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之周朝——他是鼎定周王朝的第一功臣,影響華夏文明數千年
大家好,我是史郎——史海鉤金。
上期與大家一起分享了商紂王不為人所熟知的故事,也對商王朝進行了一個小小的總結。今天我們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周王朝。
說到周王朝,因為封神演義的緣故,大家首先肯定會想起一個人,沒錯,那就是開周王朝八百年江山的姜尚姜子牙。
姜子牙姜太公在我國歷史上,可謂是家喻戶曉,因此史郎其實並不想在大家面前班門弄斧。而之所以有此文,一是因為中國史系統性的需要,二是也以此向前輩先賢致敬。
姜子牙
依照慣例,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姜太公的出身。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其先祖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說。
姜太公主要功績:
一是興周滅商。
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姬昌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之後,紂王征討東夷,導致國內防守空虛。周方國趁虛而入,通告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發兵時姬發占卜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姬發和眾臣的決心一度動搖。姜子牙力排眾議,堅定了姬發伐紂的信心。十一年正月甲子日,牧野之中,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後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其中的俘虜、奴隸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經過一番血戰,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發入殷都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如我們上期所說,其實,在武王牧野之戰之前,文王便曾與紂王發成了激烈的衝突,那次文王不敵,大敗而退,如不是姜太公在東夷煽動叛亂,周方國或許就已經被紂王亡國了,就更不可能有後來的牧野之戰,因此太公對於周王朝而言,居功至偉!
至於太公是如何與周文王搭上線的,史上有幾種說法:
有一種說法是,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姬昌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他與姜子牙深入交流後,姬昌大喜,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在此,還有個民間傳說的小插曲,說是當日二人同攆回城,共走了八百步,我們的半仙姜太公便斷言,大周坐擁八百年江山。
另外一種說法,姜子牙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姜子牙就離開了。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姬昌。
還有一種說法,姜子牙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時,姬昌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子牙之名而召請他。此三人為了營救姬昌,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
儘管姜子牙歸周的傳說各異,但都認為他是姬昌、姬發之師。
二是封國安邦。
武王滅商後,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勛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商紂王的屬國萊國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佔營丘。兩軍在淄河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軍隊殺退萊國之軍。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
姜子牙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斬營湯斬首,誅狂矞、華士兄弟,以正政令。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彙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看到這裡,史郎都不禁感嘆,大神就是大神,安邦定國居然只有了區區五個月!太公在歷史上「高、大、全」的地方可真不是吹來的。
三是強國富民。
政治上,太公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經濟上,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並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四是安定周室
姜子牙封齊建國後,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氏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齊國開國後的三十餘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衝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再後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託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後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史稱周康王。
姜太公在我國歷史上地位之高,難有出其右者,而從這四大功績來看,這樣的評價也確是實至名歸。
史郎也認為,這四大功績,無不體現出太公的卓越才識,憑此,太公就足以受萬世敬仰。
太公的故事大家都太熟了,史郎也有些無奈,請大家理解。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要講到這裡,要是喜歡史郎的話,請關注史海鉤金。
史郎將持續為大家更新中國史系列。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華夏書劍樓達摩易筋經
※《華夏掠影》秦嶺深處拍熊貓
※老照片中的華夏:民國時的上海!你會感慨嗎?
※華夏遺產網
※華夏故土裡的上古玉器