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究竟啥區別

引子

基督宗教是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統稱。

1054年,基督宗教發生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為天主教和東正教。1517年,德意志神甫和神學家馬丁.路德發表《95條論綱》,要求廉儉化教會,回到聖經,由此引發宗教改革風暴,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教會從天主教脫離出去,另立新教。到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天主教和新教各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大致上確定了下來。

一、共性

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共性是首要的,他們都共同認可——

1、一主:即神,—上帝耶和華,他是宇宙的主宰和造物主,自有永有,自在永在,他是大能、公義和仁慈的,他是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聖靈)。聖父.聖子.聖靈是三個位格,同為一體,聖子就是耶穌,聖靈則充滿於信徒的身心內,以溝通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

2、一經:即聖經。分舊約和新約。舊約啟示給猶太人,強調人作為受造物的不完滿性和罪性以及上帝對人的犯罪的不悅和懲處,用以揭示上帝的大能、權威和公義;新約啟示給全人類,上帝派遣自己(也就是耶穌基督。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猶太教不承認耶穌就是救世主,他們認為救世主——即「彌賽亞」還沒有來)經童貞女瑪利亞無玷受孕道成肉身,下凡人間,經歷苦難,傳揚福音,然後被釘十字架,以自己的苦難和犧牲來救贖人類的罪性、墮落和苦難。死後三天,復活,升天,並預言自己日後還要再來,對所有的活人和死人進行審判,善人入天堂享永福,惡人下地獄受永罰,此即為「末日大審判」。新約強調福音,也就是愛,博愛,上帝對全人類的愛,以及人作為回應,對上帝的愛和對人的愛。正所謂的愛人如己,榮神益人。耶穌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和榜樣。

3、一信:信三位一體,信原罪,信拯救,信恩典,信審判,信永生。

4、一洗:承認自己的罪性,接受基督的救贖,領洗為基督的門徒,以基督為力量的源泉和榜樣,愛人如己,榮神益人,實踐福音。

二、分歧

在前述的那些首要的共性的前提之下,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區別和分歧卻也是顯明的,特別是新教與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的差別更大,天主教和東正教雙方的不同倒不是太多。

天主教(普世大公教會)的主張:

聖經的權威+教會的傳承

信心+行為=得救與永生

信徒的自治+教會的引導

官方語言:拉丁文

天主教其實是中國化的一種稱呼。天主教強調普世性,其總部設在羅馬梵蒂岡,稱為梵蒂岡教廷。所以天主教也稱為羅馬公教。其教會組織體系自上而下,集中統一,教宗(即教皇)是全球天主教會的領袖,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除非瀆職或犯有異端罪,任職終身。

天主教的所有神職人員,包括修士和修女,均為了全身心的為天主服務而遵守獨身制度。這一獨身制度確定於公元12世紀,在歷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由平信徒組成的在俗修會的成員則不受獨身制度的約束。

天主教在教堂里舉行的宗教崇拜活動稱為「彌撒」,而新教在教堂里舉行的宗教崇拜活動稱為「禮拜」。

新教(在中國又稱基督教、改革宗、誓反教、抗羅宗)的主張:

唯獨聖經,堅持聖經本身的絕對權威,不贊成以教會來主導對聖經的解釋,而應主要由個人憑藉自己的信心和良心還有聖靈的感動來理解。

唯獨恩典,認為既然耶穌基督是神—人之間的救贖中保,那麼神人間的溝通和交流就不需要教會發揮太多的中介作用。

唯獨信心,強調首要的是對上帝的信從,反對單憑行為或主要憑行為得救。

各教會團體一般比較獨立化,較為自由,但也容易造成新的分化。實際上,新教也的確不是一個統一的教派,而是分化的數十個教派的總稱。其中,路德派、加爾文派、聖公會是三大全球性的主流教派,這三大主流教派內部也有不少不同的派別,並非鐵板一塊。

沒有固定官方語言,各自為政。

新教的所有教牧人員都可以結婚生養後代。

新教教堂里立的十字架上沒有耶穌基督被釘的受苦難的像;教徒祈禱時也不在胸前劃十字。

新教教堂內外的裝飾是最簡潔、最樸素的,雕塑和壁畫一般都沒有。當然,聖公會除外。聖公會在很多方面都是接近天主教的,特別是其中的上層教派——「高教會派」。

除了聖公會高教會派外,其它新教各派都沒有修道院和修會制度。聖公會高教會派是在上個世紀恢復修道院和修會制度的。

新教的一般教牧人員稱為牧師或長老,而不象天主教和東正教那樣稱為神父。

新教在教堂里舉行的宗教崇拜活動稱為「禮拜」或「崇拜」。

在中國,新教更加正式的名稱應為「耶穌教」。但是部分華人新教人士一直堅持把整個基督宗教等同於新教,結果社會上好象也就慢慢地真的以為基督宗教就僅僅是新教,新教就是基督宗教了。其實,這在國際上是絕不被認可的。部分華人新教人士這麼堅持,無非是認為只有新教才是真正代表了基督宗教的正確信仰,另外,也有藉此與天主教競爭,爭取更多的信徒的意圖。

東正教(正教會)的主張:

標榜正統性,所以也稱為正教。他與天主教的差別主要是以下方面。

保守性:堅守古教義和古禮儀,基本不做什麼調整。

封閉性:不太強調傳教工作,對與天主教和新教開展交流和對話也不大熱心。

依附性:歷史上一直強烈的依附於世俗政權,受其嚴格的控制,不象天主教那樣一直政教分離和教俗二元結構。

分散性:一直沒有統一的全球性的教會首腦機構。名義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大牧首處於首席地位,但實際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亞力山大里亞大牧首並不受其節制,而且這些大牧首對非本國的正教會轄區的影響也很有限。

神秘性:強調通過禱告時的沉思默想來達到與上帝的直接交通,很注重這種個體性的和不可重複性的信仰體驗。

主教以下的神職人員可以結婚(修士和修女除外)。但是,有了家室的那些基層神職人員,比如神甫,就沒有機會再升遷到主教及以上職位了。

東正教不象天主教,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立體雕塑,但教堂里有大量反映宗教性內容的平面壁畫。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立體雕塑,這是公元8——9世紀拜占廷境內「聖像破壞運動」的結果。

不過,東正教的教堂里的其它裝飾物還是比天主教教堂豐富,而且宗教儀式也更盛大和繁複。

主要語言:希臘文、斯拉夫文。

東正教的教堂里一般都沒有坐椅,教友們要站著參加宗教活動。這與天主教和新教教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東正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遠遠小於天主教和新教。

東正教在教堂里舉行的宗教崇拜活動稱為「侍奉聖禮」。

三個教派在教階制度上的區別

天主教在歷史上形成了嚴格的神聖教階制度,以羅馬教宗為最高首領。

東正教在歷史上將君士坦丁堡牧首稱為"普世牧首",但是只享有名義上的首席地位。16世紀以來,形成了多個自主教會和自治教會。

新教反對天主教以羅馬教宗為首的教階制度以及東正教的牧首制,主張教會制度多樣化,主要有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等。

三個教派在聖經使用上的區別

《聖經》包括《舊約》和《新約》,是基督宗教各派共同的經典。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所用的《新約》基本相同,但《舊約》差別較大,天主教和東正教所用的《舊約》內容分別比新教多出7卷和14卷。由於中文譯本不同,三個教派在《聖經》專名和術語的中文翻譯上也有差異,現在中國社會以新教聖經翻譯較為流行。

東正教除《聖經》(新舊約)外,信仰依據還包括《聖傳》(即前七次基督宗教大公會議決議)、東方教父聖亞大納西、聖大巴西勒、聖金口約翰等人的著作和神學家格列高利等人的著作;

天主教的經典則主要是《聖經》和信仰依據還包括《聖傳》(歷代基督宗教大公會議決議)、西方教父聖奧古斯丁、聖托馬斯.阿奎那等人的神學著作。

新教只接受《聖經》及自己的理解。

三個教派在宗教禮儀上的區別

在宗教禮儀上,天主教和東正教奉行七件聖事,即洗禮、堅振、告解、聖體、傅油、神品和婚配。而新教則只強調洗禮和聖餐兩種聖事,有些新教派別甚至放棄了所有聖事。

東正教教士衣著裝扮與天主教教士有所不同,東正教主教頭戴圓頂帽,身穿銀白色或黑色神袍,胸掛聖像牌,手持權杖,而天主教主教則頭戴絳紫色或鮮紅色桃形尖頂帽或小圓帽,身著特製的鑲紫邊或紅邊的黑色神袍,腰系代表級別的絳紫色或鮮紅色寬腰帶,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舉行儀式時,東正教會除使用希臘語言外,還許可使用地方民族語言,如斯拉夫語言等,而天主教會則在長時間內只使用拉丁語言,現在有些天主教會也可使用地方民族語言;唱聖歌時,東正教唱詩班沒有樂器伴奏,而天主教唱詩班則可有管風琴伴奏;祈禱時,東正教徒用3個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右向左劃十字,而天主教徒則是用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左向右劃十字;洗禮時,東正教採用浸水式,而天主教則採用注水式;東正教主張嬰兒受洗後就有資格領聖餐,而天主教則持反對意見;東正教的堅振禮在小孩(7歲前)受洗後不久舉行,而天主教的堅振禮則在小孩長到7至8歲時進行;舉行聖餐禮時,東正教使用的是發酵餅和酒,而天主教使用的則是無酵餅,通常神職人員能同時吃餅和酒,而一般教徒只吃餅;禮拜時,東正教堂里不放板凳或坐椅,參加者只能站立。而天主教堂里則放有成排的長板凳,供祈禱者跪坐;告解(即懺悔)時,東正教規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可站,也可跪,而天主教則規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可跪可坐。

新教沒有這些傳統衣著和禮儀,有的新教派甚至西裝或便裝即可。沒有固定通用語言。

三個教派在節日方面的區別

東正教的一些大節日與天主教的大節日大體相同,只是稱謂不同。

例如,東正教的主降生節,在天主教里稱耶穌聖誕瞻禮;東正教的主領洗節,即天主教的主顯節;東正教的進主節,相當於天主教的獻主節;東正教的主進聖城節,在天主教里稱棕枝主日;東正教的主升天節,等同於天主教的耶穌升天瞻禮;東正教的聖三主日,在天主教里為天主聖三瞻禮;東正教的主顯聖容節,即天主教的主聖容瞻禮。東正教的聖母安息節,在天主教里稱聖母升天瞻禮;東正教的聖母進堂節,即天主教的聖母獻堂瞻禮。東正教的其它一些小節日則因民俗習慣不同而異,如尼古拉節、彼得節、喬治節、殉教節等。天主教則在一年中固定慶祝聖人的節日。

新教一般只慶祝復活節和聖誕節,有的新教派甚至排斥任何節日。

三個教派在神品方面的區別

基督教會的最初神品只有副助祭(副執事)、助祭(執事)和司祭(神父、主教)三個品位。基督教會分裂後,東正教會實行牧首制,牧首制確立後,神品分為黑白兩種:黑神品有修士、修士輔祭、修士大輔祭、修士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駐國外教區的代表)、都主教、牧首;白神品有誦經士、副輔祭、輔祭、大輔祭、司祭、大司祭、司祭長等。只允許男性擔當一切聖職。

天主教會的神品分為七品:司門員(一品)、誦經員(二員)、驅魔員(三品)襄禮員(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執事)、和司祭(七品、神父、主教)。前四品為初級神品,後三品為高級神品。羅馬教廷制進一步發展後,司祭品位又從大到小細分為教宗、樞機主教(紅衣主教、分別有主教級、司鐸級、執事級)、宗主教(東方禮主教,但接受羅馬教宗為唯一領袖,東方禮用希臘語;羅馬禮用拉丁語)、教省總主教、教區主教(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主教)、神父(司鐸)、執事(預備司鐸)。只允許男性擔當一切聖職。

新教分為傳道員、執事、長老和牧師 ,沒有聖品階級之分,男女皆可擔當聖職。

三個教派在教會曆法方面的區別

東正教使用儒略曆法,它是現在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的前身,即舊曆。

天主教羅馬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後來對儒略曆法進行了改革,於1582年公布新曆法,稱為格列高利曆法。此曆法後來被多數國家所採用,被公認為公曆。天主教自那時以來一直採用格列高利曆法。

各自的分布範圍——(限於篇幅,三大教派在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的分布情形,此處未列入)

天主教佔主導的國家:西歐諸國如義大利,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愛爾蘭,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斯登,摩納哥,聖馬利諾,馬爾他,安道爾,亞洲的菲律賓等。

其中,捷克和匈牙利兩國國內的新教的影響也很大,捷克的新教徒人口比例為30%,匈牙利為25%左右。

新教佔主導的國家:西北歐、北美洲及大洋洲諸國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丹麥,挪威,瑞典,冰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

其中,美國和澳大利亞兩國國內的天主教的影響也很大,美國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為35%,澳大利亞為28%左右。紐西蘭(18%)和英國(10%)的比例也較高。

天主教和新教勢力相當的國家:德國,荷蘭,瑞士,加拿大。

東正教佔主導的國家:東歐及中亞諸國如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希臘,亞美尼亞,喬治亞。

其中,烏克蘭的西部地區以東儀天主教(其基本教義、儀式、體制都是東方拜占庭特徵的,與東正教很相似,但承認天主教的教宗為其在世的教會元首)人口居多。而馬其頓和保加利亞國內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別佔到30%和10%。這主要是當年奧斯曼土耳其500年統治的結果所致。(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拉丁彌撒粉慶祝歷任教宗頒布十周年
「沒有信仰的可怕國家」有哪些?
做一個反對梵二的天主教徒是一種什麼體驗?
元代天主教
為什麼有的自稱「基督徒」的人不讀聖經?

TAG:天主教 | 東正教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