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不傳之秘在於引經葯

小編的話:

中醫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活,更是一門藝術,中藥講究四氣五味、性味歸經,作為臨床醫生自然當熟記於心方可靈活運用。多年來大師們豐富的用藥充分證明不講求歸經的運用中藥是不會取得太好效果的。同樣是清熱葯,清心火與清肝火亦有不同,所以明白引經葯的運用是臨床中醫師需掌握的硬性內容。

從一則病案說起:

陳XX,男,70歲,患者三年來多在晨起腹瀉,食慾不化,曾經多方治療無效,且用過理中湯,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葯。往往服藥後3--5日內可見好轉,繼復作瀉,迄今未能治癒,經檢查,診斷為消化不良性腹瀉,查其舌凈,兩脈俱弱,此乃腎虛作瀉,理中者理中焦,此乃下焦乃瀉。仍用以理中去甘草加味而施之。投以「理中加減湯」連服三劑,病獲痊癒。追訪三年未見複發。

按:患者病稱已達三年之久,曾服理中,四神等品,只收暫時之效,觀附子理中,其雙補脾腎,可暫時收效,但其內有甘草為中焦之葯,有礙附子下行專力溫腎,故用原方去甘草加細辛吳茱萸為治,葯進3劑而獲愈,且經久而不複發。余強調:「必去甘草者」乃防其將腎經藥物緩停中焦以削弱緩下之力,加細辛者不但引葯入腎,其自身更可激發腎陽,故有利於驅逐陰濁之邪,吳茱萸暖膀胱。

都是中醫大夫,都用理中湯第一個用了有效,第二個亦用理中,只是去了甘草,加了細辛吳茱萸,引經葯,3付葯服完,3年之疾患一下痊癒。後追訪三年未複發。第2個醫生對中醫的經典學的深,讀的明,3年的病3付葯治癒,中醫是否妙?

古人云:「引經之葯,方劑中用為嚮導,則能接引眾葯,直入本經,用力寡而獲效捷也」。臨床在辨證的基礎上,明白藥性專司,制方專主之理,酌情加入引經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十二經引經葯歌

心經

問君何葯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硃砂連翹並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肝經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並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經

補脾人蔘綿黃耆,扁豆白朮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朮甘草宜。

瀉脾葯,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經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薑乾薑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腎經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並附子,鹿茸故紙海沈香,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胃經

補胃需用蒼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薑。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葯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膽經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製半夏,更加生薑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


大腸經

問君大腸何葯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並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乾薑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葯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小腸經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 大小茴香烏葯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


膀胱經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

溫用烏葯並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三焦經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並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葯與肝膽無差異。


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2015年全面上市,噹噹、京東搶鮮品閱


推薦閱讀:

中醫情志療法揭秘
咳嗽頻繁,喉嚨有「怪物」,這幾味中醫珍藏的葯,一用就好
中醫理論述評(全)
民間散佚中醫名方總鉤沉(五)
專題:中醫針灸視頻【大全】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