食指的作用同樣重要:把食指向拍柄方向移動,緊緊頂住拍面: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5.jpg
注意了大拇指和食指的正確位置之後,你再試試看。怎麼樣?是不是感到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呀:拍型固定,不會再亂甩,而且更容易發力!
(2)手腕
要想迅速提升水平,手腕和手指一樣重要,但是不少業餘選手受「怎麼舒服怎麼握」說法的影響,很自然地採取了這種「勾腕」手法: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6.jpg
正確的方法是「吊腕」(照相時角度沒取好,我是一隻手握拍,一隻手拿相機,怎麼看得有點象「勾腕」
):即前臂伸直後手腕下壓,從而保證擊球區和前臂在「一條直線」上。這種握拍方法的好處不言而喻:因為擊球點和前臂在「一條直線」上,發力更集中,選手的自身發力能更好得傳遞到球上面。看看那些受過訓練的小朋友,力量不大,但是打出來的球速度並不比大人差,其原因就是他的發力更集中,不分散!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7.jpg
此外,拉弧圈球時還須「展腕」,看看比賽視頻就知道了,專業運動員在大動作拉弧圈球時幾乎都是採用了手腕外展的動作: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8.jpg
2、站位
一句話:站位不退台!首先聲明,這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持不同觀點的朋友共同商榷。
我之所以認為這是一個「要點」,是因為通過反覆觀看比賽視頻並傾聽嘉賓解說,我才發現不僅僅是直拍,即便就橫拍而言,中國選手也是能不退台盡量不退台。我再說詳細點:中國橫拍選手和歐洲橫拍選手相比,呈現出不退台,動作小,速度快,重視前三板的特點(不過王勵勤好像是個例外,他的打法類似於西方選手,但同時也融合了中國打法的一些特點)。前段時間在「先鋒乒羽」頻道看了江天一和波爾的比賽,解說就說江天一的打法基本和歐洲選手相同,動作大,離台遠,但問題是對手本身就是歐洲超一流選手,再加上力量不如歐洲選手(王勵勤是個例外,要不怎麼人稱「大力」呢),江天一這種打法自然就處於劣勢。說到這,肯定有朋友持不同看法。實際上,我並不是說「遠台對拉」不重要,因為我的帖子主要是針對想提高技戰術的業餘選手而言,而那種能夠發大力遠台對拉二三十個回合的高手另當別論,更何況國際比賽中遠台對拉七八個回合以上就必定能獲得滿場觀眾的一片喝彩聲。
當然,要辯證地看「站位不退台」,我的意思是能不退台盡量不退台,但是如果碰到高手被逼無奈退台時,還是要具備一定的防守和「遠台對拉」功底的。說白了,「站位不退台」就是你必須具備一種「迎前」、「進攻」意識,盡量搶先上手,不有句名言:「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嗎?!
3、發球
也是一句話:動作要小。具體而言就是注重「前臂」、「手腕」、「手指」和「腰部」的合理運用。
發球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佔據主動。關於這一點無需多言。重要性倒是知道了,但實際應用中又有多少人落實到實處?要麼發球太隨意,要麼想發好球卻往往質量不高,甚至造成無謂失誤(君不見不少業餘選手咬牙瞪眼拚命發球,動作大,不但隱蔽性差,而且質量不高,往往出台或下網)。說到底,高質量的發球無非就是「旋轉」和「落點」:「旋轉」是指又急又轉,「落點」是指長球盡量靠近對方球台端線,短球是指第二跳不出台。一般而言,要想球「轉」,球拍觸球瞬間應最「薄」、速度最「快」,而長球在己方球台第一落點靠近底端,短球第一落點則靠近球網。要真正做到發一手好球,不是靠蠻力能練好的,而是要動腦筋,多領悟。這段時間通過觀看老瓦的比賽視頻,我終於領悟到發球的「真諦」:發球的動作不能大,大臂動作小,主要靠前臂帶動手腕、手指發力,並用腰部力量控制球的落點。順便說一下,老瓦真TMD是個天才!!!
當年他在乒壇上蹦躂的時候,中國國家隊枕戈達旦,對這位天才人物從來就沒放鬆過警惕,而這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乒乓球技戰術的發展,所以,老瓦對中國乒乓球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
好了,下面我就具體說一下發好球的三個注意事項:
(1)發球的「力量」來源於前臂。發球需要「力量」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只有有了足夠的「力」,才能保證球拍觸球瞬間有足夠的「速度」,但各位朋友一定要牢記這個力量不象別的動作如拉弧圈球是靠腿、腰、大臂、前臂等等的「合力」,因為發球相對而言是個較為精細的動作,只靠前臂發力完全能夠滿足發球對「力量」的要求。如果用上了「合力」,反而會「物極必反」。為了防止大臂亂動,我的建議是這樣:發球時有意識固定肘部(目的是為了不讓大臂有大動作),並保證引拍時拍子高過肘部。
(2)發球的「旋轉變化」來源於手腕和手指。回想一下我說的第一個「要點」,著重談了「手指」和「手腕」的重要性,而這個「要點」在發球時同樣適用。我現在的做法是這樣:「大拇指」摳住斜槽,「食指」收回來摳住另一個斜槽,「中指」牢牢抵住拍柄。通過這樣做,不但手腕靈活了,而且手指的力量在發球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自然發球水平比以前大大提高。
(3)發球的「落點控制」來源於腰部力量的運用。除了「前臂」、「手腕」、「手指」的運用外,要想發一手好球,還必須合理運用「腰部力量」:發球瞬間腰部要有一個「收」的動作,從而保證短球第二跳不出台、長球不出台。
總之一句話:發球要靠「悟」。千萬別使蠻力或玩花架子,我甚至見過連基本發球都不怎麼樣的業餘選手為了趕時髦,也去學什麼「下蹲砍式發球」,結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4、接發球
樹立一個意識:搶佔先機。
如何接好對手的發球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命題,無論對於業餘選手還是專業選手而言,都是必須牢牢掌握的。但是你可曾想過專業選手和業餘選手對待接發球的態度上有何區別?我告訴你:最大的區別就是專業選手多了個「搶佔先機」的意識,他是把接好發球當作贏得「主動」的手段,其重要性和發好球一樣都是為了贏得主動,搶佔先機;而業餘選手恰恰是缺少了這種意識,他只是簡單地認為接發球「不失誤」就行,但是你可曾想過:你如此輕易地主動放棄「搶佔先機」,實際上就是把機會「拱手相讓」給了對手,其結果就是從對方發球一開始你就因為失去了先機而陷入被動,你說後面還有啥戲可唱?好了,在講清楚樹立「搶佔先機」重要性的前提下,我再談談3點注意事項(至於接發球的具體技術手法有不少高手寫的文章,希望各位朋友搜索參考一下,限於篇幅及本人水平有限,就不詳細闡述了):
(1)根據來球情況和自身意圖採用多種技術手法接發球,一定要有「變化」。此前拜讀過「乒乓小匠」版主的一個帖子,他談到專業選手在接發球時「短則擺,長則拉」,讓我大受啟發。根據這個思路,通過觀看專業比賽視頻,確實如此:專業選手在接發球時會根據來球和自己的意圖採用多種技術手法,諸如擺短、挑打、拉、攻、搓、撇、切、彈擊等等,而大多數業餘選手不管來球旋轉如何、是否出台,採取「一招通吃」的辦法:搓!當然相對而言「搓」是較穩定的一種接發球手法,最大好處是不容易失誤,但是這樣做的後果是對手完全可以採取「守株待兔」的辦法不動腦筋地在那等著你回過來的球,這樣一來何談「搶佔先機」和「」變化?記住一條:讓對手怎麼難受你就怎麼做!
(2)業餘選手要想提高水平必須學會「擺短」。在我看來,「擺短」是邁向「專業」打法很重要的一點,是處理短球的一項必須掌握的技術。至於如何「擺短」,我個人認為要掌握這麼幾點:擊球時間要早,一般是在來球的上升期;動作要快,千萬不要拖泥帶水;根據來球旋轉調整拍型,一般而言短球的旋轉不會太強烈,所以處理上旋和不轉球時拍型基本豎立,而下旋球時可稍後仰。不管你如何「擺短」,把握的一個原則就是既別下網,也別冒高(否則就是個「菜球」了)。有高手提及擺短的最高境界是球在拍面上滑動,即觸球後球在膠皮上從下往上有個「滑動」軌跡(直拍應該是從拍頭向拍柄滑動),仔細想想也挺有道理,只是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極好的「手感」。實際上好的擺短都是建立在手感好的基礎上,為了練習手感,我個人喜歡這麼兩個辦法(只是小方法,如果高手覺得幼稚,就權當博大家一樂吧):一是對牆練習(我是橫拍,用反面膠皮,直拍朋友可拍頭向左橫過來用正手膠皮),不是那種離牆幾米開外練球,而是球拍離牆15至20厘米象拳擊運動員練習快速擊打一樣,這樣做的目的是距離短,球速快,需要自己控制好拍型和力度,否則顛不了幾下球就飛了;二是把球放在正手膠皮上迅速抖動手腕,保證球不離開膠皮,體會球在膠皮上「滑動」的感覺。
(3)落點也要有變化。「擺短」雖然是個不錯的處理短球技術,但是一味地「擺短」就失去了「變化」,所以在「落點」上還得追求變化。即便是「搓」,不但可以搓「短」,也可搓「長」嘛。
5、步法
一句話:所有來球都要盡全力去接。
「步法」是業餘選手和專業選手的一個重大區別,同時也是業餘選手水平進一步提高的一個「瓶頸」。究竟該怎麼練習步法?相關的教材和文章有很多,但是總是感到不得要領(即便平時單獨訓練了,自以為深得要領了,但一到比賽中就拋到九霄雲外了的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包括我自己。這段時間觀看比賽錄像,解說嘉賓(好像是王濤)的一句話啟發了我。他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當年當運動員的時候在訓練場上,教練的要求就是所有的來球,包括擦網球、擦邊球,都要奮力去接。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步法的訓練就是這麼簡單!!!
順便我再補充一句:你現在接不到的球,如果你不努力去嘗試接,那麼你「永遠」接不到這個球,你的步法也就永遠不會長進;而倘若你從現在開始就堅定信念努力去接,最終你會發現原來這個球並不難接,同時,你也會發現自己的步法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長進了。而這樣得來的步法不同於通過專門訓練的步法,因為它更實用,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步法」!
6、重心
樹立一個意識:用身體(重心)打球。
所有的體育運動都有一個共同點:協調性。除喜好乒乓球之外,我還喜歡羽毛球這項運動,而且水平還過得去,當有朋友問我打羽毛球球時怎麼手會痛,而且還發不出力。我告訴他們是你動作不對,如果你告訴我說是腰疼,那就對了。受過訓練的小朋友為什麼能很輕鬆地把球打到對方後場,難道小孩的力量會比你大?不可能,原因就是他的動作比你規範,知道該合理調動全身力量。
同樣道理,打乒乓球也不光是「手」的動作,而應該是全身的動作,要用身體來打球,即每一個完整的動作都應包括腳掌、腿、腰、大臂、前臂、手腕、手指的動作在內。而說到「用身體打球」,就必然涉及「重心」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兩點:重心低、重心轉移。不少球友恰恰是缺少「重心」意識或知道但是領會不到要點,往往是單純地靠「手」在打球。要想突破現有水平,逐步向「專業」靠攏,那你就從現在開始樹立「重心」意識吧。根據我個人觀點,先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1)準備姿勢。身體「重心」盡量壓低,腳後跟稍抬起,重心落在前腳掌,千萬別直愣愣地站著像個「棒槌」似的
。看看專業運動員,王勵勤個子夠高了吧,他的準備姿勢的重心也是壓得很低,更別說馬琳幾乎就像「趴」在桌面上一樣。「重心」壓低之後好處太多了,不僅瞬間啟動速度快,也更容易盯球了。
(2)發球。通過觀看比賽視頻,我發現不少專業選手發球時有個「跺腳」動作,此前一直以為是個人習慣,但是細細琢磨之後,我才恍然大悟他們是在利用身體「重心」下壓增加擊球瞬間的力量和速度!
(3)發力。發力擊球(不管是攻球還是拉球),必須要有「重心轉移」的過程,即身體「重心」從持拍手這一側轉移到非持拍手的過程
(4)避免伸手「夠」球。不少業餘選手在打球過程中往往出現伸手「夠」球的動作,而仔細看看專業比賽,選手往往在大角度來球的情況下才迫不得已採取這種被動動作。有球友簡單歸結為步法不到位,實際這是「重心」意識不強造成的。正確的做法是身體先到,重心先到,再出手,而不是重心停留在原地,單純靠伸手去「夠」球,這樣就顯得被動,回球質量也不高。
(5)非持拍手。看過猴子走鋼絲吧,為啥它手裡要拿根棍子或一把傘?是為了保持重心平衡!同樣,打乒乓球時你的非持拍手也能起到平衡身體重心的作用。但實際情況是不少球友在打球過程中非持拍手往往是個擺設,甚至像個累贅
。
7、盯球和擊球時機
要點:盯住「兩個點」,把握正確擊球時機
不少球友打球時 「跟著感覺走」,對方的球過來後,想都不用想,完全按照自己的習慣動作「下意識」地擊球。想想看:自己是否也有這個「毛病」
?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盯球」意識淡漠(當然還可從更高層次分析是技戰術意識不強),從而帶來這麼兩個弊端:擊球時機不正確,無謂失誤多;即便回球不失誤,但是回球質量差,造成自己後面的被動。具體而言,我個人認為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盯住「兩個點」。如果能做到全過程「盯球」當然最好,但是如果現在還做不到,那麼你至少要盯住這兩個點:對手球拍觸球瞬間;自己揮拍擊球前球的「來勢」。
(2)把握正確擊球時機。我個人認為應注意這麼幾點(因本人水平有限,觀點不一完全正確
):以來球高點期為分界線,
「擺短」在高點期之前,即上升期;
「攻球」在高點期或上升期;
「拉球」在高點期或下降期;
「反拉」盡量在上升期或高點期,避免在下降期;
「長膠」(其他顆粒膠是否如此,因為沒用過,不敢妄言)因膠皮特性原因,擊球時機大多在上升期或高點期,盡量避免下降期。
8、反膠
要點:要會「打」球
改打長膠前我是橫拍兩面反膠,而且那時反手進攻「暴強」,而正手失誤率「暴高」,完全是靠反手 「混」江湖的
。自改打長膠後,因手法和拍型完全不同,前幾天偶爾試打一下雙面反膠,竟然發現不會用反手了!不過好在正手倒是比原先長進了不少。下面,我著重就「正手」反膠談幾點體會:
(1)要會「打」球。不少球友包括初學者一上手就是「弧圈球」,認為這才是主流打法,平日里也見過不少朋友這樣打球:分不清什麼時候該「攻」,什麼時候該「拉」,即便來球很高完全可以直接「攻」時也是用「一招應萬招,以不變應萬變」的「弧圈球」回擊。什麼是「弧圈球」?這是我們首先該弄明白的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弧圈球」和我們一般說的「拉球」沒有太大本質區別,無非是瞬間摩擦更大,旋轉更強(個人觀點,歡迎拍磚)。「弧圈球」是隨著乒乓球運動的旋轉、速度大大提升之後的一個必然趨勢(看看以前的比賽錄像,就是那種黑白的,你會覺得原先的比賽太幼稚了
),記得我第一塊拍子是小學時我父親到上海出差(那時物資緊缺,好多東西都要從上海買回來
)時帶回來的,牌子不記得了,但35歲以上的球友對這種球拍估計有印象:底板上只是粘了一塊海綿,連膠皮都沒有!像這種「海綿拍」能拉什麼「弧圈球」?現在有人提出「打磨結合」,當然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先「打」後「磨」這個過程太抽象,不好把握。暫且不去討論這個提法是否合適,但高質量 「弧圈球」的前提是你首先要「吃」住球。而是否「吃」住球說到底就是你要有「打」球的意識。說了這麼多,估計還有朋友覺得不好理解,那麼,我建議你採用以下兩個辦法試試看:一是把反膠貼上護膜或直接用光板打球,用你原先的動作來打球,如果發現球「起」不來,說明此前你根本沒有「打」的意識,完全是依靠膠皮本身的「粘性」在「起」球;二是換用澀性套膠,一般而言澀性套膠的粘性差一些,要想不失誤,自然對選手自身的發力要求要更高些,也就是「打」的意識要更強些。
記住一點:只有當你真正會「打」球,能「吃」住球,你才能打出「真正」的弧圈球!
(2)發力。隨著乒乓球運動的速度、旋轉的大大提升,自然對選手的「發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人形象地提出了「鞭打式發力」的概念,意即鞭子甩出去本身沒多大威力,但是甩出去後突然「制動」並用力往回「磴」一下,這個時候擊打在物體上的威力是最大的。同樣道理,發力的最高境界也是觸球瞬間力量最大!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需要注意這兩個方面:一是要有「用身體打球」的意識,中遠台大動作拉攻時必須保證腿、腰、大臂、前臂和手腕的力量集中形成一個「合力」,至於近台動作不大的情況下,也必須快速收前臂保證擊球的速度和力量;二是要有「制動」意識,在觸球瞬間要像開足馬力時速160碼的汽車突然踩剎車一樣突然「制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你全身的「合力」最大限度地作用在球上。
(3)反手一定要強。和正手相比,反手的「動作小」,進攻「突然性」強。所以,不管是橫拍還是直拍,必須學會反手進攻,而且直拍的反手橫打還帶有「側拐」,讓對手很難適應,往往能「一招制敵」。
9、長膠
要點:「準確」的進攻。
說到使用「長膠」的要點,首先要說說「長膠」的特性,或者說「長膠」的「長處」和「短處」。長膠的「長處」是不太「吃」來球的旋轉,回球「下沉」,「短處」是容錯性低,失誤率高,速度慢。下面,我就長膠的「容錯性」做個詳細分析:
都在說長膠難打,易失誤,那麼我來請問各位長膠愛好者:你們可曾真正想過長膠失誤率高(或說是「容錯性」低)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認為和反膠相比,是長膠「製造弧線」的能力差,為了形象說明,我畫了一張草圖: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未命名.jpg
在相同位置的a點和b點分別用反膠和長膠擊球,因為反膠製造弧線的能力強,所以擊球後在對方球台的落點範圍是A,而長膠製造弧線的能力差,擊球後在對方球台的落點範圍是B,大家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來B要遠遠小於A,這就是長膠失誤率明顯高於反膠的根本原因。說到這,有心的朋友就應該明白為什麼用長膠進攻時除了個別高球外,只要不失誤,球的落點一般都在對方球台的底端附近。
失誤率高,速度慢,我個人認為這也是在當今追求「高」球速、「強」旋轉的乒乓球時代,選用長膠的專業選手越來越少的重要原因。但是,在業餘或半專業的圈子裡,長膠打法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因為對方往往會因為不適應長膠而失誤。前輩長膠高手張燮林曾說過打長膠的人是用頭腦在打球,要想打好長膠,保持長膠的生命力,除了利用落點控制對方之外,必須加強長膠的進攻,彌補長膠速度慢的劣勢,試想,「高」球速結合長膠自身的「下沉」
,這是多麼高的一種境界呀?!但長膠的容錯性低這是個不容迴避的客觀事實,所以和反膠不同,長膠的進攻必須是「準確」的進攻,即要保證球進攻的成功率,讓回球準確地落在B這個範圍之內,也就是有人說的「要讓對手難受,先要自己克服難受這一關」。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如何減少失誤,保證長膠進攻的「準確」性:
(1)拍型。除彈擊、刮等幾個動作外,長膠的拍型一般是近乎垂直檯面的,否則容易下網。這一點和反膠有本質不同,是由長膠的特性決定的;
(2)發力。為減少失誤率,擊球動作不宜太大,手腕盡量避免亂動,以前臂發力為主,而且不要發死力,一般七成力左右即可,當然,如果你已經駕輕就熟,在保證上台的情況下,力量當然是越大越好了,但前提是你必須保證不失誤喲
;
(3)扶上馬送一程。說白了,就是擊球時讓球和球拍的接觸時間長一點,這樣做的目的是兩個:一是減少失誤率,二是讓顆粒壓下去再彈起來,充分發揮長膠「反旋轉」的優勢;
(4)獨自練習。再回到「準確」這兩個字上,有朋友肯定會問:我該如何做到「準確」的進攻?我推薦一個「獨自練習」的方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試:準備一些球(至少7、8個吧,當然越多越好),非持拍手持球,讓球「自由落體」到檯面,持拍手用球拍擊球,在發力的情況下保證球準確落到對面球台。這種方法的關鍵是要「感悟」,尤其是當球準確落到對面球台那一瞬間自己的手感、發力、拍型到底「是怎麼樣的」,找准那個「點」並牢牢記住,逐漸形成一個固定的擊球意識。當然這個方法也能用於反膠練習,只是我個人認為更適合練習長膠擊球。
10、多思
樹立一個觀念:手腦並用。
這一點我認為最重要,前面說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多思」的基礎之上。首先,要牢固建立這麼一個觀念:乒乓球運動不僅僅是體力活,也是腦力活。要做到「手腦並用」,切忌「打球之前不想,打完球後不總結」。那種用蠻力打球,圖個痛快的做法,倘若目的只是「鍛煉身體、出身汗」倒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現在已經有「提高水平」的想法,那麼我就建議你除了用「手」外,還得多用用你的「腦」喲
!好了,下面我就「學習」的問題和一些個人觀點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大都屬於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1)學習
要學就要向最好的學。在此首先要弄清楚兩個問題:一是向誰學?答:向最權威的教練、最專業的運動員學;二是學什麼?答:最權威的教學片和國際比賽比賽錄像。
教學片分為「明星派」和「學院派」。「學院派」最權威的有三套:《打好乒乓球》、唐建軍教學片、趙霞教學片;「明星派」就多了,象老瓦、丁松、孔令輝、王濤等,還有更早一點的曹燕華、陳新華等。關於這些教學片,不知別人是怎麼看的,說實話,反正我是很難耐下性子看完
,可能是我水平有限吧。但我估計還有這麼一個原因:大多數球友已有多年球齡,很難把自己真正地、徹底地擺在象小孩子那樣的初學者位置上。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沒這個耐心,沒關係,我推薦一個自認為相當有效的辦法:角色法(不好意思,自創「專利」名詞
,前面的帖子就是我利用這個辦法「閉關修鍊」得出來的喲
)
角色法
找一盤比賽錄像,觀看過程中把自己想像成賽場上的選手(最好你的打法和這位選手相似或他是你的偶像),開動腦筋(不要只關心得分,「誰得分誰失分」關你
事),每一步都想在這位選手的前面:如果對方發這個球,我該怎麼接,如果對方這麼回球,我又該怎麼處理,如果碰到這種對手,我會怎麼對付,等等。先想,再看看實際賽場上的運動員的做法和你是否吻合,吻合了自然高興,如果不吻合,你和專業運動員的差距不就「一目了然」了嗎?你的技戰術意識不就又向「專業」運動員更靠近了一點嗎?
此外,精英論壇上也有不少好帖子,象「乒乓小匠」的帖子我就愛看(可惜的是我看點擊率並不高,回復也少),至於「精華帖」,我個人的看法是可以作為「參考」,切不可照搬,因為這些「精華帖」大都是球友的個人體會,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我每次發帖子都要誠惶誠恐地加上「純屬個人觀點」、「因本人水平有限」,就是希望各位看貼的球友根據自己個人情況加以取捨),就像一個「好」器材並不適合每個人一樣,何況,「精華帖」的評定也很大程度取決於版主的個人喜好,畢竟版主也是人而不是神(沒有任何詆毀的意思
)。
(2)一些觀點
有些觀點我已經穿插在前面的帖子里了,剩下這些沒地方擺,就乾脆一股腦放這吧:
提升思維方式。「怎樣不失誤我怎麼接」提升到「對手怎麼難受我怎麼打」;
要有「變化」的意識。根據對手不同及比賽情況要有變化。不要抱著「一招通吃」的想法,對付任何人都是一種打法;
減少無謂失誤。比賽時的「無謂失誤」最可惜,一定要盡量避免;
練就「殺手鐧」。實際上就是你要有一個或幾個主要「得分手段」,象柳承敏的打法和金澤洙一樣,得分手段是正手大力量扣殺,雖然顯得單一,但是效果很好喲
;
提高比賽的相持能力。不多說了,因為我的比賽相持能力也不好
,多靠自己領悟吧;
徒手揮拍。這個方法不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沒事的時候就可以做幾個揮拍動作的練習,甚至還可結合步法同時練習。
帖子的最後概括一下這10個要點:
1、握拍:重視「手腕」、「手指」的作用;
2、站位:不退台,要有「迎前」、「進攻」意識;
3、發球:重視「手腕」、「手指」、「前臂力量」和「腰部力量」的合理運用;
4、接發球:搶佔先機,贏得主動,讓對手怎麼難受就怎麼做;
5、步法:盡全力去接所有來球,練就真正屬於自己的步法;
6、重心:不要光用「手」打球,而要學會用(身體)重心打球;
7、盯球和擊球時機:養成「盯球」意識(至少要盯住兩個點:對手球拍觸球瞬間和自己揮拍擊球前球的「來勢」),在此基礎上,把握正確的擊球時機;
8、反膠:要有「打」球的意識,發力要集中並形成「合力」;
9、長膠:一定要「進攻」,而且是「準確」(或說是「精確」)的進攻;
10、多思:樹立乒乓球運動是「腦力活」的意識,強烈推薦「角色法」。
好了,這10個要點就到此告一段落了(如有新的體會我依然會寫出來「無私」地奉獻出來和各位球友共同分享),如果覺得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就請幫忙頂一個
,畢竟這個帖子耗費了我不少精力和時間
(姑且不說前期的「閉關修鍊」,即便這一萬多字的帖子也是花了我近半個月時間一個字一個字地「碼」出來的)。[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4-7 18:25:37編輯過]
推薦閱讀:
※中國移民現象調查:精英及富裕人士比例逐年增大
※中國精英移民潮:北京買房不如移民?
※那些舉世聞名的精英和富豪,三十歲的時候在做什麼?
※案例庫:社交互動中,情商高的九種精英表現
※書評:精英與瘋子間的「那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