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太倉王錫爵故居
太倉王錫爵故居
王錫爵官至明朝宰相,是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人物。王錫爵故居位於太倉市新華東路60號,與張溥故居同在一條街上。我們遊覽過張溥故居上車向東行駛數百米,見兩幢粉牆黛瓦的古建築臨街而立,停下車來看,西側一幢門頭掛有一塊「大
學士第」橫匾,高高的門檻前立有一對石獅,便知道是王錫爵故居了。
走進大門,首先看到一張「大學士第示意圖」,圖上標明大學士第內建有澄觀堂、鶴來堂、燕喜堂、三餘館四幢主體建築,西側是王氏小祠堂,東側是王氏大祠堂。隨著近代城市建設的發展,大學士第只剩臨街一幢門廳,王氏大祠堂尚保存有
臨街門廳和一幢祭殿。
祭殿現為王錫爵生平事迹展廳。粗粗瀏覽一遍才對這位大明首輔有個大概了解。太倉王氏源於太原王氏。前年到山西旅遊,曾見太原晉祠中專辟一處「太原王氏宗祠」,方知太原王氏是全國王氏最大的支系,先賢輩出,光耀史冊。據王氏譜牒記載,王錫爵為北宋真宗時宰相王旦後裔。元初,王氏族人為避戰亂而南下,其中一支遷徙到太倉瀏河,王錫爵為太倉王氏第十一世孫。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錫爵出生在太倉瀏河墅溝村。王錫爵父親名王夢祥,16歲考中太倉州學秀才,後入南京國子監深造,頗有才學。王錫爵兒時拜太倉舉人潘子祿為師,經學功底深厚。13歲考中秀才,25歲中舉,嘉靖四十一年,29歲的王錫爵參加全國大考,結果會試第一,殿試第二,取得會元、榜眼兩項殊榮。中榜後任翰林院修撰,從此步入政壇,先後擔任過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禮部右侍郎和《世宗實錄》《穆宗實錄》副總裁等要職。此時,內閣首輔是張居正。張居正父親去世後,神宗要其「奪情」,即堅守相位,不回家守孝。這在當時是有悖封建禮教的大事,朝廷上下鬧得沸沸揚揚。神宗一恕之下對翰林編修吳中行等廷杖、充軍,王錫爵向皇帝求情無效。之後,送禮為充軍者餞行。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回鄉葬父,不少官員聯名請張居正回朝,王錫爵拒絕簽名,卻告假回鄉探親,直到父親病故。張居正去世後,受到反對派的瘋狂攻擊,神宗也置張居正豐功偉績於不顧,追奪其官爵,次年又抄沒其家,家屬充軍。當時很多朝臣以詆毀張居正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而王錫爵卻說:「江陵(張居正)相業亦可觀,宜少護以存國體。」可見王錫爵為人正直,不趨炎附勢。
萬曆十二年(1584年)冬,王錫爵被召回朝中,拜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副宰相)。他一上任便奏請神宗:疏遠諂媚之臣,禁止鑽營求官,戒除虛浮,節約開支,廣開言路。這些建議均被採納,並受到神宗的褒獎。當時申時行為首輔,許國次之,王錫爵第三。王錫爵與申時行是同科進士,又同為蘇州人。申時行生性敦厚柔和,而王錫爵則性剛負氣。
萬曆十六年(1588年),王錫爵的兒子王衡,參加順天府鄉試,位列第一。禮部郎官高桂、刑部主事饒申上奏,認為「此科大臣子弟連連中選,恐有不公,請複試舉子。」王錫爵十分氣憤,連連上章為自己申辯,言語十分激憤。複試結果,王衡仍排第一。因此,饒申被逮下獄、除名,高桂貶斥邊地。御史喬璧星請皇上戒諭王錫爵,務必寬宏大量。王錫爵卻上疏為自己辯白。此事對王錫爵有負面影響,朝中威望有所降低。
立儲是封建社會國家穩定的大事,王錫爵在次輔位置上配合申時行懇請皇帝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神宗內心確傾向三子朱常洵,故一再推諉。立儲久拖不決,正逢王錫爵母親病重,便告假回鄉。之後一年多時間,兩任首輔申時行、王家屏先後在立儲問題上與神宗弄得不愉快而辭職。神宗召王錫爵回朝任首輔。此時,神宗意欲將三位皇子一起封王,經王錫爵與滿朝文武大臣一再懇求,神宗終於同意不搞「三王並封」,讓長子朱常洛「出閣讀書」,後被立為太子,並繼為皇帝,確保了
明後期政局的穩定。
王錫爵任內閣首輔時指揮過「壬辰抗倭援朝戰爭」。萬曆二十年(1592年)五月,日本白關(首相)豐臣秀吉遣倭兵十數萬進攻朝鮮,陷王城(今首爾),朝鮮國王逃到鴨綠江邊向中國求救。
而此前二個月寧夏致仕副總兵、蒙古族人哱拜起兵反叛,氣勢猖獗。對此,朝廷上下議論紛紛意見不一。王錫爵在回京途中發信給皇帝和內閣說,哱拜之亂不足為慮,倭寇勁敵要重視。應將明軍主力開赴朝鮮。後來形勢的發展正如他所料,哱拜不久被平息,而抗倭戰爭前後延續了七年。王錫爵回京後立即通知朝鮮的明軍統帥宋應昌和主將李如松,要求他們扼險據要,捕捉戰機,不可輕敵,不可硬拼。告誡他們要整頓軍紀,不可欺侮朝鮮人,更不可濫殺日本俘虜。遂使朝鮮戰事一步步朝著有利中國的方向發展。
王錫爵在首輔任上還十分關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上奏神宗,不可過分催糧逼款,「上供一分,民費三倍,民出數金,害及數家。」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河南大部、蘇北、魯南遇連日暴雨,突發洪水,農田絕收,民房倒塌,遍地餓殍。王錫爵為此憂心如焚,帶領朝臣捐出數月俸祿,還懇請皇帝、太后、後宮捐款、捐物,再免除災區錢糧稅賦,使災民度過難關,百萬人免於死亡。
針對明代後期皇帝怠政,朝官紛爭不斷,國事艱難的局面,王錫爵先後於萬曆二十一、二十二年上書皇帝《定國一論政體疏》《因言辯論並勸錄用人才疏》《申
請舉行『泰交』『用人』原奏疏》。其內容,一是懇請皇帝銳意改革,勤政寬仁,協和上下,改善與朝臣的關係;二是加強內閣中樞作用,合理劃分內閣與各部職責許可權;三是整頓吏治,肅清政風,改善民生,使天下大治。但由於萬曆皇帝不願意
實施他的改革方案,朝臣對他也有誤解。在這種情況下,王錫爵只得辭官回鄉。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皇帝再次召他入閣,前後頒下八道聖旨,王錫爵堅辭不出。只是趁機向皇帝屢進忠言,懇請取消弊政,推行良治,化解危機,挽救大明王朝。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王錫爵病逝於太倉家中,享年80歲。
參觀過王錫爵生平事迹展廳,回到前面院中,看到一組青銅雕塑,名為「南園
雅集」。表達的是常熟王石谷來太倉拜王時敏、王鑒為師,與王時敏之子王原祁結為好友,成為領導清代三百年畫壇風氣的「四王畫」。
走出「大學士第」大門,馬路對面立有一座四柱石坊,坊額正面刻的是「兩世鼎甲」,背面刻的是「四代一品」。史料記載,王錫爵、王衡、王時敏都是單傳,
而王時敏卻生了九個兒子,九個兒子個個都考中進士。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第八子王掞,清代官至大學士,因此人稱「祖孫宰相」、「兩世鼎甲」。王錫爵夫人、兒子王衡和孫子王時敏又都蔭贈一品,故稱「四代一品」。
推薦閱讀:
※人生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集類《晉潘黃門集》魏滎陽潘岳著 明太倉張溥閱賦
※太倉州橋——太倉日報
※席慕容: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席慕蓉:青春是本太倉促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